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观点

郑东超:美国打击伊斯兰国为何换挡升级?

发布时间: 2015-03-02 09:13:53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郑东超    责任编辑: 张林

郑东超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近日,奥巴马向国会提交一项战争议案,这份议案是奥巴马总统首次向国会请求发动战争。希望得到正式授权,派遣军事力量,对伊斯兰国进行打击。该项议案基本守住了美国不参与持久大规模作战的原则,但也向前迈了一步,即赋予总统“在其他有限环境下”开展地面作战行动的“灵活性”。并且,美国继续游说盟国加强对伊斯兰国的打击。此外,美国军事盟友法国亦加强打击伊斯兰国的军事配备,法国戴高乐号航母现身中东海域,并出动轰炸机轰炸伊斯兰国。可见,美国军事打击伊斯兰国的政策有所调整,军事底线向后位移,军事动作尺度有拉大的趋势,其中的缘由值得考量。

从战场本身而言,是实现打击伊斯兰国目标的需要。从去年8月,美国主导组建反伊斯兰国联盟,到现在已有多半年的时间,陆续有不少国家加入空袭伊斯兰国的行列。这对于进一步遏制伊斯兰国攻城略地,保全伊拉克未被恐怖组织完全侵染,显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否则,单凭伊拉克政府军队,独木难支,后果难以设想。尽管伊斯兰国的进攻步伐迟缓,但根基仍在,在中东地区吸引力仍存,盟国在瓦解伊斯兰国武装力量、掐断伊斯兰国极端思想传播渠道、夺回伊斯兰国占领的领土等方面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因此,美国主导的打击伊斯兰国的任务仍然艰巨。在这种情况下,打击伊斯兰国不可能半途而废,留个“半拉子”工程,为进一步空袭成果,美国主导的盟国势必会加紧对伊斯兰国的军事行动,以求巩固战果,防止伊斯兰国翻身。继续目前有限的军事政策,美国既难以赢得战场上的胜利,同时又无法鸣金收罗,致己于骑虎难下的境地。因此,美国需要小范围调整军事策略。

伊斯兰国的全球溢出效应,威胁美盟国利益。伊斯兰国与其他极端组织相较,明显野心更为膨胀,具有强大的渗透功能,视野亦非中东一隅,袭击的目标也不完全是在中东地区目标,世界上只要可以有利于扩大影响力的国家,都可能成为被袭击的目标。因此,伊斯兰国溢出效应冲击波比较迅猛,完全可以称得上冲出中东,走向世界。从非洲的恐怖之伤,到法国的查理漫画引发的法国系列惨案,再到近日丹麦发生的恐怖袭击,都表明美国盟国正遭受恐怖主义的直接威胁。

伊斯兰国从区域性的威胁演变为全球威胁,主要通过以下手段,一是吸引招募世界各国的恐怖分子加入伊斯兰国。据统计,有80多个国家的人员加入伊斯兰国,进欧美国家就有数千人之众,伊斯兰国俨然成为全球伊斯兰极端分子的聚会场。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极端分子,一方面是为声援伊斯兰国,作为对伊斯兰国的增援,以增强伊斯兰国的力量。另一方面,为了增加真枪实弹的历练,以回流各自国家从事恐怖行动。这部分人成为各国严加防范的对象,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加入伊斯兰国的极端分子持有母国护照,完全有可能在伊斯兰国的指使下,或为了自己所谓的“正义事业”,以合法身份回国,从事恐怖袭击。

第二种手段则是思想上的,伊斯兰国利用新媒体,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渠道,向世界各地散发极端思想的视频或音频,给拉不明真相的穆斯林“洗脑”,以拉其“下水”。这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杀伤力更强,因为这种传播范围是没有边界,影响受众难以计数。这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伊斯兰潜在极端分子造成极大影响,容易导致就地在本国恐怖袭击。通过这些手段,伊斯兰国对美盟国造成无形的威胁。

伊斯兰国残暴不断刺激美国的反恐神经。从去年伊斯兰国起势时,向全球公开斩首视频成为伊斯兰国主要攻心手段。直到现在,仍旧热衷于斩首。并且被斩首的人质国籍不同,刽子手环节有精心设计,常有西方国家的极端分子手刃西方国家被俘人员。近日,更是有日本人质被斩首。还有英国籍极端分子实施斩首,不一而足。在这种情况下,很大程度上,会稀释美国反恐的成果,血淋淋的斩首也是对美国主导的反恐联盟的挑衅。当然,或多或少也使得美国背负着一定的外在压力。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开始调整已经启动的军事行动。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在此轮反恐战争打响的那一刻起,预示着美国在打击伊斯兰国上只能进,不能退。然而,面对伊斯兰国这样对手,美国在不希望将战事扩大的情况下,真的难以实现既定目标。此次奥巴马寻求国会授权,也难言完全放手一搏。因为军事手段进行政权更迭和以同样手段铲除极端组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政权形式的固化,预示着政权更迭的效果是显性,可量化的。而后者的效果是隐形的,并且难以评估,极端分子完全在有形与无形之中相互切换。鉴此,奥巴马可能在军事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采取更加积极的姿态,但是后续的军事行动应不会大的政策调整。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