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观点

来听听学界对智库的期待声音

发布时间: 2015-01-22 20:34:40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张林    责任编辑: 张林

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专门针对智库出台意见,标志着十八大提出建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后,我国真正开始着手发展智库。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智库的作用,社会各界人士都对中国智库的发展予以关注,在首期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月度名家午餐会”上,众多专家学者对智库建设提出了期待。

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CCG主席龙永图提出,现在智库很多,研究的问题也很多,但怎样在一个纷繁复杂的资源中理出头绪,是智库的战略制高点。他提出,一个智库成功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它怎样在国内形成一定的凝聚力,二是对外影响力。要有智库影响力,必须抓住建言中央、触动老百姓神经的问题进行研究,真正能够为国家决策服务,为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服务。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CCG副主任刘延宁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CCG副主任刘延宁认为:中国现在正在处于七个经济拐点。第一,从过去单一的制造业大国向研发业大国,它都是并举,而不是替代。第二,从过去单一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并举,这是国家形象。第三,从过去单一的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并举。第四,是从过去单一的工业强国工业强省工业强市到非工业强国并举。第五,从过去的只是单一的产品贸易,低端服务贸易到知识产权交易、技术交易乃至于35种艺术版权交易并举。第六,从过去以单一的GDP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数到与公众幸福指数并举。第七,为了完成上述六个目标,中国要把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软硬实力并举作为21世纪的时代任务。

中共中央党校战略学研究室主任、CCG首席战略研究专家段培君

中共中央党校战略学研究室主任、CCG首席战略研究专家段培君则提议,企业的改革在搞混合所有制,在智库发展上也要有某种形式的混合,混合起来无论是官方的智库还是民间的智库,他们的互补发展会使得中国智库在力量上有一个提高和提升,这是中国软实力和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丁斗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丁斗希望智库能够关注如何用中国经济新常态来对接全球化的新常态,中国发展到现在进入到一个资本输出的时代,“一路一带”思想的提出很好地把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中国“一路一带”的思想,一方面有利于中国的资本输出,帮助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一路一带”也能给全球化和发展中国家带来一种新的动力。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曙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曙光非常关注“信息公开”的问题。他认为智库发展除了资金的约束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信息公开的问题。现在我们看到有很多民间智库之所以很难发展起来,是因为它很难拿到信息。他表示:“我们现在的这些改革外面都不知道,司法改革碰到什么问题,障碍在什么地方,难题在什么地方外界根本不知道,民间智库很难介入这些领域,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作为全球化智库很重要的一点,应该是推开信息公开这个工作,让信息能够更多为智库所用。这一点是下一步智库发展的决定性问题。同时他希望智库还是要按照国际标准来做,能够把智库的标准国际化。特别是在新的长远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实施和现实对策性政策的实施都要有这样一个国际标准,如果没有的话我们的智库有可能走弯路。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何伟文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何伟文认为,作为中国有影响的智库,今后怎样引领中国的全球化,可以研究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然中国现在全球化和中国新常态下全球发展是没有问题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我们还要冷静思考一下问题,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对中国经济要既有远虑,又有近优,远虑是对经济的远虑,近忧是对企业的近忧。建议智库作为在中国发挥影响,深层次的研究一下全球化对于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力的长远意义,所以,促使中国接近在世界竞争力中的长远意义。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提到,涉及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要通过举行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智库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鼓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文史馆员与智库开展合作研究。

众位专家学者希望通过建议,为促进建立决策部门对智库咨询意见的回应和反馈机制,发挥作用,促进政府决策与智库建议之间良性互动。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