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毫无疑问是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根本原因。这次疫情,中医药人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也得益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决策部署,这是全国中医药大会胜利召开以后面临的一次大考。”1111日下午,在人民政协报社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组织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暨抗疫实践总结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感慨道。

黄璐琦说,武汉保卫战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余艳红书记深入抗疫一线,带领十余位司局级干部在前方部署工作,指挥作战。三位院士和773名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共同战疫。“正是由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同志们在武汉建立了中医药前沿指挥部,中医药人才能不负使命,通过了这次大考。”

 “两个90%”,彰显中医药抗疫担当

3月23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中医药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发布了一组数据,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在黄璐琦看来,“两个90%”充分说明了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的实绩。

“回顾总结整个中医药在这次疫情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们认为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对患者按照感冒、流感、新冠等不同疾病类型进行分层干预;二是对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发挥中医药主导作用,对重型、危重型患者发挥中西医协同作用;三是在康复患者中发挥整体的调节作用,且整体改善率达70%;四是在预防中发挥独特优势作用;五是满足民众对传统医药的需求。”黄璐琦表示。

总结抗疫经验,黄璐琦认为,一是核心最重要,正因为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才有现在的重大战略成果,而这也正是人民领袖爱人民的生动实践;二是有党有依靠,党员们身先士卒,为抗疫工作起到模范先锋作用;三是群众的信赖,给予中医药充分施展的空间;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集中力量办大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五是国家实力强,让我们有实力搞中医药科技攻关,搞基础研究、重大疾病防治等。这些因素,给了中医药人前行的动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挑战的面前,始终“脚下有道路、眼里有光明、心中有底气”。

中医药的发展也应与时俱进

“3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三药三方’,就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最佳实践。正如黄璐琦院士所说,中医药在这次抗疫过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实有历史的根源,每一个朝代、每一次抗疫,中医药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医药不仅仅能治疗新冠肺炎病毒的主症,且对并发症的治疗也体现了很好的效果。”广东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医院副院长张忠德回应,“中医药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如果我们更早、更全面、更彻底的参与进去,取得的效果应该比现在会更好,阻断的效果更好。”

在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张东看来,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恰恰在于中医背后的思想和核心。中医药“高分”参与武汉战疫,恰恰说明中医的思想,给了世界医学看待同样一种疾病的不同思路和视角。这个思路跟视角来源于我们中华传统的文明,这两千年的积累,让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同样的疾病,而不只是杀灭病毒解剖或者是杀死细菌细胞本身,因而中医关注的层面更高、更广,并发挥出特色优势。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原院长陈珞珈看来,归纳总结中医药参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经验和成绩,应该就轻、中、重三类新冠肺炎患者,分为中医药、西医药品、中西医结合三个治疗组,进行双盲循证、多中心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探索最优诊疗方案,这是非常有意义且极其重要的。同时应重视国民的健康,建议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的投入。

九三学社吉林省副主委、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冷向阳也认为,国家应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医药的应急体系建设投入。因为,中医药应急体系的建设,是中医药能否再参加重大疫情防控,能否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关键环节。“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遭遇的每次重大疫情,中医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家在中医院的急诊急救建设中投入的资源太少了,都是靠中医院自身的发展,自身的能力建设来解决自身的基本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医理论与时俱进,中医应在传承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中西医结合能更好地把中医药事业做好。”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予回应,中医的科学性、有效性及中医理论的先进性不言而喻,在病毒感染、免疫性疾病包括一些慢病防治中,中医发挥着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疗保健部主任张洪春进一步表示,中医药除了在慢病比如说慢阻肺、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控上有一定的优势,在急症、特别是突发的应急公共卫生实践中也有很好的用武之地。中医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医和西医就应当相互尊重,共同探讨并形成对广大人民群众、广大患者最佳的诊疗方案,使每个患者都能够最佳的治疗措施。同时,还要科学地对待中医药的疗效和机制,不能仅仅采用动物实验或现有的手段证明或者是否定它的疗效。

张洪春委员的观点,也得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刘玉玲研究员的认同。她与会分享了自己参与、领衔主研的降血糖原创中药新药——桑枝总生物碱的创新故事,并讲述了探索中药创新发展的三点体会:一是中药产品也可以做到物质基础明确,标准组份的化学结构清晰,质量可控;二是与单一成分的化药相比,这种来源于中草药植物的有效组分,具有发挥多重药理作用的优势;三是可以采用国际公认的降糖疗效金标准,挑战高标准临床评价,用现代科技手段,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

“我们希望,通过桑枝总生物碱这样一个项目,能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一个全新的路径,能为中药创新提供一个新的范本。我们也相信,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能对重大疾病的治疗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刘玉玲进一步强调。

 中医药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正面着临新的挑战

截至2018年12月30日,全国中医药生产企业有1587家,占整个制药企业总数的21%;全国中药营业收入4490亿元,占全国药品销售总额的18%。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共有58424个中药批准文号,占了中国全部药品批准文号的1/3强。

与会专家表示,《中医药法》颁布之后,中医药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时机。但与此同时,中医药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特别是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因为国家的带量采购等政策,以及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正在逐渐消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表示,中药材价格不断上涨、许多中药由野生改为种植导致的质量良莠不齐,年轻人追求快节奏不愿用汤药,甚至不信中医,中医大师越来越少,青年医生成长缓慢等因素,正在制约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守住中医药特色及优势诊疗领域,与时俱进地拓展中医药新的发展空间,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中医药人的重大使命。

“目前来讲,中药在中国整个医药产业中与中医的地位是完全不匹配的。这其中的影响因素众多:首先是药材质量保障难,一些道地药材优良种质正在消失或解体,部分品种甚至濒临灭绝;二是历史欠账偿还难,已经批准的中药,绝大部分没有经过符合现代科学标准和规范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还有就是临床效果评价难,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谈及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为此,宋瑞霖建议,中药产业传承和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在重要开发过程中既要充分汲取中医药丰富的养料,又要善于利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成果,讲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学会用公认的标准证明自己。其次,中药应当通过循证评价来彰显自身的价值,在尊重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将中药理论中的精华与现代医学评价方法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为传统赋能。

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新疆银朵兰维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俊看来,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要加强医研企用的融合,也要形成产业化。“没有产学研相结合,中药不可能创新发展;目前国内的中药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且产业链不完整,如果没有形成产业链,药企的药品质量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药材质量,这就可能让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直接打折扣。并且,因为产业链不完整,优化产业结构就会受到诸多限制,很难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西医和西药现代化体系的建立,是因为找到了动物模型这个理想的研究体系。但动物模型不应只是西方医药体系建立的基石,也可以成为中医药发展的高速路。我们中医药领域如果建立了自己的动物模型体系,就会成为打通中西医、中西药在整体与微观、系统辩证与分子机理、中药方剂与靶点药物等方面认识论差异的桥梁,也将会成为中医药国际互认、国际接轨的桥梁,成为中医药与西医药比较的国际公认的试金石。”对于让中医药也有突飞猛进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这样建议。

发挥中医药优势,让老百姓得到更好的服务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中医和西医的占比是9:1,现在倒过来了,是1:9。据北京市中医肿瘤防治办公室的统计大数据显示,目前,中草药参与治疗肿瘤的占比不到4成,中成药加在一起不到12%。如何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在建设健康中国、保障人民健康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杨宇飞认为,首先要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真正实现中西医并重,让中医切实发挥半边天的作用。“我们去基层县级医院调研发现,很多医院的中医科被虹吸掉了,在乡村,中医的服务能力就更加不能满足群众的健康需要了。这需要从国家层面不断加大对中医的扶持和保护,中医自身的队伍也要不断壮大,要展开胸怀来容纳现代医学,才能更好地发展并且走出去。”

“明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我还要为中医药发展特别是为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疾呼。”杨宇飞强调。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看来,中医药是传统的文化,不仅只是给中医生、给中医药大学,其还是民族的,是老百姓的。要传承发展中国的中医药文化,最重要的是普及中医药的教育,提高全民的中医素养。“一个民族的文化是靠民族医学来支撑的,民族医学的核心不仅仅是药物的作用,还有技艺和传承。中医的科学发展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中医科学的诊断手段和评价方式也应该值得我们思考,这样让中医能更好地把精华的东西传承出来、发展出来。”

广东省政协委员、广药集团总经理助理陈伟平很赞同王宜委员的观点。他表示,没有守正,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

“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是目前唯一的还活着的传统医学,它是不停地在发展的,我们应该饱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中医的医师也完全应该拥抱、熟悉现代医学的知识,我们应该用现代的话语和别人听得懂的语言,和年轻一代人交流,让他们更多地理解和支持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医院管理处刘华处长建议,国家应增强对中医的重视和扶持,改变中医医疗机构的运行模式,解放束缚中医特色发展的手脚,以此焕发中医生机。

“我想任何疫情终要过去,只不过是流行的长短而已,我们一定要把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摆在全局的第一位,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的原创优势,突出中医药的文化特色。适逢‘十四五’即将迎来开局之年,下一步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主要的发展思路就是遵循自身的规律、坚持特色发展,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内涵发展,改革管理体系、推动转型发展,坚持开放包容、推动融合发展。”黄璐琦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