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冯仲平:欧洲形势与中欧关系

来源: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 作者: 李晓曼 | 时间: 2016-07-28 | 责编: 李晓曼

一、欧洲总体形势

  当前,关于欧洲衰落的议论非常多。美国不少媒体对欧洲不看好,欧洲国家不少人也很悲观。一战前欧洲是世界中心,欧洲在塑造世界。二战以后,欧洲干了两件事情:一是改造自身;二是和美国来共同塑造世界,也可以说是影响世界。所谓改造欧洲自身,指的是欧洲人搞的一体化,这是国际关系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民族国家观念是欧洲人创造的,他们自己又把它革命了。货币统一了,边界也开放了,这是革命性的改造。

  现在国际上有很多东西都是二战后由美欧共同创造的。在这个过程中,欧洲扮演的角色是美国的助手、参谋以及合作者。欧洲在搞地区一体化的同时,借助美国,共同塑造了一个对它有利,对整个西方有利的世界体系。在这里面,欧美分享规则,分享制度,分享利益。

  欧债危机以来,人们对欧洲的关注重点集中在欧元区命运以及欧洲经济上来。欧洲的实力主要是经济实力,因此关注其经济是对的。关于欧盟经济,现在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是强调欧债危机已经结束,欧元区终于摆脱衰退;另一种意见认为,危机远未结束,欧洲仍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些片面,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均不全面客观。

  总体来看,一方面,欧债危机以来欧元区推行的一直饱受争议的“财政紧缩和结构改革”措施,已初见成效。欧债危机可以说已根本缓解。爱尔兰、西班牙作为被救助国已经或将很快退出救助计划。对欧盟来说,爱尔兰和西班牙退出救助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们能够成为其他重债国的榜样。不仅如此,2013年9月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0.3%,为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的首次正增长,从而结束了欧元区成立以来历时最长的经济衰退。新一轮欧洲经济复苏可以说由此起步。

  另一方面,在欧债危机根本缓解的同时,欧元区和欧盟经济复苏的根基还不牢固,复苏进程既艰难又缓慢。欧盟统计局2013年11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第三季度环比增长仅0.1%,低于上一季度0.3%的增速。欧盟委员会预测欧元区经济2014年将增长1.1%(2013年仍负增长0.4%)。其主要挑战在于三方面:一是失业痼疾难以克服。结构性失业是欧元区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如果失业率不能显著降低,就会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就业人数减少意味着消费支出较少、需求增长更低、信心偏低。所有这些都给复苏带来进一步的拖累。预计2014年欧元区失业率将维持12.2%水平,西班牙和希腊则可能维持25%左右的水平。二是欧元区政府债务水平仍居高不下。虽然财政整顿和紧缩财政使得欧元区国家财政赤字的GDP占比正在持续下降,但由于失业、老龄化等支出不减反增,政府债务比例仍在上升。欧盟2013年秋季报告预测,欧元区2013年和2014年的政府债务比例分别为95.5%和95.9%,远高于欧盟规定的60%安全比例。三是外部环境包括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减缓,将对欧盟出口不利。

  可以说,2009年以来欧元区和欧盟经历的危机是多方面的,表现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欧元区治理危机以及长期经济衰退。因此,欧盟的应对也是多方面的。但随着债务危机的缓解,2014年欧盟的工作重心将逐渐由应对债务危机转向推动经济复苏和增长。在应对欧债危机方面,将会继续推进银行业联盟。同时,欧元区在推动增长方面的重点将包括继续推动欧元区成员国结构性改革、推动单一数字市场建设、积极建设包括TTIP在内的双边自贸区,旨在提高欧盟国家经济竞争力。

  欧洲经济虽然没有像美国那样很快地恢复,但是在艰难地复苏、可持续地复苏,是按照德国的道路走的。在2004、2005年的时候,德国被认为是欧洲的病人。全欧洲都不敢搞改革的时候,德国鼓起勇气搞了改革。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爆发后,德国岿然不动,没有倒下。默克尔实际上是在摘桃子,享受施罗德改革的红利。默克尔跟西班牙等国讲,德国人能做的事情你们也能做。现在欧洲是一步一步在搞改革,尽管很艰难,却是在正道上走。这是我对欧洲经济的一个总体判断。

  另外,我想补充一点关于欧洲一体化的看法。欧洲能在世界上站得住脚就是靠联合的力量,那么在欧债危机期间欧洲一体化是前进了还是倒退了?我认为,在某些领域里面可以说是在跃进,在某些领域里面则倒退了。在欧元区的合作中,我认为是大跃进了。如果没有这场危机,有很多事情根本做不到。进一步的一体化,意味着要进一步上交国家主权。现在要搞银行联盟,下一步要搞财政联盟,这是货币联盟必须要有的。在政治、安全等领域,我认为一体化倒退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在欧债危机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债权国和债务国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除欧洲经济、一体化外,还有其他两方面的情况值得关注。

  2014年是欧盟的换届年。5月有欧洲议会选举,之后欧盟机构领导人将全部换届。漫长的欧债危机以及未来面临的增长困境,将可能在欧盟内继续助长民粹主义、极端主义以及经济保护主义的势力。人们普遍担心以上三种势力将会利用议会选举,趁机扩大力量。这将不仅对欧洲一体化发展,而且对于欧盟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再看看欧盟的外交动向。欧洲一体化和跨大西洋联盟一直是其外交的两大支柱。但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中东和北非在其外交中的地位上升很快,出现了周边地区和美国并重的趋势。其次,新兴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越来越成为欧盟的重要合作对象。欧盟虽仍不放弃所谓价值观外交,但经济外交变得更加重要。第三,受“监听门”影响,美国在欧洲的形象和软实力受损,跨大西洋联盟面临新的转型。第四,欧俄关系发展乏力,一直处于不冷不热状态,但因双方争夺共同邻国,有可能形成紧张局面。

二、中欧关系

  2013年中欧关系可谓由阴转晴,前景光明:上半年围绕中国出口欧盟的光伏产品,双方剑拔弩张,贸易战似一触即发且不可收拾。随着光伏之争通过谈判协商加以解决,下半年中欧关系大气候大为改观。双方高层互动之频密引人注目,相互合作硕果累累,各界对未来中欧关系发展前景普遍看好。

  “光伏案”起源于2012年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出口欧盟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因为其涉及金额巨大,欧盟的决定立即引起中国的高度关注。据统计,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对欧贸易出口额超过200亿欧元。显然,这是中欧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贸易争端。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从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妥协方案,届时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这一裁决引起中国的强烈不满。作为回应,中方于7月1日宣布将对进入中国市场的欧洲葡萄酒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

  最终,经过多方斡旋和艰苦的双边谈判,8月2日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宣布,中国与欧盟就光伏贸易争端已达成“友好”解决方案。核心内容是:中国太阳能板出口商要设定一个最低价,即在欧洲销售产品的价格不会低于此最低价。据报道,70%的中国太阳能板出口商参与了“价格承诺”。同时,欧盟方面传出了另一个有关中欧贸易的积极信号:欧盟将暂缓决定是否对中国无线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和中兴展开调查。

  中欧关系一直以经贸合作为主要内容。经贸关系紧张与否对中欧整体关系具有直接影响。随着“光伏案”以妥协、谈判方式得以解决,中欧关系又重新回到平稳发展的状态。值得指出的是,经过光伏案后,中欧双方均努力从中吸取教训。2013年11月14日,欧盟驻华大使艾德和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与中国从最近的“光伏之争”中得到的最重要的经验是,双方可以通过谈判方式友好解决争端;其次是应建立一个早期预警系统以避免此类争端再度发生;最后是双方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各自内部产业的协调。

  目前欧盟虽然经受着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的痛苦,但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中国则既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发挥着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中国与欧盟的关系无疑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欧能够避免矛盾和摩擦激化、坚持开展互利共赢合作,既符合双方的利益,而且对于国际社会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2013年,中国与法、德、英以及中东欧国家关系的积极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中欧关系的发展。

  中德双边关系被广泛看作是中欧关系的典范。2012年默克尔一年内两次访华。2013年5月,德国又成为李克强担任总理后首访的惟一欧盟国家。中德两国总理如此频密互动,充分表明两国关系的紧密程度。中德关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经贸方面。2012年中德贸易额达1611亿美元,约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的1/3。德国也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外资及技术引进来源国。近年来,中德投资已从“单行道”转为“双向道”,中国对德投资明显增长。根据德方有关统计,德国在华企业超过7000家,目前已有2000多家中资企业在德经营。在中德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双方决定落实城镇化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农业、林业、粮食、消费者保护、食品安全、环保等领域的双边合作。

  2013年4月,法国总统奥朗德访华。这既是奥朗德担任总统后首次访问中国,也是十八大后首位到访的西方大国元首,中方对此高度重视。在奥朗德访华期间,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宣布将订购60架空客飞机,其中包括42架单通道的A320系列飞机和18架双通道的A330系列飞机。根据中方的统计,目前法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实际投资来源国和第二大技术引进国,中国则是法国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全球第二大进口来源国。截至2012年底,法国在华投资项目4462个,实际投资金额121.6亿美元,主要集中在能源、汽车、化工、轻工、食品等领域,大部分为生产性企业。对于中国来讲,法国的重要性不仅是经济贸易合作,中方也十分重视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2013年中英政治关系恢复了正常。2012年5月英国首相卡梅伦会见达赖喇嘛后,中英两国政治关系受到严重影响。2013年12月2日卡梅伦访华,标志着中英关系在经历了一年半的波折后重新走上了正常轨道。卡梅伦访华期间多次就中英关系积极表态,受到两国媒体的广泛关注。据英国《卫报》报道,专机一着陆,卡梅伦就发表讲话,称英国将扮演中国在西方世界最强有力的支持者角色。在中英工商峰会上发表演说时,卡梅伦表示:英国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持开放态度,不会设置上限,同时也不会限制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人数。在与中国领导人会谈时,卡梅伦表示愿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原则加强交流对话,不断推进合作。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也取得了新进展。近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中东欧国家和中国均表现出了积极合作的强烈意愿。2012年,温家宝总理访问波兰,并在华沙举行了第一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这标志着被称为“16+1”的双方年度会晤机制得以正式确立。2013年的“16+1”会晤于11月26日在罗马尼亚举行,李克强总理宣布了包括六大领域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战略合作框架。这六大领域指的是:做大做实经贸合作;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大力加强绿色合作;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深挖地方合作潜力;丰富人文交流活动。

三、中国对欧政策

  在新一届领导集体上台后,人们开始思考新时期的中国对欧政策以及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

  2013年11月21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六次中国与欧盟领导人峰会,指明了未来中欧关系发展的方向。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峰会发表的《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涵盖面之广前所未有,既有航天合作,也有反海盗护航合作,还有新型城镇化的合作,可以说是上天下海入地。”此次峰会取得的另一项重大成果是,双方同意正式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同时表示将积极探讨开展中欧自贸区的可行性研究。至此,人们对于未来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无疑,中欧之间在经贸领域的摩擦和矛盾还会发生。欧债危机以来欧盟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均有所上升,今后欧盟还会对中国输欧产品搞反倾销和反补贴。欧洲对华的意识形态偏见根深蒂固,双方的政治分歧也难以消除。但只要中欧能够平等相待、彼此尊重,不断拓展利益汇合点,双方关系就能够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我们应该进一步明确对欧洲的认识,基于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来决定我们下一步怎么和欧洲发展关系。

  2013年,中欧关系发生了危机以来最大的变化。过去双方只是贸易发展非常快,现在中国在欧洲的投资上升得非常快。中国人利用欧债危机,一是去那里投资,二是去展开收购。欧洲最大的诉求是,让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确保公平竞争。中美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两国共存的问题,所以讲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中欧关系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双方合作的问题,如贸易纠纷等。

  中国对欧盟的战略应该是合作加借重。除了经贸合作,双方也应在参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以及全球治理等方面寻求开展合作。

  我们要采取欧盟机构和成员国平衡并重的原则。中国领导人出访欧洲时,成员国和欧盟总部均有必要驻足。

  我们现在也应和欧洲探讨自贸区的问题。TPP和TTIP不包括中国,解决不了发达国家的问题。我认为,欧洲人和美国人的想法不是要把中国拒之门外,而是试图在中国没参与的情况下,把门槛给弄高了。有点像WTO一样,他们先定好规则,然后让中国接受规则,加入进来。中国不能等待,应该提出和欧洲搞投资协定和自贸区协定,不能等欧洲把TTIP搞好了再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