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音乐故事:《梁祝》50年感动几代人[组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8-10 发表评论>>

  关于《梁祝》的诞生过程,这么多年来陈钢已经说过无数次了,但每一次回忆他都是那么投入和动情,“《梁祝》完全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1959年交响乐的原创在中国基本是荒芜的,更没有表现国家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当时我和何占豪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何占豪、俞丽拿和几个年轻人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研究如何把中国民族元素放进去,让老百姓听得懂,我的工作是让作品更加国际化,我们是不同的方向走向共同的目标”。陈钢表示,《梁祝》的顺利诞生还要感谢好的决策者,“当时我们准备创作时有3个方案,大炼钢铁、女民兵和《梁祝》,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后一个,他认为《梁祝》表现的是人性,这样的主题是永恒的”。更加鲜为人知的是,《梁祝》从最初定稿到现在,奇迹般的连一个音符都没有动过,这是记者昨天专访作曲者之一陈钢得知的“秘密”。

   为什么《梁祝》有那么大的魅力?陈钢认为关键在于“合”字,是“融合”而不是“凑合”,“《梁祝》里中西文化的融合非常自然,不勉强,现在很多作品都是用的中国的旋律外国的技法,像水和油一样分离着。而且《梁祝》经过作曲家、演奏家和听众的三度创作,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有意思的是写出《梁祝》、《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王昭君》等那么多优秀作品的陈钢竟然不会拉小提琴,甚至连拉空弦都不会,“不是我对小提琴情有独钟,是小提琴缠着我不放”,陈钢笑言。不过陈钢也坦言,《梁祝》确实是一个奇迹,不可复制也不可超越,“我们写《梁祝》的时候是20多岁的年轻人,那时的音乐是那么纯情,现在不可能再写出这样的作品了,因为土壤变了,人也变了,就像青春不能再回来一样”。

  关于《梁祝》陈钢还透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当年周恩来总理非常喜欢《梁祝》,到国外出访时也会带着这部作品去,有一次总理感觉这部作品时间有点长,让俞丽拿转告作者能不能改短点,俞丽拿却一直都没跟我说,总理的记忆力很好,第二次听的时候感觉出并没有改,但总理很开明,说就这样吧,尊重作者的意见。如果当时俞丽拿说了,我肯定会改,《梁祝》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是俞丽拿保护了《梁祝》的完整性”。 

新中国的音乐故事:《梁祝》50年感动几代人[组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实习生文章来源: 北京晚报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进入论坛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