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公交车、地铁这些交通工具空间比较小,人口密度比较大,通风也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乘车人除了全程戴口罩以外还要尽量和其他人员保持比较远的距离。共享出行因其便捷、安全、非密闭空间的特点成为复工者出行的重要选择。其中,新兴的共享电动自行车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交通出行三方面的要求,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承载量等因素。据统计,中国目前每日的电动车出行量在10亿次左右,共享电动车为城市用户提供覆盖中、短距离的便捷、 绿色、 经济的共享出行服务,助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车辆尾气排放,节省出行时间等。绿色能源驱动的电动自行车行业也受到了政府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经历过共享单车的潮起潮落后,2019年起共享单车行业开始回归理性,一些嗅觉敏感的企业开始向“精细化运营”方向发展,并开始强化自身创新能力,一些共享电助车品牌在吸取了前者的失败经验后,低调登场。
浙江本源质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互联网共享助力车租赁项目——小品出行以“共享电助车的有序停放”为突破口进入大众的视野。
作为共享助力车有序停放的先行者,他们创新型的采用脚撑与地面停放设施交互性停放技术,车辆的停放误差不超过2厘米。这一技术使车辆无序停放、管理混乱问题迎刃而解。
潜在市场:业务下沉至三四线城市
如果说共享单车主要针对的是用户1-3公里的出行范围,那么共享电助车则是主攻3-10公里出行市场。它的出行范围比共享单车扩大到了2-7公里,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中短途出行需求。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2800多个县级城市。电动车为县城、乡镇很重要的交通工具。很多县级城市在这几十年中各方面发展都很好,但公共交通一直是一个需要补充的市场。没有地铁、打车太贵不方便、公交车班数少等出行痛点,共享电单车的出现会大大便利人们出行。
小品出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将改善目标对准三四线城市,率先在浙江湖州开始试运营,在获得不错的市场反馈后,乘胜追击,将车辆投放业务开展到更多地区。
看准痛点:车辆乱停放是历史遗留问题
共享单车在发展,城市管理也在进步。经历过共享单车的乱象后,“规范”“有序”这些关键词成为了政府管理共享出行企业的重中之重。如果不解决“车辆乱停放”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那么共享电助车也势必会像共享单车一样最终走向没落。
2019年,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在总结前期共享出行领域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在多个城市出台了针对共享单车行业的“总量控制”措施,并要求在改善服务市民出行的同时,要尽量减少对公共道路资源的占用、以及对市容空间的不良影响。
面对此项管理条例,小品出行选择用技术实力说话,组建了一支强有力团队从车辆最初的设计开模、到后台管理系统的开发,再到停放技术的研发,小品出行一直以来都将技术奉为圭臬,控制城市车辆数量,将车辆使用效率最大化,在百分百遵循政府部门的管理要求下,最大程度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目前,小品出行就精准定点停放技术已有五项专利在手,车辆停放距离误差达到毫米级,同行业中能达到这一级别的品牌屈指可数。
精准击破:五项专利技术实现毫米级精准停放
如果说,传统的电子围栏技术有效约束了用户四处停放的习惯,那小品出行基于无源电子标签的精准定点停放技术,则是从根本上解决电助车乱停乱放的行业难题。
停放的原理是用户必须做到车辆首尾一致,脚撑与地面停车条必须点对点才能完成还车,否则就无法停止计费,以此来规避单车无序摆放、占用道路的情况。
这对整个共享出行行业来讲是一个关键性突破,不仅能让共享车辆停放自此摘下妨碍交通、影响市容的帽子,还能降低行业遭受的政府政策风险,为企业拓宽市场奠定基石,而且车辆停放的规范化也将帮助企业减少运维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进而缩减运营成本。
小品出行在车辆本身的质量上也下足了功夫:车辆通过国家3C认证;限速最高不超过25公里每小时;整车车身重量为26公斤;电池采用先进的锂电科技;具有BMS管理系统……此外,车辆还佩有头盔和购买了安全保险,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者的骑行安全。
放眼未来:以技术为矛,全面开启全国化战略布局
互联网共享助力车租赁作为共享交通的典型代表,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的集中体现,在国内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小品出行借助互联网和科技创新的力量,以更加省时省钱的方式,解决点对点的出行问题,助力城市交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020年小品出行计划于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投放20万辆助力车,并将扩大投放至50个城市,让更多百姓享受到便利,同时致力于成为共享出行产品中的佼佼者。
小品出行自2019年10月在湖州进行投放试验以来,迅速获得了当地媒体的聚焦关注,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及行业部门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