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观点

亚投行和其它国际金融机构的横向比较

发布时间: 2015-04-02 09:00:09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陶短房    责任编辑: 张林

亚投行(AIIB)是2013年习近平-苏西洛会晤时由前者首倡、2014年10月24日由20个亚洲、1个大洋洲国家在北京通过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创立的,至3月31日意向创始会员国申请截止日,已有40多个国家提交了意向加入申请。

亚投行的成立宗旨,是向亚太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促进亚太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增加亚太国家间的合作力度。

由于亚投行架构、政策尚待各成员国协商细化,目前仅知将设立理事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三重架构和监督机制,但具体细节仍不清楚;投票权方面,亚投行凸显地域特色,即亚太区域内会员占总投票权比75%,非亚太区域会员占比25%。

亚投行法定资本暂定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500亿美元,实缴资本为认缴资本20%,原则上认缴资本和成员国GDP挂钩,中国曾承诺在初始阶段认缴资本最高可达50%,以确保亚投行得以启动,但倘若各会员国认缴踊跃,则中国无需认缴如此高的比重。

尽管中国多次表示“不做老大”,但亚投行总部将设在北京,第一任行长也很可能是中国人,不过今后也可能由其他国籍者出任行长。

亚投行在亚太地区最直接的参照对象,是1966年成立的亚洲开发银行(亚开行ADB)。

亚开行根据认缴股本多少确定投票权,投票权被分为基本投票权和比例投票权两部分,其中前者仅占总投票权1/5,而后者则根据比例认股多少分配,美国和日本在亚开行的认缴股本都为15.65%,而排第三的中国(6.46%)和第四的印度(6.35%)之和也不如美、日单独一家,因此在亚开行决策中美、日可轻松“四两拨千斤”,尽管迫于其它成员国压力,亚开行曾几次表示将进行投票权改革,增加中、印等国认缴股本,使投票权分配更符合当前经济实力对比,但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

亚开行的实际最高决策机构为理事会,各成员国都有权委派一正一副两名理事。理事会选举产生董事会主持业务工作,董事会为12人,其中8名亚太代表,4名区外代表,但美、日两国有权固定派出一名董事。行长由董事会主席兼任,负责亚开行日常行政工作,迄今9任行长均为日本人。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都是所谓“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的产物和孑遗。

二战结束后,英国金融霸权随着殖民地的纷纷独立、工业地位的下降,和军事力量的急遽萎缩,开始土崩瓦解,而美国趁机取而代之。

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

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中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从此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以美元为中心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形成,这也标志着美国金融霸权的初步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就是以IMF和世行协调国际间货币金融政策的一致性,以美元和黄金挂钩,各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初始规定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并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

IMF和世行组织结构相似,其股本和投票权实行复杂的“配额制”,即由理事会根据包括经济规模、发展潜力、历史传统等一系列复杂参数,计算出每个成员国所应在两机构占据的“特别提款权额度”(SDRs),各成员国再依照这一配额认购基金份额。也就是说,两机构的钱来源于各国对SDRs的认购,以及这笔资金的投资得利。

各国的配额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会费,而更意味着一种权力:一个成员国在IMF的发言权、投票权,不是按照一国一票方法表决,而是配额多票也多,比如比利时,拥有占总额2.12%的配额,投票权则相应为2.09%,而澳大利亚配额仅有1.47,投票权也就只有1.47%了,因此,IMF的权力来源于拥有最多配额者。

两组织均规定,重大议项需不低于85%的投票权附和,这样一来,15%就成为“一票否决”的门槛,美国在两组织中均始终保持15%以上的投票权,因此实际上握有全球重大金融货币政策的“一票否决权”。两组织的分工,则是世行负责向受援国发放长期贷款,而IMF则通过储备金稳定各国货币,平衡外汇市场,储备金必须在5年内归还。IMF的总裁照惯例由欧洲人出任,世行行长则由美国人出任。

IMF和世行的配额和发言权,是根据各成员国经济实力来分配的,但80年代末之后,新兴国家开始崛起,逐渐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如“金砖”国家,2000年时中、巴、印、俄四国国土面积之和占世界领土总面积26%,人口占总人口42%,四国GDP比重分别占全球总量的3.70%(中国)、2.00%(巴西)、1.45%(印度)、0.81%(俄罗斯),叠加占7.96%,当时高盛研究小组就认为,“金砖”到2025年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重将达到20%,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则将达到40%,2025年“金砖”将有2亿人口年收入超过1.5万美元,从而极大改变全球经济和市场格局。但新兴国家的发展速度,甚至比这一预测还要快得多,

2004-2008年,全球GDP增长的44%都由“金砖”提供,而到2010年,“金砖”GDP总值占全球比重就已高达18.30%,2013年更达到21%,同年“金砖”在国际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也达到了15.5%。也就是说,在GDP总量比重方面,“金砖”提前12年就完成了高盛2004年的预言,而在增长贡献方面更提前了18年之久。

2013年“金砖”国家的GDP世界排名,中国第二、巴西第七、印度第八、俄罗斯第九、南非第29,虽尚未达到奥尼尔预言中2050年时“六强占四”的水平,却已在TOP10中占据了近乎半壁江山,这和同年发展中国家GDP总量首次超过全球GDP总量50%是一脉相承的。

正如一些分析家,如法国巴黎政治学院的弗拉沙德.克多努.索尔等所言,在大多数全球性机构中,“金砖”的影响力仍然有限,在IMF和世行中都是如此,在联合国安理会也只有中、俄有相应的分量,和迅速成长后的经济实力越来越不相称,金砖国家在IMF投票权总和不过11%,而美国一国就有16.75%,欧元区则有22%,法国的经济实力远不如中国,但在IMF它的投票权为4.29%,中国却只有3.81%。金砖国家成立银行和基金的目的,是试图挑战现行国际金融秩序,因为它们对IMF/世行体系改革缓慢深表不满。

针对新兴国家的挑战,IMF和世行也作出一些改革姿态。

IMF2010年实施改革,中国所占配额升至3.72%(原为2.34%),投票权升至6.17%(原为2.28%),许多新兴国家的配额和投票权得到提升,但美国仍保留15%以上的“一票否决权”,2013年3月11日,美国参院否决了向新兴国家转让更多配额和投票权的提案,令IMF改革无法推进。

世行的情况也大同小异,2010年4月25日,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通过决议,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转让共计3.13%的投票权,使后者的投票权比例达到47.19%,接近半数,而被称为“世行改革最大赢家”的中国,投票权比例增加至4.42%,一下提高1.65%,使之超越德国、法国、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在世行投票权位居第三的、举足轻重的国家。但美国仍拥有15.85%的投票权,依然可以“一票否决”。

IMF/世行体系改革的最大障碍,是美国始终不愿放弃“一票否决权”,随着其在IMF、世行投票权比率接近15%“否决线”,其“让权”的意愿变得越来越小,希望逼迫其它工业化国家让权给新兴国家,而自己置身事外。

此次亚投行筹组过程中,英国带头、多个美国盟国不顾美国脸色竞相加入亚投行,除了实际商业金融利益考量外,美国在IMF/世行体系改革方面口惠而实不至、政府承诺让权国会却予以否决,让相关国家觉得“曲在美国”,中国是在现有体系内得不到应得发言权而不得不另起炉灶,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