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领军人物

孙洪敏: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新型管理模式

发布时间: 2016-05-05 10:41:42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    作者: 孙洪敏    责任编辑: 毅鸥

孙洪敏 辽宁社会科学院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当务之急,是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新型智库发展规律的新型管理模式。近年来,我国智库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但正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的,在智库的重要地位、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高质量研究成果、参与决策咨询的制度性安排、智库建设的整体规划、资源的科学配置、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创新以及领军人物和杰出人才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和缺失。其中,地方社科院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长期以来袭用行政化的办法管理项目、财务、学术交流、人才以及评价机制等,阻滞和束缚了新型智库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影响和作用。上述问题突出反映了智库的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各类智库的功能定位混淆不清,在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和应对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问题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跟不上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咨询、科学决策、科学发展的需求。因此,探索新型智库的新型管理模式刻不容缓。

一、探索新型项目管理模式

1.探索新型项目管理模式需要按照《意见》的要求把握"一种属性"。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具有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的属性,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在这里,项目管理的公益服务导向和非营利机构属性是统一的,坚持非营利机构属性必然坚持公益服务导向。目前,地方社科院项目管理模式既有明显的长处,也有突出的弊端。其长处在于研究工作具有其他一些智库缺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地方社科院与实际部门能够在较长时间里开展良好的合作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课题招标或委托制度日益健全,立项机制逐渐科学规范透明,有些重要课题逐渐建立长期跟踪研究、持续滚动资助的长效机制。其弊端在于有些项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较差,决策建议的专业化不强,政策建议的建设性不足,对策建议的实用度远远不够,特别是切实管用的咨政建言较为薄弱,需要地方社科院着力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

2.探索新型项目管理模式需要按照《意见》的要求把握"两个服务"。所谓"两个服务",是指地方社科院"要着力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有条件的要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地方发展服务是地方社科院的主战场和重头戏,新形势下需要处理好非营利性研究咨询与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的关系。目前,很多地方科研人员对于非营利性研究咨询很不得力,对于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很不熟悉,处于"缺衣少饭"的尴尬境地。所谓"缺衣"是指缺少非营利性研究咨询之"衣";所谓"少饭"是指缺少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之"饭"。其原因和责任主要不在科研人员身上,而在传统项目管理模式那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国家尽快创新非营利性研究咨询项目管理模式,尽快建立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创新非营利性研究咨询项目管理模式,必须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新型智库承担的决策咨询服务供给体系;建立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必须稳步推进决策咨询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才能满足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多层次的决策需求、多方面的智力支持。同时,地方社科院不仅服务地方,也要服务中央。服务中央主要是指为中央有关部门服务,重要内容是开展政策研究、决策评估、政策解读等工作。为此,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政策研究机构要围绕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定期发布决策需求信息,这是新型项目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模式之新在于,科研人员要突破传统模式,在领导指定项目模式之外,通过项目招标去争取课题;在计划分配项目模式之外,通过政府采购去选择课题;在组织安排项目模式之外,通过"甲方"直接委托去承担课题;在单位包揽项目模式之外,通过课题合作等方式去完成课题。

3.探索新型项目管理模式需要按照《意见》的要求把握"三性研究"。对于地方社科院而言,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决策急需的重大课题,围绕"四个全面"的重大任务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围绕重大课题、重大任务开展政策研究要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我们理解,具有前瞻性的政策研究,不仅是具有"远见"(揭示未来发展目标)的研究,而且是能够"远行"(揭示未来发展路径)的研究;具有针对性的政策研究,不仅是敢于正视难题的研究,而且是善于破解难题的研究;具有储备性的政策研究,不仅是"三板斧"或者"三把火"式的研究,而且是有韧劲、有后劲、有长劲的研究。固然,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政策研究不一定是重大课题、重大任务,同样,围绕重大课题、重大任务开展的政策研究也不一定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重大课题、重大任务的政策研究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需要有力的物质和人力资源保障,更需要体制机制创新。近些年来正在建立健全的"按需购买、以事定费、公开择优、合同管理的购买机制",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项目管理机制。实行新型项目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积极推进不同类型、不同性质智库分类改革;可以通过邀请招标的方式,科学界定各类智库的功能定位;可以通过竞争性谈判的方式,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也可以通过单一来源方式购买,突出智库的优势和特色。总之,新型项目管理模式是有利于调整优化智库布局的一种体制,也是有利于促进各类智库有序发展的一种机制。

二、探索新型经费管理模式

1.探索新型经费管理模式必须正视现行经费管理体制的严重缺陷。以往,地方社科院主要通过党政机关的项目委托或参与招标等形式开展政策咨询,经费主要来自财政全额拨款或资助。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社会科学越来越重视,特别是随着社科院的智库作用越来越明显,各级政府对社科院的投入也逐年增多,地方社科院的经济状况也正在发生转变。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费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智库经费的合理支配,干扰了智库经费的有效使用,阻滞了智库经费的可持续增长,由此使科研经费管理成为我国智库建设的焦点问题。

目前,地方社科院的科研经费管理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扰:一是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不尊重科研规律,把科研经费管理完全纳入行政经费管理的轨道,不容许越"雷池"半步;二是偏执性的管理机制,不能充分认识脑力劳动的价值,更不承认高智力投入的成本,把科研经费变成单纯的"差旅费"和"印刷费",从而导致很多科研人员为了报销经费而不断出差,不断"调研",有的甚至不想做项目;三是教条式的管理制度,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强调,政府的项目拨款不能用于出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出市调研必须住宿费和交通费同时具备方可报销,对于那些去农村调研住在农民家里的科研人员,由于没有住宿费,吃饭住宿都不能报销,还要自己掏腰包给农民费用,如果是开私家车去调研,油钱也要自己想办法,或者采取变通的办法,用别的票据冲账,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结果不可避免地影响新型智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探索新型经费管理模式必须深化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在新型经费管理模式建设问题上,探索就是创新,探索就是突破,探索就是超越,探索就是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意见》,深化经费管理制度改革。首先,深化经费管理制度改革,要建立健全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资金管理机制。其规范性在于着重规范直接费用支出管理,其高效性在于科学合理编制和评估经费预算,其公开性在于合规合理使用间接费用,其透明性在于发挥绩效支出的激励作用,唯此才能使资金管理形成监管有力的机制。其次,深化经费管理制度改革,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智库运行特点的经费管理制度。其建立的条件是加强资金监管和财务审计,其保障是加大对资金使用违规行为的审计查处力度。当然,监管不是把思想库管死,审计不是对智囊团的审判,查处新型智库建设中的违规行为更需要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第三,深化经费管理制度改革,要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切实"与否,在一定的意义上取决于能否建立预算和经费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其"提高"与否,在一定的条件下取决于能否健全考核问责制度;其"有效"与否,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不断完善监督机制。

3.探索新型经费管理模式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力度。新型智库建设投入保障的力度能否加大,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落实投入政策,包括财政、金融两个方面的政策,需要各级政府予以研究制定和落实,为支持智库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健全投入体系,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尤其要强化财政性投入,扩大非财政性投入;要探索建立多渠道的投入体系,尤其要合理利用国内的投入,合法利用国外的投入;要探索建立多层次的投入体系,尤其要争取上层的投入,拓展中层的投入,重视基层的投入。三是建立投入机制,要敢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健全竞争性经费的投入机制,也要善于在体制改革的大浪中稳定支持经费的投入机制,更要把两种经费投入机制很好地协调起来。原则上对政府全额拨款的智库投入年增加比例,应该与各地GDP增长比例一致或略高于GDP增长比例。四是加大投入支持,要根据不同类型智库的性质和特点,研究制定不同的支持办法,既要落实公益捐赠制度,也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项目对接捐赠资助智库建设。

三、探索新型国际交流管理模式

1.探索新型国际交流管理模式要发挥地方社科院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在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样,地方社科院作为我国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二是在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看到,地方社科院不仅是地方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国际交流、特别是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可以为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做出贡献,可以在推动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中产生影响。三是在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现在越来越明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问题是发出中国声音不仅迫切需要发挥国家级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也需要发挥地方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说,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需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探索新型国际交流管理模式要提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良好条件。首先,良好的国际交流条件需要对内整合资源,打破学科壁垒,以国际化的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地方社科院的国际交流格局已经初见端倪,对外学术交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对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看到随着科技中心的转移和教育文化事业的腾飞,社科院的国际交流工作与国家和平与发展战略将联系更加紧密。第二,良好的国际交流条件需要对外争取资源,注重学术研究的国际化,重视提升地方社科院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全球优质科研资源的竞争。在今后的一个时期里,地方科研人员要共同努力,规范国际交流项目的操作流程,强化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的国际交流思路,实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项目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地方社科院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第三,良好的国际交流条件需要统筹地方全域资源,以制度建设作保障,建设多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国际交流的发展水平与充分发挥地方特点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各地社科院正在深化综合改革,参与新型智库建设,制定新型智库发展战略,其核心应该是"中国特色、世界影响",这两者不可分割。我们要坚持世界影响的标准,扎根中国办社科院,培养中国所需要的智库人才,支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要积极探索世界学术新思想,拓展国际交流新视野。

3.探索新型国际交流管理模式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改革。目前,地方社科院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改革的重点主要是"三个简化"。一是简化地方智库外事活动管理的审批程序。无可否认,必要的审批程序对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不必要的审批程序既不利于新型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也不利于新型智库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现在的审批程序不是很简化,而是很繁琐,如何设计和设置合理合法、科学高效的审批程序,对于提升我国地方智库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极为重要。二是简化地方智库中外专家交流的审批程序。现在地方社科院的学者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比多年以前不知要方便多少倍。但是,地方社科院要建立与国际知名智库交流合作机制,确实还有很大差距,当然也有很多阻力。这个阻力既有人为的,也有体制方面的。因此,地方社科院要想积极参与国际智库平台对话,还需要在制度设计上不断努力。三是简化举办或参加国际会议的审批程序。国际学术交流需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来的不仅是吸纳海外智库专家、汉学家等优秀人才,也要"引进"或者自主召开一些必要的国际学术会议。目前,地方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设置的审批程序,对于保证我国国家安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现有的审批程序也有创新的必要,有改革的可能,有简化的空间。因此,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简化地方智库外事活动管理的审批程序,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简化地方智库中外专家交流的审批程序,坚持学习借鉴国外智库先进经验的原则,简化举办或参加国际会议的审批程序。

四、探索新型人才管理模式

1.探索新型人才管理模式的重心是加强智库队伍建设。新型智库队伍是指公共政策研究队伍和决策咨询队伍这"两个方面军";新型智库队伍建设是指对上述"两个方面军"进行会合、聚合、整合,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智库;加强智库队伍建设是指,造就一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人才库、德才兼备的思想库、富于创新精神的智力库。首先,加强智库队伍建设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能否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非常重要,关系到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高端智库的成败;能否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非常不易,这个方向既要防止倒退回"贫困社会主义"的老路上去,也要避免偏离到"照搬西方体制"的旧路上去,其结果如何关系到建设高端智库的优劣。第二,加强智库队伍建设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方针。智库队伍的"德",不仅仅是指道德或者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指思想价值观和政治选择观;智库队伍的"才",不仅仅是指学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指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因此,德才兼备是实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高端人才培养规划的灵魂;坚持德才兼备的方针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人才队伍作为智库建设重点的根本取向。第三,加强智库队伍建设要坚持富于创新精神的方略。这种创新精神既是在科学研究的"冷板凳"上坐出来的,又不能完全在"冷板凳"上坐出来,需要同时坐一坐"热板凳"。这个"热"是实际工作之热,是基层公众之热,是国家治理一线和前沿之热。因此,推动党政机关与智库之间人才有序流动,是智库队伍"热身"的必要条件;推荐智库专家到党政部门挂职任职,是智库队伍"热身"的必要路径。

2.探索新型人才管理模式的要害是加强智库专家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建设。职业精神建设的要义是坚持科学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坚持科学精神是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这种精神要说真话、不说假话,要说真心话、不说或者少说违心话。科学精神也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这种精神决不贬低理论、夸大实际,也决不夸大理论、贬低实际。上述两种片面性是过去沉痛教训的结晶,也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障碍。鼓励大胆探索就是强化问题意识,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可贵;鼓励大胆探索就是积极建言献策,难能可贵的是有良知的智库专家要建诤言、献良策;鼓励大胆探索就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切磋争鸣,保护不同政策建议的平等讨论;鼓励大胆探索就要创造有利于智库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职业道德建设的要义是引导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在这里,核心价值观是职业道德建设的最高境界,在这个境界里,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信息安全意识、保密纪律意识都是题中应有之义;社会责任感是职业道德建设的最好境界,在这个境界里,积极主动为党和政府决策贡献聪明才智都是顺理成章之事。诚信意识是职业道德建设的最优境界,在这个境界里,培养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代表性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都是历史必由之路。

3.探索新型人才管理模式的根本是深化管理制度改革。目前,地方社科院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有两件迫切需要做的事情,即人事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主要是深化智库人才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等制度的改革。岗位聘用制度改革的焦点是要解决能进能出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把岗位聘用制度从深陷的泥潭中解救出来。职称评定制度改革的要害是要解决能上能下的问题。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才能完善以品德、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政策。薪酬制度改革主要是建立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薪酬制度。地方社科院的岗位责任搞了几十年,迄今与薪酬制度的联系仍然不紧密;地方社科院的工作业绩干了几十年,迄今与薪酬制度的联系仍然差距大;地方社科院的实际贡献评了几十年,迄今与薪酬制度的联系仍然有裂痕。因此,探索有利于智库人才发挥作用的多种分配方式,是地方社科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最佳选择。

五、探索新型学术评价模式

1. 探索新型学术评价模式要把成果评价与成果转化有机结合。首先,深化改革需要把学术成果评价和应用转化机制结合起来。学术成果评价的最终标准在哪里,不在学术成果的逻辑框架内,而在学术成果的应用转化中。没有应用转化为基础的学术成果评价,是无本之木的评价;当然,没有学术成果为支撑的应用转化则是无源之水的转化。因此,把学术成果评价和应用转化机制有机结合,这本身就是地方社科院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其次,完善评价办法需要把成果评价和成果转化结合起来。什么是最好的学术评价方法,这就是以质量创新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方法。质量创新是学术成果评价的突出标准,实际贡献是学术成果转化的显著要求,质量创新和实际贡献的结合程度就是学术评价方法的试金石。第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需要把成果评价和成果转化结合起来。通过这种结合,不仅有利于加强智库成果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管理,而且有利于拓宽成果应用转化渠道,提高转化效率。

2.探索新型学术评价模式要把同行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应当承认,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是最有权威性的评价,贬低同行评价就是贬低学术评价的权威性,搞乱同行评价就是搞乱学术评价的权威性,当然,夸大同行评价则是夸大学术评价的权威性。我们既不贬低、又不夸大同行评价,其原因在于一种共识,它就是坚持同行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结合,这也是增强评估结果客观性和科学性的有效途径。对于新型智库建设而言,更需要构建用户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探索政府内部评估与智库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政策评估模式,这是完善和规范新型学术评价模式的重要举措。

3.探索新型学术评价模式要把学术评价与政策评估有机结合。新型智库的学术成果往往不是"纯粹理性分析"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实践理性分析"的成果。因此,新型智库成果的学术评价是很必要的,但是不能孤立地进行学术评价,需要进行适当的政策评估。在这里,学术评价是提升政策评估质量的重要前提,政策评估是判断学术评价价值的重要尺度。提升政策评估质量需要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制度,这个制度不是在制定政策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而是一种学术自觉的结果;提升政策评估质量需要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的评估,这个评估不仅需要进行实际观察,更需要进行学术分析;提升政策评估质量需要建立有关部门对智库评估意见的反馈、公开、运用等制度,这些制度往往不是有关部门自行建立的,而是通过委托专家研究、吸纳研究成果、购买咨询服务等方式建立的;提升政策评估质量需要健全决策纠错改正机制,这个纠错改正机制是依赖学者研究而提出的,是依靠智力支持而建立的。所以,把学术评价与政策评估结合起来,是探索新型学术评价模式的重要路径。

 

评 论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