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中央外宣办就2011年中央编译局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活动描述
- 中央外宣办定于2011年11月21日(星期一)上午在中央编译局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介绍2011年中央编译局编译、研究、信息、出版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等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华清: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在中央编译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刚才各位记者朋友们已经参观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传播史展览,相信大家对中央编译局的工作有了更多直观感性的认识。现在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先生也专门同中外记者见面,和中央编译局的新闻发言人、秘书长杨金海先生一起介绍2011年中央编译局编译、研究、出版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的有关情况,也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现在先请衣局长介绍情况。
2011-11-21 10:22:19
- 衣俊卿: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有这么多中外媒体的记者朋友走进中央编译局,这应该是中央编译局历史上第一次。所以我代表中央编译局对大家表示欢迎,也想借此机会感谢各个媒体、各位记者朋友多年来对中央编译局各项事业、各项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2011-11-21 10:25:13
- 衣俊卿:
去年12月9日,我们在中央外宣办召开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已经介绍了编译局的情况,有些记者朋友参加了会议,比较了解情况,但是还有一些朋友没有参加那次新闻发布会,所以我想在这里首先把编译局的基本情况向各位再简要介绍一下。
2011-11-21 10:26:00
- 衣俊卿:
中共中央编译局隶属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49年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央俄文编译局,1953年更名为中共中央编译局。我们的主要任务:一是全面系统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二是多语种对外翻译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以及领导人著作;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社会主义和政党政治、中国和世界各国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四是收集、整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重要文献信息资料等。编译局目前已是我国最有影响、最具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中央文献翻译中心,是国内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国际交流中心、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和数据网络中心。
2011-11-21 10:26:45
- 衣俊卿:
今天,我从两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今年我局的主要工作。一是今年的主要工作,二是大家刚才看到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的有关情况。
第一部分:2011年中央编译局主要业务工作进展情况: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工作进展顺利。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方面,《列宁选集》第三版修订版已经付排,《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目前已完成正文部分的审读,计划明年7月出版。
依据2009年编辑出版的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最新成果,我局与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联合编写出版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有力促进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2011-11-21 10:27:40
- 衣俊卿:
此外,我们还编纂了《马克思画传》、《恩格斯画传》、《列宁画传》,三部画传以文为经,以图为纬,用立体的叙事语言讲述三位伟人的人生轨迹、理论贡献和精神境界。由于负责编译的同志精益求精,原计划在“七一”前后出版的三部画传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与广大读者见面。
2011-11-21 10:28:58
- 衣俊卿:
第二,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多语种翻译取得长足进展。中央文献对外多语种翻译方面,我局完满完成了2011年“两会”文件翻译工作;完成了《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献多种文字的翻译和印制工作。我们已经翻译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文集多语种翻译工作,现在进行的是《江泽民文选》翻译工作,第一卷已经出版,第二卷多语种翻译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第三卷正在紧张翻译过程中。这两卷均将于明年5月份出版。另外我们组织翻译和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英文版,这是我们编译局翻译家主动翻译的,而且是正式出版的英文版,我想对各个媒体的记者都会很有帮助的。
2011-11-21 10:29:32
- 衣俊卿:
最近,六中全会刚刚结束,《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英文版已经翻译完成。此外,我局每年还承担着《求是》杂志英文版的翻译工作。
2011-11-21 10:32:26
- 衣俊卿:
第三,为当好党中央思想库智囊团,中央编译局在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突出发展战略研究。
为当好党中央思想库智囊团,中央编译局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制定实施了“大科研”战略和人才强局战略,在继续做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和中央文献翻译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发挥理论研究优势,集中力量打造“马克思主义文献与典藏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和政党政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改革发展战略研究”等六个重点研究领域。为此,我局调整有关机构,经过中央编办的批准,中央编译局原来的两个部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分别更名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和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大家也看到,在这方面我们也更好地体现了中央编译局在服务中央决策方面的理论研究的优势和国际交往优势。
2011-11-21 10:35:07
- 衣俊卿:
此外,我们今年还启动了中央编译局研究项目对外招标工作,面向全社会招标,建立了高校理论发展研究基地,完成了中央编译局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工作,从而打造了一个开放的理论平台。我们大力实施人才强局战略,表彰了138名资深翻译家,评选表彰了我局8位领军人才和20多位中青年优秀专家。经中组部批准,近期我局还将公开面向海内外招聘高端理论翻译和研究人才,充实我局人才队伍,加快实施人才强局战略。
2011-11-21 10:35:10
- 衣俊卿:
第四,中央编译局在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建设和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今年,中央编译局承担了“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工作已全面启动,进展顺利。
今年6月,中央编译局举行了两份马克思珍贵手稿发布会,公布我局新收藏的两份马克思珍贵手稿。各位记者刚刚在楼下看到了这两份手稿。至此,连同保存在中央档案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三份马克思手稿,我国现在公开收藏的马克思手稿已增加到五份。《人民日报》6月24日头版报道了我局新收藏两份马克思珍贵手稿的情况。在这里,我还要向大家展示另一个“第一次”向社会公布的恩格斯的手稿,就是我们最近收藏的恩格斯亲笔题名和签字的明信片以及两本著作。这是两本非常珍贵的文献,一本是有关英国工人状况的,一本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两本书都是恩格斯亲自签名赠给友人的。就在上个星期,11月15日中央编译局召开了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与研究中心成立及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国际研讨会,来自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比利时、日本等世界主要马克思主义文献收藏编译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见证了研究中心的成立。此次会议取得一项十分重要的成果:中外七家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收藏与研究机构代表共同签署了《北京会议备忘录》,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了世界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战略联盟,推动了世界各相关机构有效地开展信息交流、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和经验交流。
2011-11-21 10:36:15
- 衣俊卿:
我从四个方面通报了2011年中央编译局的业务工作。下面我专门讲一下编译局围绕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的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开展的主要活动。
经典著作文本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源头,如果我们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特别是语言的障碍,这种经典文本的中国化也就是翻译工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十分重要。为了展现100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程,我局用了一年的时间精心筹划和建设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长久展示马克思主义编译、研究、出版和传播的展览馆。今天是我们第一次公开对外展示。一方面这一展览集中展示了一代又一代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翻译家、思想家和理论家的事迹和丰硕成果,他们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付出了毕生精力和心血,甚至是生命。正是由于他们的奉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党的理论方针制定提供了思想来源。展览馆还展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翻译出版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马克思主义典藏,以及大量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这些成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
2011-11-21 10:41:12
- 衣俊卿: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展览馆分为四个展厅,分别是主展厅、学术成果陈列厅、珍贵藏品展示厅、视频放映厅。其中主展厅以“思想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为主题,通过图片、展板、文献、档案、雕塑、电子图表、立体场景、液晶电视等多种形势,全面展示了一百多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翻译和传播的历程。展览共分为八个单元,分别是革命伟人、历史选择、星火燎原、艰难岁月、延河之光、理论宝库、时代强音和薪火相传。
2011-11-21 10:46:13
- 衣俊卿:
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将长期向广大公众免费开放,成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服务,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贡献。所以欢迎社会各界朋友莅临参观,来中央编译局亲眼目睹保存在这里的珍贵传世文献,更深切地领略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基人的风采。
2011-11-21 10:47:31
- 衣俊卿:
在这一年中,我们还围绕展览馆的建设,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建党90周年献礼做了系列工作。这里我简单提一下,一是大家已经关注到的,我们制作的八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已在黑龙江卫视和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社会很大的反响。最近教育部也正在准备把电视片作为高校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的辅助教材,同时我们要特别感谢《光明日报》等媒体,在建党90周年庆典前夕连续报道了编译局的优秀翻译家群体的《一群人 一辈子 一件事》等,在这方面向公众展示了优秀的翻译家群体。同时我们还同上海等地联合举办了一些展览。这项工作还在延续,明年我们将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更多的工作。明年我们准备把延安马列学院的旧址修复起来,因为延安马列学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个翻译部门。这项工作已经立项,建成以后将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此外,我们明年还要继续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系列读本,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党的理论普及工作做出更多新的贡献。我简要向各位记者朋友通报一下基本情况,下面欢迎大家提问,也愿意和大家进行交流、沟通。
2011-11-21 10:48:04
- 主持人 华清:
谢谢衣局长把时间留给记者。现在请大家提问。
2011-11-21 10:50:50
- 中央电视台记者:
作为党中央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中央编译局在中央的决策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谢谢。
2011-11-21 10:51:06
- 衣俊卿:
这个问题非常好,我把中央编译局在为中央决策服务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向大家介绍一下。前面我在介绍基本工作方面已经提到了,在这里我想再更全面地说一下这方面的情况。中共中央编译局是中央直属机构,是一个很独特的经典著作翻译和理论研究的专门机构,所以我们在为中央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方面一直承担着很重要的任务。
2011-11-21 10:51:28
- 衣俊卿:
基础层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全面翻译,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奠定一个文本基础、思想资源的基础,同时把我们的领导人和中央重要文献翻译成多语种,在向世界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两项工作实际上是我们为中央决策服务所做的最基础性的工作。同时,中央编译局还有很重要的研究职能,中央领导也要求中央编译局把理论研究和经典著作编译并重,在这方面中央编译局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我们有很深厚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文本、理论资源和研究基础;二、编译局有很好的外语优势和对外交流的优势,所以我们在理论研究方面侧重研究的就是我们党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思想价值。在这方面,我们在对内研究和对外宣传两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2011-11-21 10:53:27
- 衣俊卿:
最近一段时间,编译局在这方面想利用历史上已经有的基础进一步加强研究,历史上我们做的大量研究,像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国际共运史的历史文献、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情况做了大量研究,对中国改革发展战略也做了研究。新的时期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把理论研究更好地提升到世界和中国的发展战略研究上来。我们今天生存的每一个小时都和世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今年采取了一个很重要的措施,经中央编办批准,我们对研究机构做了调整,调整之后的两个研究部,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要集中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从理论到实践的传播和应用,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文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情况等等,要形成一个全景式的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直到今天理论实践演进的把握。
2011-11-21 10:57:24
- 衣俊卿:
另一个研究部是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重点围绕着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价值问题,形成多视角的中外发展比较研究,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的情况和新兴经济体的情况,包括周边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并同我们的发展进行比较。但我们的研究同一般的发展战略研究不一样,在今天世界历史风云的变幻中,对我们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总结中国的发展经验,坚定中国的发展道路,使中国的发展模式更加成熟。这方面编译局有着独特的优势,理论成果的优势和外语的优势,以及国际交往优势,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所有的战略研究方面,除了做好经典著作的翻译和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以外,我们一直在做一系列工作,我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些例子。
2011-11-21 11:01:14
- 衣俊卿:
最近中央编译出版社刚刚出版了中央编译局海外中国研究中心推出的一套丛书,题目为《海外当代中国研究》,共四本。其内容是围绕着中国的道路、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党的建设,介绍世界各国有影响的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做更多理论层面的研究,希望各位记者今后关注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在这个层次上把理论发展与实践,与发展道路结合起来,为我们党的决策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谢谢。
2011-11-21 11:03:05
- 东方卫视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一,马克思主义这个词我们很熟悉,实事求是地说,很多中国人对于它的本质精神还是很陌生的。比如我接触到的很多大学生,他们都觉得这门课非常枯燥,离现实很遥远。我们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宣传,包括大学生看到的马克思主义教材是不是存在一些缺陷?二,这个学术是一百多年前马恩提出来的,在中国更多是在革命时期的运用。现在已经过去一百多年,现实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对于解释当下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还能有帮助吗?谢谢。
2011-11-21 11:05:15
- 衣俊卿:
这是很难用很短的时间回答的问题。我把两个问题概括起来,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这个问题先从宏观层面来看,两个问题不光是大学生会提的,国内外很多学者也在思考。说我的想法之前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今年英国很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今年4月份出了一本新书,今年7月份我们国家外文局的新星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大概几个月时间发行了5万册,书名叫《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它把西方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提出的十个方面的质疑分了十章,逐一用当代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来进行解答,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没有过时。我印象很深,他曾经有一个断言,他说同政治家、军事家相比,很少有思想家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是《共产党宣言》的作者确实改变了历史进程,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影响了人类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什么?用他的话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立足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对人类解放的一种追求。他认为资本的发展本身有它的限度,既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推动力,也会带来贫富差别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他说如果资本主义不能够克服资本的限度,没有力量去约束资本,资本主义面临的危机就不会解决。现在看,资本主义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马克思不但在过去产生了很大影响,影响着、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进程,而且在当代也还有重大价值。
2011-11-21 11:06:25
- 衣俊卿:
这本书用很具体通俗的实例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有着很大的理论感召力。我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近三十年了,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我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来关注、关怀人类发展的理论。它的核心是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想消除一切束缚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不合理的东西。而在他的时代,他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限制资本的逻辑和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不合理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确实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如果我们回头看一下20世纪人类的历史,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其实一直在人类思想进程和历史进程中起作用,说马克思主义过时大概喊了一个世纪了,如果一个世纪人们都在说一个东西过时了,恰恰证明它没有过时。如果它真的过时了,就不会在一个世纪中反复有人说它有价值、有人说它过时。并且,它经常还会在人类面临重大的问题、困境、危机、转折时出场,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尘封在书店中的《资本论》突然脱销了,原来没有人买,现在突然一下脱销,要重印。前不久中央编译出版社刚刚出版了一位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叫宫川彰写的《解读<资本论>第一卷》,他是从日本金融危机的时候就开始观察日本的经济现象,用《资本论》来解读这些问题,他发现马克思的思想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2011-11-21 11:12:43
- 衣俊卿:
所以概括起来,如果回顾一下20世纪,人类确实不缺乏思想,不缺乏主义,不缺乏理论,经常是各种主义、各种思想纷纷登场,又纷纷退场,但是有一种始终在场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我认为这是我对核心问题的阐述。对于中国的发展建设来说,它就更重要了,它一直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而且它最重要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中有这么大的生命力,就是它同中国的国情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剩下的问题,关键是我们这些理论工作者,也包括在座的媒体,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用什么样入心、入脑的方式来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包括用它来引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我做过多年大学老师,也知道在高校的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接受效果并不好的问题。我认为主要的问题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教学方式的问题。长期的应试教育习惯于灌输,把马克思主义很鲜活的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变成了理论教条,这是大学教育应该改变的问题。我说个小插曲,我现在还在高校授课,因为我还要带博士生,我大概讲了20多年的课程,基本上都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我从来没有发现我的课堂上学生会逃课,而且我的课堂总是座位不够,总会有很多学生去旁听,我想这个问题还是应该从我们自身找原因。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就很重要。我前面说到我们拍摄的《思想的历程》,那种感人的电视片,还有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其中展示的感人的故事,如果能走进课堂,一定会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帮助。谢谢大家。
2011-11-21 11:20:08
- 杨金海:
刚才衣局长讲得非常全面,非常好,我想再稍微补充几句。说到教材,因为中央正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推进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建设,我也参加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我讲一点我的体会。刚才记者提的问题非常好,我们的教材建设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建国之后,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一个重大问题,改革之前大学教材主要是采用苏联的教科书体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等,这里边就有很大的缺陷,主要缺陷在于从革命、阶级斗争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比较多,从社会主义建设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比较少,就是说它具有片面性。在革命时期讲革命、讲阶级斗争理论当然是对的,但是共产党执政以后,还大讲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阶级理论就不实际了,所以很多学生不愿意听,归根到底是我们的理论脱离了实际。
2011-11-21 11:26:27
- 杨金海:
改革开放之后,这个情况在逐步变化,我们的教材越来越多地吸收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是为什么仍然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大学教材改革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到新世纪之后,中央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从2004年开始,其中一个重要的工程或者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进行大学教材的重新编写,就是要突破原来苏联教科书体系模式,把马克思作为整体来研究,不仅讲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也不仅讲革命理论,更重要的是要讲它的建设理论,也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同时还要吸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要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包括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中央推进的教材建设现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有几十本教材已经开始问世,将来总共要编150多种教材,全面反映改革开放成果,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
通过教材建设,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生的转变,从过去片面地讲马克思主义,到全面讲马克思主义,通过研究方式的转变,特别是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我们的理论会更加具有生命力。像衣局长讲的,老师会讲得更好,学生会听得更好,理论会更加深入人心,不仅在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国际上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谢谢大家。
2011-11-21 11:31:24
- 人民日报社记者:
衣局您好,明年是姜椿芳先生诞辰100周年,姜椿芳先生曾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总编辑,为中国的编辑出版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您是如何评价姜椿芳先生的?谢谢。
2011-11-21 11:31:32
- 衣俊卿:
非常好的一个问题。我们中央编译局已经决定明年牵头举办姜椿芳先生诞辰百年的纪念活动和姜椿芳思想研讨会。我一直在想,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很多值得纪念的人物,特别是一些默默无闻的翻译家、理论家、思想家,姜椿芳是其中的一个,应该说他对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事业、出版事业和外语教育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11-11-21 11:32:06
- 衣俊卿:
我可以说说几个阶段的事情,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姜椿芳先生就在哈尔滨作为党的地下组织成员,在那儿组织领导萧红、萧军、舒群、白朗等一批沦陷区的抗日作家进行翻译和创作,为我们党的文学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从事翻译和编译事业,为我们党的编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又在上海创办了上海俄文学校,是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重要的教育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奠基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是中国的“大百科之父”,有的媒体把他说是“中国的狄德罗”,我想这也不为过。记得在他去世的时候,新华社发了一个消息,很感人,说中国的大百科全书刚刚屹立于世界百科之林,中国百科事业的奠基人就与世长辞了。应该说他一生积累的东西太多太多。我总想,一个人在某一个方面能做出比较突出贡献已经很不容易了,他在这几个相关领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我说我们应当纪念这些人,应该纪念这些伟大的翻译家、理论家。明年我们将在姜椿芳诞辰日,也就是7月底时专门举行活动,出版文集,把他所有的成果出版。我们已经着手做这件事情了,还有一些纪念图书,希望各个媒体能够关注这件事情。
2011-11-21 11:33:41
- 光明日报记者:
刚才我们在下边参观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时主持人介绍说,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专题展览馆,我想问,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百年传播史方面,中央编译局都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谢谢。
2011-11-21 11:40:06
- 衣俊卿:
我想起一个插曲,去年12月9日,在首场新闻发布会之后,媒体发布以后有一个网民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说当时新闻发言人杨金海也坐在台上,一句话没说,所以我想应该由我们的新闻发言人来说。这个系列的活动都是由杨金海秘书长牵头负责的,所以请杨金海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2011-11-21 11:41:01
- 杨金海:
非常感谢记者提这样一个好的问题。衣局长刚才已经全面介绍了编译局的工作,其中包括关于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我是协助领导做这项工作的,具体情况也了解一些,给大家汇报一下。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也非常多,从去年到今年总共有六七项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方面的宣传工作,一个方面是传播史展览馆建设,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设计、建设,这是我们国内乃至世界上第一家以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主题的展览馆。大家知道,世界上有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图书馆和其他机构,当然很少。据我了解,英国有马克思主义纪念图书馆,但是规模不大。德国特里尔有马克思故居,但也不是很大。法国原来有马克思的纪念馆,但是现在没有了。所以在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展览馆为数不多。
2011-11-21 11:42:00
- 杨金海:
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我们应当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展览馆、博物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建设起来,所以中央编译局在这方面决定有所作为,发挥我们的优势。编译局除了衣局长讲的几个优势之外,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图书馆馆藏非常丰富,我们编译局图书馆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专业图书馆,不仅拥有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书籍,包括中文、外文的书籍,大约有五六十万册,而且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大家刚才也看到了,有我们收藏的马克思手稿真迹,有恩格斯签名的书,还有我们国家党和领导人签名的书等等,有很多非常珍贵的文献。还有很多的版画、油画等,但是我们展览馆空间太小,装不下,所以没有展出。有大量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油画,还有几百幅版画没有展览。怎么样利用我们的馆藏进一步搞好这样一个展览馆,是我们最近一直在考虑的。
2011-11-21 11:43:32
- 杨金海:
我们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把展览馆建立起来了。在这个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推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展览设施建设,明年要在延安建设马列学院展览馆,把原来中央编译局的前身——马列学院给修复起来,把建立在革命根据地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展览馆,建成为教育基地。这是我们去年到今年做的重要工作。
我们还做了一个纪录片——《思想的历程》,八集,每集40分钟,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100年的光辉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1899年马克思的名字传到了中国,到现在已经100多年了。这个文献片就是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传播。除了搞电视片以外,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其他的活动,比如表彰了编译局的资深翻译家,他们主要是翻译马列著作和中央文献,可以讲这个翻译家群体是中国资深翻译家最多的群体。第二批资深翻译家全国有160多名,编译局占了94名,占的比例在全国最高,著名的翻译家大多在编译局。去年到现在,我们也对资深翻译家进行了宣传,特别要感谢光明日报社,从6月26日到28日连续三天发表了长篇文章《一群人 一辈子 一件事》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2011-11-21 11:46:31
- 杨金海:
此外,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编了两本书:《马列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以及关于这个读本的《导读》,这两本书现在发行量很好,已经超过了30万本,以后还会继续扩大发行。这对推动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这两本书和过去的经典著作选编以及读本相比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就是它的现实性,联系现实,联系当代中国、当代世界的现实来讲理论问题,所以这本书很多人反映还是不错的,能够回答当今所面临的很多重大问题。除了这些工作以外,刚才也讲了发布了马克思手稿,在上海推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传播的主题展览,在6月26日举行的。开展之后在上海影响很大,到了7月初,在上海很多大学巡回展出,也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这方面我们也想在北京和其他地方继续推出马克思主义专题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做更多工作。
一句话,一年多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也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们,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谢谢大家。
2011-11-21 11:51:48
- 衣俊卿:
我补充一句话,我们为什么围绕百年传播做这么多工作,除了经典著作编译、理论研究为党的理论武装做贡献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也做了很多贡献。编译局资源很多,我到编译局工作不到两年,我发现有很多资源,在这里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几个方面:中国最大的优秀翻译家群体,我想世界上也不会有比它更大的翻译家群体,仅全国资深翻译家就有138名。我们从事的是世界上最浩大的翻译工程,大家想想,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大的翻译工程吗?没有。还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马克思主义专业图书馆,有20多个语种的各种文献,《共产党宣言》20多个语种的版本一共129种,《资本论》中外各种文字版本我们收藏了478种。
明年我们还要做一项工作,希望大家关心,我们还积淀了很多资源,我们的领导人,从毛泽东、周恩来,一直到江泽民,他们的著作的翻译;各种文献的翻译,英、法、德、日、俄、西班牙,多种语种的翻译,我们积淀了几亿字的翻译成果。明年我们还将建设中国最大的对外多语种理论平台、门户网站,目前正在设计,也希望得到关注,我想应该让珍藏的东西被社会和世界了解,世界应该有我们更多的理论声音。
2011-11-21 11:54:49
- 凤凰卫视记者:
刚才我们在参观展览过程中注意到中央编译局近期收藏了非常珍贵的两份马克思手稿,不久要公布这个手稿。请衣局长介绍一下手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珍贵的意义在哪儿?公开的方式对社会大众了解马克思主义有哪些积极意义?谢谢。
2011-11-21 12:01:31
- 衣俊卿:
关于马克思两份手稿,我更正一下您提的问题,已经公布了。在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公布了马克思的手稿。刚才说的是恩格斯的明信片和两本书,今天各位是第一次见到。我在这里说一下手稿的情况,这是复印件,大家已经看到了,两份马克思手稿实际是三份,马克思的两份,还有燕妮的一份,这是正面反面写的。马克思当年从事理论研究多么不容易,马克思写的正面,燕妮写的反面,是给他们一个友人奥尔索普——经纪人、政论家、民主主义进步人士,是马克思和燕妮的朋友,他的夫人去世时马克思和燕妮写的慰问。马克思的手稿已经被发现过,已经收录在全集中,但燕妮的是第一次公布。另一个手稿也比较重要,这是在世界上新发现的,世界上各种文字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是我们收藏的马克思当年给一个新闻记者科勒特的记者写的一封信。
2011-11-21 12:02:24
- 衣俊卿:
下面我说一下收藏手稿有什么意义,当时我在《人民日报》6月24日公布这两份手稿时有一个专访,专访标题叫《亲睹经典真迹,领略伟人风采》。我想从两个方面说,这两份手稿,包括恩格斯的,有很珍贵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另一方面还有很珍贵的思想价值。我先说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大家知道,对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人,包括中国人,因为我们一直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指导,但是我们能看到这些伟人的真迹确实是很难得的。当我们拿到这两份手稿,有80多岁的翻译家热泪盈眶,说我翻译了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马克思的原稿。为什么珍贵?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原件现在要得到一件很难很难。
我给大家讲讲这里的故事,其实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绝大部分已经名花有主,归属已经尘埃落定,大概2/3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国际社会史研究所,1/3在俄罗斯,就是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在叫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当年这个手稿经历了很多曲折,其中有很多重要的故事,马克思很长时间不能回到祖国,在英国,马克思把所有的手稿、书信、阅读过的图书都给了恩格斯。恩格斯去世时把这些转赠给了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爱琳娜后来把它们给了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中央,后来到了德国。为什么德国现在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的真迹,这是马克思的故乡。恩格斯的手稿后来也给了社会民主党,当时希特勒上台,他有一个口号,要从德国把马克思连根拔掉。所以很多进步人士,包括长跑运动员穿越树林,包括用其他方式慢慢把手稿运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到了比利时等地。因为二战爆发几经辗转,把这个又运到英国,最后这份手稿实际出售给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的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当时苏联也想要这个手稿,其实列宁在世的时候让著名的研究员梁赞诺夫用黄金购买马克思的手稿,虽然那时候苏联很困难,但是他们当时收藏了很多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后来大部分就到了荷兰,这些手稿基本上收藏在这儿。现在我们要拿到这么一两份手稿很不容易。这是文献价值、文物价值。
2011-11-21 12:05:06
- 衣俊卿:
再就是思想价值,其实文物不仅仅是藏在那儿供大家看,当时我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通过这些手稿、新的文献的发现,哪怕是只言片语,都可能加深我们对思想家、伟人的了解。我当时用一个“爱”、“憎”来解读这两份手稿,解读革命伟人的情怀。说到爱就是马克思和燕妮给奥尔索普的信,当他妻子去世的时候,他们非常痛心。两个人写了信安慰,写的语言很感人,其中马克思的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他用什么来安慰朋友?他说希望你对人类的爱、对人类幸福的关注能帮助你经受住这无法弥补的损失。他站得很高。马克思当时是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写的,是很小的一张纸,是给自由周刊的发行人,叫科勒特,要一个材料,他们发了一篇文章,抨击一个叫倍特尔的一篇文章。他原来也是具有左翼思想的人,曾经因为左翼思想被关到监狱里,他也支持马克思,但马克思始终认为他是流亡者的上层,就是他的阶级立场离无产阶级还比较远,确实也证明了是这样。倍特尔后来慢慢为俾斯麦服务,受俾斯麦的委托去请马克思,说马克思可以回国给普鲁士政府写文章,当然是歌功颂德的文章,开出一个条件,稿酬由自己定。马克思断然拒绝。马克思几次想回国回不去,但是有这么好的条件。那时候大家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经常说一家人这一周只有一点土豆,恩格斯经常要接济马克思搞研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保持这样的风骨,确实不容易。我经常想到李白的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个手稿的发现,随着我们研究的深入,它的价值会越来越大。
2011-11-21 12:11:06
- 日本共同社记者:
今天我非常感动,我们在展览馆看到《毛泽东选集》第5卷的日语版。我在大学学习毛泽东思想,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在日本能看到的、找到的都是第一卷到第四卷的日语版,没有第五卷。我觉得现在在日本也找不到第5卷的日语版,今天你们要能提供给我第5卷的日语版的话,我们会非常感谢你们。我的问题是,《毛主席选集》第5卷的外语版发行量是不是很小?如果很小的话原因是什么?谢谢。
2011-11-21 12:14:25
- 衣俊卿:
感谢这位日本记者朋友提的问题。在我们翻译和出版工作中,有一个分工合作,就是中央编译局主要负责翻译环节,《毛泽东选集》,包括其他领导人的文选都是多语种对外翻译。但是出版和发行环节不由编译局承担,这个工作主要由外文局负责,外文局专门有国际图书公司,由外文局对外发行。应该说在整个发行过程中,因为《毛泽东选集》第1卷到第4卷翻译比较早,有很多版本,发行量可能相对大一些。但总的来说,对中央领导人的著作,我们不是出他的全集,为什么叫选集?总是选最有代表性的,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改革开放,应该说产生最大的影响和最重要的文献来作为选集出版,所以不是全集的出版。这样一来,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著作,收录也不完全一样。具体的出版和发行环节,今后你还需要向外文局了解。
2011-11-21 12:15:50
- 人民网记者:
有两个问题问衣局长:一、刚才您介绍了中央编译局的编译队伍。您今天的讲话中提到高端理论翻译和研究人才,我们如何认识这个名词?在展览中我们看到编译局有一些外籍专家,他们是如何开展工作的?来源有哪些?二、我是来自网站的记者,特别关心马克思主义著作在网上的传播情况,特别是利用新媒体传播的情况。谢谢。
2011-11-21 12:18:19
- 衣俊卿:
为什么要提到引进高端人才,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如果能够坐得住冷板凳,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工作很难,要胜任更难。为什么《光明日报》的《一群人 一辈子 一件事》会那么感人,首先就在于它要求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编译、翻译人才外语水平高,一个人不仅会一种外语。二是要有理论背景,理论水平高,能把握住它的思想。这些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会很难很难。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知识背景、历史背景。我说一个故事,张钟朴先生讲过一个故事,他翻译时发现当时马克思写到中国的茶叶传输路线时候,有两个地名怎么也搞不清,对不上,他觉得中国人连自己的地名都翻译不清,这怎么可能。然后就到广东调研,找到一个方言专家才发现这两个地名,原来是先用客家话说,然后用英文翻译出来,英文又转成了德文,马克思读了德文,又翻成俄文,我们又从俄文翻译过来,根本找不着边,为了两个词要动用多少知识才能解决?所以这支人才队伍的建设很不容易。
一个人要能选择这个事业,终身为它献身,能达到这个境界,确实很难。外籍专家始终是这样,最早是前苏联的马列学院,最早的马恩全集那时候还没有德文版,是俄文版,应该说苏联当时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编辑出版做出了巨大贡献,最早的马恩全集就是俄文版,马恩全集第一卷就是根据这个来翻译的。那时候苏共马列主义研究院派专家帮助我们进行经典著作翻译。之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有一些专家参与,现在德国的马恩基金会专家,因为马恩全集第二版,据历史考证版来进行翻译,德国的专家也经常进行指导。我们也有一些翻译家进行学习,共同工作。还有一个外籍专家比较多的就是中央文献对外的翻译,因为我们有英、法、德、日、俄、西班牙六个语种的对外翻译,所以我们总是有一批外籍专家来帮助我们共同工作。当然内容的把关,思想的把关是由我们完成的,怎么符合语言表述方式,由这些专家帮助润色。
2011-11-21 12:19:04
- 衣俊卿:
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网上传播,这确实是应该做的,中央编译局的网站上,我们对自己翻译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央文献有一些已经对外公布了,但是量还不够。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去做,明年我们想做一个国际化的网络平台、门户网站,要把英、法、德、日、俄、西班牙几种语种并列,把所有已经翻译的领导人的著作,以及中央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所有的文献,包括其他很多重要的文献,还有很多理论著作,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在网上进行传播,宣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工作我们正在着手做,希望得到媒体的支持。
2011-11-21 12:24:49
- 主持人 华清:
今天的集体采访活动和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刚才衣局长和杨秘书长给我们介绍了非常丰富、很难得的信息,特别感谢。同时也特别感谢各位中外记者的积极参与,谢谢大家。
2011-11-21 12:26:33
图片内容:
发布会开始前记者阅读资料
发布会现场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华清
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先生介绍基本情况
记者举手提问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东方卫视记者提问
人民日报社记者提问
光明日报记者提问
衣俊卿回答记者提问
中央编译局的新闻发言人、秘书长杨金海先生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对本次发布会进行现场直播
视频地址:
-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zb/olderDatagwyxwbxwfbh/20111121gxb_1321864976.mp4
相关新闻:
-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谈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与未来
- 我国新收藏的两份马克思手稿在中央编译局发布
-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今日成立
- 中央编译局调整内设机构 当好党中央思想库智囊团
- 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文化建设重在微观践行
图片大图:
发布会开始前记者阅读资料
中国网 胡迪
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胡迪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华清
中国网 胡迪
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先生介绍基本情况
中国网 胡迪
记者举手提问
中国网 胡迪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中国网 胡迪
东方卫视记者提问
中国网 胡迪
人民日报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胡迪
光明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胡迪
衣俊卿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胡迪
中央编译局的新闻发言人、秘书长杨金海先生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胡迪
中国网对本次发布会进行现场直播
中国网 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