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快乐与感动——记瑞士残奥代表团队日活动[组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9-04 发表评论>>

前来参加北京残奥会的瑞士代表团合影

前来参加北京残奥会的瑞士代表团合影

“汉学家”康斯坦丁·施麦 

“汉学家”康斯坦丁·施麦

“汉学家”的帽子

“汉学家”的帽子

·心中的完美--中国网残奥图片专题·

 

9月3日,前来参加北京残奥会的瑞士代表团举行了队日活动——参观游览定陵和万里长城。中国网记者受邀进行了随团跟踪报道。

上午9时,两辆专为接待残奥会运动员改装的巴士已经等候在在残奥村门前。借助可伸缩式踏板,轮椅运动员很便利地完成了登车。记者注意到,车厢中段的一些座椅已经被拆除,开辟了轮椅区,一次最多可容纳7辆轮椅停放。工作人员细心地为每一位轮椅运动员安装好固定装置,以避免轮椅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发生滑动,确保运动员的安全。

一路上,代表团成员兴奋地谈论着这两天在北京的感受和即将参观的景点。记者与轮椅田径运动员皮娅·施密特(Pia Schmid)进行了交流。施密特目前保持着100米和200米两项欧洲纪录,她告诉记者,运动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和成就感。作为第一次来中国参加残奥会,她认为残奥村的无障碍设施非常完备,志愿者也非常热情。对于比赛方面,能够获得一枚奖牌是她为自己制定的目标。

来到定陵景区,运动员一边听着导游员的讲解,一边忙着拍照留念。轮椅网球选手康斯坦丁·施麦(Konstantin Schmaeh)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他一边参观,一边滔滔不绝地向同伴介绍中国的历史。记者开玩笑地称他是一位“汉学家”,他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自己非常喜欢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在中学期间就选修了这方面的课程。

由于地宫的建筑结构比较特别,出于安全考虑,10余名轮椅运动员没有能够进入地下一睹帝陵的风采,但他们还是很高兴能够来到这里。施麦表示能够理解一些客观的情况,尽管没有亲身进入地宫,但同样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遗迹的魅力。他还兴奋地戴上刚刚购买的帽子让记者拍照。

利用午休的时间,瑞士代表团团长鲁迪·施皮茨利(Ruedi Spitzli)接受了中国网记者的专访。他首先称赞北京残奥会的组织工作非常成功,残奥村的设施改造、后勤保障非常到位,运动员生活非常舒适。据介绍,本次瑞士代表团将派出27名运动员参加6个大项的比赛。瑞士选手在田径、游泳等项目上具有一定优势。代表团在本届残奥会的目标是争取11枚奖牌。施皮茨利特别指出,参加比赛,争取优秀的成绩固然是重要的目标,但残奥会的真正意义却在于残疾人的共同参与和自我展示。通过运动,不但能够培养残疾人乐观的心态,还能够强健体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当天下午,代表团一行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八达岭长城。为了帮助残障人士实现登上长城的梦想,景区内特意开辟了轮椅无障碍通道。面对气势恢宏的万里长城,运动员们迫不及待地向山顶的烽火台进发。尽管在地势较陡的地段仍需要随行人员帮助,但残疾人运动员们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独立登上长城。团长施皮茨利穿梭在行进的队伍中间,忙着帮运动员推轮椅或者替他们背行李,仿佛是一位和蔼体贴的“家长”。在烽火台上,大家不住地赞叹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伟大。轮椅网球选手卡琳·苏特埃拉特 (Karin Suter-Erath)兴奋地告诉记者,以前虽然在电视上看到过关于中国长城的报道,但“只有置身于其中才能领略它的魅力”。

在即将结束全部活动之前,全体代表团的成员以长城为背景拍摄了一张全家福,每一个人的脸上写满了快乐。经过一天的接触,记者深深地被这些残疾人运动员乐观、豁达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打动。衷心地祝愿他们能够在北京取得优异的成绩并度过一段欢乐而难忘的时光。

(图/文 张悦)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 杨楠文章来源: 中国网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进入论坛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