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冯仲平:保持中欧关系热度须政经并举

来源: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 作者: 李晓曼 | 时间: 2016-07-28 | 责编: 李晓曼

  近几年,世界日益复杂变化,但我们的外交创新也是有目共睹的。新的外交理念越来越成型,那就是要搞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念是为了指导和影响实践的。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念在中国推动和塑造新型大国关系和新型国际关系中已经付诸实践。在提出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后,一些美国学者问新型大国关系是什么样子?我认为,近年来中国努力塑造的对欧关系其实就是一个典范。

当前欧洲对华政策的三个特征

  考察当前的中欧关系,我觉得欧洲对华政策有三个特征值得考虑:

  首先,务实主义在欧洲对华政策中明显占据上风。欧洲国家的外交一直受到价值观和经济利益双重因素的影响。这几年我们明显看到与经济利益相关联的经济外交在欧洲国家外交中的影响、权重在上升。从近年来欧洲大国德国、英国、法国对华交往以及中东欧国家对华政策中,都可以看到务实主义的色彩。以往,中国和欧洲发展关系受到一些干扰,干扰因素中价值观色彩对欧洲的对华政策发挥的影响比较突出。客观而言,价值观因素在欧洲对华政策中没有消失,但是在降温,在淡化。欧洲国家开始表现出承认中国发展模式的现实性意愿。

  其次,欧洲国家外交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自二战结束以来,欧洲国家传统对外政策有两大支柱,一是支持、置身于欧洲一体化,欧洲联合的“朋友圈”愈来愈大;另一个是构建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即与美国的关系。这两个对于很多欧洲国家来说是同等重要。如今第三大支柱开始出现,这就是和新兴经济体的关系,其中与中国的关系尤为重要。以当前英国外交为例,我认为最突出的一个变化或者叫转型,就是外交的多元化,不仅仅是和美国及欧洲大陆要保持紧密的关系,而且还要抓住中国这些新兴大国发展的机遇,共同发展、共同增长、共同塑造世界。

  第三,和美国的对华政策拉开距离。可以看到,美国国内有一种势力把中国视为一个战略竞争对手。例如中国宣布设立亚投行,美国的第一反应是“你挑战我主导的世界秩序”。相对而言,欧洲对此却比较淡定。不仅如此,欧洲还要瞪大眼睛寻找发展机遇。正因为如此,欧洲成为了亚投行的积极参与者。的确,对待崛起的中国,欧洲的感觉与美国不太一样,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欧洲人称中国为“外来的超级大国”。对于历史上大国的兴衰,欧洲比美国的经历要丰富得多,经验和教训也多,现在欧洲已经在心理上有准备去迎接中国,给中国留一个位置。美国现在还做不到。

中欧应进一步建立政治互信

  在当前中欧新型关系大力向前发展的形势下,人们关心这一态势能不能保持下去?换句话说,当前中欧关系热是短期的还是持续的?

  2003年中欧关系曾经出现一个蜜月期,但那段蜜月期并不长。2003年中欧蜜月期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美国攻打伊拉克,欧洲主要国家法国、德国持反对意见,与中俄的立场一致。当时中欧关系出现了发展的高潮,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确立下来的。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说,“如果不是结婚,至少也是个订婚”。

  上一次蜜月期之所以比较短暂,是因为可持久发展的动力还不够足。我认为这次情况有些不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中欧关系能够稳定、健康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动力。欧洲国家刚开始对“一带一路”是观望的,这也比较正常,因为中国提出这么一个宏大的倡议,欧洲国家一时还搞不清这个倡议要干什么。但经过近一年时间的了解和沟通,欧洲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发生很大的变化。通过我自己的观察和了解,欧洲国家正认真思考“一带一路”如何和他们自己的国家发展对接,欧盟整体的发展蓝图与之有没有重叠的地方,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

  第二个变化是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的建立。实际上,中东欧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支持力度拉动了整个欧洲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支持。不久前,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峰会在苏州召开,中东欧国家在欧洲离我们最近,“一带一路”从东往西走,这些国家反应自然比较快。例如匈牙利第一个和中国签订了“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示范效应很明显。作为“16+1”合作机制的“旗舰项目”,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已于今年12月23日开工,争取两年时间内竣工。这条铁路将把匈牙利的首都和塞尔维亚的首都连接起来,拉动整个中东欧地区的互联互通。然后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再把西欧国家引入到我们在中东欧的发展中。这样一来就可以形成西欧国家和中国一起在中东欧搞“一带一路”建设的局面,从而把中东欧、西欧乃至整个欧盟联动起来。

  当然,要避免中欧关系热重演短暂的“蜜月”,仅仅依靠经济上的好处还不够,我们如果能把政治互信建立起来,中欧关系才能走得更稳、更长、更远。政治互信是中欧关系的短板。当前可利用欧洲对华政策的积极调整,进一步加大塑造新型中欧关系的力度,在推动“一带一路”合作的过程中,不仅把经济合作向前推进,同时可将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推动全球治理能力建设等外交新理念推广开来,让欧洲的中国观更加全面、客观、立体,对中国的偏见、误解更少一些,政治互信更多一些。政治互信的建设也许会落后于铁路的建设,但它必须要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