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智库巡礼:清华大学当代院,代表一种和平冷静的声音

发布时间: 2015-06-16 07:17:44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张林    责任编辑: 张林

——智库巡礼带您揭开智库神秘面纱

从两份中国智库排行榜单中都可以看出,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都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海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智库报告》中位列国际问题研究领域智库TOP5;零点国际发展研究院与中国网联合发布的《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中进入中国智库综合影响力TOP20和高校智库综合影响力TOP5。两份榜单的评价体系虽有不同,却都证明了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卓越影响力。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是清华大学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智库之一,另外两个一个是由胡鞍钢领衔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一个是由李稻葵领衔的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追溯其历史,清华当代院的正式成立是在2010年,能迅速成为中国国际关系领域的顶级智库,有其内在原因。

最高学府代表性智库有赖于制度化、人性化的管理

清华大学于1997年成立了国际问题研究所,于2008年成立了国际关系学系,2009年重组政治学系。在一所两系的基础上,于2010年成立了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当代院),由原国务委员唐家璇同志任名誉院长,阎学通为院长。

在其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当代院下设7个研究中心、3个研究项目。而每个研究中心的主要负责人,都是该领域的权威人物。

例如走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教授;著名中日关系学者刘江永;军备控制专家李彬;中欧关系学者史志钦;美国问题专家孙哲;俄罗斯问题专家吴大辉;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利华;中国对外政策专家邢悦;公共外交领域专家赵可金;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中方主任庞珣;著名时评作者刘瑜等。这些名字经常出现在重要学术会议和期刊上,也都是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总结当代院在学术上的鲜明特点有四个:以定量分析国际关系为主,在科学研究方法及定量分析方面具有成体系的教学课程和研究项目;具有从科学技术角度研究国际安全战略的特点,在军控与裁军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均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程度高,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比例较大;具有理论研究与政策相结合的特点。

学术上有鲜明特点,具体事务上有章可依,同时兼具独立的研究空间和能够产生思想碰撞的同事——制度化友好的管理是当代院不断吸引学者并不断产出思想成果的前提保障。

著作等身的阎学通院长和他的“道义现实主义”

清华大学当代院

清华大学当代院是一个群星汇聚的地方,另一个众星云集的高校智库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二大智库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拥有一位既有学术造诣,又富有人格魅力的领头羊。

用“著作等身”来评价阎学通院长并不夸张,他目前已经出版的学术专著,译著、编著就多达20部,获得的学术奖励更是不胜枚举。在教学上,阎学通培养的博士生成材率在国关学界首屈一指,他的博士生毕业生已经成为众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骨干,被学界称为“阎家军”,学生们也亲切地称他为“老大”。

但是,评价一家智库的水平并不能仅仅看其出版数量,保持学术上的原创性在政策的前瞻性,才是顶尖智库最重要的使命。

阎学通教授提出的“道义现实主义”将政治领导类型和国家实力作为影响国家对外战略取向的两个核心因素。国家实力分为“主导国”、“崛起国”、“地区大国”、“小国”四类,政治领导分为“无为”、“守成”、“进取”和“争斗”四类。当国家实力达到主导国或崛起国水平时,道义的有无与水平高低对国家战略的效果,特别是建立国际规范的效果,具有重大影响。他认为中国应以“公平”、“正义”、“文明”的价值观指导建立国际新秩序。

“道义”是一个相对主观的东西,想要量化有非常大的难度。但是“一个东西的价值,或者对我们有用没用,跟做它难不难,毕竟是两码事,这是有关系的。”一位学者如此评价这套理论的重要性。

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将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道义为先、义利并举,向发展中国家和友好邻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真心实意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相信未来中国采取“讲道义”的现实主义外交思想应是一个主流趋势。

世界和平论坛——迫切需要的一种冷静声音

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活动是评价一个智库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举办的“世界和平论坛”(World Peace Forum)是中国第一个高级别非官方国际安全论坛,创建于2012年,已连续举办3届,现与“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和“香格里拉亚太安全对话”齐名,成为世界三大国际安全论坛之一。

论坛宗旨是为世界各国战略家提供一个讨论国际安全问题的平台,就如何应对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安全威胁,如何加强国际安全合作,讨论我国关切的安全议题,宣传中国的安全主张,从而提高我国在国际安全问题上的话语权。

世界和平论坛

首届论坛举办时,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及秘鲁、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法国、日本、俄罗斯、欧盟等七个国家和地区的前任领导人出席。第二届论坛举办时,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李源潮和塞拉利昂现任总统科罗马、苏里南现任总统鲍特瑟出席了会议。此外二、三届论坛还邀请了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前总统安全顾问哈德利。

今年的“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将在6月底召开,主题为“同舟共济:理解、协商、互助”,对比前三界的主题“各方共赢:和平、安全、合作”、“世界变革中的国际安全:和平、发展、创新”、“追求共同安全:和平、互信、责任”,可以看出世界局势微妙的变化。

傅莹女士最近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提到:“在美国智库和媒体看来,正是因为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无论做什么都会引发美国的关注和疑虑。双方在南海、网络安全、高科技和军事等领域出现的分歧和问题都容易被放大和政治化。”她建议,中美需要开展更加有效的沟通;中国需要更快地适应新型大国的地位,学会及时和清楚地向世界阐明自己的想法和意图。

这个观点其实也反映出了一个社会现状:一方面,舆论在一些偏激情绪的影响下充斥着互疑和提防,另一方面,亟需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机制,来管控危机、增信释疑。在这种国际舆论下,“世界和平论坛”代表着一种友好而冷静的声音,多国智库代表的参加和讨论将会产生巨大的现实意义,成果值得期待。

三刊三会——打造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矩阵

除了“世界和平论坛”这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政策影响力的大型论坛之外,当代院还有会定期举办各种学术会议以及出版学术刊物,主要概括为“三刊三会”——三刊:SSCI学术季刊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简称CJIP)、《国际政治科学》(季刊)、《清华大学国际安全论坛研究报告》;三会:连续举办四届的“世界和平论坛”,连续举办7届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年会”,连续举办12届“清华国际安全论坛”。

CJIP始终致力于推进国际关系领域系统与严谨的学术研究。它所刊登的大多数文章都与中国国内、国际事务密切相关,并为全世界的中国问题研究者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与灵感。自创刊以来,经过8年筚路蓝缕的发展与革新,CJIP业已成为在业内享有高度赞誉的公共平台,成为目前中国国际政治类期刊在国际同行中影响因子最高、认可度最大的专业出版物。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年会”是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者的年度大Party,每年会吸引上1000位以上来自全国及海外的学者参会并发表论文,创造了国内同类型学术会议之最,是中国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界规模最大、代表性最广泛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年会,被称为中国版“美国政治科学协会年会”(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APSA)。很多参会学者也感慨:“中国就该有这样一个行业盛会。”

“清华国际安全论坛”每年不定期举行两到三次研讨会,邀请十名左右专家就当前热点议题做报告,同时接待媒体采访。每次研讨会听会人数逾百人,后续报道都在三十篇左右。由论坛衍生出的《清华国际安全论坛研究报告》每年不定期发表两到三份政策报告。如,阎学通教授主持了有关对美地方共公外交工作的研究,于2014年5月率团访美;10月组织“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专家研讨会”,11月完成《关于加大对美国地方工作,充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建议》的政策报告,其观点在业内引起关注和探讨。如,12月《公共外交季刊》刊文比较韩国地方外交的模式与经验;《世界知识》发文探讨“城市外交”的特殊作用。自2010年建院以来《报告》共发表8期,较有影响的包括《建设一个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建设碳排放公正的世界》、《建立“中美俄东盟安全合作组织”》、《构建一个和平的中东》、《构建天下有治的国际体系》等。

中国新型智库建设还处在相对粗放的阶段,各个智库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模式,如果说良好的媒体和社会影响力决定智库能走多快,那么深厚而扎实的学术基础就决定了智库能走多远。

在学术基础之上,定位也非常重要。当代院的期刊和会议带有明显的偏好或定向,即有“方法论的自觉”,这是区别于其他国际关系领域智库的最大特点。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去剖析现有的政策,提出新的建议,也正是院训“利科学之器,寻天下之理”的根本。

审慎对待“智库热”:积极互动但绝不跟风

在这一波智库热潮中,“转型探索”成为一个重要关键词。前有人大重阳、盘古智库等新型智库不断尝试创新、不断累积社会影响力。后有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新型智库建设,组建11个专业型智库,运作机制和薪酬标准都有很大创新。

面对这样的现状,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给人的感觉是“沉稳,自信”。面对智库崛起的浪潮,当代院的回答是:智库的作用不是创造性的论证政府的政策,而是提出调整和改进政府政策的思想和措施。一句话,智库要冷静地“想”在政府和公众前面才能体现前瞻性与自身价值。

一直秉承着这种思路,当代院提出了众多“想”在前面的意见:2014年5月出版的《改革创新:打造中国外交新机制》就首先提出:中国必须实施大国外交,其海外利益的迅速拓展需要全球外交,实现民族复兴的任务需要政治导向型外交;同时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也要求外交改革跟上国内治理现代化的步伐。11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中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主动谋划,努力进取,积极推动对外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和贯彻正确义利观,以“亲诚惠容”和“真实亲诚”的道义理念为方针指导周边和对非外交工作。此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世界知识》等学术刊物纷纷刊文热议中国外交“奋发有为”的新常态。

(感谢清华大学世界和平论坛秘书处王鹏特别支持)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