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动态

《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2016)》发布:印度大国之路仍然漫长

发布时间: 2016-07-15 09:48:58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肖昊宸    责任编辑: 毅鸥

 7月12日,由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南亚研究》编辑部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印度洋地区蓝皮书: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蓝皮书从第三方的视角,对印度经济社会现状作了评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印度崛起将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无论是从人口、面积和GDP规模还是资源优势来看,印度都堪称为南亚政治与安全的中心。21世纪以来,随着印度的崛起,其战略目标也同时从谋求经济利益向拓展战略空间转变。印度除了与美国在军事上加强合作,通过相互借力实现各自的战略意图之外,还实施了“东向政策”。莫迪上任后不久,即将90年代初以来实施的“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并提出了“季风计划”和“棉花之路”战略。

蓝皮书称,无论是从国内还是从国际上看,印度的发展都具备诸多有利因素和条件。例如,自然资源相当丰富、政治制度比较成熟、经济发展条件良好、政府力推经济改革、追寻“大国梦”几成共识,加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主要大国竞相拉拢、国际体系变革带来机遇等,这些都将成为印度持续发展和崛起的战略资本。同时也要看到,印度在发展和崛起进程中,还面临国内外一些不利因素。这其中包括基础设施落后、官僚腐败严重、反对党“为反对而反对”、贫困人口基数庞大、国内安全形势堪忧,另有印巴矛盾难解、南亚小国不满等。

蓝皮书称,从印度发展前景看,实现“大国梦”可期,但任重道远。印度应扬长而不避短,充分利用其现有的有利因素和条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并妥善加以解决。同时,至少还需处理好以下一些矛盾。

其一,自然资源丰富,但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且管理和经营不善,特别是一些重要战略资源短缺,如石油和天然气。其二,政治制度比较成熟,但各派政治力量相互掣肘,热衷利益之争,导致议会议而不决,许多议案“胎死腹中”。其三,军事实力提升较快,但对外依赖性强,重要武器装备大多从国外进口。其四,印度外交政策灵活,但有时也置原则立场不顾,实用主义过于浓厚。其五,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制造业总体上不强,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其六,经济改革颇有起色,但社会不公和贫富悬殊问题相当严重。

综上所述,总体上看,印度崛起虽有其相当坚实的战略支撑,但不会一帆风顺,而将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印度经济长期保持7.0%以上高增长可能性很小

蓝皮书认为,对于印度经济的增长前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持乐观态度。但事实上,印度经济想要在中短期内(3~5年)保持稳定高增长是有一定难度的。从历史数据来看,自1991年改革至今,印度经济经历了较高位的波动式增长,有着5年左右的波动小周期,但经济恢复都较为迅速。按小周期规律,经过2013~2015财年的中高速增长,印度经济至多再有2年或平稳或上升的增长,此后可能会出现小幅的波动。

与此同时,当前的全球经济放缓同样会对印度的股市、出口等产生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抵消外资增加的利好。此外,尽管目前基本面表现强劲,但美联储加息和发达经济体的通缩压力都会对印度卢比造成损害,从而影响印度的对外贸易发展。

蓝皮书称,长期来看,印度经济增长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度发展模式的转型。印度的传统发展模式主要是由内需驱动增长,这种模式非常依赖能源及大宗商品的进口。在全球经济下行期,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调,降低了印度的通胀率和赤字率,进而提升了民众的消费能力,拓展莫迪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的空间。从短期看,全球经济放缓似乎给印度经济带来了利好。但长期而言,如果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恢复或上涨,印度经济增长的利好因素将被大大削减。可见,如果不能改变旧有的增长模式,长期内印度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将大大增强。

与此同时,莫迪政府还将面临另外一个增长困境,即随着发展战略的调整,印度对外部经济要素的依赖性会不断增强,印度与全球经济的联系也将越来越紧密。因此,全球经济长期放缓,尤其是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放缓将对印度经济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

除了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莫迪施政还需要面对国内的固有顽疾问题。虽然莫迪政府改革将大幅改善印度的基础设施环境,但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的滞后,将很难改善印度国内的制度环境。

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要素可知,虽然发展潜力巨大、发展机遇良好,但在国内、国际大环境充满挑战的背景下,莫迪政府若不能克服发展战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印度想要长期(5~10年)保持7.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将是非常困难的。蓝皮书称,中短期内印度将很难摆脱周期性增长波动问题,而且长期保持7.0%以上高增长的可能性也很小。

 

评 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