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以“并购纾困助力双循环”为主题的德胜门大讲堂暨第十七届中国并购年会在全国工商联隆重举行。本届年会由全国工商联主办,全联并购公会承办,中国工商银行主协办,尚融资本、浦发银行、中企华、太一云、京链传媒协办。年会采取线下线上同时举办的形式,通过中国网、中华工商时报、新浪财经、网易财经、腾讯财经、凤凰网、湖北广电长江云、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等全国多家主流媒体展开直播,当天全平台观看人次突破350万。

在主题演讲环节,全国政协常委、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以《我国经济增速转正的结构分析》为题发表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并购公会年会和德胜门大讲堂活动。今天,我想就上半年的经济情况做个介绍,主要是分析上半年经济能够迅速转正的结构性因素。

大家都知道今年一季度经济明显下滑,但是二季度就迅速实现了转正,同比增长3.2%,环比增长11.5%,实现了强劲复苏。从最近公布的七、八月份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出口、货运量、发电量、工业等都比二季度进一步的好转,我相信三季度、四季度还会进一步向好,所以全年应该是正增长。尽管预计达不到去年的水平,但是我相信还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肯定也是全球领先的增长速度。

为什么会实现这么迅速的转正,主要原因是什么?首先就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我们能够在短期之内控制住疫情的蔓延,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

第二就是我们调整了政策和目标,疫情控制住以后,坚持“两手抓”,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力地推进复工复产。全国两会确定我们今年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六稳”和“六保”,并出台了力度比较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从实施情况来看,应该说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疫情冲击毕竟是一种外部冲击,不像金融危机等等对经济循环有影响的内在因素。外部冲击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我国发展的良好基础还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条件没有变。

一、需求侧:主要是投资拉动

下面我主要从供需两方面具体分析下二季度数据为什么会转正,它的结构性因素在哪里。

首先看需求侧,主要是靠投资来拉动。我们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后来中央觉得这种增长方式有问题,所以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提出六个立足,其中一个是立足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来推动发展。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第一条任务就是要转向内需特别是消费,这和我们今天说的“双循环”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在2011年之后,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情况发生了变化。2020年二季度经济增长3.2%,其中,消费、投资、净出口的贡献率分别是-73.3%、156.7%、16.6%,投资、净出口分别向上拉动经济增长5个和0.5个百分点,消费向下拉动2.3个百分点。这和金融危机冲击时候的拉动情况不一样的,金融危机时我们主要是出口的向下拉动。

(一)消费

接下来看消费,消费数据展现了“疫情消费”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实物消费好于服务消费,也就是说疫情最主要影响是面对面的服务消费,所以餐饮、文化、教育等面对面的服务消费完全停滞或者下滑很大。

第二个特征是必需品好于非必需品。除粮油食品外,二季度17类商品的消费额均已高于一季度,除化妆品外,都属于有没有疫情也要消费的必需品。

第三个特征是线上的消费好于线下。2020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二季度降幅为3.8%;一季度网上零售额同比下降0.8%,二季度增长13.8%。从下降或增长幅度都可以看出,主要靠线上消费来带动,部分抵消了线下消费的下滑。

第四个特征有短期性,也可能带有长期性,就是汽车消费快速恢复。前两年汽车的消费下降幅度还是很大的,但是到了今年4月份以后,汽车销售开始回暖,二季度的消费已经超过了去年同期,当然这也与去年同期基数比较低有关。疫情导致大家觉得坐私家车比公共交通更加安全,所以还是选择了买车。

前面是分类来看消费的特征,下面看一看消费率。消费率一直是我关心的问题,这里说的消费率不是宏观上的消费率,而是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疫情影响主要是消费,消费率一季度下滑非常厉害。2020年一、二季度全国居民消费率分别为59.4%、65.2%,虽然二季度好于一季度,但仍分别比去年一、二季度低5.8个和5.2个百分点,降幅相当大。实际上,消费率曲线从2013年以来一直是在缓慢下降,这既是疫情影响,同时也是需要关注的长期性结构性问题。

(二)投资

投资的恢复主要靠第三产业。三次产业投资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一季度分别为1.6%、43.5%、54.9%,二季度分别为8.1%、-8.8%、100.7%。可见,二季度投资增速转正的主要因素是第三产业投资的增长,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投资处于拖后腿的状态。

下面看,具体分析看哪些行业带动了第三产业投资的恢复,二季度投资转正,行业投资贡献率排在前五位的变为:房地产业(53.9%)、电热气水(35.86%)、交通(29.12%)、农业(17.94%)、教育(13.05%)。我们一般把投资分成三大类,即制造业、基建和房地产。通过归类比较,制造业投资的贡献率是-53.6%,这是令人比较担心的问题,投资的恢复、拉动投资转正的因素主要是基建投资和房地产,这两者贡献率超过百分之百。

再看一下民间投资,2015年二季度之前,民间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逐步提高,2015年二季度达到峰值的65%,此后占比逐步下降,2019年四季度跌至51%,低于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2020年一、二季度民间投资跌幅均大于总投资。民间投资大都投向制造业,投向基建领域的较少。因此,民间投资不振与制造业投资不振是相互关联的。

下面再看下三大类投资的资金来源情况。制造业的投资除了自有投资以外,相当一部分要靠资本市场、靠银行贷款来融资。今年货币政策比较给力,制造业的贷款比例、贷款的增长是相当快的,同比增长了19.6%,到5月末创了2011年2月以来的新高。但是同期1—5月份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是-14.8%,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制造业不缺钱,贷款的增长还是挺快的,但是信贷资金难以真正转化为现实的投资,说明制造业的资金转化现实投资,还需要解决一些机制性问题。

基建投资的相当一部分是政府为主的投资,其中最主要的是地方政府,基建的投资资金来源主要靠专项债和特别国债,特别国债现在已经发行完毕,今年一二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50%以上。

房地产投资为什么能这么快转正,主要是因为到位资金明显改善,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预收款等都恢复得比较好。二季度房地产的到位资金已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说明房地产的到位资金还是比较不错的。

(三)进出口

按美元计算,2020年6月,进出口总值和出口、进口均实现了由负转正,分别同比小幅增长1.5%、0.5%和2.7%。哪些产业对我们出口的贡献更大?海关把出口分成两类,一类是初级产品,一类是工业制成品。二季度工业制成品对出口的贡献率超过百分之百,达到116.75%,意味着初级产品的贡献率是-16.75%。

具体来看,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中,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贡献率最大,为37.08%。原料制成品类中,纺纱、织物制成品的贡献率最大,为79.42%,这两类贡献率最大。说明出口恢复是靠少数产品在支撑。

进口一二季度发生了大逆转,变化幅度特别大。一季度我们进口产品当中主要是肉及肉制品,还有就是石油,2020年一季度,这两大产品对进口的贡献分别达到141.51%和124.11%。一季度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大幅度减少,对进口的贡献率为-337.78%。到了二季度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口产品基本上恢复正常,各类产品进口贡献率不像一季度那样悬殊,初级产品进口减少,对总出口的贡献率为-89.94%,一季度对进口贡献率高的肉及肉制品、石油的贡献率分别降低到12.13%和-97.29%,工业制成品进口的贡献率为-10.06%。

二、供给侧:主要是制造业带动

刚才说的是需求侧,下面看供给侧。我们的结论是,供给侧主要靠制造业带动,第二产业重回拉动增长的主动力。2012年之前,除个别年份,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4年至2019年,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贡献率大体稳定在60%左右。疫情也改变了这样的趋势,二季度三大产业均实现了由负转正,分别增长3.3%、4.7%、1.9%,第二产业增幅最大,成为二季度经济增速转正的主要拉动力,贡献率达60.76%,第三产业的贡献率降到32.68%。

(一)主要行业

按照11个大行业分类,2020年一季度,绝大多数行业为负增长,只有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保持了正增长,减低了经济负增长的幅度。二季度,除住宿餐饮、商务服务和其他服务三个行业外,其他行业均实现由负转正,呈现多行业均衡恢复态势。其中,制造业对增速转正的贡献率最大,为40.28%,超过制造业在经济总量的比重;金融业次之,贡献率为19.42%,建筑业为19.13%,信息服务业为17.93%,房地产业为10.11%。

(二)工业行业

工业绝大多数行业实现转正。二季度,41个工业细分类行业当中,有38个行业上半年的增长快于一季度,几乎所有工业行业都比一季度增长要快,增长幅度最快的是汽车。对二季度工业增长转正贡献较大的还有,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等,除纺织外,基本都属于资本品行业。消费品行业虽开始恢复,但增幅较小,这与需求恢复的态势也是相匹配的。

(三)工业产品产量

下面进一步看产品,投资品恢复好于消费品。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48种产品,一季度有44种产品同比增产,二季度增产的工业品增加到87种。这些产品当中增幅比较大的基本都是投资品。消费品相当一部分还是处于负增长,产量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如葡萄酒下降50%,相机下降47%,其中照相机产量下降是一个长期性的,不是短期的,最近几年照相机的产量一直在下降,但葡萄酒下降具有短期性。还有像化学药品原药等一些原料的产量也是下降的。

三、结论和政策

从上面的因素分析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第一,全年实现一定幅度的经济增长可期。我国经济已经实现了快速复苏,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得到了有效对冲。供需两侧以及内部一些结构性的恢复基础比较扎实,所以三四季度经济继续向好是没拽吧问题的。

第二,经济恢复并不平衡。当然这也是疫情冲击下必然出现的情况。总体看,供给侧的恢复要好于需求侧,需求侧中投资的恢复好于消费,消费中非接触式消费恢复好于面对面的消费,需求中进出口的恢复最慢;供给侧中二产的恢复快于三产,工业行业及其工业品中投资品行业和投资品恢复快于消费品行业及其产品,三产中数字化程度较高的金融和信息服务增长快于其他行业。

第三,叠加了一些长期性、结构性问题。我们在结构分析时发现,有些问题具有短期性,有些问题背后蕴含了一些长期性的结构性问题,比如说居民消费品为什么会持续下降,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制造业和民间投资不振,金融业一枝独秀,房地产价格上涨压力等等,这些既有短期因素,但主要还是长期性的结构性问题。

那么,下一步政策应该关注的重点有哪些?

第一,进一步促进供需平衡恢复。既要继续推动复工复产,更要推动复商复市,在外防输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进出口贸易的恢复,促进供需良性循环。

第二,推动消费尽快恢复常态。过于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难以持久。要汲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教训,不要再出现应对疫情冲击后的“刺激政策消化期”。

第三,需要加大对制造业和民间投资的支持力度。财政货币政策要更多放在如何有效启动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上,改革政策要重点放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及降低市场主体营商成本上。

第四,要保持制造能力大于消费能力的格局。这一点和现在说的“双循环”更加密切一点。从出口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进口对外依存度(进口与国内总产出相比)最大的几个行业,第一是电子元器件,就是芯片,第二是石油,第三是铁矿石,第四是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这些短缺的资源性产品,必须要靠我们的制造业出口来换回不得不买的石油、铁矿石、大豆、有色金属。我们要推动“双循环”,短期之内要通过出口转内销保住外贸企业;长期看,仍要继续支持外贸企业保持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持制造能力大于国内消费能力的格局。

第五,要防止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要坚持“房住不炒”,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放松,改革完善住房制度,加大住房短缺城市的住房供给。

第六,要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同实体经济相协调。今年对金融业是供给侧改革非常深入的一年,国务院要求金融机构让利1.5万亿,落实金融机构让利政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防止资金进一步脱实向虚。同时,在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也要从长远来考虑,不要忘记降低企业和居民杠杆率的长期性目标,保持杠杆率适度上升但是不能过快上升。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