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观点

范剑平:2013年的两个数字影响十三五

发布时间: 2015-09-15 09:45:15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范剑平    责任编辑: 杨公振

2015年9月13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新一期“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移师武汉,在《湖北日报》、汉口银行、和记黄埔地产武汉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共同举办了2015中国宏观经济(武汉)论坛。这一论坛的举办又恰逢湖北省大学生金融节,因此在湖北省金融办、银监局、教育厅及银行业协会的支持下,一并作为第三届湖北省大学生金融节的重要活动。为湖北的企业家与金融学生提供了一场宏观与金融结合的智慧盛宴。

出席本次论坛的演讲嘉宾有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副院长黄益平教授、宋国青教授,以及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博士,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主任。

范剑平的演讲主题是中国经济的挑战与未来。正在制定十三五规划的中国,当然离不开十二五的回顾。中国当前的经济挑战很大程度上与即将谢幕的十二五相关,尤其是十二五的中间2013年。这一年在中国经济史上有两个拐点意义的事件:一是房地产业的发展达到峰值,从此将一去不复返。二是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真正到来。这两个因素的变化对十三五规划带来巨大挑战。

以下为范剑平演讲内容的精华整理。

今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顾整个十二五规划,首先是GDP目标,这个已经基本保证可以实现。2011年中国GDP增长达到9.5%,2012和2013也有7.7%,2014年7.3%。因此,2015年即便只有7%,五年平均值也在7.5%以上。这为十三五的GDP目标规划减轻了一些压力。同时,十二五期间的万元GDP能耗、企业研发投入等也都实现了预期目标。

十三五的GDP目标该怎么制定,是7%,还是6.5%,举国关注。大家真正关注的不是具体是7还是6.5,而是我们还能不能保住6.5的底线。6.5%的底是来源于两个约束:第一是政府的承诺。政府在2010年就承诺到2020年实现人均GDP再翻一番,要翻一番就要十年平均7%的增长。因此,留给十三五期间的保底值就是6.5%。第二,如林毅夫教授所言,中国要避免掉进中等收入陷阱,走向高收入国家,就必须实现人均GDP12615美元。从当前的7600美元起步,到达这个目标也需要年均增长6.5%以上。

除了上面这两条,中国经济还有一个最大的约束:人口老龄化。中国在2001年开始就进入老龄化了,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7%就是老龄化社会。我们2013年超过10%,老龄化已经进入加速期。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老龄化从10%到20%一般需要18年,而中国由于计划生育,这一段大大提速到10年,到2023年就将进入深度老龄化,中国每五个人中就将有一位老人。因此,从2013年开始,我们的老龄化就上了发条,中国经济必须与老龄化赛跑,否则进入深度老龄化再实现7%的增长更不可能。而十三五是我们在此期间的最后一个完整的五年规划。

2013年还有一个数字特别值得一说,那就是房地产销售的巅峰。中国在1998年启动房改时,房地产销售占GDP比重不到3%,发达国家一般达到8%,对应的城市化率为70%左右。而中国在2008年城市化率只有30%多就达到房地产销售占GDP8%。不仅如此,这一年因为全球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刺激措施,出口减速,刺激内需,选择了房地产,使这一产业超负荷发展。房地产销售占GDP比重到2013年高达14.3%,严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必然面临回调。中国经济当前的下行压力,相当程度上与房地产的回调有关。这个回调还远远没有结束。

由此,范剑平指出,虽然当前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不太可能再指望房地产拉动。从供给方面分析,中国房地产库存还有70多亿平方米,而中国年销售额大约12亿平方米左右,消化掉库存就需要5年。从需求方面分析,中国80后人口有2.28亿,而90后人口只有1.75亿,00后人口再度下降到1.45亿。

范剑平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本来就不应该过度依赖房地产,今后也更不可能。但这并不是说没有了房地产拉动,中国经济就不可能实现未来五年平均7%左右的增长目标。回首十二五的经济,中国有两个可喜的变化,一是服务业全面超过制造业,中国的工业化完成,真正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工业时代靠创新驱动,而不是投资。中国经济除了转型,别无选择。二是中国的人均寿命,尤其是24岁的年青人受教育程度已经赶上发达国家,这为中国服务业创新和制造业升级都储备了人才。中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多年来支撑了华为的高速成长,未来可以支撑更多的华为。

有了创新驱动,政府和企业尝到甜头之后,会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科研与创意创新,而不再是投资于钢筋水泥。同时,中国有一个13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也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一个试错和褒奖的平台。

总之,制定和完成十三五的目标非常有压力,但也有条件,有希望。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