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道大观:且看军事奇才如何较量[组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6-04 发表评论>>

 

1945年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与蒋介石合影。

  战争,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从长征、抗战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人民军队的征战史上,所面对的,几乎都是强大的对手,几乎都是敌强我弱的局面。

  但最终,胜利的天平却毫无例外地倾斜到了这支红色队伍的一边。究其原因,除了广大将士不畏牺牲、英勇善战外,指挥员的运筹帷幄和临战决策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渡赤水:毛泽东VS蒋介石

  3万∶40万,生死关头的较量,预演了日后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

  千里赤水河,如同一个被拉得弯弯的弓背。40万大军,在这张弓上蓄势待发。

  拉弓的是蒋介石。

  箭头所指,是毛泽东率领的不足3万人的中央红军。

  这是四渡赤水前,中央红军所面临的局面。

  3万∶40万,毛泽东对蒋介石,生死关头的较量,成了日后中国命运决战的预演。

  人均枪不足一支、弹不足3发的中央红军面对的是兵强马壮、弹满粮足的国民党追击部队……刚刚从“左”倾冒险主义者手中赢回红军指挥权的毛泽东,在贵州这个多雨的春天,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局在常人看来毫无胜算的对弈。

  何况,从1934年10月长征以来,中央红军已连续征战3个月——特别是1个月前的湘江血战后,出发时8.6万余人的中央红军已锐减至3万余人。队伍疲惫,伤病严重,他们需要枪支弹药、药品食品,更需要一场鼓舞士气的胜仗——

  红军,再也输不起了!

  

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所专供解放军报

  而毛泽东的老对手蒋介石,同样需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解决这个让他头疼了8年的心头大患——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南昌暴动以来,连蒋介石自己也数不清已多少次下达彻底肃清“共匪”的命令了。从对井冈山根据地“会剿”,到动用嫡系部队对赣南闽西苏区“围剿”,行伍出身的蒋介石总是一次次败给书生出身的毛泽东。不仅如此,在他的国民党大军铁桶般的包围之下,毛泽东等人竟建立了一个“五脏俱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毕业于日本军校、担任过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一直也没有弄清楚,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甚至没有像样地开过几次枪的毛泽东,哪来的那些令军事家都汗颜的天才战术——他总能指挥着那支衣衫褴褛、缺枪少弹的红军,神奇地出现在大军包围圈的关节处,一举将自己的必胜之局搅得满盘皆输。

  然而,此时的蒋介石却是信心大增。他知道,眼前这个大好时机再也不容错失——从第五次“围剿”时红军开始打阵地战,到按自己的预料一次次撞向设好的封锁线,虽然红军还是那么英勇,甚至还出人意料地以5昼夜飞蛾扑火般的血战,突破了自己重兵把守的湘江防线——但,稍有些军事常识的人都清楚,目前的红军已是强弩之末……

  作为军事家的蒋介石显然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此时的毛泽东已重掌红军。

  1935年1月29日这天,黔东川南之交的赤水河畔,一支肩扛镰刀铁锤红旗的队伍逶迤而来。队伍里,身材颀长、脸容消瘦的毛泽东格外引人注目——在中国共产党理想航船驶进最狭窄的航道时,毛泽东再次阔步走向船头。贵州,成了他力挽狂澜的开端。

  第一仗,西进土城受挫。毛泽东没有恋战,迅速渡过赤水,作势要北渡长江。当蒋介石匆匆在长江南岸布置了几十个团阻拦时,毛泽东却杀了个回马枪,掉头二渡赤水,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5天内歼灭和击溃蒋介石两个师另8个团。

  这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蒋介石匆匆飞赴重庆、贵阳,亲自督战。据当时任蒋介石侍从室主任的晏道刚生前回忆:“蒋介石实际上就以战场指挥官自任,亲自打电话调动部队。前敌总指挥薛岳成了一个侍从参谋,等于一个高级传令官……”

  蒋介石嫡系部队和川、黔、滇、湘等地方军阀铺天盖地向遵义城——这个不久前毛泽东重新赢得指挥权的地方合围而来。

  红军从茅台镇附近第三次渡过赤水,并用1个团伪装主力继续向西挺进川南,再次摆出北渡长江的姿态。

  对红军渡江北上深信不疑的蒋介石,并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立刻调兵向川南压缩。这时,红军主力却突然回撤,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尔后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

  这一着奇兵,吓坏了正在此地坐镇指挥的蒋介石。守军仅一个团的贵阳城乱作一团,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救驾”。

  不料红军却是虚晃一枪,继而挺进云南,前锋一直抵达距昆明城仅7.5公里处——由于主力都赶去救蒋介石,昆明守军吓得不敢出城作战。

  “毛泽东只想使蒋介石调回更多的军队保卫昆明,如同威逼贵阳一样。他的目标是北渡金沙江。”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

  “毛泽东对蒋介石故技重演,而蒋介石却像巴甫洛夫训练出来习惯于条件反射的狗一样,毛泽东要他怎样,他就怎么样。”50年后,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

  蒋介石果然从金沙江附近撤回3个团保卫昆明,金沙江顿时变成几乎不设防的地带。

  机不可失。毛泽东指挥红军兵分三路,以每日百里的强行军,急赴金沙江最近的3个渡口,以7条小船抢渡金沙江。

  红军,就此跳出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包围圈,从此度过了长征中最危险的阶段,也度过了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时期。

  此后,毛泽东与蒋介石的较量之路仍然很长,毛泽东所指挥的人民军队,仍然将长期在人数和装备均处劣势的条件下作战,但,当历史的烽烟散尽后,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胜利的天秤,从此已隐约开始向毛泽东倾斜——待到14年以后,打败蒋介石的九百万国民党军似乎已没有更多的悬念了。

  25年后,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却表示,四渡赤水才是自己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这一年,毛泽东41岁,蒋介石47岁。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杨楠文章来源: 新华网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进入论坛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