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文字实录图片实录返回直播页

国新办就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举行吹风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4年10月24日(星期五)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吹风会,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介绍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现场实录,敬请关注!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直播摘要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国新办就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举行吹风会

活动描述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4年10月24日(星期五)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吹风会,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介绍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现场实录,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吹风会。最近国家统计局、央行、商务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公布了三季度的中国经济的数据,大家很关注这样一些数据,从各个角度做一些解读。今天很高兴请来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些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余部长是这方面的专家,下面先请余部长做个介绍。

    2014-10-24 10:05:07

  • 余斌: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就当前的经济形势与在座的各位交流,首先我简要地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今年三季度,GDP当季增长7.3%,同二季度相比,回落0.2个百分点。如果我们把中国分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比较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我们发现,今年以来我国区域增长格局发生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和中部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二是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滑坡的幅度比较大。

    为什么区域发展格局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认为,在2002-2011年,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业和房地产业是这一阶段增长动力的主要来源,这十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10.6%,高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水平。而近年来,这一高速增长阶段即将结束。按照李克强总理的说法,我们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一个阶段结束了,一个新的阶段正在来临。

    增长速度的变化,同产业峰值临近或者进入调整阶段互为因果。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增长速度的变化。重化工业已经达到峰值,扩张空间明显下降,房地产市场经过十多年快速扩张,今天也面临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增长速度的变化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意味着市场对重化工业等产业的需求开始下降,所以这些产业的发展空间减少,动力不足。上述两者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或者说是一个铜板的正面和反面,当重化工业面临产能过剩的时候我们需要化解过剩产能,当房地产面临泡沫的时候我们需要化解泡沫。经济调整对于产业结构单一的地区必然会形成较大冲击。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都是这些产业比较密集的地区,甚至会出现区域塌陷的现象。同时,当实体经济发生重大调整的时候,也会诱发金融风险。

    2014-10-24 10:12:00

  • 余斌:

    从全年的走势来看,我们预计出口增长将维持在6%左右这样的水平,受首套或改善性普通自住房信贷政策放松的支持,今年后期房地产销量可能会有所回升,尽管房地产投资尽管仍然是一种下降的趋势,但降幅会收窄,整体投资增速会下降到15%左右。今年前三季度消费实际增长是10.8%,我们预计全年大体上将保持这个水平。总的来看,预计全年GDP增长7.4%。今年确定的目标是7.5%,7.4%的GDP增长显然是处在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

    如果仅仅从GDP增长速度来看,跟前两年相比有一定幅度的回落,很多人会对中国经济增长给出一个消极的判断,但是我们不这么看。虽然整体经济下行,但是就业保持总体稳定,今年前三季度基本上完成了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主要效益指标,包括企业的利润、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基本上是稳定的,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比如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超过了投资,这是今年以来发生的重大变化。

    从供给来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虽然带来增速下降,但这种调整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从目前调整的趋势来看,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虽然风险有所积累,但无论是财政风险还是金融风险,总体上处在可控的范围内。

    2014-10-24 10:19:08

  • 余斌:

    总之,到目前为止,向新常态过渡的进程总体是平稳的。从结构指标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处在非常好的状态,成绩的确是来之不易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从经济增长波动来看,在向新常态过渡的进程中,在尚未达到新的均衡增长点之前,经济运行还将持续承压,但是迄今为止这一进程总体是平稳的。自2012年以来,经济运行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波动,在连续11个季度中,GDP当季最高增速和最低增速仅相差0.6个百分点,在经济下行趋势中避免了大起大落,这就为各类市场主体有序转型以适应新常态创造了宽松的宏观环境。(图)看这张图,2012年以来的连续11个季度当中,GDP当季增长的最高值7.9%,最低值7.3%,相差0.6个百分点,在经济整体下行,增长阶段转换的进程中避免了大起大落。

    例如,大家最关心的房地产市场调整,我们认为房地产已经走过了供不应求的阶段,目前总体上是供求基本平衡,局部地区相对过剩的状态。要释放已经积累的泡沫,实现房地产市场软着陆,必须稳步减少住宅新开工面积,防范供给过剩,从局部向全国蔓延。今年以来住宅新开工面积达幅回落,市场预期开始调整,对中长期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运行利大于弊。虽然近期调整力度较大,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但必须看到的是市场调整是必须经历的阶段,以“短痛替代长痛”的务实的选择。

    2014-10-24 10:23:32

  • 余斌: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后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们认为这两年是我国经济平稳转入新常态的窗口期,也是新旧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转换与接续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宏观政策需要顺应目前的调整趋势,在坚守底线,对短期意外冲击保持警惕的情况下,把握好时间窗口,将经济波动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2015年有条件争取7%左右的GDP增长。

    作出这一判断是有依据的。从发达国家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长期保持在2—3%,作为一个落后国家,只要能成功实现经济起飞,可以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保持比发达国家要高的经济增长,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后发国家的追赶进程。整个追赶进程会有若干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构成,呈现出一条倒U型的曲线,我们称之为追赶周期。

    就中国来说,从1978年-2012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在这35年中,中国GDP年平均增长9.8%,这是中国的高速增长阶段。也就是说,我们以接近10%的速度追赶发达国家,跑了35年。接下来我们将可能进入的是中高速增长阶段。这是前不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刚刚完成的一部书,叫做《追赶接力》,过去我们是以10%的速度在追赶发达国家,我们认为这一棒已经跑完了,接下来我们可能以7%左右的速度继续我们的追赶进程,目前正处在一个交接棒的时期。

    2014-10-24 10:28:14

  • 余斌:

    所谓“新常态”,指的是经济运行渡过增速换挡期,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后的均衡状态。“新常态”新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理解:

    一是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在过去高速增长的时期,有大量的资源、生产要素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市场上的大量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经济发展呈现出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特征。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以后,今天很多产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很显然,数量扩张的空间明显减少,新常态将是一个以质量提升为主的阶段。

    二是从效率提高的角度来看。过去我们主要是通过资源在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来提高效率,把大量处于低效率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以提高效率,这种效率提高是靠部门之间资源的重新配置来实现的。现在,这个空间明显缩小,未来主要是靠部门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来提高效率。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主要是靠竞争,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在竞争中兼并重组,不断的淘汰部门内部的低效率企业,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把生产和市场转移到高效率企业身上,整个提高它的运行效率。

    三是从速度型效益到质量型效益。过去中国经济一个基本特征是速度性的效益,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取决于增长速度本身,当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的时候,所有的企业日子都过的很好,中央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达到20%甚至30%以上,但是一旦经济增长大幅度滑坡,大量的企业亏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增幅甚至出现负增长,是典型的速度型效益。现在,经济增长出现一定幅度滑坡以后,效益主要来源于运行质量的提高。

    2014-10-24 10:35:46

  • 余斌:

    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强调,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新的增长平台上,如果能实现“六可”的目标,即“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民生可改善,风险可防范,资源环境可持续”,就能够平稳顺利地进入新常态。相对于增长速度来说,这些指标对于中国经济是更加重要的目标。从整体上来讲,我们认为今年、明年、后年将是中国经济转入新常态的窗口期,关键时期。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引导经济逐步向新的均衡状态回归的话,我们将有可能在未来10年中以中高速来继续我们的追赶进程。

    以上是我简要的介绍,我想把更多的时间留下来回答在座各位的提问。

    2014-10-24 10:38:38

  • 胡凯红:

    下面开始提问。

    2014-10-24 10:39:57

  • 新华社记者:

    问您两个问题:第一,在演讲的时候说预测今年外贸增长6%,您对明年的外贸形势,尤其是出口形势是怎么判断的?第二,您一再强调明后两年是中国新常态的窗口期,需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来平稳过渡,您对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是怎样判断的?因为像今年以来,我们在货币政策没有采取市场大部分预期的降准或降息都是采取了一种定向措施,但是市场不少人士都认为,尤其是货币政策,是一种总量型政策,采取结构性政策可能无法规避最后货币的泛滥,您是怎么看待的?

    2014-10-24 10:41:49

  • 余斌:

    谢谢你的提问。1-9月份中国出口增长5.1%,我们预计,接下来几个月累计的出口增长将进一步回升,全年达到约6%左右。我们预计明年出口增速会略高于今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入WTO以后的十年中,从2002年到2011年中国出口年平均增长是23%,我们认为出口高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了,这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判断:一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跟过去相比明显回落,由此带来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会出现下降。二是中国传统的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削弱。我们认为,在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出口增长将会处在5%—10%这样的水平,如果说过去是20%以上的增长是一个常态的话,你也可以说未来中国出口增长将处在5%—10%这样一个新的平台上,因此明年大体上也会在这个区间范围内。

    第二个问题关于财政货币政策,我们认为在经济向新常态过渡的进程中,应当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稳定,不应当由于短期经济出现一些压力而大幅度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这样才能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财政货币政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防止短期经济增长速度的过快下滑。我们对过去几年特别是今年的经济增长做出很高的评价,在过去11个季度中,中国经济成功地避免了大起大落。如果短期经济增长出现过快下滑的话,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事先做好预案,来应对短期的意外冲击,来应对短期经济增长的过快下滑。

    关于货币政策,我总体上认为目前金融体制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货币政策的调整还需要考虑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和进程,解决中国金融领域所遇到的问题,就是要真正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定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2014-10-24 10:45:22

  • 央广网记者:

    有一个问题关于房地产市场,第三季度GDP降到7.3%以后,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房地产增速下滑,您认为截止目前经过上一轮抑制政策,房地产市场现在泡沫是否已经挤干净了,现在很多地方又出台包括房地产刺激政策,您认为房地产市场会不会诞生新一轮的泡沫?

    2014-10-24 10:46:48

  • 余斌:

    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出口增长从年初到现在呈现回升态势,消费增长总体上保持稳定,所以,我们可以说经济下行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投资增长的下降。

    但投资下降的板子还不能都打到房地产身上,我们用过去五年的数据来计算投资的内部结构,大体上是这样的:制造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1/3,房地产投资占1/4,基础设施投资占1/5,这三项加在一起,占整个投资的比重达到80%。投资下降的原因来自哪里?首先是制造业投资今年以来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年初时候达到过15.1%的增长,1-9月份下降到13.8%,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成为投资增速下降一个很重要原因。如果仅仅看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落。也就是说,经济下行的压力主要来自投资增长下降,其中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都有回落,而不仅仅是由于房地产投资下降。

    你提问的第二个部分说房地产泡沫是否挤干净了,我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区域格局差异,不同区域房地产市场发育程度、成熟程度、面临的主要矛盾差异很大,所以我们还不能简单地说泡沫是否挤干净了,有些城市本身就不存在泡沫,不存在挤泡沫的问题。总体上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可能还需要经过一个阶段。尽管现在有些地方取消限购,还有一些地方采取了一些其他的措施,总体上我认为房地产调整目前处于“去泡沫”阶段,不是积累新泡沫的阶段。

    2014-10-24 10:50:06

  • 首都建设报记者:

    我关注国企的发展,您刚才说了从资源配置上,从部门之间到部门内部进行资源重新配置,在这个背景下,国企的发展应该需要做哪些事?

    2014-10-24 10:51:40

  • 余斌: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国有资本的投资和运营要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可以把一些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或者是运营公司,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主要投资于公用事业,促进科技进步,生态、国防等五个领域。过去国有企业简单地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快速扩张的方式,是需要作出重大调整的。

    所谓部门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就是政府需要为各类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公平竞争环境下让企业之间优胜劣汰,不断淘汰行业内部低效率的企业,这样才有可能提高整个产业的集中度、效率和竞争能力。

    2014-10-24 10:55:05

  • 德国世界报记者:

    我想了解一下你们机构对中国经济的长期预测。美国一家机构的预测是,中国经济增长2015—2019年平均5.5%,2020年到2025年下到3.9%,你们的机构对长期增速有什么看法?

    2014-10-24 10:58:31

  • 余斌:

    这是宏观经济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一直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的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有许多研究和观点,看法也不尽一致。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绝对水平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比如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54%,在未来20多年中都将处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再如,中国广大农村、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这都需要大量的投资,所以,中国经济增长也仍有很大空间,可能会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

    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刚刚完成一项研究,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在未来十年中,中国可以保持年均7%左右的增长速度,这是具有很大可能性的。很显然,这比你刚才列举的预测要乐观。

    值得说明的是,之所以对中国中长期增长的前景存在很大分歧,一个原因在于如何选择参照系。例如,根据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经验,看他们在中国相似发展阶段时保持了多长时间、多高增长速度,以此类比,认为中国也有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我认为这种简单的国际比较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第一,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快速崛起,在世界上没有先例,我们不能拿一些小型国家(地区)过去的经历来反推中国未来会怎么样,这是简单国际比较方法存在的缺陷。第二,中国尽管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仍然是一个市场经济不完善的国家,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还能够释放出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所以,我们认为在未来十年中,新的增长速度将大体上处在7%左右的水平,这就是新常态。

    2014-10-24 11:05:12

  • 中新社记者:

    为了推进法治改革,今年是否还会有像上海自贸试验区出现?

    2014-10-24 11:06:33

  • 余斌: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一共写了六章,最后一章是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这一部分专门提到,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其他区域设立试验区。

    所谓开放型经济体制,一个重要特征是服务业对外开放。过去中国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国对外开放主要是工业制造业对外开放。而从2013年开始,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今天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服务业如何对外开放,中国服务业如何与国际接轨,中国服务业需要什么样的改革才能加快发展。上海自贸区探索的是投资、金融、贸易等领域如何与国际接轨。我相信我们也应当在其他条件成熟的地方来探索其他服务业领域如何对外开放,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加快发展,比如,从服务业的角度,像海南打造国际旅游岛,探索以旅游业为中心的服务业如何与国际接轨。所以我对你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

    2014-10-24 11:11:33

  • 中国日报记者:

    您说这两三年是一个窗口期,这两三年是什么样的范围?对于债务管理的问题,以后更多的发市政债,还有PPP的模式,您觉得之前的怎么管理,风险怎么样?

    2014-10-24 11:13:25

  • 余斌:

    我们把中国经济增长当前的阶段称为“追赶接力”,在田径比赛中,交接棒往往是一个风险比较大的环节,交接棒如果不成功的话,比赛就不可能得到好的成绩。中国目前就处在交接棒的阶段,一个阶段已经结束了,新的阶段正在来临,我们正处在两个阶段交接棒的关键时期。可能经过明年、后年两年的努力,能够让经济运行处在可持续的均衡状态。所以我们认为明年、后年是一个关键时期,是一个窗口期,讲的是这个道理。当然,这个过程也可能伴随着波动。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保持9.8%的平均增长速度,最高增速超过15%,最低增速不到4%,经济就呈现周期性波动运行的基本规律。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从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过渡到一个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也可能产生一定幅度的滑坡,然后再回升,经过反复的周期性波动,然后找到均衡点。我们认为,未来两年是有可能探明新的均衡点的关键时期。这是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

    你刚刚讲在地方基础设施投资当中,允许发行政府债券,允许公私合营,通过PPP(公私合作)的方式,这是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过去,一些地方政府主要靠经营土地、土地财政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今天这个方式应当终结了。还有一些地方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大量举借外债来投资基础设施,相对这种做法,政府债券是公开发行、引入市场竞争、更加透明的一种方式。政府要发债,发债干什么,只有说清楚了,老百姓觉得这个债券可买他才买,否则老百姓是不会买的,这是一种市场评价机制,一种公众选择的新机制,相对于融资平台来说是一个很明显的进步。同时,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我认为很多项目本身是具有经济效益的,可以通过PPP的方式来吸引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来投资。谢谢。

    2014-10-24 11:22:52

  • 胡凯红:

    今天的吹风到就到这里,谢谢余部长,谢谢各位。

    2014-10-24 11:23:21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http://mp4.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4/10/24/201410241414133321283_361.mp4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

    中国网 郑亮

  •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胡凯红主持发布会

    中国网 郑亮

  • 国新办就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举行新闻发布会

    中国网 郑亮

  •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央广网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胡凯红邀请记者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首都建设报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德国世界报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中国新闻社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中国日报社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郑亮

文字实录 查看全文 正序 倒序 刷新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