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研究

杨锐:智库应该思考的八个问题

发布时间: 2015-03-06 10:28:02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杨锐    责任编辑: 张林

杨锐,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对话》主持人、CCG兼职高级研究员

1989年之后两年内,国际上曾有人预测中国政府会垮台。但是23年后,中国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今年又成为最大的贸易国,它非但没有垮台,而且以它独特的发展模式让整个世界对于新兴市场带来的后发力量刮目相待。因此,最近各国智库、媒体纷纷探讨中国的崛起对于世界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在今天这种场合,我是媒体,媒体也有它跟智库比较相近的地方,我们都记录历史,我们都提供信息,但是我们在新闻评论节目,要发表深切的观点。

智库两类,一个是思想类,另一个是决策类,后者比较实用。思想类的东西、舆论类的东西,它在今天的中国应该会体现为更加科学、理性和独立。但今天的学界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叫述而不作,概念的创造性很贫乏,没有创造力。再加上在体制之内很难独立运作,所以这三十多年,中国谈到软实力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概念的贫乏和贫乏的概念,没有非常丰富的原创概念,中国一手好牌就会打得很烂,以至于不仅别人说中国威胁论,我们自己久而久之也喊狼来了,觉得中国不行了。但实际上,关于中国软实力的建设,在智库这方面我是比较失望的,没有提出非常好的中国形象或者软实力建设方面成理论的东西,能让大众很严肃地对待。

从八个方面来讲,中国目前有一些积极的变化,也有些局限性。

第一,中国是共产党领导,却面临一个利益更加多元、观点也更加多元的社会,中国的崛起使内外部的环境更加复杂。

第二,对中国问题解决的办法更加多元。

第三,大数据时代兴盛,全球的信息交流更加广泛。中国与全球化给今天中国的舆论带来很重要的特点,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信息安全更加充满了隐患,比如NSA 带来的一些课题,让我们疑惑何处是安全。

第四,20时代,舆论的交互性更强。温总理、李总理,他们在每年 “两会”之前都跟网民沟通,并且通过他们释放出信息。我们与互联网的距离拉得更近,这也是亲民的一种做法,今天的决策更加进入民意时代。

第五,社会媒体成为科学决策的晴雨表,因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民意的平衡起到一种缓冲的作用。

第六,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新媒体的崛起残酷地瓜分了广告资源。从央视航母级的媒体来讲,如果没有广告的权威,自身的体制带来的央视权威性会大打折扣。另外,竞争更加激烈,中央台的英语新闻更加炫、更加亮丽,形式更加美好,起码可以与BBC、CNN 等竞争,形式上带来希望,但是我们觉得这种竞争,由于新闻价值理念不同,还有西强东弱的格局,我们还不在一个档次上。我觉得我们的英语新闻频道更多还应该体现它的思想性、舆论性,分析这方面的观点,这样我们的英语新闻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第七,总体上说关于中国的言论自由,大家都是比较关心的,我觉得可能在经济决策领域里,它的自由度要比在政治领域里享有的更多。而且有一点大家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自由派的代表人物,至今依然出现在各种论坛上,而且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依然得到很多人的尊敬,这一点是社会的进步;左右派的观点尽管相对对立,但是中国政府的容忍度还是非常大的,这一点也是进步的。

第八,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体现出的特点绝对具有中国性,所谓的党内民主、协商民主,每年“两会”都有很多决策方面的建议,还有提案被列到立法提案中去。

以上八点,我觉得更多地涉及舆论的东西,以及舆论思想观点在今天体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文章节选自《大国智库》主编 王辉耀 苗绿 人民出版社出版)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