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动态

稳中求进仍为2015年我国工业经济总基调

发布时间: 2014-12-30 08:54:26    来源: 社科院专刊    作者: 姜红    责任编辑: 张林

12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4·经济学)“第三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工业发展”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培林出席会议并致辞。

李培林表示,此次论坛的主题“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工业发展”是一个理论性和现实性都很强的问题。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从消费、投资、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作出全面系统阐释。所谓新常态,就是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李培林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和技术创新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十分重大的主题。要认真研究新常态下的阶段变化特征。现在很多方面都在发生重大的阶段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发生在与经济转型相关的领域,也发生在与社会转型相关的领域,如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收入分配和消费的变化、职业结构的变化、老龄化的变化等。这些变化意味着新的发展趋势,对这些趋势的判断会影响我们对未来工业转型的预测和对工业转型挑战的应对。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郑新立认为,应当将稳增长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适度、结构优化,应改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使第二产业过渡到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向国际产业链高端提升。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应思考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有效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时要着手解决生产资料、消费资料过剩的问题,培育新的增长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空间布局。

“在我国目前经济新常态下,需要高度重视三个问题,即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工经所所长黄群慧指出,为了避免工业增长“失速风险”和工业结构“失衡风险”,必须转变增长机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寻求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新动力。我国经济需要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转变产业政策。目前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服务化、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的时代,重塑了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我国虽然已经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后期,但是制造业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工业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影响之下。进入2015年以后,这些影响会更加集中地表现出来,一是工业经济将加速换挡,2015年工业经济增长将面临着传统动力减弱的压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的支持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以改革促调整”将进入关键期,价格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金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各方面改革措施可能会密集推出和实施。三是前期刺激政策有待进一步消化,地方债风险、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等需要高度戒备。

与会专家指出,2015年,“稳中求进”依然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旋律,应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目标增速的合理区间设为7.5%—8.5%,为“转方式、调结构”预留出足够的政策空间。“进”体现为“改革求进”,通过改革优化工业经济结构、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工业经济增长动力。2015年,我国工业应加快落后产能淘汰、规范行业准入标准,既做存量,也做增量,加快促进工业经济结构的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新历史阶段,根本任务是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转型升级到技术密集型。当前工业经济正面临着增长动力机制的转换,逐步由投资驱动转向三大需求协同拉动,由要素扩张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由传统产业驱动转向高技术产业驱动。2015年将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时期,消费需求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为工业发展释放改革红利,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

此次会议上,还发布了《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4》。《中国工业发展报告》是工业经济研究所出版的系列报告,截止到今年,已经连续出版19部,是全面介绍当年工业各个行业现状分析的年度报告。

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承办,经济管理出版社协办。

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韩国的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从多个视角解析经济新常态下的工业发展,围绕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工业转型升级、区域和企业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为我国未来几年的工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评 论

社科院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