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权威智库专家献策一带一路、亚投行及人才战略

发布时间: 2015-04-15 14:53:33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张林 实习生杨尧    责任编辑: 张林

(中国网讯 记者张林、实习生杨尧)截至2015年3月31日,已有50个国家和地区申请加入中国发起并主导的亚投行,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在内的多个国家成为盟友。设立亚投行与提出“一带一路”战略都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尝试履行更多国际责任的行为,不仅受到周边国家的欢迎,而且受到世界范围的追捧。中国要发挥世界性领导力,要保证“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一支国际水平的专业团队。如何吸引和发掘高端国际化精英人才?如何建设“一带一路”?如何高效地运作亚投行?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作为在全国研究人才战略方面处于顶尖地位的智库机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于2015年4月14日举办圆桌会议,讨论“‘一带一路’、亚投行及人才战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系列圆桌活动,是针对人才国际化、企业国际化、慈善研究、国际问题等话题,汇集政策制定者、学者、CCG理事、相关产业精英等召开的经常性的圆桌研讨会。讨论内容将整理成建言献策,供国家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此次圆桌会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欧美同学会2005委员会主办,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中国网“智库中国”协办,主持人为CCG主任王辉耀。针对“一带一路”、亚投行及人才战略,十二位专家纷纷献策,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一】王辉耀:社会选拔,广纳英才

CCG主任、国务院参事 王辉耀
 

王辉耀指出,亚投行的成立对银行界的推动,包括投资、包括和商业银行处理好关系都是比较前瞻的。亚投行是我国银行的一个特区,是进行国际合作的模板和典范,怎么打破过去那套方法?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李光耀去世后,大家对新加坡很关注,尤其是新加坡的人才模式。它的人才不是从大学生当中培养,而是将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政府里来。如果亚投行能采取社会选拔的模式,不一定是体制内的选拔模式,可能会有更多的创意。金立群在参加新加坡论坛时也在谈亚投行,现在亚投行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需要把亚洲银行、世界银行包括海外投行各个方面的人才聚集起来。

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3.0也好、4.0也好,现在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提出了很多新的战略。它实际上很宏大,是一个新的定位。前三十年我们想吸引来华投资和其他国家的人才来中国,现在我们更多是参与进去、提出新的全球化的战略。但这里面有很多具体的问题,包括地缘政治、金融风险、人才储备等问题,还有我们的文化、我们对沿线国家具体能带来什么,我们如何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这些都是很值得进行针对性研究的。特别是智库在其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成长青:应做到政府、国企、民企与文化部门“四管齐下”

 
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 成长青 

成长青提出,要想培养国际化人才,需要政府、国企、民企与相关文化部门“四管齐下”,不可轻视任何一方。可以在“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进行项目试水,同时注重中外人才的培养,尤其不可忽略中东、南亚等地区。

 

【三】汤敏:充分发挥“组合拳”优势

 
CCG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原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汤敏 

在劣势之下是否有优势?汤敏发问。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我国有充足的资金,以及有亚投行、金砖银行等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汤敏强调,亚投行绝不是自娱自乐,应该“走出去”、应该广纳英才。劳动密集型企业应该走出去、应该“抱团”地走出去。至于寻找人才,汤敏认为需要有度量、有眼光地去挑选人才,从全世界招募核心人员与专业人员。一方面,要推动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全球资源,通过成立俱乐部等方式网罗和汇聚全球性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引进来”。利用好孔子学院,通过远程教育等大胆、创新的方式等,给其中的学员以机会,按照中国公司的特有方式对其进行培养。

 

【四】程雁:同时兼顾指导与执行工作

CCG理事、中银国际董事总经理 程雁

程雁表示,当今人才战略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充分利用好全球性资源。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就地取材”是一种好方法,发达国家总是能在当地寻找到精英人才并且加以充分利用;但是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就地取材”并不能网罗到足够的人才。而语言障碍与成本巨大两方面的问题,也让引进外国人才变得困难。

因此,在兼顾短期利益与长远战略的基础上,程雁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从宏观层面来说,国家及国家级智库应开展对于人才的专题培养,发挥国家的指导性作用;二是从中观层面来说,民间智库、民间机构应该对于国家的指导予以配合,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推广;三是从微观层面来说,可以到当地去招收执行人才并落实当地高级顾问的聘用工作。

 

【五】陈卫东:人才回归人才,企业回归企业

 
中海油能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陈卫东

海外并购风险高、技术创新风险高以及人才缺乏,是陈卫东提出的三大问题。陈卫东认为,近年来石油行业大踏步前进,已经可以称之为“中国石油并购时代”。然而,“走出去”似乎是过多的政府耗力而非企业本身的行为。因此,在对“走出去”,尤其是民企“走出去”抱有耐心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其“走出去”的兴趣,努力做实事、回归企业本性。

 

【六】张红力:历来缺乏“走出去”基因,我们怀以宽容和耐心

 
CCG副主席、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 张红力  

“从数量上来说,民企已经做得很好”。张红力首先肯定了国内民营企业的努力。他认为,“一带一路”、亚投行都并不是十年、八年的事,并不能一蹴而就。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制度、历史观念等等,我们需要学习的也还很多。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怀以宽容与耐心。

一方面,应该有信心。充足的资金、“走出去”的决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积累的经验、优质的富余产能、高信价比的装备等,都是我们拥有的较大优势;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保持冷静。对当地的把握以及安全保护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讨与解决。张红力给出两点建议:一是增加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力度,二是给更多的企业家以试验、实践的机会,允许其犯错误。

 

【七】宋学志:“形成体系”是重中之重

 
美世资讯(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合伙人北方区总经理 宋学志 

除赞成以上专家的观点,宋学志认为最重要的人才战略在于形成系统的体制:如何培训人才?如何规划人才在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支付人才的薪酬?如何解决人才的住房、孩子入学等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在这些问题上形成系统的体制,才能够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够充分发挥优质资源与专业技术,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责任。

 

【八】王松涛:“一带一路”为留学人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展示舞台

 
统战部留学人员工作处处长 王松涛

王松涛认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近四百万留学人员提供了参与国家发展建设的历史性契机,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吸纳各层次留学人才为国服务。根据留学人才比较优势,王松涛认为战略的顶层设计、过程评估和谈判,国际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引导投入,与所在国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都需要留学生、华裔新生代等献智献策。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留学人才的身影将广泛出现在沿线国家的企业、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智库等各类实体中!

 

【九】胡建华:打造国际化的“中国梦”

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 胡建华

所谓“人才战略”,在胡建华看来,重中之重在于将人才有计划地“派出去”与“引进来”。进入世界人才强国,应该是中央所提出的“中国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需要加强人才国际化。国际化人才应该构建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精通不止一门外语、了解并理解国际的法规和惯例、培养包容与开放的“大胸怀”,以此为基础站上国际大舞台去沟通、去对话。另一方面,也应该增强国内环境本身的国际化。比如,孔子学院应该大力传播中国文化、加强中外民间交流。进一步开放,吸引别的国家到我国来。振兴中华,从”我“做起。

 

【十】韦智敏:国际人才重吸引,国际化人才重培养

人社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 韦智敏 

对于今天的圆桌会议,韦智敏有三点感想:一是“看背景”:“一带一路”与亚投行是相辅相成的,站在世界现在的大背景之下来看,这两者都是正确并且值得坚持的选择;二是“看目的”:“一带一路”、亚投行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三是“看问题”,如今“一带一路”与亚投行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也就是人才问题。

韦智敏给出建议:首先,国家应该加强适应发展潮流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的形成。其次,“国际人才”是指从别国引进我国的人才,需要加大吸引力度;“国际化人才”是指从我国去到其他国家的人才,需要注重培训与培养。再次,可以继续召开今天这样针对“人才问题”的研讨会并扩大规模。

 

【十一】杨希雨:注重“风险”课题研究

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杨希雨

杨希雨提出:“Idea 比 Money更重要。”一方面,如其他专家所说,人才在弄清我国的优势与劣势之后,应积极投身到“一带一路”、亚投行的建设、经营与发展过程中;但是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智库等机构应该加强对于“风险课题”的研究。其中,金融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是最需要引起重视、最值得研究探讨的风险课题。

 

【十二】林永亮:智库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相辅相成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林永亮 

林永亮从智库机构的角度出发,对于人才战略提出建设性意见。林永亮认为,智库的建设与“一带一路”的建设相辅相成。所以当前需要思考两大问题:一是智库机构如何帮助“一带一路”的建设?二是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如何反过来推动国内智库建设?针对这两个问题,林永亮提出:对内,需要促进、推动智库的建设,真正实现资源成果的共享;对外,需要与外国智库进行合作研究,致力于吸纳国际智库。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