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产空间

来源: 西财智库 | 作者: 西财智库 | 时间: 2017-03-02 | 责编: 毅鸥

    西财智库特约研究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今天我讲一下我对创新空间的理解和规划的思考。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词,目前高新区发展的这个阶段,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研产空间?

第一,我想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综合开发区,包括高新区在内的转型发展。我们国家的高新区或者说是开发区,都在我们国家快速工业化的时代起步,即80年代开始、90年代快速发展,00年代完工。在创新作为主题词的时候,我们高新区在做什么,特别是国内发展比较快的高新区在做什么?我给大家举三个例子。

第一是苏州工业园区,这是全国高新区和开发区的标杆,第二是外资驱动性的昆山开发区,第三是江阴开发区。这三个代表不同的高新区类型,第一种是规划的类型,苏州工业园区就是着眼于外资主导,定位于高端企业;第二种类型是昆山开发区,主要立足于外向型经济,他紧靠上海,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第三种是江阴高新区,它是典型的内生提质型,典型的苏南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着眼于外资主导,最大的特点就是规划先行一步到位。现在德阳高新区我感觉有点这个意思,是着眼长远规划条件下的统筹布局,不只是立几根烟囱然后慢慢往上走;第二级是整体基础设施现行下的统筹推进,以前有把所有的基础设施建完,然后到全世界去敲门;第三级是高门槛设定条件下的招商选资,这是素工业园区目前的转型;第四是成熟机制条件下的运营管理。

    上面这张图讲述了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阶段特点。1994年封闭发展阶段的定位是工业园区,这是当时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启动阶段;2001年是开放协调,叫做苏州新城区;2008年变成苏州市副中心,融合提升;2012年能级跃迁,变成江苏东部国际商务中心。这个转型很有意思,大概就是几年一个台阶。

    然后我们看看昆山,昆山有一个什么转型呢?1984年为工业新区,我们德阳高新区现在已经建成了28平方公里,也是这个态势; 1992年在引进外资方面获得突破,变成了工业综合组团,实现了一个城市的组团;2000年变成了中心城综合片区;2009年变成了城市核心区。

    再看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阴是一个完全由草根发展起来的一个开发区,后来成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市国家级高新区。1980年,它位于江阴县东边的长江两岸做了一个山观镇工业园,主要是把镇上的土地拿来搞工业化;1992年它叫江阴经济开发区,获得省级开发区的名头,由市级政府强制进行集中和高水平的建设;2011年政府成为一个引导者,它就被提升为国家级高新区。目前,江阴市政府将这一大片国家级高新区命名为科技新城。

我还要讲讲成都高新区,因为我是从成都高新区出来的,同样的路程,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知道未来。1997年,当时我在市规划院做工程师的时候,就是我做的高新区的总规划。现代化的城市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化基地,中间这条大道是天府大道,下面全是工业用地,我们现在天府大道走过,我们看不到这些工业用地,但是我们第一版总规化全部是工业用地。2004年有一点变化了,他的定位是城市副中心,现代科技园区,原来的工业用地已经不见了,代之以大片的科技研发用地,并增加了住宅区。2007年这个时候是一个转折点,当时我到高新区工作,当时的提法叫做城市新中心,现代化新城区。2008年年初,成都高新区提出了天府新城的概念,当然现在天府新区的由来实际上跟这个也有关系。天府新城两句话,软件产业城,城市新中心,他的职能就变成了行政办公中心,现在容纳了市委市政府、创新研发中心、区域总部基地和现代服务中心等。我们做这一版规划的时候,都不相信我们过五年、十年会汇聚十几万软件大军。现在我们软件园的建设已经到了ABCDEFG中的G这一代甚至H这一代了。这在当时是不敢想象的,能够聚集这么大量的产业。

通过刚才几个案例,我有几个小的总结结论:

1、初期紧邻主城区,与城市关系紧密,到成熟期则干脆与城市连片,成为高度城市化地区;

2、一个成功的开发区历史,往往就是城市功能不断混合、多元化的历史。生产环节的前端、中间、后端生产性服务功能的混合——生活性服务业混合——居住功能混合;

3、转型态势:产业方面更迭速度快,产业结构升级明显(“退二进三,退二优二”);城市方面土地价值快速上升,开发强度逐渐提高;城市服务能级则由依附性单功能转型为自主型新中心;

4、作为城市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开发区产出占城市经济比重高(“新苏州”);

5、开发区的本质是城市新区的特殊建设和运营模式。从功能互补、吸引投资、以产兴城到产研升级、产城融合、综合新区,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因此规划建设模式必须具有弹性,适应产城关系的演化互动;

6、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必须具有开放性,是城市(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详细讲下上面关于第2点,一个成功的开发区的历史,往往就是城市功能不断混合多元化的历史。功能混合的规律是这样的,首先是生产环节的前端与生产性服务功能的混合。前端的研发,中间的物流,后端的售后服务和管理是第一个混合;第二个混合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混合,因为这些做前端、中段、后端的人进来之后,就要搞生活服务,不能让人吃碗面都不方便,所以是生活型服务业的混合;接下来,居住功能就进来了。我在这里上班,这里又提供生活服务业,我为什么不把家搬过来呢?这样他就变成了一个城市综合性的片区。所以一个成功开发区的历史就是不断混合的历史。

关于第3点开发区的转型的态势。就产业方面的更迭速度快,产业结构升级比较明显,包括“退二进三和退二优二”,有一个产业提升的比较明显的是“退二优二”。我们国家的企业寿命超过十年的比较少,现在大部分开发区很多僵尸企业,但是他的土地出让是四五十年,这个时候“退二优二”很重要,这在苏南的开发区表现很明显。在城市方面,土地价值也是快速上升,开发强度逐渐提高,现在成都高新区的房价也是成都最高的。高新区城市服务能力的能级,则由原来的依附型单功能转型为自主型新中心,这个背后代表这个区域对城市服务的能级提高了,过去我们这个地方只能买包烟,打打酱油,现在这个地方可能是世界五百强驻地,国际交往活动举办地,活动的服务能力提高了,会展的能级提高了。

关于第4点,作为城市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开发区的产出一般说来占城市经济体的比重都比较高,比如说在苏州,苏州工业园区占了苏州经济总量的30%—40%左右,成都高新区在成都市20个区市县中占比11%。当时苏州提出来的概念是再造一个新苏州,最终目标基本上达到了,一个高新区,一个经济开发园区,一共200多平方公里就再造一个新苏州。

关于第5点,开发区的本质是城市新区的特殊建设和运营模式,这是我提出的一个观点。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开发区,特别是转型过程中和转型以后的开发区,开发区的本质实际上是城市新区的特殊建设和运营模式。我们有一套全新的班子,有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有一帮干部队伍,但是他不过是一个特殊的建设机制而已。那么从功能互补、吸引投资、以产兴城到产研升级、产城融合、综合新区,都具有很强的阶段性,所以规划建设的模式必须具有弹性,要适应产城关系的演化互动。这儿提出来一个规划弹性的问题。

关于第6点是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必须具有开放性,因为这个地区都是成都市所谓的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开放性的。他不能说这个地方关起门来自成一套,这个是检验这个规划是否合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他的基础设施、功能、公共服务,包括交通是不是开放性的布局。

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国际产研空间的发展趋势。

我先讲我们国家自己的研发是怎么在演变。其次通过横向比较,就是国际产研空间的发展是什么样的趋势。第一个案例是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的案例。这个科学城占地只有8平方公里左右,内设有居住、公建配套、开放空间等等,这在我的案例中是最大的一个科技园区了,是真正做科研研发的园区。它的特点就是交通便捷,整个布局建设生态化,服务舒适,看起来人很少,但是服务很到位,而且服务的能级很高。照片上的建筑不是很有颜值,但是品质很好,它是这么一种价值取向。

    与另一个的案例一样,它们的共同点是地处远郊区,有很大的生态用地,所以一般说来这样的科技城会与高科技农业紧密结合。这里会适度保留农田,同时紧密结合地形来布局,甚至把有些科研的用房小型化、小尺度化,散落在田间的建筑群落,这种建筑很宜人,以地形和水系为导向,就是我们走向现代田园化的格局。

    接下来我想说一下韩国仁川。说到科技城的话都离不开这个案例。仁川生态城大约6平方公里,就是我们现在已建成区域的大概四到五分之一的样子,这个案例他主要也是有32%用于居住,还有其它公建配套等。这是创新创意办公区,但创新创意的园区只有10%,说明我们在打造一座新城,他的灵感是在这个城市里面创造出来的,不是在办公室创造出来的。这座城的特点就是职住平衡,智能通达,城市核心,社区服务,颜值高,生态化。

上图的案例也是比较经典的案例,是新加坡的裕廊湖,占地只有3.6平方公里,比之前的案例更小。在这里,我们看到更加稀奇古怪的东西。它有加拿大的国际学校、有极限运动区、有观湖酒店、湖滨休闲运动场、中国花园、日本花园、科普中心、娱乐中心等等,还有依托地铁构筑商业综合体,构筑国际会议中心和购物城。我们给他的定义是交通枢纽。首先,它是依托交通枢纽,不管是地铁还是城际交通,使得休闲娱乐科技文化全部进来,围绕一个湖区来打造,开始产城化,有一点文化品位。

我们总结了自己国家的发展,也看了国外的一些情况,我的问题就出来的。

1、纯生产功能的开发区向研产结合、贸工学结合、产城融合的综合性城区转型的必然性;

2、开发规模普遍变小,是源于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研发、转化平台与中试生产的空间需求本身较小(素质高绝不是块头大);

3、对品质、品相、品味的追求无止境,走向“都市时代”的真正的消费乐活创新型城市。

第一个法国案例是追求品质,品相一般;第二韩国案例是追求品相,在品质的基础上有卖点,有颜值;第三个是追求品位,有文化;这个追求也是一个台阶式的追求,我感觉是在一个富有创造活力的创新空间里面,这三个追求是非常重要的。走向都市时代的真正的消费乐活和创新型的城市。对于现在的后工业时代,我定义是消费、都市时代。都市时代的基本特点变成了消费、乐活和创新,所以我们高新区就是投资去生产这个空间。我们这个空间应该怎么样生产,是什么样的空间产品?就是对品质、品相、品位的追求,可能这是我们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过去的规划建设模式显然不对。我们80年代的模式,为什么不在先期规划的时候,就按照都市区有机组成部门,采用富有弹性的、功能完备的单元来进行滚动开发呢?这就是我提出的单元化的理论模型。

这个是和现在在北美非常流行的新城市主义的理想城市、城市空间的人性化、城市的精明成长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公交站点为中心,布局核心商业,南边的主干道布局是有关办公的,包括科技研发中心,在附近步行五分钟的范围内布局居住楼,这样一个东西被叫做一个单元,一个TOD单元,一个综合体。我的研究就是基于TOD引导下的产城单元,就是做产业和城市一定要放在一个单元里面来做,基本尺度是2到3平方公里,这里面要包括这些所有的功能,这个单元建成之后是综合性的,同时我们有需求的时候可以动态化,避免造成前期巨大投资和资源浪费。在这个单元里面我们会做到职住平衡、低碳出行、紧凑集约。刚才讲的新加坡也是这样的产城单元,这个单元是可以滚动开发的,拼起来之后会成为一个比较大的城区,现在这个城区拼了九个单位,大概有20—25平方公里,有一点像现在建成区的规模,为什么有这个概念?是因为我们城市空间的演进就是从单元到城市,人类的聚居地有村庄,有小镇,有城市,有都市区,有特大城市,但是人类居住的基本空间是单元,这个基本单元的尺度不能太大,要在人的步行范围之内,人进化这么多万年,还是只有1.7米左右高,行走或奔跑的速度也变化不大,所以单元设计的尺度还是要与人体进化的各种尺度保持一致,并且具有动态性和生产性,我们城市的理想模式应该类似于人体的构造,由有限的空间单元组成,就像人的细胞,整体来看是静止的、稳定的,但是宏观上又具有生长性,这种单元能够使整个城市呈现合理动态的发展。

实际上我们从公共服务链上来看,这些城市单元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也是非常发达的,我们可以以一个广场或者绿地或者水面作为中心,这个中心下面是很发达的地铁交通和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从产业聚集的角度来看,我们又能形成小型的产业双创中心,包括加速器和孵化器的项目聚集,这样聚集起来,可以引入产业园区的运营商进行专业化的运营,也可以布置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和共享技术的平台,进行规模化的生产。这就是我们以绿色单元为特色的创新组团的特色,例如香港科技园,也是研产社区,只有20几公顷,容积率1.5。从居住来看,他刚好和传统的城市居住结构兼容,我们可以形成35万人的居住区,一个比较宜居的居住环境和单元式社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