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转播到腾讯微博字号:

肥西县:科学发展助崛起 奋力赶超谱新篇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12-09-28  发表评论>>

肥西位于安徽中部、合肥西南、巢湖之滨,辖4乡10镇5园区,总面积1970平方公里,人口90.1万,素有“淮军故里、改革首县、巢湖明珠、花木之乡、工业新都”之美誉。肥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苗木花卉生产大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法治县(市)创建先进单位,是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就业工作先进县、文化先进县、教育强县、农村卫生示范县、平安县、十佳投资环境县、十佳环境优美县。

“十一五”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抢抓合肥市大建设大发展的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特色富民、城镇带动、生态立县”战略,县域经济快速起跳,综合实力全面增强,闯出了一条由传统农业大县向新型工业强县的转型发展、加速崛起之路,成功实现了由全省中等县份向中部十强、全国百强的历史性跨越。2006-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95.5亿元增至344.4亿元,年均增长23.8%;工业增加值由43.4亿元增至190.2亿元,年均增长34.4%;财政总收入由9.39亿元增至40.03亿元,年均增长33.6%;地方财政收入由4.6亿元增至21.5亿元,年均增长36.1%;进出口总额由4560万美元增至2.87亿美元,年均增长44.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15.3亿元增至44.7亿元,年均增长23.9%;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6897元增至39088元,年均增长18.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706元增至8464元,年均增长18%。三次产业结构由18:50:32调整到13.4:65.6:21。综合实力连续4年位居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一类县前二名,连续2年成为全省唯一跻身全国百强、中部十强的县,2010年位居全国百强第90位、中部百强第7位。同时,荣获2010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和中国最具投资潜力、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

一、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着力增强经济实力

始终把工业强县作为县域突破的主战略,建立和完善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政策体系,推进工业经济做大做强。打造“千亿元园区板块”,2006年以来,累计投入园区建设75亿元,桃花工业园相继荣获省级开发区、合肥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去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01亿元、税收19.7亿元;与合肥高新区合作开发的柏堰科技园年规上工业产值突破400亿元,荣获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与合肥经开区合作开发的新港工业园国家级出口加工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实现封关运行;新型工业示范园4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9个乡镇工业聚集区承载能力明显增强,累计完成产值超200亿元。千亿元大桃花工业板块呼之欲出。打造“百亿元产业集群”,紧紧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抓配套,促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家电制造、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去年累计实现产值62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4%,其中,汽车、家电产业均成为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打造“十亿元企业方阵”,坚持扶优扶大扶强,全县规上企业数已达323家,其中亿元以上105家、10亿元以上7家、百亿元以上2家,上市公司11家。狠抓项目建设,紧抓项目这一发展“生命线”,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强力推进大招商、招大商,真招商、招真商,仅2008年—2011年,累计引进各类项目551个,到位资金总量527亿元,利用外资2.2亿美元,一批超10亿元大项目和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肥西;完善项目推进机制,近四年累计完成工业投入439.4亿元,年均工业投入近110亿元,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完成工业投资102.2亿元,同比增长61.1%。联想笔记本电脑、美的中央空调、得一新材料、蓝雅液晶面板、亿亿鼎先LED、惠利普电机、东凌旭铸件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建设。推进科技创新,抓住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机遇,完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强化产学研用相结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县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9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2.6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54%,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2011年全县工业化率达55.2%,较2006年提高9.8个百分点。涌现了桃花、上派、小庙、花岗等一批全市、全省工业经济强镇。

二、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方向,着力夯实农业基础

紧扣城郊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定位,按照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推进特色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功能多元化。壮大产业规模,粮食实现连续八年增产丰收,总产量达62万吨,优质率达70%;苗木花卉面积超20万亩、占全省一半以上,林木覆盖率达23.8%、居全市第一,连续9年成功举办中国•合肥苗交会;家禽年出栏量稳定在7000万只左右、居全省第一,生猪、蔬菜、水产品、优质蚕茧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建成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6处、总面积超10万亩,认证国家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93个、总产量超10万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51个,带动农户9.3万户。提升加工水平,引进和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2家,2011年累计实现营销收入74亿元、增长28%,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50亿元、增长15%。探索经营新模式,培育观光型、科技型、体验型、生态休闲型“农家乐”200多家,年创收3亿多元;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农庄15家,省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10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累计投入40多亿元,重点实施水利工程、村村通、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置换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村村通”水泥路1230公里、“组组通”砂石路2000公里,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99%,完成丰乐河、潜南干渠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小型水库57座,新建和维修桥梁64座,解决农村不安全饮水29万多人,新增建设用地1.95万亩。2011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6.2亿元,较2006年净增28.6亿元。

三、坚持以乡村旅游为抓手,着力发展第三产业

充分发挥肥西山水、人文、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第一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古镇三河和肥西老母鸡家园成功创建国家级4A景区,中国农村改革“包产到户”发源地山南小井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刘铭传故居、淮军将领圩堡群等景点建设不断加快;成功打造三河民间文化艺术节、紫蓬山全国皮划艇和自行车赛等旅游文化品牌;主动融入全省旅游大格局,开辟了连接皖南、皖西的多条旅游线路;2011年共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8.2亿元,分别较2006年增长175万人次和10.3亿元,荣获全省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同时,顺应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趋势,大力繁荣商贸服务业,建成和在建各类大型商业综合体57.6万平方米,合家福、永辉、辉隆等大型连锁企业成功入驻,“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乡、村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75%;金融保险、会展经济、信息咨询、服务外包、文体娱乐等现代服务业态逐步兴起,家政、养老、保健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形势喜人。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6年28.5亿元增至2011年72.4亿元,年均增长20.5%。

四、坚持以特色城镇化为载体,着力构建宜居城镇

树立“全域副中心”理念,加快构建以县城为核心、区域中心镇为支撑、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城镇发展体系。打造现代化城市。按照与市等高对接和改造老城区、拓展新城区、融入合肥主城区的思路,全力推进县城大建设。2006年以来,累计投入90多亿元,相继实施了道路、桥梁、公园、学校、医院、安置小区等一大批市政重点工程建设,拆迁改造340多万平方米,安置群众5万余户,新建城市道路230多公里、污水管网150公里、公园游园4处,形成以派河大道和金寨南路为两大主轴的城市开发框架,城区建成面积从不足10平方公里迅速增至25平方公里;同时,按照园镇融合、产城一体的思路,搞好城市规划和空间布局,把周边的桃花工业园、新港工业园、新型示范园和上派工业聚集区作为城市的重要功能分区,同步规划建设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将园区建成产业新城、城市新区,努力打造一座100平方公里、80万人口,宜商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水园林城市。打造特色新市镇。按照城乡一体化战略节点和县域“次中心”的发展定位,坚持产业立镇、新区扩镇、惠民旺镇、解难活镇、实干兴镇的思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以一条老街、一条道路、一个污水处理厂、一处广场游园等为主的“七个一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乡镇工业聚集区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投入、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形成三河、桃花、小庙、山南等9个新市镇竞相发展的态势,桃花镇实现全域城镇化,全县城镇化率从2006年的31.6%提高到53.2%。同时,全力开展文明县城创建工作,成功实现由全省文明县城创建先进县到全省文明县城、全国文明县城“三级跳”。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按照整村推进型、土地整理型、城中村改造型、环境整治型、产业支撑型等多种模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累计建成示范中心村、环境整治示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173个,涌现出三岗村、小井庄村、木兰村、官亭回民社区等一批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生态文明家园。以创建省级生态县为抓手,切实把生态、环保、节约的理念贯穿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中,加大农村环境整治、植树造林、垃圾无害化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工业“三废”治理、农业污染防治等力度,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创建省环境优美乡镇3个、省生态镇2个。

五、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激发发展活力

大力弘扬“朴厚、趋新、开放、包容”的肥西精神,针对制约县域发展的要素瓶颈和体制机制障碍,敢破难题,敢走新路,相继推出了20多项改革创新举措。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围绕园区开发和城镇建设,组建县投融资平台,近四年累计融资45亿多元,今年上半年,累计到位政府性融资11.3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一。在全省率先改制农村信用联社为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并正式运营村镇银行1家、担保公司4家、小额贷款公司10家;在全省首家成功发行8亿元企业债券;在全省率先探索支农资金整合有效模式,共整合各类支农资金40亿元,带动社会投入75亿元。推进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县招投标管理局和县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实现规划、设计、立项、招标、投资、建设“六分开”,2008年以来,实行政府性投资项目招投标累计节约资金近13亿元。推进土地利用管理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累计流转土地面积35.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40%,其中50亩以上规模流转占总流转面积的56%;严格土地利用管理,建立统一收储、出让、招拍挂、工业项目预审、政府与投资者“双向约束”制度,提高了集约节约用地水平。推进行政管理改革,坚持合法、高效原则,建立健全并联审批、缺席默认、一次告知、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规定,提高了机关办事和服务效率;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行政执法权向乡镇延伸、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及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群众公议工作,促进权力公开公平公正运行;推进依法行政,严肃效能问责,营造了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肥西真正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的效能高地、投资福地之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和建设工程招投标改革试点,促进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交易市场化。同时,乡镇机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文化事业单位等改革也走在全省前列。

六、坚持以促进和谐为主题,着力改善社会民生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发展理念,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工程,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近30亿元,共实施就业创业、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等九大项民生工程,惠及城乡所有居民,民生工程建设连续4年获全市第一。关注好基本民生,围绕“劳有所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乐有去处”,着力推进就业、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完成农民技能培训4.7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6万个,建成农民工创业园6个,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渐趋均衡,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创建省级示范高中2所,职业教育长足发展,普职比达1:1;在全省首批完成基层医改试点,城乡医保成功并轨;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515”敬老工程覆盖所有乡镇,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50%。保障好底线民生,全面建成“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被征地农民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各类保障水平均居全省前列。解决好热点民生,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加强综治维稳和矛盾排查调处中心建设,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平安、法治创建,确保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总之,过去的几年,肥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高点定位,奋力拼搏,创造了全省第一、中部领先、百强进位的辉煌业绩。未来几年,是肥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期,也是奋力赶超、争先进位的关键期。我们将紧扣“科学发展当先锋、全国百强争先进、率先建成全省城乡一体化小康模范县”这一主题,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特色富民、城镇带动”四大战略,力争“十二五”末主要指标实现“两个倍增、三个两番、四个提升”(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倍以上;规上工业产值、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现翻两番,分别达2000亿元、1000亿元和100亿元;非农产业比重提升到90%以上、城镇化率提升到6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到50%以上、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早日实现“勇当全省排头兵、挺进全国五十强”奋斗目标,为合肥实现“新跨越、进十强”、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共肥西县委 肥西县人民政府)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亨德尔
官方微博
[我要纠错]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留言须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友留言 进入论坛>>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