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主题报告
活动描述
- 8月21日9时,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开幕式主题报告在陕西省神木县亚华宾馆多功能厅举行,中国网进行现场直播!
文字内容:
- 邓小南: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主题报告会现在开始。接下来有三位先生就杨家将文化研究做精彩报告。在他们报告结束之后我们可以有一个灵活的提问或者说讨论。
首先请第一位报告人,他是本次会议的策划人,也是杨家将研究的学术倡导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裕民老师,李裕民老师报告的题目是《杨家将疑难问题考辩》。
2007-08-21 09:04:23 - 李裕民:
大家上午好!我的研究成果也不多,主要成果已经收入到《杨家将研究论文集》当中。从这些论文来看,已经涉及到杨家将研究的方方面面,也解决了很多问题,比方说杨业的故乡就在神木,这个在学术界基本上已成为定论。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讨论。我觉得在目前研究当中的一些问题,有一些争论对史料的可靠性是有益的,但有的是由于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产生的,因此有一些问题,由于史料的考辩不够,有的问题的认识也就有差错。搞历史研究就像法官审案子一样,把所有证据都要收集起来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坚决依据证据,有没有证明力,没有证明力的去掉,然后才能看到历史真相。历史研究应该是这样的,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作了几个工作。
2007-08-21 09:10:25 - 李裕民:
一个工作是把有关的原始资料,从古至今的一些资料收集到一起,我大概收集了杨家将的资料大概有20万字。第二步是考证每个资料的年代,注明时间,因为时间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它真实可靠性的程度,这个工作有的已经完全确定是哪一年,有的只能确定一个大概时间,但总体上不确定的、模糊的不要用。做了这两个工作之后,我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现在已经研究当中的有一些结论可能是不可靠的,我对一些问题做了一些考辩。有的问题只是一种初步的想法,不可能完全作为定论的,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2007-08-21 09:11:51 - 李裕民:
这一篇文章主要是谈了九个问题,有的是我认为有问题的,这里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第一个问题,天波杨府的问题。天波杨府很大,大家都知道它的名字。天波杨府的来历,有一种说法,它是由杨业的家庙,通过杨业的儿子钦定的,后来把家庙变成寺院,它的来历是这样的。但是我经过考证,认为这样的说法根本不可靠。天波杨府的名称在宋代根本没有,杨业家庙在宋代根本不存在,这是明朝人编出来的。在明以前的史料当中没有。我为什么说它是编出来的?因为从制度上可以进行考证,家庙的制度是唐代开始有的,明代就破坏了,北宋中期以后又重新提起这个议题,而且皇上下命令恢复家庙制度。这时的社会风气不能接受皇上的诏书,又经过了几十书才有人在自己家建家庙。在杨业时期根本没有家庙制度,怎么可能有所谓的杨业家庙呢?这都是后人编造的,不可相信。
2007-08-21 09:16:30 - 李裕民:
第二个问题,杨业的家究竟在哪里?是在开封吗?没有这样的材料,证明他家在开封。在北代时期他长期在太原担任职务,家肯定是在太原的。到了宋朝的时候,杨业担任的职务是知代州,代州就是现在山西省的代县,他的家不在代县,也不在开封,而是在郑州,这个有一点史料,可能是大家没怎么细琢磨的一条材料。宋代的材料里说到,他知代州兼郑州的职务,这是他同时担任两个职务。为什么他有两个职务?郑州这个职务是干什么用的?一个人不可能有分身法到两地当官。我认为郑州这个是挂名,实职是在代州,因为他每天在代州工作,和辽国打仗,他的实职肯定是在代州,郑州只能是他的兼职。为什么有这样的兼职?我考察了《宋太祖史》,那时候边疆的将官都有一个兼职,你兼什么地方的职务,这个地方的赋税就归他所有,这是宋太祖为了解决边疆将士的积极性,这是作为他们的经济收入来源而用的。宋太宗的时候不再给他们赋税,但还是坚持这个政策,把他们的家属就放在兼职的地方。目的很明显,从表面是考虑你家属的安全,背后的意义应该是控制边防将士的手法,你一旦投降别人,你的家属就是人质。这个兼职的最终作用,可能史学家也不是很注意,我注意到杨业之后的,比如说文臣,在杨业之后接任的一个的将军,这个将军上任之后又兼任了一个其他州,目的就是安置他的家属,并且说到这是当时的一种制度,说明杨业那个时候已经开始了。由此推断杨业的兼职就是安置家属的,所以说杨业的妻儿们都是在郑州。我通过最近出土的文物得到证实,杨业的弟弟在太原附近一个地方当首长,那个地方最近出土了两个碑,其中提到他哥哥在代州任职,说明杨业实职是在代州,所以说郑州只是他的兼职。
2007-08-21 09:18:39 - 李裕民:
第三个问题,杨业死亡的具体时间。我们清楚年代是雍熙三年,但具体是几月几号没人知道。我看到史料中记载有三种,5月、7月、8月。那么7月的几号呢?基本上我参照两条事实,一条是从宋的记载来看,它记载的5月不可靠,因为杨业不是死在宋朝的地盘,死在辽国的地盘,宋朝不可能知道他死的确切时间,但最后肯定知道了。那么辽国的记载应当是正确的,辽国记载7月份是可靠的。问题是几号死的呢?有两个切入点,一个是宋朝的记载,就是张齐贤执代州的时间,他代替杨业的职务,这个时间应该是可靠的,那么张齐贤执代州的时间是可考证的。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几个因素,宋朝一定是得到杨业已死的消息以后才任命。得到一个消息要有一个时间,这个消息应该是从前线回来的人潜入到辽国打听的,这两个时间除掉就是杨业死掉的时间。我们可以计算,从代州到开封的路程要多少天呢?有两种数据可以作参考,一个是日本和尚从我们开封出发到太原、到五台山,日本有这样一本书有详细的记载,但这个参照是不行的,因为他是普通人,是旅行的时间。我们必须要看到的是军事紧急情况下,紧急传递情报的时间,这个时间从哪里找考证呢?我找的当时一个官员叫宋田锡他的奏章,战争时候经常是前线有捷报传到开封来,每一个战报都有时间,这个报告的时间里面有注明发生的时间,这个时间是卡得很死的,速度非常快,马不停蹄,派谁去一路上只换马,人不停的跑,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到。具体数据我找出来了,这应该是最真实的记录。从辽方记载来推算,辽方记载有确切的上报时间,就是当杨业被他们抓住,他们有了战报送到箫太后那儿。而死了之后,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又发了另外一个奏章,后面这个不能作为推算时间,前面这个可以作用推算时间。这个推算时间必须要考虑到上奏章的程序,从市州时间以及到首府的时间。由这个可以推算出它应该是几号。我通过辽、宋两方面的史料,基本上解决了杨业死亡的时间,我的结论是7月6号被抓,9号不食而死,这个时间的误差最多一两天。
2007-08-21 09:24:33 - 李裕民:
第四个问题,杨业是不是绝食而死的?现在我们所有的史料是四个字“不食而死”,这个词是中性词,不少文章把它改换成绝食而死,我认为有主观意图在里面。不食就是不吃,不吃饭就死了。不吃饭有两种,一种是主观的绝食,一种是客观的受了重伤之后吃不进食物,是被迫的,无法吃东西。这两种可能性哪一种更大呢?必须具体分析才能得出具体结论。不食而死的原因在哪里?这个只有辽方的记载,辽方记载是他当时是箭射下马才被抓,所以一定是射中了要害,受了重伤,不能进食。还有一种解释是那位射箭的将军的结局,是不给他任何奖励,因为辽国要活捉杨业,如果杨业是自己绝食而死的,这位将军应该得到奖励,因为他完成了任务,就是因为杨业被捉后马上就死了,因此不给奖励,所以从不给他奖励上也可以反映出他不是主动的绝食,确实是重伤不能进食。
2007-08-21 09:32:44 - 李裕民:
第五个问题,宋史《杨业传》里面一句话说所有战士全部战死,无一生还,我想这是夸张事实。宋史《杨业传》后面记载到杨业临死前和大家说的一句话,你们回去吧,报告上级,但是他们不干。那么我们想,如果没有人生还,杨业最后这段话谁能听到?我认为这个是有问题的,然后我追查了史料来源。我发现很多资料没有说“无一生还”的,“无一生还”是北宋中期以后加进去的,比它更早的材料里没有记载。所以这两个比较的话,我认为宋史《杨业传》是不可信的。
2007-08-21 09:34:32 - 李裕民:
第六个问题,杨沂中不是杨业的后代。宋代材料证明杨沂中的家世非常清楚,杨沂中的父亲杨政,杨政的父亲杨信,杨信的父亲杨培,大概有人把杨培和杨信联系在一起,杨信又和杨弘信联系到一起。杨沂中不是山西人,和代县没有关系。现在事情是很清楚的,所以说杨沂中是杨业后代根本不可靠。也有人也提到这个不可靠性,我把这两个都列出来,一对比就清楚了,根本不可信。《华阴杨氏简编》里边说的杨沂中是杨业后代完全是错的。
2007-08-21 09:37:02 - 李裕民:
现在所有的杨家族谱里都没有杨沂中的名字。另外我们发现很多碑刻,他们都说自己是杨家将的后代,但他们的世袭是和这个矛盾的。原诗里面讲姓焦的人先祖是焦赞,焦赞这个人,基本上和杨业是同时,但是和杨延昭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可能是拿这个人的名字入进小说,我想大概是这个样子。
2007-08-21 09:38:10 - 邓小南:
谢谢李老师,李老师的报告很精炼,但是因为时间问题,没有详细的给我们讲后面的几个问题,但是我们手中都有资料,大家可以仔细研读。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最后在综合讨论的时候提问。
下面请第二位报告人,他是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的张希清教授,他在80年代的时候协助邓广铭教授撰写过有关杨家将研究的文章,今天他报告的题目是《杨业与云应寰朔四州》。
2007-08-21 09:39:14 - 张希清:
80年代我协助我的导师邓广铭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北宋的杨业可以说和南宋岳飞是齐名的著名将领,杨家将和岳家军可以说是齐名的,云应寰朔四州,过去研究杨业的文章和论著很多,但是从这个角度研究的比较少。
2007-08-21 09:43:16 - 张希清:
03年、04年,我先后到云应寰朔进行了考察,有很多启发。所以在1981年和邓先生合写的文章基础上就云应寰朔四州的问题谈一些看法,不对的地方请指正。我想说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云应寰朔四州的历史地位。第二个问题是杨业和云应寰朔四州有关的活动。第三个问题是云应寰朔四州的得失其于杨业一身。这个问题可能绝对一点,但我认为云应寰朔四州得失与杨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2007-08-21 09:44:24 - 张希清:
云应寰朔四州的历史非常久远。除寰州其他三州的建制从春秋建国一直到近代,一般来说中原王朝比较强大的时候,这四州归中原王朝管辖。但是中原王朝比较弱的时候是北方民族占据这四州。这四州在军事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有非常精辟的纪要,这里我不详细说了。从辽宋历史来看,云应寰朔四州对这两个王朝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军事价值。对于辽国来说,宋军出雁门关攻占了云应寰朔四州之后,就可以取幽州。北宋雍熙三路军很快占领了云应寰朔四州,后来东路军又上进,有了围攻幽州的计划,从中可以看到云应寰朔四州的军事价值。
2007-08-21 09:45:31 - 张希清:
对于宋朝来说失去了云应寰朔四州,就是非常明显的失去了一道抵御北方民族进攻的屏障。在北宋的时候,辽朝没有从云应寰朔四州南下。但是从金辽以后,两次大举攻宋,攻下太原后,就过了黄河,加速了宋朝的灭亡。另外在云应寰朔四州这样的地方民风比较强悍,有很多精兵强将,现在神木地区和云应寰朔四州地区的人都非常豪爽。古代一些著名将领都是云应寰朔四州的人,正是因为有很多精兵强将所以它的军事意义非常重大。
2007-08-21 09:47:19 - 张希清:
从自然环境来看,云应寰朔四州所在的大同之地或者说云朔之地,形成了很多重要河流的交合,是一个泛农耕、泛游牧的地区。农业的生产虽然无法和宋朝中原地区相比,但是依靠当时河水的灌溉发展,旱地农业依然有很大优势,这在史料中有很多的记载。
雍熙三年,潘美、杨业北伐失败之后,曾徒云应寰朔四州民与内地,除了人口之外,还有牛羊驼马四十余万头。可见当地的畜牧业也是有一定规模的。所以说云应寰朔四州的经济也是非常发达的。辽朝拥有了云应寰朔四州和宋在雁门关一线对峙,它背后有云应寰朔四州的支持,不仅对西北有很大的威胁,所以这云应寰朔四州的重要意义非常大。当时我考察了这四州之后,感觉到这个地区是很富饶的,不像过去想象的很荒凉,都是丘陵地带。正是因为这个地区的重要性,显示出了杨业的重要性。
2007-08-21 09:51:31 - 张希清:
杨业一生中的主要活动都和云应寰朔四州有关,这是我要谈的第二个问题。云应寰朔四州是游牧民族和中原文明民族争夺的一个重要时期。杨业一生都是中原农耕文明积极拥护者。杨业生于后唐清泰二年,杨业出生之后第二年,云应寰朔四州都为契丹所有。杨业一生活动中和云应寰朔四州有关的,一个是防止契丹从四州对后汉以及北宋的侵扰。再一个他到北宋,力求收复云应寰朔四州重归中原王朝所有。杨业在后汉、北汉的活动记载比较简单,无论是杨业和辽打仗多少,从现在的史料来看,杨业在北汉时期,对于维护中原农耕文明,对于契丹侵扰的抵抗态度是一致的,杨业的父亲杨弘信包括他的次子都是抵御抗辽的,他们家族的态度都是抗辽的。
2007-08-21 09:54:14 - 张希清:
杨业在回北宋之后,宋真宗就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使,不久出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负责防御来自契丹云应寰朔四州的侵扰。他做了大概三个方面的事情,第一个代州演变修筑了一系列的堡寨,这在当时和以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杨业执代州的时候曾经两次取得了雁门关之战的胜利。杨业和云应寰朔四州的活动是在雍熙北伐中作战。从宋朝的记载是记载在潘美名下,辽朝的记载都记在杨业名下,辽朝的记载应该是可信,宋朝前线指挥的是杨业,云应寰朔四州的收复主要是杨业指挥的。
2007-08-21 09:57:03 - 张希清:
第二个方面掩护云应寰朔四州的吏民内迁。这个战争中杨业被俘,这场战争打的非常激烈,也反映出了杨业作为军事占领的才能。我根据一些材料看杨业在掩护云应寰朔四州吏民内迁中是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八万多人回来,还有四十多万的牛马,虽然这一仗杨业被俘,但起到了部分作用。这是杨业和云应寰朔四州的实际活动情况。
2007-08-21 09:59:05 - 张希清:
云应寰朔四州得失和杨业本身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杨业是宋辽西北战场最为杰出、最有代表性的将领。他的生死直接关系到云应寰朔四州的得失归属。我之所以下这样的结论,大概有三个方面的根据。
2007-08-21 10:06:43 - 张希清:
一个根据,宋太宗对于杨业在西北战场的作用,是有初步认识的。杨业回宋之后,很快被他任命为西北战区的副总指挥和前线战争的总指挥,给了他极大信任和充分权利,赋予了他收复云应寰朔四州的重任。杨业取得了雁门关大捷之后给他升了一个官衔,就是“云州观察史”,杨业死了以后,给了他一个正位,大同节度使,从杨业的官衔上也可以看出杨业和云应寰朔四州得失有密切的联系。
2007-08-21 10:07:15 - 张希清:
二、杨业死后,宋人一直公认他是出类拔萃的名将,这在后来宋朝多位官员奏章中都有。刘敞他们出使到辽国的时候,到杨无敌庙的时候都有留诗,对杨业有非常高的评价。
2007-08-21 10:08:41 - 张希清:
三、从辽朝对杨业和云应寰朔四州的关系来看,他们比宋朝更加重视。辽朝认为收复云应寰朔四州主要是因为杨业。对于杨业被俘和之死,辽人更认为是标志性大事,这在《辽史本记》有详细的描述。而且在杨业生前,辽圣宗就下令要活捉杨业。杨业的生死对辽朝的士气有非常大的影响。辽史中记载,杨业被擒和死后,宋朝的守将就放弃了云应寰朔四州而逃走。辽史中对于陈家谷口擒杨业和高梁河之战击溃宋军相提并论。杨业死了以后,云应寰朔四州的收复问题再没有提到议事日程。
2007-08-21 10:10:32 - 张希清:
为什么说,云应寰朔四州的得失系于杨业一身。这和杨业本身也有密切的联系。杨业他是老于边事,洞晓敌情。杨业是麟州新秦人,他生于这里,死于这里,他对于这个地方的情况非常了解,对于辽的情况也非常了解,这恐怕宋朝其他将领没有这样的条件,而且杨业骁勇善战,深谋远虑。从进攻防御来说,他建立了堡寨的防御体系,这在宋朝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战术。从他提出掩护云应寰朔四州吏民内迁的作战计划也可以看出其文韬武略超出潘美之辈。杨业是深受士兵和吏民的爱戴,杨业能够和士卒同甘苦,所以士卒和他共患难同生死,所以直到他死去,士兵也不肯离去。在宋代史料里还谈到杨业的为政简易、吏民爱之,所以他能够在代州以及云应寰朔四州的进攻和防御上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起到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2007-08-21 10:12:09 - 张希清:
总之,云应寰朔四州的得失,对于宋辽双方来说,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是十分重要的,而杨业的生死与云应寰朔四州的得失,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杨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同时,我们可以体会到爱国主义的精神和他人格的魅力。
谢谢!
2007-08-21 10:14:11 - 邓小南:
感谢张希清教授结合杨业的事迹和云应寰朔四州的地理研究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下面请香港理工大学的何冠环教授做报告,他长期致力于研究北宋时期的武将群体和文将群体的关系,这一次他的报告题目是讲将人的学识,就是兼有文武的一位人物,他的题目是《将门学士:杨家将第四代传人杨畋生平考迹》。
2007-08-21 10:16:29 - 何冠环:
谢谢主席,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报告题目里的这个人物可能是各位平时不太注意的人物,他的父亲杨琪排辈和杨文广同辈,应该是堂兄弟。
2007-08-21 10:17:56 - 何冠环:
我过去发一篇文章是研究杨文广的生平。因为研究杨文广这个人物,我就留意了杨畋这个人物。杨家将的材料关于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的资料都不是太多,但是杨畋的材料非常多。到目前为止,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一系列的杨家将人物,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什么墓志铭,以及一些出图的材料,但是杨畋的父亲杨琪由于他的好朋友欧阳修写了一个很重要的材料,欧阳修就有记录杨琪的墓志铭。后来我从传诵文找到了杨畋妹妹的墓志铭,还有杨畋妹夫的墓志铭,后来我在北京图书馆查到一本书又找到杨畋夫人的墓志铭。就材料来讲,只有杨畋的墓志铭还没有找到,但是有他父亲、亲人的墓志铭,相比其他的杨家将的历史材料可以说是很多了。宋氏杨家将传都是放在杨业、杨延昭之后,杨畋的曾祖父是杨重训,是杨业之弟,他虽然不是杨业嫡孙,但他是杨家将肯定无疑,他是杨家将中的文武全才。
2007-08-21 10:18:51 - 何冠环:
杨畋是学士,和我们敬仰的包龙图一样。假如我们要改建开封的天波府,应该把杨畋放进去,而且他留给我们很多材料,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地道的武将,但是杨畋考科举出身,得了举士,到了学士。杨畋是宋文宗的大文臣。他和大家很多熟悉的人物包括韩琦、欧阳修、韩维、文同、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都有交往,所以杨畋这个文臣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但他56岁就过世了,假如他有包公那么长寿的话,应该有更好的仕途。
2007-08-21 10:20:30 - 何冠环:
杨畋是什么情况呢?为什么叫他武将?那是宋真宗皇佑年间前后三十余年,先后任同提点河东、京西、淮南三路刑狱公事,他的官职由三班奉职累迁至诸司副使最一阶的供备存副使。庆历三年,杨畋奉命督师讨伐。他到湖南后,招募兵勇,深入瑶人所住的山区讨战。讨伐横行于京西之军张海。杨琪,第一个太太应该是杨畋的母亲,也就是慕容氏,我们看到材料,杨文广的太太也是慕容氏,两个慕容氏会不会是一家人呢?我看是有可能的。过去我们讲杨门女将它的原型是穆桂英,有人讲穆桂英可能就是慕容氏。杨琪虽然是一个武官,但是基本上没有打仗。他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个女儿的形象很像舞台上那个很有风范的佘太君。
2007-08-21 10:22:59 - 何冠环:
杨畋后来带兵打仗,他出师不利,第一战就败了,差点丧命,他掉在岩石上面,假如不是掉在草上可能就死了。宋朝对于应该安抚瑶人还是攻打一直举棋不定。根据我的考证我认为是范仲淹一直坚持杨畋打仗。
我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材料。杨畋到底是哪一年登科的还找不出来,我怀疑是欧阳修同年的进士。欧阳修的文集里还没有找到确切的依据。
2007-08-21 10:42:08 - 何冠环:
从杨畋这个名字可以看出来,他爸爸本来是打算让这个孩子当武将。他的生平可以看出他为官清贫。杨畋前半生攻打瑶人很有成就,后来在皇佑四年,广西那边造反,他还在家中守丧,他爸爸刚刚过世,但是宋朝任命他去平反,他打败了,结果被贬官。他在平定广西造反的时候没有所获。所以后面司马光又对他有点批评,说杨畋不能压服那些手下的将士。虽然我挺崇敬杨畋,但是公平来讲,我们也不能把他拔高太多,他到底能不能跟嫡亲,这些一辈子在西北打硬仗的将领相比呢。我说他是武将,但是没有说他多么厉害,他受不了这个考验,当然也不能全怪他,宋朝对他的配套不太好,首先给他的官不是太大,他不过是个员外郎,所以他打不成,我们也不能对他太苛求。
2007-08-21 10:43:10 - 何冠环:
杨畋被贬可以说对他是一个好消息,他被贬之后就安排自己的小妹妹与张景儒结婚。杨畋被贬之后已经没有机会再上战场杀敌,后来他被恢复当文官。首先当了一阵子外官,后来转为院试,在皇佑三年他从外面归朝担任吏部员外郎,他一生的官位都不是很高,最高的官职就是员外郎。说起来他是具备多方面的才干,不光是很有文才的人,还具有财政事务的才华,他有多方面的才华,能文能武,又可以理财。他有一段时间还做过包公的财政助手。他在仁宗这六年间做了很多好事儿,他对于不太对头的事儿就提出批评,他作为一个严官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杨畋在宋仁宗后期是一个非常有功绩,非常受同僚敬佩的文臣。
2007-08-21 10:45:24 - 何冠环:
杨畋在嘉佑七年过世,他刚刚续娶两年的太太,给他留下了一个儿子只有八个月,叫杨祖仁,他姑妈去世的时候是他做的墓碑,后来他妈妈去世的时候,杨祖仁当官了,官为大夫。假如有机会我们可以找到更多资料,说不定可以找到更多的杨家将。
我的文章最后主要是讲他的儿子,他的儿子是在嘉佑六年九月出生,其母亲当年24岁。由亲恭氏抚养遗孤长大成人,有赖于他守节之明被奉为长寿县太君。
2007-08-21 10:47:01 - 何冠环:
另外杨延昭有三个儿子,杨文广是最小的,他两个哥哥的名字我找到一点资料,到底杨文广和他两个哥哥的关系怎么样,假如我们可以找到更多资料应该可以有更多讨论。
杨家将有一个女士很不得了,就是杨畋的妹妹,他嫁给张景儒。我们可以看墓志铭看看她的生平。杨畋的妹妹和妹夫葬在洛阳市孟津县东南十里平络乡上店村。
2007-08-21 11:01:31 - 何冠环:
宋人对杨业、杨延昭父子之功业一直赞誉备至,好象为杨畋父亲杨琪在皇佑三年墓志铭的欧阳修,便称许杨业和杨延昭爱屋及乌。杨畋因为是科举出生,透过作主、门生、同年、同僚的关系,与宋廷一众文臣建立了密切的交谊,加上杨氏将门与武臣之渊源,令他拥有一张很广泛的交际网络。宋人称他为儒将,据苏轼所述“杨畋为将能与士卒均劳苦,饮食比其最下者,而军行常处其先,以此得其死力。他是懂兵法的,他不仅在那里打仗还钻研兵书。
2007-08-21 11:01:57 - 何冠环:
作为杨家将的后人,他的儒将功业说不上成功,但他以将门之后转型为文臣,无论立德、立言方面,他都是成功的。北宋杨家将第四代出了他这样不凡的贤士大夫既可以说是一种异数,也可以说是多数宋代将门子弟自然走上的道路。像杨畋这样的文物兼资既有过人文才,亦有相当的武干,那是将门余荫加上后天过人努力所致。杨家将在仁宗朝以后最有成就的人物就是杨畋和杨文广。曾经有一次宋廷派他出使辽国的差事,但是杨畋不去,不去的理由是说我的曾祖父杨业死在辽国,所以我不愿意去,这是杨家将的精神,他们要为他们的祖先杨业报仇,杨畋无愧是杨门的孝子贤孙。
2007-08-21 11:03:18 - 何冠环:
今天我讲这些材料也让很多了解杨家将文学故事的人多一个题材吧。杨畋的材料相对其他的杨家将人物材料丰富得多,假如我们有心人,按照这个材料做一些文学的加工,我看杨学士的故事是很不错的,过去我们讲杨家将都拼命和包公拉上关系,本来我们杨门就是有那么好的杨门学士,有受人崇敬的杨龙图,只要有比较好的文学家进行加工,可能拍一个电视剧把杨畋加上去,我看可达更加丰富杨家将的故事情节。我今天的报道就到这里。谢谢!
2007-08-21 11:04:17 - 包伟民:
何冠环从我们认为的杨家将的武将家族中找出了杨畋养龙图这是我们研究讨论提高的一个表现。接下来我们讨论几分钟,在座的各位可以提出问题。这里我先讲一下我的两点感想,何教授这样的研究,在作为武将典范的家族中,特别标出了一位武将家族出身的北宋中期的文官典范,这实际反映了宋代历史发展的倾向性走向。我们都知道宋代历史,更多是从尚武走向尚文,杨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007-08-21 11:05:50 - 包伟民:
第二个感想,从三位教授的报告可以看出来,历史研究不断的推进,我们知道历史学是积淀非常深厚的学科,所以它的推进应该说是相当的艰难,但是我们三位老师的报告都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李裕民老师的报告就反映出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途径,对现存史料更加精深的考证、使用,给了我们历史研究前进的一个动力。
对于张老师所做的一些推断,对于我们历史研究提供了另外一个思路,历史都是片断的,零碎的记载要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有时候相当困难,如何把零碎的记载构成完整、真实的历史故事都需要依赖于历史学家合理的想象,所以李老师推断无敌庙建立的原因这样一些历史推断可以为我们提供另外一些途径。三位老师的研究也反映出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如何研究历史和发展的趋势,张希清提出关于云应寰朔四州存亡系与杨业一身的推断是非常有意义的。
2007-08-21 11:07:06 - 包伟民:
大约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年鉴学派的流行尤其强调要观察历史实践的发展。但是70年代以后随着新文化的发展,我们也要注意到历史的突发事件对于历史的深刻影响。在北宋,宋辽关系中间,当然两国的经济和军事的总体对比是这两个国家长时段的影响因素。但是杨业这样突出的英雄人物,对于历史的独特影响,我们可以作为历史的突发性、偶然性因素。从中也可以看出英雄人物对于历史所产生的独特影响。所以我们说三位学者的报告给我们展示了历史研究的不断提高、不断拓展的基本途径。
2007-08-21 11:09:56 - 包伟民:
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位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特别注意分辨历史的真实和后代人们对历史的推断和想象。这种分辨不是为了表现历史学家如何精深的评判历史,也不是贬低后世对历史的想象。这种历史记忆在历史研究中同样跟历史的真实一样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个意义在于,任何历史记忆的产生都是跟记忆的相关时代密切相关,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所以历史记忆同样是历史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对象。
相应于杨家将文化的研究而言有赖于杨家将的一系列历史记忆,都是属于神木地区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这个区域性的历史文化积淀当然是属于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一部分。如何深刻的研究这个历史文化积淀,争取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养分,为当今的社会文化建设服务,是历史学家研究,其他的文化研究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研究的意义所在。这也是今天召开这个研讨会,我们三位教授报告的意义所在。
2007-08-21 11:11:08 - 包伟民:
今天上午的主题报告就到这里。在我刚才讲的过程中有一位先生提出了问题,“麟州和云应寰朔四州”哪个先失守?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云应寰朔四州在宋初就丢了,后来一直属于辽朝的境地。麟州的失守,在南宋建元三年。
根据会议的议程请大家到宾馆门口拍集体照。
上午的会议到此结束,再见!
2007-08-21 11:13:20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rtsp://video.china.com.cn/Archive/scio/20070821b.rm
数据地址:
网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