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郭万达:当我们谈论新常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来源: 综合开发研究院 | 作者: 郭万达 | 时间: 2016-07-06 | 责编: 王琳

告别新常态下运行的2014年,我们以平常心迎来充满希望的2015年。

当我们回望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轨迹时,就会发现,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抓机遇促发展,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局中,主动掌握战略调整的时机和节奏,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使中国经济走进有质量稳定增长的新常态。

当我们谈论新常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新常态不只是人们议论的一个新名词,更是透露出对价值坚守的一种自信,对规律遵循的一种信念,对历史延续的一种态度。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样一个特殊的“三期叠加”时期,这个阶段性特征面临着一个基本的态势,就是经济下行、速度放缓。进入2014年以来,这种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延续。国际上,对中国经济的各种声音也不绝于耳,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坚持调控的定力,坚持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增速换挡”呈现出平稳态势,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从实际结果来看,GDP的季度增长从2013年第一季度的7.7%调整为2014年第三季度的7.3%,连续7个季度最高和高低的落差不超过0.5个百分点,预计2014年实现7.4%左右的增长。与此同时,就业比较充分,物价比较稳定,居民收入同步增长,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

新常态不仅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认识,更是可落地的新谋划,可触摸的新机遇,可感知的新趋势。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积极倡议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加强区域金融合作。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2014年10月和11月,中国出资500亿美元发起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实质性地支持“一带一路”的建设。“一带一路”战略谋划的落地和实施,不仅给中国,也给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带来发展的新机遇。从主办APEC领导人峰会提出亚太自由贸区实现的路线图到参加G20宣布中国主办2016年峰会;从批准上海自由贸易园区试验,到批准设立天津、广东、福建自由贸易园区;从决定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到决定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些都是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新谋划,是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新趋势,是中国扩大对内和对外开放的新举措。

新常态使中国经济在深化改革中保持了活力,在风险化解中释放了生产力。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改革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简政放权”的改革,将政府的权力下放,以政府审批制度为改革为突破口,释放市场的活力;通过金融改革,化解了部分房地产过热、影子银行、地方融资平台所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通过财税体制的改革,减少企业的压力,改善了人民生活;通过能源体制和节能环保体制的改革,保护了环境,推动了生态文明的建设。

新常态使中国经济在破解产能过剩中优化了结构,在动力转换中驱动了创新。2014年前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而资本形成的贡献率为41.3%。同期,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新材料、新能源、移动互联网、生命健康、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新兴产业、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科技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创新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新动力。

在过去的2014年,全国人民调整了心态,适应了新常态,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启程中,多了一份坚守和自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