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动态

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智力支撑

发布时间: 2016-04-07 14:12:14    来源: 中国记者    作者: 陈燕 孙敬鑫    责任编辑: 戴丽丽

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智库建设之路

陈燕 孙敬鑫

​2004年1月,经中央批准,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成立。成立12年来,中心以打造对外传播领域的国家级智库为主线,在咨政建言、引领研究、引导舆论、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开展国际舆论研究,为讲好故事提供方向指引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逐步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话题在世界舆论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更加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国际涉华舆论,成为我们做好对外交流和国际传播的必然要求。鉴于此,中心自成立伊始,就将国际舆论研究确定为自己的主体业务之一。通过自主研发独立的舆情数据库,并与国际知名的数据公司开展合作,我们将研究的对象覆盖到全球上千家主流媒体、上百家主要智库和数十家民意调查机构。不仅如此,我们也尝试对海外社交媒体上的海量信息进行抓取和分析,对海外涉华图书进行定向跟踪,用“大数据”和“小数据”相结合的理念,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使我们的舆情研究一方面日益精细化、差异化,同时也更加立体化和多元化。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中心已经成功打造了“海外传统媒体中的涉华舆论”“海外民调中的涉华舆论”“海外社交媒体中的涉华舆论”“海外图书中的涉华舆论”“国际智库报告中的涉华舆论”等系列产品。这些舆情成为上级部门的重要工作参考,也确立了中心“舆情国家队”的地位。

二、推动传播理论研究,为讲好故事提供学理支撑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作为一个应用型研究机构,中心开展的理论研究与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在研究方法和重点上有较大不同。中心先后承担和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2005)、 “中国在非洲国家形象及影响力传播研究”(2014)和社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研究”(2010),都是从破解外宣难题出发,重在提出有价值、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切实发挥理论研究服务决策的重要作用。

近几年,中心更加重视围绕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研究。我们不仅着力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也在积极引导国内外学界开展相关话题的研究,不断提升议题设置的能力。自2009年以来,中心连续举办了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邀请国内政界、业界和学界人士进行跨领域的对话交流,每次研讨会的主题和分议题设置,都是基于国家亟需和大局要求。比如,第三届的主题是“全球传播:新趋势、新媒体、新实践”,第四届的主题是“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2015年底,在外文局支持下,中心正式推出了“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究课题招标机制”,首批15个选题方向,包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话语创新实践研究、全球性议题中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和话语权研究等,全部围绕国家外宣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吸引了来自中央党校、人民日报、中国社科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北大、清华等国内20多家单位的近百个申报书。我们还通过内部委托课题的形式,与美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学者开展课题合作,引导他们开展中国问题研究。上述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我们也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报给决策部门参考,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

三、引领翻译行业发展,为讲好故事架起沟通桥梁

翻译的重要性无需赘言,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只要语言文字不同,不管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内,还是在众多的国家或民族间,翻译都是必要的。否则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就难以交流,人类社会就难以前进”。幸运的是,中国翻译协会的秘书处和中国翻译研究院的办公室均设在中心,这就为我们加强内外沟通,解决了语言层面的障碍。

中国翻译协会成立于1982年,是翻译领域唯一的全国性社团组织,主要工作是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翻译行业的指导与管理,促进翻译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开展与国内外相关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翻译事业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国翻译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7月,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翻译和对外话语体系应用性研究、重大对外翻译项目策划实施和高端翻译人才培养为特色的专业研究机构,致力于组织国内外专家研究中国时事政治及经典中国文化翻译中的重大问题,策划实施国家级重大翻译项目,培养多语种高端翻译人才,搭建翻译与国际传播领域的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是已经有多项成果受到业界和媒体广泛关注。例如,“中国关键词”多语种对外信息传播平台,被人民日报誉为“让世界读懂中国的支点”。

四、搭建内外交流机制,为讲好故事提供渠道平台

“酒香也怕巷子深,酒好还需会吆喝”。自成立以来,中心一方面关起门来,坐得住“冷板凳”;另一方面,也注重加强与国内外学界和业界的联系,主动搭建或参与了多个层面的机制和平台。比如,通过主办《对外传播》、《中国翻译》等国家级专业期刊,引导学界和业界的研究话题;通过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机构共建研究基地,加强与学界的互动;通过主办或承办中美智库高峰论坛、中国梦国际研讨会、中国政治话语传播研讨会、世界翻译大会、亚太翻译论坛、中国语言服务业大会等,加强与国内外智库间的交流对话,争取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

中心还与国际知名调查公司合作,定期开展“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调查”和“中日关系相互认知调查”等调查项目,不断提升中方调查项目的国际认可度和公信力,同时引导外方认识一个更加全面的中国。

此外,中心也正在面向海内外招聘兼职研究员和访问学者,希望能凝聚起更多研究力量,助推中国理论走出去。

五、谋划特色发展路径,为讲好故事提供源头活水

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支持中央重点新闻媒体先行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这为媒体型智库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结合对外传播研究中心10多年的发展历程,笔者体会,媒体型智库的建设,确实不同于社科院和党校行政学院智库,也不同于高校智库,更不同于企业所属的智库。而且,即使同属于媒体智库,但各自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也有很大差异。在新一轮智库建设的大潮中,如果想要找到立足之地并能保持持续发展,或许要兼顾好以下几点:

一是走专业化的路子,找到立足之本。专业化是智库发展的内在规律,即使是世界顶级智库,也大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比如美国兰德公司擅长军事战略,美国企业研究所擅长经济研究,等等。

二是走差异化的路子,找到方向重点。要时刻想着与众不同、不可替代,不能都搞“大而全”,也不能做“小而全”,需要练就自己的“一招鲜”和“招牌菜”,不仅技高一筹,更要独树一帜。

三是走市场化的路子,找到动力源泉。要引入市场的机制和手段,吸引更多的人才,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使自己的研究产品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四是走合作化的路子,创造外部环境。要主动跟政府合作,跟学者合作,甚至可以考虑跟自己的竞争对手合作,在合作中求壮大。

五是走持续化的路子,做好顶层设计。智库建设绝非一日之功。内外环境变化越来越迅速,各方面要求和需求越来越多样,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保持战略定力,方能行稳致远。

六是走精细化的路子,加强内部管理。智库运作同样也需要精细管理,这样才能提高生产思想产品的效率,也能不断提高智库机体的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

(作者分别是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和传播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评 论

中国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