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成果

《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

发布时间: 2015-11-09 14:59:30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赵磊    责任编辑: 戴丽丽

《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

ONE BELT ONE ROAD:China's Civilizational Rise

中信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全书观点

一、全书亮点

“一带一路”究竟是什么?“一带一路”对我们有何影响?如何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

很多学者用地缘政治学或政治经济学的工具去分析“一带一路”,但本书以文化经济学的视角解读什么是“一带一路”,纠正了对“一带一路”的错误认知,解答了怎样的城市和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吸引力等具体问题,并指出“一带一路”在经济、文化层面对于中国崛起的意义。“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经济事件,更是一个文化事件,是中国文明型崛起的标志。

本书将“一带一路”置于国际视角下,探讨了美国、日本及俄罗斯、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此有何认知与需求。此外,在多年调研数据及大量国内外案例的基础上,本书针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为“一带一路”沿线地方政府及企业规划了全面详尽的对接方案。

中国不仅要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更要成为一个受尊重的国家;中国不仅要有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更要把令人振奋的经济成就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带一路”的意义正在于此。“一带一路”作为一条务实合作的经济走廊,其重大意义不仅在于经济发展,更在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从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再造中国文明。“一带一路”是中国文明型崛起的一个大事件。

二、主要观点

国内外很多学者常用地缘政治学或“政治经济学”的工具去分析“一带一路”,但笔者更愿意将“一带一路”视为“文化经济学”的典型案例。什么是“一带一路”产品,只有同时实现经济收益与文化收益,即实现“双收益”的,才是中国想要的、真正能够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一带一路”产品。换句话说,“一带一路”的受欢迎,不仅因为她是一个给各方带来实惠的经济事件,更因为她能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引起共鸣的文化事件。

痛点经济学,就是文化经济学,因为找痛点就是读心、暖心、攻心的过程,就是打造文化与经济精品的过程。人们体验中的痛点,就是市场的赢利点以及体制机制的完善点。

这是最差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周围差的、不入流的事务比比皆是,因此只要有人用心做、好一点,就会立即被大家所认可、所珍视。

文化是行走的经济,经济是可持续的美好,美好是认真展现的态度,态度是由内而外的文化。

什么是“一带一路人”(OBORer),即老在路上,总倒时差,常换水土,不停找思路,时时被刺痛,但频频被感动~

有思路才有丝路。

基本框架

第一章 “一带一路”提升中国综合国力

“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

提升中国丝路硬实力

提升中国丝路软实力

第二章 “一带一路”的文化安全与文明再造

“丝绸之路”词汇的由来

“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

“一带一路”展现中国外交新常态

国家文化安全与中华文明再造

第三章 “一带一路”进入战略推进阶段

烟花三月下“洋洲”:解读丝路愿景与行动

纠正“一带一路”建设的十大错误认知

“一带一路”的英文翻译应尽早明确

第四章 “一带一路”的国际回应与区域突破

“一带一路”的国际回应

西欧板块是“一带一路”的突破口

“一带一路”的新加坡思路:轻巧精准

“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亚投行

第五章 “一带一路”的机遇:痛点经济学

从痛点中找出路

要找准“一带一路”的痛点

“一带一路”需要什么样的中国企业

“一带一路”需要什么样的中国城市

争取青年:“一带一路”必须恶补的功课

“一带一路”的稀缺资源:人才

“一带一路”的特殊单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附录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新疆发展

作者简介

赵磊,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国际关系与台港澳研究室主任、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亚太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会员、中央企业青联委员、中央党校第四届【十杰青年】。中央党校“一带一路”重点研究课题主持人,【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起人、首席专家。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网络智库”专家委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中国外交、多边外交与文化软实力、民族冲突管理、“一带一路”建设等领域。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的时评嘉宾。

先后赴加拿大、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访学交流。2010-2011年参加中组部、团中央第11批博士服务团,挂任宁夏党校校委委员、校长助理一职。

为中央党校省部班,清华大学总裁班、北京大学总裁班、文化部党校、国资委党校讲授:社会主义文化与软实力建设、大国崛起的外部挑战与战略应对、中国国际战略与世界一流企业,等等。

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中国梦与世界软实力竞争》、《国际视野中的民族冲突与管理》、《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实践:中国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等等。

数十篇“一带一路”研究报告上报中央,是多部委与省市“一带一路”规划的特聘专家,并为数十个省市委中心组、央企中心组讲授《“一带一路”与中国跨越式发展》、《“一带一路”的文化经济学》。相关研究成果包括:《纠正“一带一路”建设的十大错误认知》、《找准“一带一路”建设的十大痛点》、《“一带一路”需要什么样的中国城市》、《“一带一路”需要什么样的中国企业》、《“一带一路”英文译法应尽早明确》、《在西欧寻求“一带一路”突破口》、《“一带一路”的新加坡思路》、《文化经济学中的“一带一路”》,等等。

专家推荐

“一带一路”是我国有史以来首次提出的最宏伟的创意,涉及60多个国家和几十亿人口的发展问题。这个倡议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寻求合作共赢。时代主题变了,游戏规则变了,从零和博弈转变为合作共赢。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把欧亚大陆联通起来,为全球发展与稳定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我非常赞同赵磊教授的观点,“一带一路”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标志,中国的崛起不仅惠及中国和周边邻国,而且会惠及全世界。

吴建民,中国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前驻法大使,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

“一带一路”顺应了中国进步以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方方面面的具体需求,为中国甚至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发展蓝图,有可能创造人类历史上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机遇。赵磊教授主持中央党校“一带一路”重点研究课题,长期在沿线国家和丝路城市调研,研究成果接地气,相信赵磊教授的专著能够为读者提供扎实的分析视角和鲜活的“一带一路”知识。

周延礼,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建设,是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按照我国与时俱进的需要提出的全新的改革开放战略。这个战略的落实,能够让中国有一个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也可以给中国有一个更好的对外环境,并且不仅能够帮助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可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他们国家现代化的梦想。赵磊教授从文化经济学视角剖析“一带一路”,有观点、有案例,有思考、有启发,故强烈向大家推荐此书。

林毅夫,国务院参事,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从此之后,在这条超过7000公里的漫长道路上,中国与世界相连,用文化、用手工艺技艺、用科技文明,把不同的民族串联起来。丝绸之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国土有界,文化无疆。文化可以突破国土的界限,跨越由于宗教、语言、生活习俗不同而所造成的隔阂和误会,让人们变得宽容。今天,中国再度开启“一带一路”的航程,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它承载了新的使命与任务,那就是世界将会由此而获得更多的益处。赵磊先生一直致力于“一带一路”经济、外交与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带着思考与行动走在这条路上,身体力行,创办了“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努力让理想与现实融合,让理论与实践结合,让民众与政府,企业与资本形成互动与互补,是“一带一路”的实践者、耕耘者,这本书凝聚了他的努力,以及所有“一带一路人”的智慧与心愿。

陈平,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中国区主席,国际古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贵州大学国际民间艺术研究院院长

序言

从2013年9月开始,笔者深入研究与调研“一带一路”,并主持了中央党校“一带一路与边疆稳定”重点研究课题,2015年5月又推动成立了“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从西北地区的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到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从沿海省份的辽宁、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到内陆省份的内蒙古、山西、河北等,“一带一路”使笔者有了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的机会。与此同时,从欧洲的英国、意大利,到中东的以色列以及亚洲的韩国等,“一带一路”也使笔者有了深入了解国际社会的机会。“一带一路”给很多中国人创造了打通己学和彼学的机会。

2015年3月,博鳌亚洲论坛的最大收获是“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的发布,由此“烟花三月下洋洲”。在笔者看来,“一带一路”的成功不仅在于务实的经济项目,更在于人心、在思想、在思路、在文化、在制度,甚至包括宗教信仰等。从本质而言,“一带一路”的受欢迎,必然是“中国风”、“人文情”与“国际范”。“一带一路”的成功,不仅是经济事件,更是文化事件,是中国文明型崛起的标志。

19世纪,德国法学家耶林曾评价,“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那么,今天每一个中国人要认真思考,我们靠什么“征服”世界。笔者两次赴以色列访问,一位近80岁的以色列著名学者对我讲,他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另一个是以色列,因为中国影响了整个东方,而犹太人影响了整个西方(西方基督教信仰的源头是犹太教)。但他同时强调,这种影响更多是过去时,中国要反思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中国的影响范围由东方扩大到整个世界,影响的时间坐标由传统帝国延展到现实中国,影响内容由文化吸引扩大到价值感召。

目前,对“一带一路”的前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甚至极端乐观与悲观并存的评价,一个是“新版的朝贡体系”,另一个是“国际关系史上最大的烂尾工程”。其实不需要预设“一带一路”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中国人是否能够凝神聚智,群策群力,不断成长,展现一个不断进步的中国。在中央党校的课堂上,笔者常常在想,崛起的中国需要什么,如何超越“崛起困境”,即中国不仅要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更要成为一个受尊重的国家;中国不仅要有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更要把令人振奋的经济成就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不仅要经济成长,更要赢得民心和人心,其中,民心是全体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忠诚,人心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人心向背。

文明型崛起的重要衡量指标就是“议程设置”能力的提升,所谓“议程设置”就是“我不能决定大家内心想什么,但能决定大家一段时间集中讨论什么”。2010年,中国GDP成为世界第二,历史规律往往是“老大拉着老三,收拾老二”。由此,2011年美国高调重返亚太,日本、菲律宾等美国的盟友也开始蠢蠢欲动,向中国施压。其结果是,中国西北边疆的民族问题与南海、东海等海疆问题几乎同时升温。这一时期,美国主导了亚太话语,核心词汇(高频词汇)如中国威胁、军购、军售、军演以及军事冲突等“冰词”。2013年9月之后,“一带一路”概念的提出,伴随着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银行等一系列组合拳的使用,使周边国家甚至西方国家开始热议互联互通、经贸合作、金融支持、人心相通等“暖词”。在短期内,中国依然不能确定周边国家以及西方世界能否从内心接受“一带一路”理念,但这一理念显然已经成为各方的话语焦点,有很多人开始谈论甚至慢慢喜欢上了这一中国词汇。“议程设置”能力的提升是拥有国际“话语权”的前提条件。

辜鸿铭曾经指出,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的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的确,一方面,我们可以随时听到古人、名人对中国的好评如潮。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频繁感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纠结情绪。例如,在非洲有这么一则笑话,一位非洲母亲问孩子:“上帝在哪里?”孩子答道:“上帝在中国”,“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有朋友对笔者讲,他在非洲超市问中国制造口碑如何。服务员告诉他:“对有钱人来说,中国制造是最后的选项,一般先问有没有其它国家产的。”其结果是,为了提高销售业绩,售货员会把中国制造的标签撕掉。

只有乐观的人,才会用悲观的视角看问题、审视自己。只有正视自己的无知,才能扩大自己的知识。目前,中国的文明型崛起依然有很多障碍,“一带一路”的真正落地依然有很多瓶颈:1、原则性倡议多,可操作的细则少;2、对丝路沿线国家总体了解不够,对相关国家于“一带一路”的具体期望了解不足;3、中、美、俄、印、欧等大国合作的利益共识严重缺乏。

2015年3月,笔者在国防大学国际学员班讲授“一带一路与国际安全”,对象是非洲国家的军官。我问他们一个问题:“来中国之前,听说过一带一路吗?”绝大多数人回答:“没有,但知道两千年前的丝绸之路。”可见,“一带一路”才刚刚上路。我们不仅要重视内容,也要重视外宣。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工作重点,可以概括为:1、目标明确是关键。首先自己要从内心想明白,什么样中国城市和企业对“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有魅力、有吸引力,同时要认真思考:中国城市和企业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到什么。目的不明确,率先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先锋就会一个个倒下,成为中国企业先烈。2、统一定位是起点。不要一方面提防别人政治化“一带一路”(如强调“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另一方面又自我陶醉在“一带一路”的“政治化”语境中了(如强调“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布雷顿森林体系”)。3、国际表述是要点。“一带一路”既不是升级版的“中国威胁”,也不是新版的“中国雷锋”。有一位领导在开会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今天中国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聚光灯打在中国身上,中国的形象好比一个人,穿着衣服、打着领带,但身上背着个麻袋,麻袋里面都是钱,冲着麦克风不会讲话。因此,我们要切实提升“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能力。

早在2015年年初,笔者就指出,在今天的中国,要堤防三种泡沫:第一是股市泡沫,人们将房地产的钱转到股市,但基本是蜂拥而至,不是理性购入;第二是互联网泡沫,认为在网络世界全都是财富;第三是“一带一路”泡沫,认为“一带一路”上都是金子。要防止泡沫的发生,尤其是要防止三种泡沫的叠加,关键是不能将全民投资、大众创新变异为“全民投机”。现在中国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项目,要靠项目生钱,而不是完全靠钱生钱。“一带一路”的真正落地,必须要靠标志性项目的启动和建设,但目前亮点不多。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兢兢业业,而不是浮夸虚华。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常常被轰轰烈烈的成就所打动,很少被兢兢业业的极致所感动。“一带一路”考验我们的战略定力,考验我们的文明底蕴,考验我们的精细与韧性。

有一位朋友的话很有道理:“中华文明曾经被富强(列强)征服,今天我们不能为了富强而放弃文明。”笔者在“一带一路”的调研过程中,常常感叹:“中华文明如此伟大,可我们如何让沉睡的文明苏醒呢”,“中国人如何充满自信地去探索推动社会进步的各种可能,逐渐拥有被国际社会所分享的文化与价值”。“一带一路”就其目标而言,不是要和别人竞争,更不是要同美国争夺霸权,而是要挖掘中国自身的潜力,提升自我,“一带一路”不是转移财富的过程,而是创造财富的过程。

本书希望各位读者不仅能够获取“一带一路”的基础知识,更希望有更多的国人能够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来,在服务国家的同时,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笔者最敬佩的人,是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又对国家和世界进步有贡献的人。

文化自信是三大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那么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什么?是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历史考验的人民满意。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