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全面提升,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


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总体稳健。截至2021年末,我国金融业381万亿元总资产中,银行业超过90%。2021年4季度央行对银行业评级结果显示,4398家参评机构中,4082家处于安全边界内,资产约占参评机构总资产的99%。其中,24家大型银行评级一直优良,资产占比70%左右,发挥了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作用。全国高风险机构(8-D级)316家,数量连续6个季度下降,较峰值压降过半,资产规模占比仅为1%。


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助力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脱贫攻坚战期间(2016-2020年)累计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9.8万亿元。截至2020年末,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45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贫困人口贷款余额7881亿元,全国贫困人口中有2165万人获得贷款,贷款覆盖面为27.8%;个人及产业带动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82万亿元,协助719万人(次)贫困人口增收;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85万亿元,为3.27亿人(次)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创造条件。普惠小微企业贷款“量增、面扩、价降”。截至2021年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2万亿元,占人民币各项贷款的比重为10.0%,较2017年末开始有统计以来高3.2个百分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3%,较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高15.8个百分点。覆盖面上,支持小微经营主体达4456万户,是2017年末的3.3倍。价格上,2021年12月份对普惠小微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1%,较2017年同期下降 144个基点。


绿色金融体系加快构建。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截至2021年末,人民银行通过两个工具向相关金融机构发放首批资金882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向碳减排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1425亿元、27亿元,碳减排贷款带动年度减排287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绿色金融市场稳步发展。截至2021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绿色贷款不良率0.32%,比同期企业贷款不良率低1.59个百分点。2021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余额达1.1万亿元,居世界第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碳排放权配额累计成交1.79亿吨,成交额76.61亿元,履约完成率达99.5%。截至目前,我国共在六省(区)九地设立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