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研究

对政府智库建设管理战略要点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15-01-15 11:03:13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张艳    责任编辑: 张林

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等。这既为中国智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为各类智库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推动政府智库的改革发展和管理创新,对于完善政府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府智库管理运行的战略要点

政府智库管理运行和建设要点可概括为:注重开放性、独立性、参与性、合作性四方面发展要素,强化平台化、信息化、协同化三大管理职能,通过打造多功能平台、推行动态科研管理模式,建立“小机构”、“大网络”管理系统,保证政府智库研究经费的多元化输入,研究成果的多层次输出,进而促进对政府决策和社会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建立“小机构”、“大网络”管理运行模式和机制。所谓“小机构”,就是智库研究机构和人员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强调少而精,除坚持自身研究外,还要做好研究的规划、研究组织工作,发展成为集聚各种政策研究力量的平台。所谓“大网络”,就是与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各类科研单位和智库机构开展广泛的联系交流,构建专业门类齐全、研究优势互补、结构合理而紧密的专家网络。

要提升政府智库自身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还需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科研与市场的关系。正确处理政策研究与政策分析市场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尊重行业发展规律和市场发展趋向,鼓励和支持机构内部建立公平、开放、竞争的管理运行机制,积极寻求政府之外的委托服务项目,通过课题研究、组织会议、组织论坛等获得一定的经营性收入。

二是研究独立性与行政隶属性之间的关系。在政策研究与应用研究中寻找有力的结合,坚持官方影响力与思考独立性的统一,站在相对中立的角度,开展全面客观、以尊重事实和规律为基础的政策分析研究。同时,作为智库所属行政部门的基本职责应定位在为研究提供人、才、物支撑,畅通研究渠道和提供基础服务。

三是内源性发展与外源性支撑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增强政府智库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智库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要“借力”发展。通过研究成果的推销、转化和应用工作来与专家、政府官员和民众互动,使社会更为了解智库的目标追求和存在价值,通过引导舆论和社会思潮达到最终影响政府决策的目的。

二、政府智库建设的战略定位

政府智库承担着复杂而系统的政策研究、解读、评估任务,而其机构设置本身又不允许其吸纳尽所有各领域的研究专家。面对政策研究分析需求与供给矛盾,必须重视平台建设,由单一研究咨询功能向多功能平台转变。

——公共决策的重要咨询平台。坚持“谋”、“断”分离,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在法律上、制度上将智库咨询纳入政府公共决策体系,使之成为公共决策过程的必要程序,建立起公开、透明、开放的公共决策体制。使政府从“政策生产者”向“政策消费者”转变,使“信息”、“方案”、“建议”、“报告”逐渐成为政府采购的新内容。

——重大决策课题研究组织平台。政府智库是政策研究、解读、评估的平台。在组织形式上,需要既做好自身研究,还要组织好社会力量研究,要加强对政策研究课题的选题、组织、协调与管理工作。通过强化研究组织协调职能,搭建起与政府沟通联系的桥梁。

——政策研究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政策研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开展政策研究资料、数据的收集整合和研究成果的集成共享工作,建立强大的信息库、数据库、资料库,形成具有地域层级规模的信息网络服务中心,有力支撑智库的研究体系。

——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平台。培养、集聚和吸引一批在政策研究领域具有扎实的研究功底、较强的时事政策观察力、判断力、影响力和独到的思想见解的领军人才,促使政府智库成为向各部门输出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使优秀的研究人员有机会成为高层次决策参与者或决策制定者。促使政府智库成为公务人员的培训基地,使他们掌握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思想和方法。

——研究成果推广和应用平台。通过“网刊结合”的展示平台,发挥决策咨询网站和各种刊物的窗口作用,使之成为展示智库研究成果、推介智库专家的重要平台。通过高层论坛、学术会议、专题访谈、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对智库研究成果和政策思想进行宣传,对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形成较强的影响力。

三、创新政府智库管理方式的主要着力点

1、建立公开透明的供给机制

制度供给。通过以程序为中心的制度建构,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进程。建立智库成果采购制度,按“质”付酬,为智库参与决策应用研究提供制度保障。将智库专家咨询纳入公共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资金供给。建立政府智库发展经费支持机制。考虑设立政府财政智库预算科目,体现政府购买智库服务的要求。利用财政资金增加对政府智库基础设施的投入。各级政府可设立政策研究基金,通过基金会等社会组织支持智库开展适度超前的研究。

项目供给。改变过去简单的“给钱”、“给任务”方式,建立健全“研究项目”立项主体管理机制。完善公共政策咨询项目投招标和申报程序,完善各级各类课题管理,把好立项、检查、验收的各个关口。加强调研基地建设,让智库的研究更贴近实际、贴近国计民生。

2、建立动态竞争的科研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科研全过程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外部环境预测、内部数据分析,加强智库对资源的快速配置和反应能力,跨组织、跨部门、跨地域的组织研究综合协调能力。二是建立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科研组织机制。建立研究课题负责人机制,加强研究选题和立项的管理,重视前期调查和政策需求分析,发挥多领域专家咨询委员会在课题立项中的作用。三是形成竞争导向的科研评估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和趋势导向相结合的原则,规划全年度重点研究课题。建立体现研究绩效的课题评审机制,建立研究成果分类送审和质量把关机制,提高课题评审和业绩考核的透明度。四是建立灵活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薪酬制度改革入手,着力制定有竞争性的薪酬办法,推行体现研究成果质量的科研奖励收入。建立智库咨询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改变专家咨询无责任风险的现象,以此避免专家咨询的随意性。

3、建立多层次的成果转化与传播机制

建立智库与决策部门交流合作与沟通联络机制。积极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和载体,充分发挥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电视媒介等现代媒介和载体的作用,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载体的成果报送、推介与发布机制。政府智库的发展不仅限于对政府的直接出谋划策,重要的还在于向社会和政府贡献思想、引导舆论、沟通民众。因此,要通过研究成果的推销、转化和应用来与专家、民众互动。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传播,使社会更为了解智库的目标追求和存在价值,通过引导舆论和社会思潮达到最终影响政府决策的目的。

4、建立高效协同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良好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是进行有效战略性预测和研判的基础,也是构建协同型研究网络的关键。按照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建设方针,对于基础性数据库,实行集中建设、各机构共享。对于专业性、业务性、创新性研究成果、数据资源,实行分布建设,各部门按需要有条件共享。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对需求主体进行类别划分,通过智库内网门户网站、外网门户网站、会员浏览服务网站等,向各类主体提供研究信息及成果资源网络服务。

5、建立稳定常态的人才培育机制

一是推动政府智库研究人员结构的多元化。充分吸收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型官员、高管等熟悉政府决策与运作、了解省情和发展形势的学术与管理精英充实智库研究队伍。二是推动干部教育与智库双边培训和研究合作,积极搭建智库专家和领导干部对话平台,加强并保持双方的良性互动。三是不断加大研究团队多学科交叉和整合力度,拓宽专家团队的研究视野。四是创立条件为资深研究人员搭建培养研究生的平台。如采取与高校联合建立研究中心的模式,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来培养政策研究分析人才。

6.建立开放合作的政府智库与多部门联动机制

建立政府智库与行政部门双向流动机制。建立灵活、畅通的聘任、派遣、挂职、培训机制,为政府智库研究人员创造更多机会到党政机关部门或基层,特别是制定或执行国家和地区发展规划政策的要害部门交流工作。同时,政府部门也可派遣官员以短期挂职或兼职形式到智库机构参与有关社会经济问题的课题研究,或定期、不定期就重大方针、政策贯彻实施情况与智库开展交流座谈。建立开放的政府智库研究合作与交流互动机制。围绕政策研究需求,开展论坛、培训、研讨会等各种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内外智库、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研究,构建协同化的智库研究网络。

评 论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