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辉:​对外传播中不能仅注重“说什么”,还要思考“怎么说”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蒋新宇 | 时间:2019-05-16 | 责编:

(中国网记者 蒋新宇)2019年5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人大新闻学院协办的“全媒体时代的智库建设与战略传播”圆桌论坛成功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参事室、军事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央党校报刊社、中国日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国网等智库、学界、媒体的近20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中国智库如何提升思想创新能力”以及“全媒体时代智库如何做好战略传播”这两大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王晓辉  中国网总编辑


以下是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在论坛上的观点精粹。


对于智库传播而言,不仅要重视“议题设置”,议题设置解决了“说什么”的问题;还要思考“怎么说”的问题,这意味着话语体系的建设对智库传播而言至关重要。当然,构建话语体系不止是智库的事情,还需要国家的经济、军事、文化等各要素支持,只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才能构建出自己的话语体系。


智库传播的重要性在全媒体时代更加凸显。信息量的暴增,传播主体的广泛,互动方式的多样,特别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类似“朋友圈”等小范围内的社群传播,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传播规律发生了变化,并且其迭代速率也越来越快。


在这种传播环境下,以“思想产出”为立足之本的智库需要加强与专业媒体的合作。智库本身虽然也蕴含着较强的媒体属性,但智库仍然需要通过现场调研、传播实践等途径,与媒体更紧密的结合起来,用更专业的媒体手段实现智库思想的高效传播。


我是从事对外传播工作的。以我个人的对外传播实践为例,我认为,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应注重“怎么说”的问题。前段时间,我采访了约瑟夫·耐(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国家“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他更善于“立概念、建范畴”,他谈论问题拥有较高维度的语言体系,这给我们在传播中的媒体表达上有很多启发。


我们经常使用“敢于超越、善于进取、勇于创新”等词语,这些四字词语往往缺少主语和宾语,仅是一个动词表达,对国外受众而言难免会造成“中国人讲话,玄之又玄”的感受。讲话要讲明白,否则在对外传播中就容易“吃亏”、不被理解。因此,表达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仔细研究解决办法。


中国智库在国际传播中也承担着重要角色,需要注重表达方式上的优化,更好的将中国观点、中国立场传播出去。

(内容来源:人大国发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