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中国气象局2014年11月新闻发布会
活动描述
- 中国气象局11月新闻发布会将于11月4日14:30在气象科技大楼二层报告厅召开,发布2014年汛期气象服务总结、APEC期间天气展望、“我给台风起名字”结果等内容
文字内容:
- 余勇: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中国气象局2014年11月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新闻发布的各位领导和专家,他们是: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王志华先生
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正研级高工牛若芸女士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首席专家周兵先生
我们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10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及国内外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二、2014年汛期气象服务情况;
三、APEC会议期间天气形势展望及气象服务情况;
四、“我给台风起名字”结果发布;
五、回答记者提问。
下面首先请王志华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2014-11-04 15:43:19
- 王志华: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刚才余主任已经把主要的内容跟大家通报了一下,下面我做一下情况通报。
一、10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
(一)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
10月,全国平均降水量29.5毫米,较常年同期(35.8毫米)偏少17.7%。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其中西藏东部部分地区、东北中部部分地区、华北南部部分地区、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等地降水偏少8成以上。但新疆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青海大部、甘肃大部、内蒙古大部、西藏西部、四川东部、东北东部部分地区、黄淮南部、江南西北部等地降水偏多2成至1倍,局部地区偏多1倍以上。
(二)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当然是一个平均状况,大家可能也看到有些地方温度还是比较低的,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10月,全国平均气温11.2℃,较常年同期(10.3℃)偏高0.9℃。除东北北部部分地区、西藏南部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低1~2℃外,全国其余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内蒙古西部和中部、湖南大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偏高2~4℃。
而且气温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特征,大家在北京可能都感受到,今年10月份国庆节的时候,当时北京也是比较冷。
10月,甘肃南部、东北东部、京津冀等地共有51站发生极端日降温事件 ,其中黑龙江穆棱(17.3℃)、吉林和龙(15.5℃)等5站日降温幅度突破历史极值。此外,东北地区共有17站发生极端连续降温事件。
2014-11-04 15:44:25
- 王志华:
二、10月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10月我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中东部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江南、华南降水偏少,部分地区气象干旱发展;海南及西南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强降水,局地发生暴雨洪涝;华西地区秋雨较常年偏多。
中东部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10月份,我国中东部出现4次大范围霾天气(7-11日,17-20日,22-25日,29-31日),大部地区霾日数在5天以上,其中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华南的部分地区达10~15天。10月7-11日,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持续性雾-霾天气,程度最为严重。
大家从图上可以看到,雾-霾覆盖了华北、黄淮大部分区域,应该说这次过程是程度最重的一次。这是第一个方面,雾-霾多发,是10月份灾害性天气的一个特点。
第二方面,江南、华南部分地区气象干旱发展。8月下旬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10月,江南、华南大部地区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普遍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其中江南大部及广东北部等地降水量不足10毫米,偏少8成以上。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6省(区)平均降水量37.1毫米,比常年同期(67.2毫米)偏少45%。与此同时,南方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江南大部及广西北部等地偏高1~2℃,湖南大部偏高2℃以上。
由于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走高,导致南方部分地区气象干旱持续发展。10月29日气象干旱监测显示,江西、湖南南部和东部、广东大部、福建南部和西部、广西东部等地存在中度气象干旱。29日后,降水使气象干旱有所缓和。因为秋收作物已经收获了,应该说这次干旱对我们农业生产的影响总体来讲不是很突出。
2014-11-04 15:57:23
- 王志华:
第三方面,海南及西南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强降水。10月24-30日,海南及四川盆地、贵州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强降雨天气过程,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局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局地发生洪涝灾害。
特别是海南省,大家可以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到,累计降水量超过了200毫米。
第四方面,华西地区秋雨较常年偏多。2014年,华西秋雨于9月9日正式开始,较常年平均时间(9月14日)偏早5天。截至目前,华西地区秋雨量较常年明显偏多。2014年华西秋雨期长,秋雨量大,并且降水强度强。进入10月,华西秋雨开始减少,少雨期一直维持到10月25日左右。10月底至11月初,华西秋雨雨量又开始急剧增加,出现了秋雨期内第二个峰值(第一个峰值出现在9月9日-18日)。
2014-11-04 15:57:40
- 王志华:
三、10月气象条件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分析
(一)北方农区秋收期间多晴好天气,冬麦区墒情好,利于秋播
北方大部农区多晴好天气,气温偏高1~2℃、部分地区偏高2~4℃,对一季稻、春夏玉米、大豆以及棉花等秋收作物收晒十分有利,秋收进度快于近5年同期,目前已基本结束。
北方冬小麦于10月底基本完成播种,大部已出苗。北方冬麦区大部墒情为近3年偏好年份,地面监测结果表明,目前北方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达90%以上,长势良好;仅河北中东部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偏差,不利于冬小麦幼苗生长。
(二)南方大部光热充足,利于秋收秋种和晚稻灌浆成熟
南方大部地区多晴少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4℃,日照偏多3~5成,华西秋雨和寒露风天气影响均偏轻,光温水条件利于一季稻、玉米、大豆、棉花等秋收作物成熟收晒、晚稻授粉结实和灌浆成熟。
南方油菜产区大部土壤墒情适宜,利于油菜播种出苗及苗期生长;但江南中南部9月以来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地区墒情下降较快,旱情发生发展,油菜播栽和幼苗生长受到影响。
2014-11-04 15:58:46
- 王志华:
四、2014年汛期气象服务情况
因为一般汛期气象服务是5—10月份,所以到11月我们这次新闻发布会就把整个汛期的气象服务的重点工作给各位媒体记者通报一下。主要是几个方面:
(一)强化业务支撑,着力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24小时时效雷暴、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预报评分均高于2011至2013年平均值,评分提高率分别为10.4%、5.4%、17.1%。
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进一步提升。主汛期,24小时、48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分别为79公里、146公里。其中,24小时时效台风路径预报误差较美国小20公里、较日本小33公里。在今年超强台风“威马逊”的服务中,气象部门提前4天发布预报预警,由于预报准确、服务及时,各级政府防御得当,尽管“威马逊”强度罕见,但其造成的人员伤亡远低于历史同等强度的2006年第8号台风“桑美”。
监测预报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7月起,中国气象局开始发布最小相对湿度、最大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等格点化监测预报产品,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
(二)突出服务重点,切实提高抗旱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今年7月开始,我国河南、山东、辽宁等地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并迅速发展,对全年粮食增产和旱区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威胁。中国气象局密切监视旱情、雨情、灾情发生发展,特别是针对旱区8月12日、8月21日和9月6日的降水过程做出了准确预报和及时服务,为旱区降水资源有效利用和抗旱调度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为实现全年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11-04 15:59:13
- 王志华:
(三)加强科普宣传,全面增强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通过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旅游卫视、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26个国家级电视广播媒体平台,制作各类气象服务节目20284档,增加应急直播节目162档,与央视联合报道新闻47条,其中2条自制新闻在央视《新闻联播》中播出。
重点针对南方强降雨、云南鲁甸地震、台风、干旱等提供第一时间、全面周到、内容新颖的气象新闻。中国气象频道滚动播出《为何大地震后总有大雨》等科普宣传短片13期。《中国气象报》刊发各类汛期相关消息超过400篇。中国气象网发布各类汛期相关图文达5319篇(幅)。中国天气网针对恶劣天气及时发布天气提示,为防灾避险提供气象服务。与往年相比,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在汛期科普宣传报道方面有大幅度提高。
我们的汛期气象服务,应该说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因为最近水利部、农业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等一些部门,对我们反馈了汛期气象服务的一些效果,通过我们的预报预警在他们的决策部署当中还是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减少了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和人员的伤亡。
2014-11-04 15:59:31
- 王志华:
五、未来十天天气预报及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期间北京天气形势展望
(一)未来十天天气预报
主要天气过程
5-6日,华北东部、东北地区、黄淮东部等地将有4-6级偏北风,气温下降4-6℃,部分地区可达8-10℃;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西部有小到中雨,局地大雨或暴雨。
7-8日,云贵高原、江汉、江南、华南西部将有一次中到大雨过程,其中贵州东部、湖南西部的局部地区有暴雨。
重点关注
1、雾-霾天气
4日,京津冀地区将有轻度霾。
8-11日,华北、黄淮等地近地面风速小,将可能出现轻到中度雾-霾天气。
2、冷空气活动
5-6日,将有中等强度冷空气影响华北东部、东北地区、黄淮东部。
3、西南地区多阵雨
未来10天,西南地区东部、江南西部和华南西部等地多降雨,较强降雨时段在6-7日及11日前后。
2014-11-04 16:00:14
- 王志华:
(二)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期间北京天气形势展望
预计APEC会议期间(11月5-12日),北京地区天气主要为晴或多云天气。
8-11日北京及周边地区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总体较差,将有4天左右轻到中度霾,由于持续时间较长,易形成污染物累积效应,10日前后出现中度污染天气的风险高。5-6日和12日前后分别有中等强度和偏弱强度冷空气活动,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较好,空气质量以优或良为主。
2014-11-04 16:00:28
- 王志华:
六、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气象服务情况
(一)强化组织保障,集部门之力做好服务
2014年10月初成立了由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为组长的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以及预报组、人影组、服务组等5个专项工作小组,对接和落实APEC峰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服务需求。制定印发了《2014年北京APEC会议气象服务实施方案》,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省(区、市)气象协同保障机制。
(二)加强能力建设,完善气象监测和预警服务体系
强化会场及京津冀区域气象观测。早在2013年上半年,北京市气象局就与怀柔区政府进行了沟通,在雁栖湖核心区搭建气象综合观测站,进驻环境气象观测车,开展大气环境、气象要素的梯度对比观测和分析。利用京津冀区域以环境气象地面观测、激光雷达、边界层垂直观测、卫星遥感监测以及移动观测为一体的综合观测网,开展APEC主会场及周边区域的大气环境、气象要素的加密观测。
开展精细化滚动预报和信息服务。完善了京津冀区域水平分辨率6公里的环境数值预报系统,开展雾、霾等重污染天气10天预报和30天月趋势预测业务,实现了重污染天气短、中、长期结合的无缝隙预报。充分利用气象部门已有的综合信息发布网络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面向社会公众发布环境气象监测预警和科普信息。
2014-11-04 16:00:41
- 王志华:
(三)精益求精,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今年以来已先后成功为APEC矿业部长会、高官会、财长会等高级别会议提供了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从10月8日开始,中国气象局全面启动APEC会议关键服务期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中央气象台联合京津冀地区气象部门每天开展APEC会议气象服务专题视频会商,及时滚动发布和提供气象服务专题服务信息。
(四)深化部门合作,形成服务合力
10月25日,中国气象局与环保部印发加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APEC期间空气质量的联合保障机制。京津冀区域内各省(市)气象与环保部门已建立日常预报会商制度和流程,区域内5省(市、区)通过数据共享专线或共享平台,实现了环境质量、气象数据的实时共享。
2014-11-04 16:01:11
- 王志华:
七、关注与建议
(一)气象服务提示
关注冷空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11月份,冷空气活动频繁。各地需加强防御大风降温天气对生产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同时注意防范局部低温雨雪和霜冻危害。冬季取暖期需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定时开窗通风。公众需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地添衣保暖,预防感冒和心脑血管等疾病。
中东部地区须防范雾-霾天气对交通和健康的影响。11月,中东部地区已进入雾-霾天气的多发季节。各地须防范因能见度降低、空气污染物增多,对道路交通和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北方大部地区需防范降雪对道路交通的影响。11月是晚秋初冬过渡季节,北方很多地方逐步入冬,并逐渐出现降雪,路面结冰、积雪,将对道路交通产生一定影响,公众需合理安排出行计划。
各地需加强防火、用火安全工作。正值秋冬季节转换,风干物燥,发生火灾的可能性较大,各地要注意防火、用火安全、继续加强森林草原火险的防御工作。
(二)农业生产建议
北方各地要注意做好温室大棚的加固和保温工作,防御低温冻害;牧区要做好牲畜防寒保暖、饲料储备等工作,防范强降温、暴风雪危害。
北方冬麦区要注意做好麦田分类管理,根据土壤墒情和小麦苗情,浇好越冬水,促进冬小麦壮苗越冬。
江淮、江汉、江南北部、西南地区要注意抓住无雨或晴好时段,移栽育苗油菜;过湿的地区要注意清沟理墒,排湿降渍,确保油菜移栽成活。
我通报的内容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
2014-11-04 16:01:48
- 余勇:
谢谢王志华先生的介绍,下面我想给各位朋友介绍一下“我给台风起名字”征名的结果。
经过公众和投票和专家评审,最后决定“白鹿”、“布谷”、“斑竹”作为备选的命名,今天我们发布会之后将举行“我给台风起名字”活动抽奖仪式,也请各位媒体朋友与我们共同见证。
另外,借这个机会我还要给大家通报一下,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中心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联合拍摄的纪录片《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今年获得了尼特拉国家农业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以及国际科教影视中国农奖评委会特别大奖。
《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是一部深刻反映环境与人类生存问题的科教影片,影片视角独特,第一次将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联系在一起,是一部以农业的视角关注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深刻影响的科教影片。大家知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并且正在不断的延续,希望通过我们共同努力,使社会和公众能更多的了解气候变化的知识,从容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下面我们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2014-11-04 16:02:20
- 新华网记者:
你好,我想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前两天IPCC发布了第五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想问一下,这个报告跟第四次的评估报告相比有什么意义?第二个问题,前两天国家气候中心已经宣布产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并且12月份可能达到峰值,有些专家认为,“厄尔尼诺”可能给中国带来暖冬,请问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今年是暖冬,会不会对雾-霾有所影响?
2014-11-04 16:02:34
- 王志华:
我先跟各位媒体记者通报一下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相关的内容,11月2日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正式公布,应该说跟第四次评估报告相比有五个方面的亮点:
第一方面,这个报告里面通过更多的证据说明近百年来人类的活动对气候变暖的主导作用。
第二方面,采用了新的排放情景,评估了不同领域和区域的气候变化风险,其中新增加了气候变化对海洋、城市和农村,主要经济部门、人类安全相关领域的一些综合评估的结论。
第三方面,强调了自然环境和生态适应。第四次评估报告里面强调,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主动适应,提出了以气候灾害风险管理、构建气候恢复力路径的这样一个适应措施。
第四方面,加强了2摄氏度目标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并明确提出要满足2摄氏度的这样一个目标下面未来全球碳排放的预算,实际上就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这将为全球的气候谈判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五方面,从第一次评估报告到第五次评估报告,分量与重要性正在不断的加强,而且第五次评估报告更加的注重减缓和适应的协同。
这就是主要的一些情况。
2014-11-04 16:03:09
- 中国气象报记者:
两个问题,这次“我给台风起名字”活动中中国气象局组织专家对公众的投票结果进行了评审,评审的规则是什么?“白鹿”、“布谷”、“斑竹”这三个名字都有怎样的含义?
2014-11-04 16:03:24
- 余勇:
我们在今年的9月新闻发布会已经讲了,为什么我们要举行这次征名活动和怎样开展这个活动。征名活动我们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公众投票,是从9月4日到10月10日一共经历了30多天时间。据我们统计,截至投票到期为止,共收到16万多人次,通过气象网、移动客户端、官方微博,以及我们一些主流媒体,比如说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腾讯等网络,联合参与投票,因为每个人选三个名字,一共收到有效票数48万多张。从推荐的情况来说,票数最高的前10名分别为:叫水母、斑竹、白鹿、秋叶、荔枝、布谷、石榴、梧桐、芭蕉、水仙,这是第一阶段的情况。
第二阶段我们组织专家和有关行业的一些专家进行参与,最后来评审,10月24日中国气象局组织了台风业务方面的预报专家、首席预报员、管理人员、以及社会媒体代表一共11位专家,对公众选出的前10名台风名字进行了评审,专家组结合国际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命名的一些要求,综合了含义和容易利于我们中英文表述发音等方面,对这些侯选名单进行了评审,包括对它的含义进行了审核,经过充分讨论,专家组根据得票的情况最终推荐“白鹿”、“布谷”、“斑竹”作为我们西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备选名字。
简单含义是这样,“白鹿”,大家知道是一种带有祥瑞之意的动物,这是一个动物的名称。“布谷”,是提醒人们耕作季节来临的一种鸟类。“斑竹”,顾名思义就是有斑纹图案的竹子。大致含义是这样,我们下一步第三阶段就要把这几个名字提交台风委员会第47届年会进行审议,确定后将从这三个名字中选一个名字纳入命名表,最后的情况我们会实时向公众进行通报。
2014-11-04 16:03:50
- 中央电视台记者:
重庆、四川、陕西等多地区多次出现了强降雨的过程,今年的华西秋雨与往年相比有什么特点,带来了哪些具体的影响?
2014-11-04 16:04:11
- 周兵:
华西秋雨是一个很重要的天气气候现象,常年出现在9月到10月,华西秋雨主要出现的地方在秋季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甘肃东部和南部,陕西关中和陕南,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带,今年从9月9日起,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两个明显的相对集中的降水阶段,刚才王司长已经谈到了,常年华西秋雨是在9月14日开始,10月22日结束,而今年开始的早,结束又明显的偏晚,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是经常出现,像1964年,华西秋雨的雨量在322毫米,目前今年的华西秋雨的雨量在200毫米左右。在华西秋雨的雨期,历史上最强的是1976年,从8月24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14日。今年的华西秋雨的影响实际上还是非常明显的,从华西秋雨造成灾害的统计上报的数据来看,目前受灾的人口达到了761余万人,直接的经济损失达到了98亿。
大致情况是这样。
2014-11-04 16:04:37
- 王志华:
华西秋雨确实是利弊各半,实际上有非常有利的一面,像陕西、河南这些地方前期因为降水偏少,有一些旱情,通过华西秋雨应该说有效的补充了这些地区的水资源,尤其是对我们汉江和渭河水资源的补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可能媒体记者也关注到我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实际上也是跟这次华西秋雨雨水资源增加以后才启动的。
2014-11-04 16:05:01
- 余勇: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
2014-11-04 16:05:12
图片内容:
中国气象局举行2014年11月新闻发布会
中国气象局2014年11月新闻发布会主席台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王志华
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正研级高工牛若芸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余勇
国家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周兵
中国气象局举行2014年11月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介绍我给台风起名字活动
中国气象局2014年11月新闻发布会会场
现场媒体
新华社记者提问
中国气象报记者提问
数据地址:
- http://webcast.china.com.cn/webcast/created/19745/152_1_0101_desc.htm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中国气象局举行2014年11月新闻发布会
中国网 张若梦
中国气象局2014年11月新闻发布会主席台
中国网 张若梦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王志华
中国网 张若梦
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正研级高工牛若芸
中国网 张若梦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余勇
中国网 张若梦
国家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周兵
中国网 张若梦
中国气象局举行2014年11月新闻发布会
中国网 张若梦
发布会介绍我给台风起名字活动
中国网 张若梦
中国气象局2014年11月新闻发布会会场
中国网 张若梦
现场媒体
中国网 张若梦
新华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张若梦
中国气象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张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