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美国宇航局“星尘计划”首席科学家邹哲介绍探测结果
活动描述
- 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2006年7月16到22日在北京召开,7月20日14:30-16:00,美国宇航局“星尘计划”首席科学家邹哲介绍“星尘计划”探测结果。中国网进行现场独家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报告会地点在北京友谊宾馆会议楼报告厅。
2006-07-19 17:47:16 - 中国网:
“星尘计划”项目设计者——华裔邹哲博士两点钟来到场内,衣着朴素平易近人的邹博士一边自己摆弄电脑,一边和一直在布置会场的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廖方宇等人打招呼。
2006-07-20 14:04:23 - 中国网:
邹哲博士说昨天他也来了,听了杨利伟关于中国航天员的专场报告,看到那么多青年人到场,感到很受鼓舞。博士对中国网的直播表示赞赏,“科学知识要普及,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啊!你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希望中国网以此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太空事业。”
2006-07-20 14:09:41 - 中国网:
邹哲博士说他带来了许多珍贵照片和录象,过会要展示给大家。
2006-07-20 14:14:55 - 中国网:
主持今天报告会的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徐荣栏教授。
2006-07-20 14:20:40 - 徐荣栏:
各位来宾、各位同事,今天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组织委员会很荣幸地邀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的邹哲教授,给我们介绍美国宇航局关于“星尘计划”的最新结果,让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2006-07-20 14:24:02 - 徐荣栏:
邹哲教授1946年出生于中国西安,五十年代初到美国去,并在加州大学分校毕业。现在是美国宇航局“星尘计划”的副首席科学家,是华裔在美国宇航局地位最高的一位,所以我们现在很荣幸地请邹先生到我们这里做报告。
2006-07-20 14:25:04 - 徐荣栏:
彗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是人们长期所关注的问题。由于彗星的速度为每小时2万公里,所以很难捕获到彗星的物质。邹教授利用气凝胶捕获到了真正的彗星物质,这个结果我们认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成果。
2006-07-20 14:26:13 - 徐荣栏:
所以,我们一个多月前跟邹先生取得联系,很希望他在这次空间大会上介绍情况。他现在把一些气溶胶的标本带来准备赠送给中国科学院,报告会结束以后,我们举行一个正式的赠送仪式。
2006-07-20 14:26:55 - 徐荣栏:
另外,“星尘号”进行7年的太空飞行以后,在今年1月份回到地球,把在彗星上所捕获到的物质带回来,邹先生把这些物质带回到实验室进行分析。今天的报告一方面介绍“星尘计划”的经过,另外,要把捕获到的一些研究成果给大家介绍一下。
现在有请邹哲教授。
2006-07-20 14:27:39 - 邹哲:
谢谢!我离开北京几乎有60年时间,这次能回来给大家做报告,实在是很荣幸。要知道,一个外国人在别人的国家能够做在国际上很有成就的太空探测,的确是很不容易的。我相信,今天我的到来,把我的经历跟大家分享,如果能够启发任何一位,你们也愿意这么做的话——这条路不是很容易,因为需要很长的时间——那就是非常好的结果。
2006-07-20 14:28:57 - 邹哲:
我开始做“星尘计划”的时候是25年前,25年之后才看到果子结出来,不容易,但是很有价值,也很值得。我相信,中国最近在太空探测方面有了很多的发展,你可能也有一份。但是,只要你有耐心,经过努力也能做成。我在国外都能做出来,不是中国人没有这个智慧和能力,只要有毅力,更多人在一起做的话,可以做得更好。
2006-07-20 14:31:10 - 邹哲:
我播放的画面是特别有趣的,是一个人在摘星星,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做的,是不可思议的梦。25年前,我对彗星不太了解,只不过在GPR参与工作,认识哈雷慧星的时候,就开始做设计太空船的工作,开始想彗星原来是这样的。当然,没有想到,过了25年之后,终于不可思议地看到了这个结果,所以我很高兴能跟大家分享。
2006-07-20 14:31:53 - 邹哲:
可能你们没有注意到,我离开中国已经这么久了,我在国外也没有上过中文课,我自己觉得是个中国人,把中国话丢掉了很可惜,讲可以,看的话很困难,看简体就更加困难。
2006-07-20 14:32:46 - 邹哲:
我大概介绍一下加州理工研究所,它是在美国洛杉矶,经费是美国太空总署给的,但是管理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它和麻省理工学院都是蛮出色的理工学院。在JPL主要是无人的、完全机器化的太空探测,在美国的中南部休斯敦,我们所做的完全是机器的探测。那是在一个盆地,其实在50多年前,JPL刚开始的时候是荒地,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校园现在已经盖满了高楼,我们的科学楼就在这里。现在JPL有20艘飞船,有的围绕地球,多半是在地球之外,做各式各样的太空探测。
2006-07-20 14:33:39 - 邹哲:
我自己很幸运,在程序任务上,我是从开始一直到结尾,甚至于这个太空船的设计每一样我都有参与。(图)这是可以采用太阳能的,可以发电的,这就是我主要的捕获尘土的仪器,里面有三个不同的天线。因为这个太空船要经过很多的尘土,这个架子主要是来保护太空船的。应该说很难得,多半人只参与一个任务,我是从一开始,一直到现在,到最后做化验的时候,我都有参与。
2006-07-20 14:35:51 - 中国网:
[背景介绍]“星尘计划”探测船“星尘号”在1999年2月7日升空,2004年1月2日飞掠彗星“怀尔德二号”(Wild 2),逼近至两百四十公里处,并以一具形似大型网球拍的“气凝胶尘粒收集器”捕捉怀尔德二号彗发中的物质,再储存于样本取回舱。气凝胶(aerogel)是一种以硅为主的特殊材料,极轻极软,可以充分吸收撞击力,保护质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克的尘粒。
2006-07-20 14:37:09 - 中国网:
[背景介绍]经过两年之后,星尘号从月球轨道上释出样本取回舱,让这个羽毛球形状的载具奔赴地球,而于北太平洋上空一百廿五里高处重返大气层,样本取回舱时速高达四万六千四百四十四公里,超过以往任何一个人造载具。到了距离地面约卅二公里高处,样本取回舱放出减速伞,复于三公里高处打开主降落伞,最后冉冉降落在犹他州首府盐湖城西南方的沙漠上。
2006-07-20 14:39:14 - 中国网:
要了解有关彗星的一些背景,您可以登录中国网专题:人类首次“炮轰”彗星(http://hxtc.china.cn/chinese/2005/phhx/902176.htm)
2006-07-20 14:39:36 - 邹哲:
我想给大家稍微讲讲彗星和太阳系。当然,(图)这只是一个画片,没有人知道40多亿年前太阳系是怎么样的。我们假设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用望远镜看,有其他类似的星系。太阳系星云本来是个大盘,中间是太阳,这是木星,地球在里面。彗星如何形成的?是太阳系星云的边缘形成的。平常我们人根本没有办法看得到,都是因为有什么碰撞或者影响之后,它才会到太阳里面,我们在地球上才可以看到。
2006-07-20 14:41:56 - 邹哲:
太阳系每一个行星的大小都是成比例的,太阳系内部里面是地球,很小,木星比它大很多,太阳有多大呢?(图)从这里到这里,如果把太阳放在这里,别的都看不到了。最近刚刚发现的第10个行星在这里,还没有名字呢。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可能发现不只10个,这个发现跟它们差不多大,几乎看不到,所以比较难找到。
彗星是一颗很漂亮,也很可爱的星,我们中国人把它叫“扫把星”的原因是它像扫把。(图)这是尘土造成的,是磁力推动出来的,的确很漂亮。
2006-07-20 14:43:55 - 邹哲:
这次中文的PPT是一位李先生帮我翻译出来的,我开始做的是英文。(图)这是说欧美方面在1500多年前对彗星就有研究,中国在1500年前对彗星就开始有记录了,这是画的彗星的尾巴,欧洲还更早。所以,我们中国的确有很好的历史。
彗星的来源是怎么样呢?这是太阳,彗星本身是冰和尘土造成的,太阳热了以后,就开始蒸发了,喷射出来。
2006-07-20 14:46:47 - 邹哲:
这是最有名的哈雷慧星,尾巴是从哪里来的?不是它吹出来的,是由太阳风吹的。(图)哈雷慧星是走这个方向,你看看可不可能,彗星从这里走,它的尾巴在它前面,为什么呢?因为是太阳风吹出来的,所有的尾巴都是从太阳向外的,所以彗星的确有特色。在离太阳远的时候它的尾巴就很小,离太阳近的时候,尾巴就越来越长,到这边就没有了。哈雷慧星是每78年到地球来一次,几乎我这辈子再看不到它了。
2006-07-20 14:47:12 - 邹哲:
在欧洲,每次彗星来了以后,人们有什么大灾难都怪罪彗星。其实彗星跟你和我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彗星刚刚形成时是大火球,把水和生物都烧掉了,因为没有海,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而且生物从哪里来的呢?很多科学家觉得很可能是彗星带来的,因为彗星有很多的水,彗星也有很多的化合物。
2006-07-20 14:48:36 - 邹哲:
在1981年,我开始参与“星尘计划”这个任务,从那时候知道有彗星,知道彗星和人类的关系。我参与之后,他们把这个任务就改成“星尘号”。为什么要找样本呢?样本有很多的好处,其中最主要的是样本可以被很多科学家分析,两三个科学家分析同样答案的话,就可以互相印证,的确跟别的仪器不同。而它也有它的挑战,如果费用很高,如果太空船要降落到彗星上,费用就很高,如果费用低的话才能被接受。第二,固然费用低,科学上也必然要有价值,如果看不到各方面价值,就没有必要去降低了。当然,没有一个人、一个公司有这么多的钱做这样的探测,必须是国家的太空组织能够承受。
2006-07-20 14:49:53 - 邹哲:
我自己给我自己提出一个挑战,我希望在我这一生里能够看到这个结果。所以,我就推行了一种策略,是三方面的发展,一个是技术方面,一个是飞行方面,一个是仪器方面,我大概给大家介绍,不是要告诉你们细节,是要告诉你们做的话,需要有很多过程,好象很多,但是只要你一步一步做的话,也可以做得出来。
2006-07-20 14:52:05 - 邹哲:
所以说你一定要有一个想法,一个梦想,你要持续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像我需要25年。但是你必须要开始,不能只想着做。你的想法真的是很正确。我当时想做的时候,要逮捕样本,太空船和彗星的速度很快,10公里、20公里一秒钟,意思是比一个普通手枪的子弹快20倍、40倍,你怎么可能把这么快的子弹逮捕,而子弹不破碎呢?这就是挑战。我当时有这个想法,自己说服自己,是可以做成的。后来在实验室里做过,证明10公里一秒钟可以逮捕到,当然还有其他的要求。有个方法,你可以逮捕10公里,你可以想象到,一个皮带也在以10公里每秒钟反方向动,但是如果有这么大的皮带在太空上需要多大啊?飞船没有办法飞上去,当然太空需要有很多的要求,有紫外线等。所以,我做了很多的实验,不只在美国做了,还到欧洲、日本去做了,到各地做实验。为什么?因为一个手枪的速度不能这么快,所以要做特别快的两极的氢气枪,才能做到60公里一秒钟以上,(图)这个是在德国的枪,可以做到14公里一秒钟,静电可以更快,可以到四五十。
2006-07-20 14:52:48 - 邹哲:
在实验室,我做了一千多个实验,同事说,实验室证实不够,要在太空上证实才可以,所以我就开始在太空上证实。做了很多实验,证实在太空上得到的结果和我在实验室上得到的是一样的。
2006-07-20 14:55:54 - 邹哲:
技术上我可以证明,在10公里一秒钟之内可以逮捕到子弹,不把它毁坏,但实际上还不够,你还要能够说服太空总署愿意来做这个飞行的计划。我做这个申请的报告就做了13个。不单这样,我先开始在美国报告,最后没有被接受,后来我到欧洲太空总署去了,也到了日本,日本对彗星是很有兴趣的,很多星的名字都是日本命名的,他们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力量不够大,最后我又飞到美国,最后做成了。13个报告,这么多,如果一次失败了,两次失败你就放弃的话,就成功不了,这13个提案都在这里,每一个都需要花几个月,有的花一年的时间去写,参与的人有的是两三个,有的上百个,做了这么多次,给我自己的感觉,失败为成功之母,做了13次。
2006-07-20 14:56:34 - 邹哲:
我发表了很多文章,(图)所有这些地方我都发表过。最后一定要有一个仪器,能够在太空上飞,你还要做这样的研究,其中一个,最好是被动的收集逮捕,更重要的是在太空上它能够生存,因为太空上有很多的紫外线,它的温度一上一下,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被逮捕而不损坏,同时在太空上能够生存。我从这里找出一个稀密封,在太空船上有132K,有点儿看不到,有人认为它好象烟一样,但是是固体的烟。因为在太空上飞,要经过很多资格,证明你飞过,我也花了很多的精力去做,每一个都证实可以真正帮助“星尘号”号能够飞行。
2006-07-20 14:57:47 - 邹哲:
为什么叫稀密封?这里的质量只有0.5%,其他的都是空气,但是它也很密,空气不能流通,空气进去就封锁住了,里面的小洞眼很小,这是很特别的地方。它也不怕紫外线,正100度——负100度都不会有影响,很适合太空工作。
2006-07-20 14:59:17 - 邹哲:
我每次去美国演讲,场面都很热烈,很多人都想要这块稀密封,它是透明的。这个稀密封一共有14个特点,我们只用前面2个。有一天如果每一家的玻璃用它做绝缘的话,有一个人计算过,如果你有一栋房子在北极,一根蜡烛就可以保持房子的温暖。为什么?因为用它做绝缘,热度就不会离开,一根蜡烛就足够了,外面冷,里面不会冷。在美国现在所有的建筑物要求设两层玻璃,因为这样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如果有一天,你们把它研究到这个地步,把它放在两块玻璃中,两块玻璃加一个稀密封,这个市场就太大了,对人类的贡献也就太多了。现在我们说石油在减少,那时候就不需要这么多石油了。
2006-07-20 15:01:54 - 邹哲:
现在回到“星尘计划”。它设计的是围绕着太阳走三圈,(图)发射是在这里,走一圈。第二圈回到地球的时候,用地球把它拉动一下,轨道就改了,速度也加快一点。在第三圈的时候就跟彗星碰面了,持续到今年1月就回来了。这有一个名词,就是免费的回来,因为一个火箭发出去以后,不用动它,它自然会回到地球。“星尘号”在这里的时候,它捕获了一些其他星球的尘土,人类从来没有看过其他星球的尘土,除非在化石里面有一粒。彗星上的尘土我们也没有看过,这是第一次看到。
2006-07-20 15:03:16 - 邹哲:
我现在给你们看看真正的火箭发射时的情况。(现场播放短片)这是第一次在火箭上装置摄影机,可以看到它在升空。你们不知道,当时我的感觉是终于升空了。这张照片也证明地球是圆的。当时,我看到它飞的时候,因为在这之前十几年,我一直提案,没有被接受,觉得好象永远达不到那一天,而我在下面看升空的时候,掐掐我自己,看看是真的还是假的。太空的探测有很多不可预料的风险,在这之后,同样的火箭,跟着后面就爆炸了。多少人,花多少时间,跟我一样,做这些准备,完全就废了,又要从头开始。有没有机会我不知道,当时我看到,自己的设想真正成了。
2006-07-20 15:04:58 - 邹哲:
下面大概介绍一下彗星。(播放短片)这是彗星,这是它的尾巴,这代表每一个尘土被逮捕时的情景,这里还有个摄影机。
这个彗星我们没有去之前,当然也做了很多的研究,用望远镜看,通过各方面找资料,怕的是喷尘土。因为太空船飞过去很好,捕捉到当然很好,但是万一被射到了就回不来了。(图)之前没有照片,我们去了之后发现,都可以数得出来,20多个喷出来的尘土。照片有点像月球,我们现在不太完全了解,正在分析。很有趣的是,这些发光的就是尘土喷出来的,不只是在太阳这一面有,甚至在后面也都喷出来了。
2006-07-20 15:07:27 - 邹哲:
刚才看的照片是2004年的,这是在2006年1月15号它回来时的照片,(图),看这里有很多的云彩,当时是早上三点钟降落回来的,等到早上一点钟的时候,我们看到满天是黑的,看不到星星和月亮,我们想怎么办呢?而且我们发现在15里之外下大雪,30米0秒的风在吹,因为有风吹、有下雪的话,直升机就无法找,如果开车子去的话,几天可能都找不到,我们都很发愁。但很奇妙,在早上两点钟的时候,我们看到天开了,是满月,满天都是星星,我们不敢相信,它降落的地方没有星,但是是满天的云彩。(图)这是它落地了,这个丝条是降落伞,万一有风,不能把它带走。人算不如天算,在我们之前6个月,(图)这是1921年发射的,这是经过改进之后的,毁了,经过这么多研究之后,毁了,人算不如天算。(图)这是我,手拿着这个盘,我拿过去不到15秒钟,我脑子里告诉我不可以想,不要把它摔掉了,外面有四五十个人,摄像机在照着,但是我心里在想,8年前我把这个数据放到太空船上去,是空空的,现在经过28亿里之后又回来了,我脑子里想,经过很远很远之后终于回来了,满满的样本,真是有一种满足感。
2006-07-20 15:09:02 - 邹哲:
我说很多很多,什么叫多呢?(图)这是温度盘,每一个点代表肉眼可以看到的尘土,大到很大,大到什么地步?小拇指都可以伸进去。我跟所有的科学家讲,用肉眼可以看到一个的话,就已经算成功了,你看这多么成功,太成功了!这是4公分,这是2公分,这是3公分,你看尘土有多大?你都不敢相信,我们科学家在外面看到以后都发楞了。我们把它拿出来以后再仔细照相,就是这个样子(图)。我们想象不到,这跟我们在地上做实验完全不同,使我们很惊奇,这里尖尖的一个,后面还有一个钩子弯过来,太精彩了。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在昼夜研究、分析。
2006-07-20 15:11:34 - 邹哲:
我们所得到的结果其中有一个,彗星是在太阳系的边缘造成的,温度很低,离太阳越远越冷,我们离太阳的距离如果算1的话,火星就是3,火星太冷,人没有办法活,彗星就更远、更冷了。在这么冷的地方,我们本来觉得应该找到的是冰之类的物质,不可能会找到高温度的物质,其中一粒的尘土是高温的,是在1700度以上而形成的,可见科学家对于太阳系的了解和它形成的想法模式需要很大的改变,在太阳系形成的时候有相当多的火,什么东西使它这么火呢?我们还不太了解。
2006-07-20 15:12:37 - 邹哲:
“星尘号”的成就是什么呢?有很多都是“第一”。第一次能够到彗星上获取样本,从地球、月亮之外回来的,而且没有登陆、没有降落回来的种种种种(图)。你们在书上可以看的关于彗星的内容,经过我们所得到的新的资料,可能都需要改写。我自己有时候想想,没有想到我25年前,好象一个不可思议的梦,能够逮捕彗星的样本,一旦能够成功,而且有这么多的成果,这么多的“第一”,我算有一份,真是很兴奋。
2006-07-20 15:14:16 - 邹哲:
一个太空的探测任务是有很多很多人参与的,有很多组的,我简单列下来就有这么多不同的组(图),红色的是我参与比较多的,蓝色的是我参与比较少的,白色的是我根本就不懂的,比如说火箭的发射、太空船的设计我也没有做过。但是,每一个参与的人,我有一次算可能有一两千人参与,这一两千人每一个人所做的,有的可能花了很多的时间,几年,有的可能只花了5分钟,如果花5分钟做的漏掉了什么东西,可能整个工作都被毁了。所以,团队中每一个人的贡献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且任何一个人不能说“星尘号”是一个人造的,那是做不到的。而且没有一个大的组织,没有国家的支持的话,是不可能做到的,哪一个公司可以做到?不可能。
2006-07-20 15:15:22 - 邹哲:
稀密封是很特殊的,我今天特别提出来,因为我觉得将来在太空探测方面它的用处会很多,如果你们想看的话,在网上可以找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应用在地面上,用得很少,我相信经过很多努力之后将来会在很多地方应用。
我特别想讲的是,我开始做实验时,不是用稀密封,是用普通的封,因为便宜,但是那是白色的,如果有一粒尘土,很小,10毫米打到里面,找也找不到,用显微镜也看不到,所以一定要透明。又要透明,又要符合种种要求,稀密封很特殊,它有这么多的长处(图)。当然,“星尘号”上用它做逮捕,除此之外,也用稀密封在其他方面。比如说用来做保温,因为JPL有一个探测车在火星上,火星白天只有摄氏10度,但是晚上是摄氏负100度,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绝缘做得不好,晚上都冰冻了,第二天早上的10度不能把整个的冰化了,绝缘不好的话,一冰一冻一天就完了。果不其然,(图)这儿有一个小车子,这是母船,这是用稀密封绝缘的,这个不是,因为时间来不及运作,这就是一块冰了,动不了了。后来第二次JPL有两个小车子在火星上,都是用稀密封绝缘,而且都在工作,预计6个星期,但是现在快两年了。所以,稀密封的用途不只是逮捕尘土,还可以做绝缘,用处非常大。
2006-07-20 15:16:18 - 邹哲:
(图)这是新一代的物质,这是洋火,温度很高的,洋火一碰到火绝对能烧起来,这是一个稀密封在里面,稀密封只有差不多1公分这么厚,就可以保持不烧,你看它的绝缘功能有多大。而且它有一个特性,我读大学的时候,因为需要保证身体,一定要求上体育课,我读书都来不及,还要上体育课?有一天我选了举重,我想举重也不需要什么技术,老师也很聪明,第6个星期之后就要决定你的课是不是选上,过了6个星期就非得选。过了一天他才讲,怎么样能得一个C,就是刚刚可以过关呢?你得举你自己身体的重量,健康人也许没有问题,我当时是135磅,我拿都拿不起来,还让我举起来,我想完蛋了,C也得不到了。那个学期,我为了练举重,我举了140磅,刚刚得了一个B,没有得A。但是,这个稀密封,上面的砖比它重2000倍,有点像水泥,压不坏它,但是不能弯它,稀密封也是一样,一弯就断了,混凝土有钢筋在里面。我相信有一天,将来在太空里所有的建筑会用稀密封。所以,我想象在月球上要盖建筑的话,就会用稀密封,因为它又隔热,又轻。所以,稀密封在将来会很有用处的。
2006-07-20 15:18:29 - 邹哲:
“星尘号”回来之后,我当时想了想,这件事情我参与了这么久,到底回报是什么呢?可以在几方面看到。
在美国宇航局说起来,对美国的贡献是第一次彗星能够逮捕样本回来,而且真正可以证实一个低成本的任务也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科学上的回报。
第二方面,在星尘科学方面几乎创新了,今天,如果在太空上逮捕样本的话,我相信很多人就会用稀密封去做。没有想到,在这方面我可以有一个贡献,也扩展了不少对彗星上的知识。不但这个,因为彗星是太阳系46亿年前形成的最好的样本,因为在地面上我们找不到这么古老的样本,因为经过天气变化、火山爆发等等,没有40几亿年前的样本,所以彗星上得到的灰尘给我们很多启示,太阳系在40几亿年前是什么样的。对我们研究所来说,是第一次JPL参与用机械的方法带彗星的样本回来,而且使用稀密封,如果你们去JPL的话,很多地方都挂着稀密封,因为他们觉得这确实是很特殊的,很值得人注意的。
2006-07-20 15:20:24 - 邹哲:
从个人来说,我的确有一种个人的满足感,并不是说我做了一个有意义的事情、有价值的事情,实在是很值得的。我自己有一个体会,一个人做什么事情的话,需要很执着地去做,做十年、二十年,才能做出结果。
最后,我有一种想法、一种感受。我在JPL做了这么多年,固然我是一个外国人,但是我也看到,无论是在哪里,在任何一个国家,团队的生活,大家一起能够合作的话,我觉得很重要。在上学读书的时候,数学、物理、化学得学得好,好象没有一门课讲到EQ,就是人际关系方面的,有点像做父母一样,没有结婚,就不能做父母。在科学上也是这样的,我甚至发现,今天个人独奏的有成就的几乎没有,我相信你们听说过关颖珊,是洛杉矶的一个女孩子,她是溜冰的,有记者一次次访问她,她说你们所看到的只是我一个人在那里溜冰,好象是我一个人的成就,其实不是,我后面有一帮人在支持我,任何一个人没有做他所做的,我就不可能在前面做表演。
2006-07-20 15:22:53 - 邹哲:
今天,如果你们有任何的成就,一个人是做不成的,需要很多人来支持你,才可以做得成,也许你是被支持的,也许你是支持人家的,但是完成一件事情,的确需要很多人。在数学里有一个概念,我们在程序上也是一样的,有的东西,技术上是个必需的起点,你的数学、物理、化学一定要学得好,学得对,但那个本身不够,是不能单独做成事情的。尤其是我在年轻的时候,以前我没有怎么注意,觉得这个人不行,看不起人家,跟人家处得不好,最后没有人能看得起我,只觉得自己好,但是慢慢我知道这样是不能成事的,你不知道得罪了哪个人,将来有一天他就不帮你。所以,技术上的起点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是完全的,人际关系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我有机会做一个科技方面学校的校长,我会加这样的一门课。我发现在做实验的时候,尤其是在美国,什么都竞争,我的“星尘号”递上去,有28个提案,每一个提案都有上百个科学家,每一个提案写得都不错,选哪一个呢?怎么选呢?其实就是28个提案的朋友和同事做选择,怎么选呢?我发现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
所以,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这些成就,我个人说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方面是重要,但是还不如人际关系重要。
我大概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2006-07-20 15:24:55 - 主持人:
现在请自由提问。
2006-07-20 15:26:26 - 提问:
您好。我们都知道25年是很漫长的,您这么长时间没有放弃,是什么力量使您一直坚持下来?
2006-07-20 15:26:47 - 邹哲:
大概是牛脾气吧,总觉得这件事情我证实是正确的,而且不停地证实是可行的、可做的。我自己有时候也在晚上静的时候,坐在海边想想,我这一生做了什么呢?只是吃喝拉撒睡吗?现在我有这么一个机会,怎么可以放弃呢?所以,我就不停地做,也做成功了。而且,我相信我不是唯一的例子,像我这样的人很多。
2006-07-20 15:27:14 - 提问:
您小时候是怎么想的?有没有预料到今天?
2006-07-20 15:28:10 - 邹哲:
小时候的事情我不记得了。
2006-07-20 15:28:24 - 提问:
您觉得您的成功依靠什么?
2006-07-20 15:28:48 - 邹哲:
主要是我对自己有一个了解,对大的方向有一个正确的控制力。
2006-07-20 15:29:05 - 提问:
刚开始研究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研究彗星呢?
2006-07-20 15:29:35 - 邹哲:
研究彗星是无意的,以前不知道什么是彗星,等到真正在那里工作的时候才知道彗星原来是这样的,知道彗星同人类的关系,就开始想我也许可以逮捕一个彗星的样本回来。
2006-07-20 15:30:07 - 提问:
是兴趣决定的吗?
2006-07-20 15:30:36 - 邹哲:
不是兴趣,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兴趣,是一种好奇。
2006-07-20 15:31:00 - 提问:
您刚才谈到项目的过程非常精彩、非常具体,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朋友都非常感兴趣。但是,关于取样本回来研究的成果,只放了一张片子,能不能稍微展开一点?当然现在的分析还没有做完,是不是可以把刚才讲的再解释一下?另外,有没有考虑对生命的发现?
2006-07-20 15:31:18 - 邹哲:
我可以给大家讲一讲,我当时觉得太深奥,可能大家没有兴趣。我们现在已经化验了50多粒的尘土,本来我们想象这50多粒很多都类似,但是最后我们发现其中没有2粒是一样的。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以前所想象的彗星的成份太简单了,其实很复杂。而且有的粒子,在地上所有的化石里面只有两三个,比如是铁什么的,我们找到的是七八个,不可思议,名字我们都说不出来,很惊奇。可见,科学也是这样的,当你没有知道之前,你所了解的都是比较简单的,这样容易分析,但实际上发现是很复杂的。我们也发现有很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有一个高度,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可能是从太阳中间来的,也可能从其他的地方来,我们有一个想法,我们在每一个星上都有星球层。我们研究一下到底是哪里来的,我们还没有结论,起初的动机是到底生命是不是和彗星有关系?我们没有一个确实的证据,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逮捕的方法,因为它的速度很快,比一个子弹的速度快20倍以上,有很多的东西损坏了或者蒸发了,那时候我们提出一个决定,如果能逮捕这个东西的话,整个太空船就更复杂了。但是,我们找到了很多痕迹,有的轨迹有小小的一粒,因为只有固体才能产生,气体不可能产生,那是怎么回事儿呢?可能蒸发了。什么东西会使它这么大?好象有爆炸?有这么一个速度使它能够反射的话,它的速度变成零再加上过来,很可能是冰,但是我们还没有结论。当时,我们想里面的碳合物在哪里?有多少?我们现在已经找出来一部分,但是这个很困难,因为蒸发分散了,不太容易找到。当然,我们不满足,可能有,我们想知道里面是什么成份,现在还正在研究。
2006-07-20 15:32:00 - 邹哲:
另一方面,在太阳系开始形成的时候是个气体,我们在地上做了很多实验,当气体变成固体的时候,它的粒子有多大呢?一般研究是1.1毫米。但是,我们现在发现,可能整个宇宙是那么小的岩石合在一起,但是我们在彗星里找到了比它小十倍、一百倍的粒子,就是说我们当时所想象做的实验不是很正确的,一定有别的方法使它这么小。而且我们所想象的每个粒子都不可能,我们在气层里面找到很多样本,我们知道如果有四五毫米这么大的话,我们都觉得很大,但是现在在“星尘号”里我们找到,大到20、30毫米,就几乎不可想象。可见,我们在地面上所逮捕的样本都是经过气层的改变。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可能“星尘号”所逮捕的样本的重量比在地球上所有30年收集的都要多几倍。而且更重要的不是它的量多,看到那种逮捕方法把物体改变很大,我们不可以拿那种逮捕的结论假设。当然,在“星尘号”上的样本本身也有一些改变,任何逮捕的方法总会影响样本,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下次我们做的话,几方面要特别的小心。
2006-07-20 15:34:38 - 邹哲:
彗星上氧气是很少的,但是样本拿回来,是充满氧气的,我们发现有的尘土已经被氧化了,过一天我们再看,就有改变。当然,如果化验室里连氧气都没有的话,是很复杂的,我们呼吸什么呢?但是,这次做了之后,确实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下一次会有所改进。
2006-07-20 15:36:33 - 提问:
前一段时间,我们由于工程的需要,做几个不同密度的气凝胶,有0.05、0.07、0.09和0.1的,我们做了几组实验,用50微米、100微米、200微米的玻璃挡板与样品进行撞击,我们看的时候,用电扫描纤维镜只能看到电扫描撞击坑,在侧面不能看到截面,而且通过显微镜也看不到。因为您做了很多的实验,不知道这种情况您有没有碰到?
2006-07-20 15:37:24 - 邹哲:
你刚才讲了很多名词,我可能不太完全懂,我怕回答错误,我愿意报告会后你仔细讲给我,我回答你。稀密封从上面到下面有10倍之差,这是0.05,到下面是0.5,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这也是为了“星尘号”做的发明。因为在这之前,我召集了世界上稀密封专家开了一个会,从法国、德国来了很多人,他们说稀密封的密度改变10%可以做到,我说这样差得太多了,我需要差100倍,他们也没有什么建议。我想了一个方法,你所看到的这个稀密封的密度,上面低,下面高,会后我仔细解释给你。
2006-07-20 15:38:25 - 提问:
有科学家预言20年后人类就可以在火星上面永久居住,40年后就可以在月球上永久居住,您认可这种说法吗?您认为人类什么时候可以在其他星球上居住?谢谢。
2006-07-20 15:39:15 - 邹哲:
我可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我只是研究彗星。我永远想不到有一天我们居住在彗星上。但是,我隔壁的同事就做火星的研究,开始,美国太空总署说,在2006年就会降落火星,问题不是能不能做,是有没有这个经费,是不是做这个比做别的方面更重要。我相信如果做这个决定,不是说一般的值得,需要整体看起来比较。我承认20年、30年、60年之后火星还会在那里。这不是我们科学上的问题,我相信很多方面,还有经济、政治和其他方面的因素。当 宣布登陆月球的时候,很多人说他发神经,怎么可以呢?想不到,但是现在的确可以。
2006-07-20 15:40:53 - 提问:
您刚才讲了一些稀密封,你没有想到它会对人类起那么大的作用,您在进行这个计划之前,有没有想到这个计划和人类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就您目前的研究结果,会对人类起什么作用?谢谢。
2006-07-20 15:42:20 - 邹哲:
我可以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我戴的这个手表是在美国买的,39块钱,它的功能,比我以前500块钱买的手表多很多倍,但这个手表又可以告诉我日期,又可以告诉我洛杉矶的时间,告诉我24个城市的时间,里面有计算器、秒表,功能太多了。是从哪里来的呢?可能就是因为美国从太空上月球,原来所有的电子控制用品,有的是用真空管,太大、太重了,没有办法上去,所以一定要缩小。你们现在手里的手提电话,这么小,可是以前很大。我相信,现在每个科学家所做的,可能不能马上看到对人类有什么帮助,但是过一段时间就会知道。当时把电子钟缩小以后,可能没有想到将来会有手表。所以,我相信科学家在各方面的研究都会对人类有帮助,只是早晚的问题。
2006-07-20 15:42:50 - 提问:
您在进行这项计划之前,是出于人类发展的角度去进行的,还是说因为您本身就是搞这项计划的?
2006-07-20 15:44:40 - 邹哲:
当时没有想这么多,当时就是想有这个困难,我要逮捕样本,用什么来逮捕呢?我所想到的物质都做不到,我就想用一个新的物质来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起初为了上太空,把所有的电子设备缩小的话,也没有想到将来会有手表什么的。也许可能有的人开始就是为了人类做贡献,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2006-07-20 15:45:02 - 提问:
您能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稀密封是怎么做的吗?以及它的密度从高到低不均匀地分布是怎么实现的呢?
2006-07-20 15:45:49 - 邹哲:
稀密封制作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我不知道怎么去翻译,在化学领域里有个SO (英文),SO是什么呢?就是如果你把糖溶化在水里搅一搅的话,糖会很均匀的化在水里面,不是一块块的。第二,要变成Jone(英文) ,把整个的都沾在一起,就像果冻,开始有个热度,就会慢慢溶化,冷却之后就结在一起了。稀密封也是这样的,刚开始就点像果冻,是透明的,但是果冻里有很多液体,所要做的是怎么把液体抽出来,而使它不会缩小。一八五几年有个科学家发现,在液体和气体中间是分开两个的,但是如果在某种情形之下,在高温、高压之下,液体和气体并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就没有破坏结构,所以像果冻这样做出来,经过高压、高温之后,慢慢把它抽出来,结果就是这样。当然,说得比较容易,全世界上只有十几个这样的实验室,有的能做出来,有的做不出来,因为有很多的技术问题。
2006-07-20 15:46:30 - 提问:
第一个问题,您在“星尘号”里用的稀密封的厚度是多少?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如果做1毫米的稀密封,它的密度从1到10的话,是不是说0.1毫米也能达到,厚度在技术上有没有底线?第二个问题,捕捉器的反面是用来收集行星的尘埃粒子,现在回来的样品是否已经证明有行星的粒子,能否确定出来这个粒子是在哪一颗行星附近收集到的?
2006-07-20 15:47:58 - 邹哲:
关于厚度的问题,这是4公分宽,2公分窄,3公分厚,为什么这样呢?当然我希望越长越好,密度就可以很低,但是太空船上不可能那么大。所以,我一定要想办法使得它的前面的密度低,大的尘土也可以保留在里面。这可以说是上天的手,回来打开的时候我怕有的大粒子从前面进去,后面出去,但是我没有发现一粒从后面出来。当然,其他星球的尘土速度快一点,所以稀密封就薄一点,而且它的密度也比这个低三倍。
我们初步的化验是6个月,我们集中在彗星一面,反面的不要分散我们的时间,先把这个了解一下。不只这样,我们刚开始化验的时候觉得这么复杂,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我们把这6个月做完之后,再做后面。肉眼看没有看出什么东西来,但是它太小了,不会用肉眼看到。
2006-07-20 15:48:39 - 提问:
你们发现了彗星尘埃颗粒的质量谱,我想知道现在最大的质量数是多少?
2006-07-20 15:49:50 - 邹哲:
我们还没有做具体的统计,我还不能讲。现在有200多位化验家在全世界各地,还没有收集出来。
2006-07-20 15:50:19 - 提问:
谢谢邹哲教授,我们期待您的结果。
2006-07-20 15:50:48 - 提问:
邹老师您好,您已经成功地从彗星上获取了一些标本,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刚才您也讲到,稀密封有可能会成为未来人类的建筑材料,您觉得这一天有多远?另外,您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在哪方面?
2006-07-20 15:51:02 - 邹哲:
我们中国人以前的房子没有玻璃,都是用牛皮纸贴的,第一块玻璃做出来,大家都非常兴奋,我看过很早期的玻璃,不均匀,时高时低,那块玻璃贵得一塌糊涂,它固然很好,但是买不起,装个玻璃比盖个房子都贵。但是,今天全世界的所有房子都用玻璃,差别在哪里?就是用一种工业的技术,机器自动做出来。现在的稀密封是一只一只做的,如果能够不停地做,我相信只是投资的问题,技术上有。从第一块玻璃出来,到现在的玻璃,也花了几百年的时间,需要相当多的投资。这个问题有点像今天石油的问题,有位经济学家跟我分析,如果石油每斤100块钱一桶的话,这样发展的话很快还会变,如果石油还是二三十块钱一桶的话,几乎不会变。我相信不只是稀密封,我们有很多其他科学方面的发展,有的是很好,但是把它带到市场上的话,需要相当多的投资。
我自己个人相信下一步所做的可能是继续做太空舱逮捕样本,我在“星尘号”中有很多心得,下一次肯定会有改进。
2006-07-20 15:51:22 - 提问:
对样本的分析应该是分阶段进行的,请问您现在对样本的分析进行到了第几个阶段?
2006-07-20 15:52:24 - 邹哲:
第几个阶段很难讲,真正说起来我们可能还需要20年的时间知道整体,现在我们只是初步拿出12块,我们只分析到五六十粒,里面还有很多。有很多可能也是经费的问题。但是,在今年9月,我们结束彗星的分析结果,有了一个初步的报告,把个人的意见收集起来,因为我们是做科学的,如果有一个人发现某某东西,我们不会发表,必须要其他两三个人有同样的结果,才可以正式发表。所以,我们也要很小心,不要有一个错误的结论。
2006-07-20 15:52:40 - 提问:
据您所知,美国宇航局有没有在近期之内推出一个探测计划?像“星尘计划”一样。
2006-07-20 15:53:07 - 邹哲:
据我所知,至少有六七个这样的想法,可能不只六七个,我知道的就很多。可能不只在美国,在世界各国都有这样的想法,但真正把它做出来需要花一点时间。最后我自己的结论是,要看参与的人有没有这个耐心和精神能够把它做出来,因为任何一个想法要完成都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
2006-07-20 15:53:25 - 主持人:
下面进行最后一项,邹先生这次从美国带回的样本赠送给我们中国科学院。
2006-07-20 15:53:55 - 邹哲:
这个稀密封跟飞到天上的很类似,我带了几块赠送给中国科学院。
2006-07-20 15:54:27 - 主持人:
非常感谢邹先生这次回来给我们做的非常精彩的报告,特别是给我们送的样品,我想这个样品肯定也会对我们国内在稀密封方面的研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谢谢。
让我们再一次感谢邹教授所做的精彩的报告。
2006-07-20 15:54:46 - 中国网:
观众纷纷上台与邹教授合影,现场一片热烈的景象。
2006-07-20 15:55:30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rtsp://video.china.com.cn/Archive/stream/20060720.rm
数据地址:
网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