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观点

烟花三月下“洋洲”:解读丝路愿景与行动

发布时间: 2015-04-01 10:32:08    来源: 盘古智库    作者: 赵磊    责任编辑: 张林

赵磊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目前主持中央党校“一带一路与边疆稳定”重点课题

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由此,丝路战略正式进入进行时。

一、内容全面详实,国内大局、国际大局充分结合

文件共有九个部分,即前言、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中国积极行动、共创美好未来,全文8400字,可能是进入新世纪章节最多的中国外交文件(包括白皮书),也表明中国政府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文件充分结合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展现了中国国际战略的视野、中国外交的责任进入到全新的阶段,即全球化时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已经成为中国的战略文化: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安全与国际安全也高度关联。中国积极倡导“共同体外交”,这一外交的实质,不是单纯寻求一国利益,而是将共同体成员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实现普遍的利益增值。因此,区域开放主义、多边主义、协商共建、利益均沾等原则是“共同体外交”的逻辑基础。笔者认为共同体外交有三个阶段:第一,利益共同体阶段,即要在满足需求上做文章,强调“普遍收益”;第二,命运共同体阶段,即要在应对挑战与回应压力上做文章,强调“同舟共济”;第三,价值共同体阶段,即要在相关欣赏与内心认同上做文章,强调“信任至上”。

二、丝路从历史中来,更是现实的需要

历史上,丝路的时间起点是2000多年前,丝路的主体不仅是中国人,是亚欧大陆所有人民的共同产品;丝路的性质不仅是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通道,是一条人文交流通路,更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最宝贵的“丝路精神”。

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成为时代潮流,全球经济复苏、国际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创见的思想和制度安排。目前,全球性挑战包括:第一,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第二,亚欧大陆以及亚欧非几大文明遭遇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的强力冲击,人们内心深处充满恐惧与不安。因此,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以及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一带一路”战略应运而生。

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的世界意义:第一,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第二,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第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将经济合作的成果“外溢”到丝路沿线国家的战略互信。因此,今天对“一带一路”的准确定位是: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正能量。

三、原则清晰、框架完整:丝路战略是高度透明的

共建原则具体包括:第一,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2015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中国是联合国组织与原则的坚定支持者。第二,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千万别把丝路沿线国家限定在65个。全世界有230多个国家,只要致力于“一带一路”发展的,都是丝路国家,这样看既包括美国,也包括拉美,因此丝路国家是“65+”的概念。第三,坚持和谐包容。欧亚大陆可能是世界文明最多元的区域,丝路的魅力恰恰在于不同制度与模式的相互吸引与文明宽容。第四,坚持市场运作。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的作用以导向和服务为主。第五,坚持互利共赢。互利共赢包括和平、和睦、和谐三个层次:和平指国家之间没有战争,和睦指人与人之间充满友善和关怀,和谐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框架思路具体包括“两个明确”:第一,明确“一带一路”的重点区域。“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资源、能源合作”不是“一带一路”的唯一主题甚至优先主题,发达经济体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也是丝绸之路的宝贵财富。第二,明确“一带一路”的发力点。陆上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平台,打造多条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打造海运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合作重点具体细致:丝路建设的正面清单

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

政策沟通是重要保障。防止丝路建设的“断裂化”倾向,丝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共同参与的宏图伟业,它的推进应该体现沿线各国的意愿,避免中国单方面主导,避免中国单方面承担责任或义务,避免“中热外冷”;要加强同国外相关国家的政策沟通,协商制定丝路合作规划和具体措施。

设施联通是优先领域。要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是关键领域。但要注意丝路是生态脆弱地区,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要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贸易畅通是重点内容。投资贸易便利化是重中之中,自由贸易区战略将迎来新的高潮,既包括国内自贸区,也包括同沿线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自贸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贸易将成为合作重点。走出去的不仅包括中国产品、中国资本,也包括中国经验,如各类产业园区的走出去。

资金融通是重要支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等是“一带一路”落地的金融支持。

民心相通是社会根基。留学,举办文化年、艺术节等,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加强旅游合作,增强医学和卫生合作,促进体育以及科技合作等活动的规模和质量都将显著提高。要用人文交流来夯实丝路发展的民意和社会基础。“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将适机成立。

五、中国各地方是落实“一带一路”的关键力量

分为四大区域:第一,西北、东北地区。其中,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陕西、甘肃要发挥综合经济文化优势,宁夏、青海要发挥民族人文优势。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加强东三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丝路建设不仅向西开放,也要向北开放。第二,西南地区。广西是海丝的战略支点。要把云南打造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第三,沿海和港澳台地区。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沿海省份以及港澳台的定位要围绕海洋战略、国际旅游资源开发、港口建设、国际枢纽机场建设、全球金融中心建设等内容展开。第四,内陆地区。诸多有能力、有规模的城市群是重点区域。洲际通道铁路运输、口岸建设、国际陆港、特色园区建设等是发力的重点方向。

六、以“五有”推动“一带一路”落地

在实践中,“一带一路”要真正落地,要注重“五有”,即有内容、有品质、有品牌、有人气、有人才。

有内容,要思考什么样的中国对丝路国家有吸引力,一则是产品,二则是思想。有内容,关键要了解我的合作伙伴,要以“庖丁解牛”的态度去分析每一个国家,而不是“我们有什么,就卖什么”,要十分细致地去了解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群体对中国的具体期望,也要认真思考我们的需求什么。战略的避讳是笼统和肤浅。

有品质,要用真正的精品展现中国魅力。看了文件以后,相信中国31个省区市的心情可以概括为“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的是因为一些省份被正式冠名为“核心区”、“战略支点”等高大上的美誉。其实,真正有竞争力的省份和城市不需太在乎“是否上榜”,有品质才有魅力。关键不是叫什么,而是要思考和打造本省份究竟有哪些“不可替代”的错位竞争优势。例如,以广东阳江为例,可主动对接欧洲丝路国家,如同意大利进行中小企业与创新合作,同德国进行刀剪产业合作。作为中国的刀剪之乡,要打造中国版的双立人;有宋代沉船“南海一号”,要在文化上深度挖掘“海上敦煌”;在青山绿水、蓝海鱼鲜、咸水温泉、风筝之乡的基础上,做好休闲游、健康游。中国的丝路城市要做精致资源,而不是“大开大合”。

有品牌,要做百年老店,要展现“时间就是金钱”。为什么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国人却要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一则我们的很多产品缺乏品质,假冒伪劣产品太多;二来我们的很多产品没有品牌,没有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忠诚感和美誉度。就中国而言,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尊重与信赖,要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伟大事业。

有人气,中国丝路城市要展示“人情”与“乡愁”。有外国人说,中国有5000年历史,但怎么置身在中国的城市中,感觉不到5000年的历史要素,包括人的素质。久而久之,很多外国人以失望的心态离开中国城市,甚至居住在大城市的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也常常感受到冷漠和孤寂,城市没有“人情”就很难有“人气”。此外,要加强对丝路国家的人文交流,要避免心浮气躁,要在细节和争取人心上下功夫。

有人才,丝路建设最缺乏的不是资金和资源,而是人才和思想。淡定与远见源于智力支持。要整合全国人才资源建立丝路研究院,同时配套建立智库产业园区,积极发挥对所需人才的孵化作用。当然高端人才的总量是有限的,因此要在共享人才上展开合作,而不是互挖墙角。中国目前极其缺乏国际组织与多边合作型人才,因此要培育重视国际组织的社会文化,营造青年人到国际组织中去磨练自身、实现自身价值的良好社会氛围。

评 论

盘古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