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新闻

“非遗”申报走上功利路 反思味儿渐浓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6-12

 
 


  11日,中国迎来了第六个文化遗产日,随着今年6月1日中国《非遗法》的正式实施,中国对非物质文化国家级名录数量的控制,将更为严格。如何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亮家底、抢申报是每年文化遗产日的两个传统项目,但在今年的文化遗产日,热闹中的反思意味儿却越来越浓。

  中国从6年前引入“非遗”概念,短短几年间,中国就成为拥有世界级“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与保护名录上“非遗”数量增长速度相对应的,是大量“非遗”正从我们的生活里悄然消失。 

  目前,正致力于申遗的地方政府数不胜数,申报“非遗”,既可以提升当地的形象,又可以创造绿色GDP,因而对地方政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现有的文化遗产竞相申报“非遗”不说,甚至还会极力创造“非遗”。近年来,各地纷纷争夺名人故里,就是一个侧影。

  有专家分析说,申报大热的项目,往往是工艺类、饮食类,申遗效果胜过花钱打广告,艺术类如戏曲和民间文学类的申报却往往无人问津,一来因为它们的种类较少,二来因为其物质载体不明显,难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人们热情不起来。 

  早在上世纪50年代,韩国、日本等国家就出台了非遗保护的相关法规。中国《非遗法》的出台虽然有点晚,但力度却很大。除了严格控制非遗国家级名录数量外,中国还将建立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退出机制,以改变部分地方存在的重申报轻传承现象。

  据文化部官员透露,中国即将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仅190多项,较前两批总计1028项有了较大幅度减少。




  责任编辑: 鲁楠视频来源: cc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