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将逐渐步入以常态化防控为主的后疫情时期。县级医院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也将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战疫形势和生存环境,提升后疫情时期下县级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对推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7月2号,国家卫健委通报了全国2019年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评估情况,全国1837家县级医院综合医院参与评估,覆盖率达到97.8%,其中83.7%的县级医院达到了医院服务能力基本标准。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能力还存在很大不足。

7月24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指导下、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主办的 “县在启航-县级医院管理能力提升项目-院长培训班”第六期远程视频会议在辉瑞中国的公益支持下如期举行。会议主要针对新冠疫情防控常态下现代医院治理体系建设,以及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院质量管理等内容进行精彩授课,旨在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助力现代化医院管理有效落实。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张旭东、评审评价研究部主任陈晓红分别进行了致辞。陈晓红主任对项目目标、已开展的工作做了全面介绍。张旭东副所长指出在医改新形势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县级医院迎来了新挑战,医院管理研究所将继续开展聚焦于“医、药、护、技、信息化”五个方面的医院管理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搭建培训与交流的平台,推进医院服务能力的提升。

医疗质量是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分享嘉宾: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质量与评价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马旭东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质量与评价处马旭东副处长在开篇致辞中表示,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疾病控制体系,应急管理能力,应急物资的生产和储备等方面在疫情来袭之时无一例外的应对了很大挑战。疫情固然可怕,但通过这次疫情加深危机意识,增强预见能力,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才是医院管理者的核心工作,应始终作为终极目标不断改进。

在医院管理角度,疫情防控暴露出医院当前的四点短板。第一点是部分医院的发热门诊未能发挥哨点作用,发热门诊的格局与硬件条件也满足不了疫情防控的需要。第二点是检测能力薄弱,尤其是符合条件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亟需提升建设,病毒核酸检测是新冠肺炎确诊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代表着控制疫情规模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点是医院专科发展的短板,尤其是重症医学、呼吸内科虽然一直在发展,但是和应对疫情和救治工作需要还不相适应。尤其是在疫情应对和医疗救治区域网格化背景下,县级医院的相关专科短板更为突出。第四点是医院感染管理(以下简称“院感”)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规范性操作没有统一标准、院感意识缺乏、个人防护能力培训与管理不足。管理者应意识到“两个转变”。一个“转变”是从静态的防控思维向动态的防控思维转变。疫情期间,不管是高风险地区还是低发病的地区,门诊患者人次、住院人次和手术人次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基本处于相对静态管理。随着诊疗秩序恢复,院感的风险和压力也在不断增加,逐渐转为动态。另一个“转变”是从以新冠病毒病原体为主的单一化防控意识向多元化病原体的防控意识转变。从医院感染管理的角度,要做好相关工作部署,并加强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

质量是县级医院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各医院在医务管理人力资源有限,且部分医疗资源还要优先用于疫情防控的情况下,医疗管理工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管理者仍应坚持医院院科两级管理责任制和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严格地按照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做好日常诊疗工作。

“今年的下半年,我们会尽快将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制定发布。在未来的医院评审工作中,更多会倾向于用信息化和日常评审的手段去评价一家医院。各医院要重视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重视质量安全核心数据的收集和管理,重视相关政策文件的落实,才能在未来的评审体系和模式改变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国家的要求,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做好健康服务。” 马旭东副处长强调。

信息化建设助推互联网+诊疗

分享嘉宾: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何强

何强副院长本期分享的主题是《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现代医院治理体系建设与探索》。他认为医院等级评审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医院整体的治理能力。评审标准不仅结合了中国特色,还通过国家层面的一些标准,作为一个有力抓手,使公立医院能够有计划地实现目标。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如何时刻保持警惕性,同时不忘初心继续把后续的医院管理工作进一步做好,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确实有很大压力。如何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同时针对疫情持久战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整个院前医疗相关急救能力来支撑疫情的防控工作?医院信息化建设怎样和新冠疫情防控信息化建设进行匹配并满足医院管理需求,确实值得深思。

何强副院长在会议中分享了其所在医院分层有序地进行复工复产的宝贵工作经验。一是对不同科室制定针对性标准,如普通科室采取逐步增加出诊时间的方式,一些特殊的科室(如口腔科),严格设立标准,采取预约制来延缓人流量增大并预留了隔离区域,作为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观察病房。二是扩大隔离区域面积,指定一幢楼作为隔离点,一旦有新冠肺炎可疑患者,立刻有序地把这些病人隔离。所有病房采取封闭式管理,仅允许通过视频探视,确定需要陪护的特殊的病人,原则上也是固定一个人陪护。

控制医院人流密度是管理者需要重视的一项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在门诊区域当中设置等待和隔离区域并配有完善的设施非常必要。为可能需要住院的病人提供相对隔离的舒适区域(包括舒适座椅,卫生间,自动售卖机饮水机等),方便他们等待检查结果,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患者无序流动。

何强副院长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同样有独特思路。通过这次疫情,大幅度提高门诊的整体预约率是他目前的重点工作。“我们力图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完成预约诊疗,门诊结算以及扫码就医的全过程。我们医院的患者可以在手机端完成所有诊疗流程,即使没带手机,刷脸也没有障碍。”他很自豪地表示,浙江省人民医院目前诊间结算率高达85%,不仅大大缩短了患者等待时间,降低了人流密度,还对疫情防控起到积极作用,有助于将门诊的人流量逐步减少,将门诊预约精准到10——15分钟,培养病人的预约习惯,为今后实施互联网+诊疗工作创造条件,最终实现让普通复诊病人通过互联网完成复诊过程的目标。

发热门诊的危重症病人救治能力急需提升

 分享嘉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王平

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各大医院已逐步恢复日常诊疗服务,为做好复工复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就医需求增长、就医负荷加重等情况做好积极准备。王平副院长直播培训中分享的主题是《运行防控新常态化医疗管理新挑战》。她认为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已经融入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管理当中,每一个人都是疫情防控体系当中的一员,不可能置之度外。

未来疫情局部散发或者是小范围聚集性爆发是很有可能的。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定期总结哪些工作是医院必须一贯坚持的,哪些是有可能随机重启的,根据疫情控制调整医院的服务量级。

国家正对发热门诊的建设进行规范化管理,各个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也在纷纷出台发热门诊管理规定,可以预见各个医院发热门诊的诊疗能力会大大提高。包括发热门诊内的病例如何传送,诊疗信息如何做好记录,甚至缴费如何更便捷等课题,在发热门诊的建设当中都要考虑。她指出,在这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的过程当中,目前大部分的发热门诊对急危重症诊治的能力依然薄弱。如果接待了一个发热患者有急危重症怎么办?即使依托急诊科组建一支在危急时刻紧急支援发热门诊对急危重症病人救治的队伍,这支队伍如何迅速有序启动?如何在启动后做到妥善隔离又避免交叉感染?因此导致的急诊科人力减员,该如何及时补充后备力量?尤其是疫情反复出现的时候,一旦发生医务人员被感染情况,其工作的区域所有接触过的医务人员都可能面临隔离,如何在这个时候来调配医院有限的医务人员力量去支援急诊?这都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管理者要有敏锐的动态管理思维。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出现缺乏院感队伍人员不足的问题,提高医生和护士感控专业知识有助于优化医院感染管理,管理者必须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搭建组织架构时,同步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工作制度以及工作机制,来保证全员都能参与到院感防控工作中。

王平副院长强调发热门诊按照服务能力来承接服务任务,绝对不能超出其服务能力是有原因的。“假设三间隔离病房,收治了四名患者,那就超出服务能力,极大可能成为传染源。此外医务人员的疲劳作业可能会造成疫情的反复甚至反弹,所以在这个区域要缩短工作时长,此外实行集中隔离的管理措施同样十分必要。”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引领下,与会嘉宾就会议内容展开讨论并答学员提问。童朝晖副院长就县级医院如何加强危重症救治能力和相关学科的建设给出了他的建议:县级医院发展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若专科ICU建设难度较大,应成立重症医学科作为综合ICU,考虑到专科医院多学科建设能力较弱,综合医院应承担起当地危重症救治任务。最后,童朝晖副院长强调县级医院学科建设应注意“平战结合”,重申发热门诊在疫情防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筛查与预警作用,其建设应受到与感染性疾病学科、呼吸学科、重症医学科同等的重视,保障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陈晓红主任就县级医院在疫情下如何提高治理能力,做好治理体系转型,从医院评审评价维度确保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给出了她的意见:医院评审评价工作非一日之功,应成为推动医院改革的一项抓手。医院持续发展一靠外力、二靠内功,疫情既是危机,也是推动预约诊疗、分级诊疗、重视院内感染的助力,医院治理体系建设应在确保医院、患者、员工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符合当前实际需求情况与医院管理规律的原则下进行。县级医院应该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日常就要做好防控工作,后疫情时代,医院的管理的脉络更加清晰,医院应对制度与流程进行改进,把关口把控住,真正落实国家卫健委所下发的所有文件中的要求,切实将防疫工作到实处,给广大民众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