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

——英国《经济学人》

深圳是个高度浓缩了时代精华的城市。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渔村,到拥有2000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好像被时间施了魔法。

曾经的深圳,土地资源有限,矿产资源空白,就连淡水都是买来的。是什么造就了“深圳奇迹”?如果说,这座城市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强,那么,最早迎接了改革大潮的深圳人,就是奇迹的创造者。对于多数深圳人来说,深圳不是生命的来处,但一定是情感的归处。他们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成长。

40年荆棘与鲜花丛生之路,他们的故事,也许更能呈现深圳崛起的答案。

第一个登陆蛇口的女港商——马太

马太其实叫陈惠娟,她个头不高,对谁都一脸和善,在人群中并不显眼。因为先生姓马,倒是港味儿极浓的“马太”在蛇口甚至整个深圳闻名遐迩。尽管当年蛇口的荒凉让马太“看过之后就不想再来”,但现在快80岁的她一直以是蛇口人自豪。

1982年6月28日,马太和深圳招商局合作在蛇口的第一个项目———蛇口购物中心开业。号称购物中心的百货商场其实只是一片雨棚连着铁皮仓库,“粉黛不施”地坐落在蛇口六湾。但,这是大陆第一家可以直接用外币购物的商店。

购物中心大门拉开的那一刹那,成为了马太“终生难忘的记忆”。早在门外排队的四五百人潮水般涌入,人群甚至踩碎了购物中心门前的地砖。“开业当天就卖出了500台风扇,150台彩电……仓库里的大部分库存被抢购一空。”打烊后,七八个人数钱数到手软,营业额50万元,当天回本!

购物中心从营业员到收款员,从司机到炊事员,全都拼命工作。当年在深圳特区合资企业中,蛇口购物中心的福利待遇数第一。

官方资料显示,截至1990年底,八岁半的购物中心的销售额总共达11.7亿元之多,上交给国家的税收累计2280万元,投资双方各分得利润2530万元。

“马太”的购物中心一直经营到1995年。随着时光流转情势变迁,蛇口购物中心人头涌动、滚滚金来的风光淹没在了蛇口飞速发展的跫音里。马太———第一位在蛇口投资的女港商,也把大好的年华嵌进了蛇口改革开放的辉煌里。

购物中心所在地“长起”的海景广场大厦,是蛇口的标志性建筑之一。2003年,“马太”担任总经理的中建蛇口发展有限公司获得了“深圳市首届优秀民营企业”的荣誉,马太在成为“深圳荣誉市民”后,又成为了深圳市政协委员。

“在深圳,女孩子总有一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感觉。”刚来到深圳工作的95后女孩小彭分享自己在这座几乎无所不有的城市畅快的购物体验。她一定无法想象当年蛇口购物中心“哄抢”电器的情形。

李朗村走出的“农民”教育家

50出头的凌国强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他的家在龙岗区布吉镇李朗村。回忆起童年的生活,凌国强印象最深的除了吃不饱饭,还有村中小学的破陋——

一张张用泥土堆起来的桌子,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大小不一的破板凳,没有电灯,没有书本,甚至没有粉笔。练习本上的字写得密密麻麻,写完了用橡皮擦掉,再用一次。铅笔用得只剩半截手指长了,还舍不得扔掉……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长大后的凌国强决定用知识改变命运。但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个玩笑,初中毕业的他以优异成绩报考师范院校的时候,因体检不合格而被拒之门外。这更激起他对知识的渴求之火。

春蕾小学是深圳学生家长向往的优质学校。端庄的教学楼、碧绿整齐的草坪,正是课间,穿着蓝白相间校服的孩子们嬉戏打闹着,见到凌国强,都亲热叫他凌伯伯。“当初,自己失去深造的机会很遗憾。现在就想不遗余力、不求回报地让更多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希望他们能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凌国强走进教室,环视一应俱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我们的师资力量和学生成绩在整个深圳来说相当有竞争力。”

“改革开放,让农民也有了办教育的机会。我要努力让家长放心、国家安心。深圳的发展需要教育。”这是农民教育家凌国强朴素的“教育经”。

再回李朗村,如果还有李朗“村”的话。其实早在2004年,深圳已经完成百分之百城镇化,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没有农村社会体制的城市。凌国强有时自己都已经想不起儿时村庄的模样了。原住村民生活富裕到让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的动力。今天,让凌国强担忧的是在物质极其丰富的当下,怎样培养孩子们,不要让他们迷失成长的方向。

“就是努力实现中国梦的经历”

1976年,不到20岁的谭浩辉第一次从香港到深圳。“过了罗湖桥,一眼望去是成片的农田,还有东一处西一处的猪圈。”“那时罗湖桥的两边,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上世纪80年代初,经济特区成立,深圳对外开放的灵活政策,吸引很多香港的企业北迁发展。1984年,身为丹麦宝隆洋行(中国)有限公司在华南地区的负责人,谭浩辉参与筹建深圳旭日印刷有限公司。这是深圳乃至全国首批中外合资书刊印刷企业。谭浩辉为印刷厂推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印刷设备——来自德国的海德堡印刷机,并带来了先进的印刷工序。

1986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时,谭浩辉通过人造卫星传输技术,把里根访华的图文第一时间传输至《时代周刊》的总部,这是在中国境内第一次将卫星技术用于新闻传输。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鼓点,催快了深圳改革开放的步伐。现代印刷业也迎来了“雨后春笋、百花齐放”的时期。新的管理技术、人才和资金,以深圳为起点,逐步推广到东莞、广州、佛山,形成整个珠三角地区现代印刷业的繁荣局面。

“那时候起,国内印刷业界始终流行着一句话‘全国印刷看广东,广东印刷看深圳’。”“我认为深圳有潜力成为世界印刷业的中心。”说这话的谭浩辉底气十足。

深圳市印刷行业协会以投票直选方式选举会长,谭浩辉高票当选。他也成为深圳市政协委员。

“我参与了深圳经济特区印刷行业从无到有的过程,这段经历是我人生的转折点。”谭浩辉感慨道,如果没有参与特区的高速发展,没有亲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无法想象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

“习近平主席说要实现中国梦,我们深圳的经历,就是努力实现中国梦的经历。”说起“我们深圳”几个字,谭浩辉自然极了。

行至莲花山公园,一尊“自我完善”的雕塑深深吸引了记者:壮硕无比的大力士挥舞着锤头凿子,奋力开山劈石、雕刻自身。巍然矗立的雕塑传递着这样的气息:过去的深圳,敢闯敢试、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今天的深圳人将继续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中挺立潮头、挥写新篇章。改革开放是深圳最鲜明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