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我国科技事业进行了全局性、长远性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事关科技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科技界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科技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从2012年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第12位,开启了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新阶段。

十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居世界第2位;研发强度从1.91%提高到2.44%,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基础研究经费是十年前的3.4倍,占R&D经费比例预计为6.09%,达到历史最高值。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1年研发人员总量预计为562万人年,是2012年的1.7倍,稳居世界第1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由2012年的42.6人年预计提高到75.3人年。科技产出量质齐升,2021年高被引论文数为42920篇,排名世界第2位,是2012年的5.4倍,占世界比重为24.8%,比2012年提升17.5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的3.2件,提升至2021年的19.1件;PCT专利申请量从2012年1.9万件增至2021年6.95万件,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位;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7294亿元,是2012年的5.8倍,占GDP比重达到3.26%。

我们坚持“四个面向”,形成了全方位支撑发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创新整体布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方向实现重大突破;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首次实现原子级石墨烯可控折叠,研发出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等;“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悟空、墨子、慧眼、碳卫星等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面向经济主战场,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术突破有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以新兴前沿技术应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超级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智能技术等加快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以更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移动支付、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技术新模式深刻改变传统生活方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完成重大任务、实现重大目标提供系统的科技解决方案。支撑能源安全,深海油气、页岩气等勘探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温气冷堆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国和一号实现压水堆从二代到三代的跨越,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由2012年的14.5%提高到2021年的25.5%;支撑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聚焦土地和种子加强研发攻关,创制一批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粮食单产由2012年的亩产357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亩产387公斤;工程科技取得重要进展,在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支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疾病防治、公共卫生提供科技保障。组织全国力量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聚焦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5个方向开展攻关,打了一场成功的科技抗疫战。加快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通过实施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我国获批I类新药从2012年之前的5个达到现在的79个,以正电子磁共振扫描系统(PET/MR)为代表的一批国产高端医疗器械投入使用。

我们加强能力建设,形成了一支担当国家使命、成体系的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创新主体的系统布局,使各支科研力量各就其位、统筹联动、形成合力。国家实验室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续提升,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重大科技突破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科研院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76.6%;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12年的4.9万家增加到33万家,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2021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0、前20、前50的机构中,中国企业占比分别为30%、35%、26%,683家企业进入2021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进一步加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上海光源等一批“大国重器”,为开展世界级科学研究奠定重要的手段基础。

我们着力深化改革,形成了适应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治理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任务全面完成。修订科技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等重要法律,科技创新的法治环境更加完善。组建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科技创新的决策机制更加科学。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等,改革重塑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三权下放”,科技创新的管理机制更加高效。不断强化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设立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创新和丰富科技融资工具,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

我们强化人才驱动,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科技人才队伍。针对人才培养、评价、激励、引进等关键环节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力度大、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持续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各尽其能、各展其才的制度体系。在重大科研攻关中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依托重大创新基地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推动国际科技人才交流合作,持续加强外国专家服务。内地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由2014年的111人次提高到2021年的935人次。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由2010年的3.27%提高到2020年的10.56%。

我们坚持开放创新,形成了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开放合作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应有之义,我们加强政府间科技合作,与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15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参加200余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等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与各国开展创新对话、科技伙伴计划。建设“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实施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科技园区合作四项行动。与各国围绕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共同挑战开展联合研究,为世界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中国贡献。面向未来,中国科技开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大。

 

附件:部分科技领域指标数据


 

部分科技领域指标数据

 

序号

 (单位)

2012

2021

1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万亿元)

1.03

2.79

2

R&D经费投入强度(%

1.91

2.44

3

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例(%

4.84

6.09

4

每万就业人中研发人员数(人年)

42.6

75.3

5

PCT专利申请量(万件)

1.9

6.95

6

高被引论文数(篇)

7920

42920

7

高新技术企业数(万家)

4.9

33

8

科技企业孵化器(家)

1239

6227

9

在孵企业数(万家)

7

24.4

10

技术合同成交额(万亿元)

0.64

3.73

11

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万亿元)

16.6

48

12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位)

3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