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观点

黄益平:金融改革是经济转型的任督二脉

发布时间: 2015-09-15 09:46:03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黄益平    责任编辑: 杨公振

2015年9月13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新一期“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移师武汉,在《湖北日报》、汉口银行、和记黄埔地产武汉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共同举办了2015中国宏观经济(武汉)论坛。这一论坛的举办又恰逢湖北省大学生金融节,因此在湖北省金融办、银监局、教育厅及银行业协会的支持下,一并作为第三届湖北省大学生金融节的重要活动。为湖北的企业家与金融学生提供了一场宏观与金融结合的智慧盛宴。

出席本次论坛的演讲嘉宾有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副院长黄益平教授、宋国青教授,以及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博士,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主任。

黄益平教授的演讲如同写论文一般,直截了当、开诚布公地先讲自己的三个判断,然后逐一解读。第一个判断是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有2-3年;第二个判断是必须加大金融改革,而且是往正确的方向改革:让市场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三是中国经济告别奇迹之后回归到一个什么样的新常态。他特别强调在中国和全球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保持增长必须寻找新的支柱,双创是不错的选择之一。而双创的关键在于金融改革到位,金融改革就像是经济转型的任督二脉。当然,这句比喻并非黄益平老师原话,是整理者自己加的。

以下为黄益平演讲内容的精华整理。

中国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这一点大家已经高度共识,关键是这个压力会不会很快结束,我的判断是还有2-3年。至于压力来源于林毅夫老师讲的周期性因素,还是朱海斌博士讲的结构性因素,很难评判。历史的数据已经很清楚,中国已经不仅走过劳动力猛增的阶段,而且开始下降,最多一年减少300万劳动力。简单说就是过去16岁的远远多于60岁的,如今反过来了。

与要素市场一起变化的是产业。中国过去的三驾马车中的出口,背后其实就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大繁荣,另一驾是投资,主要是政府和央企、国企主导的重工业。这两驾马车失灵其实就是这两大支柱产业支不住了。

如很多分析所言,中国未来五年必须保持6.5%的年均增长才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那就意味着必须找到新的支柱产业。具体什么是支柱产业,在哪里出现,政府是预测不出来的。它只能来源于市场,来源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就是我们当前流行的“双创”。当然,双创并不意味着都是创立,都是从0到1。华为、海尔、小米、联想等,都是市场打出来的支柱企业,未来仍然是支柱,他们依然在创新,只是我们未来需要更多的类似企业。

双创要得到好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甚至可以说最需要金融的支持。过去这些年,中国金融体系在规模上有了巨大发展,但在市场化方面依然很落后。我们对利率、汇率、跨境资本流动都有严格的管理。IMF曾有一个评估报告,对91个国家的金融抑制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排名,中国的金融抑制排名第四。金融抑制最大的功劳是保持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稳定永远是最重要的,是对经济的最大支持。但并不意味着抑制是对的,中国传统的金融体系,以银行的间接融资为主,资金都配置给了央企、大投资项目,很难有效地支持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直接融资的发展很不到位。

金融改革改什么?怎么改?黄益平教授认为,第一要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机构进入金融市场,允许民营银行;第二要放开市场,包括利率、汇率、国债收益率等,让市场在价格机制上发挥决定性作用;第三是加强和创新金融监管。如果改革到位,未来对应的场景是金融产品价格波动加大,企业融资渠道增多,市场上的金融参与者增多,中国资本更多的融合。最终,经济虽然告别了奇迹式的增长,但会进入一个健康稳定的新常态。

新常态下的经济从国家层面来看,增速虽然只有7%,甚至5-6%,但中国的经济体量加大,增量反而更大。从企业层面来看,升级速度加快,创新压力加大,人才质量比员工数量更重要;从个人层面看,人均收入不断提长,消费进一步改善。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有朝一日消费占到GDP的80%,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非常值得期待。

最后,黄益平老师把话题进一步落到实处,他说,从历史的数据来看,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过程中,人们的四类消费会大幅提高:一是家具家电;二是通讯交通;三是养老、旅游;四是金融产品。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