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直播

2017年1月22日答记者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

张局长您好,刚刚您提到中国为土地退化零增长和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开出了“中国药方”,请您介绍一下“中国方案”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您刚才也提到,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中国将采取哪些行动?谢谢。

张永利:

非常感谢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防沙治沙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药方”,概括起来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六个结合”。一是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一方面由政府给出明确的政策导向,支持防沙治沙事业开展。包括国家制定《防沙治沙法》,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编制《防沙治沙规划》,启动有关防沙治沙的重大工程,建立18个部门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推行政府防沙治沙责任制等。另一方面,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大民众积极投身防治荒漠化事业。

二是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对于可以自然修复的区域,通过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实行禁樵、禁牧、禁垦等措施,保护原生植被,减少生态破坏。对自然修复难度大、速度慢的地区,主动作为,人工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三是法律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一方面形成以防沙治沙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普法教育,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特别是适时组织开展相关的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沙区、荒漠化地区原生植被,非法侵占林地、沙地等非法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各种治沙的行为和活动,促进生态改善。

四是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向结合。在区分重点和一般的基础上,坚持统一规划、分区施策,重点区域通过布局实施诸如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沙区退耕还林以及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张北地区退化防护林修复等重点工程项目进行重点治理,非重点地区由重点工程带动,群众广泛参与,推进面上治理。

五是讲求科学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既强调尊重科学、因地制宜,总结推广成熟的防沙治沙技术和模式,提高防沙治沙的科技含量。又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强调苦干实干,艰苦奋斗。举世闻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就是以防沙治沙为主要目的的,目前已在我国北方初步建立了一条护国安民的绿色长城。从1978年到2016年累计完成造林4.38亿亩,花费国家投资195亿元,每亩平均不到45块钱。正像我们敬爱的习近平主席前不久在达沃斯论坛所讲到的一样,它是三北地区人民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精神丰碑。

六是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不仅在林种、树种配置,经营方式、治理模式选择方面兼顾群众的经济利益和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群众增收,而且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从而使防沙治沙事业有动力、可持续。

实现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中国政府准备从两个方面采取行动,一方面继续做好本国的荒漠化防治工作,一是加强沙区、荒漠化地区的原生植被的严格保护,抓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落实封禁保护政策,提高沙区公益林的补助标准,建立和完善荒漠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二是加大工程治理力度,包括利用三年时间把我们已经纳入规划的1700万亩的严重沙化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至少需要投资272亿元。三是突出科学治沙,不断提高防沙治沙的科学水平。四是搞好治沙扶贫,为中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应有的贡献。

另一方面,认真开展防治荒漠化履约和国际合作。一是积极参与国际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二是加强信息交流与经验共享。三是经过培训示范推动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技术和经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四是大力推进“一带一路”防沙治沙,扩大国际合作,共享经验。谢谢。

中国日报社记者: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第13次缔约方大会的承办方,想请您介绍一下内蒙古荒漠化治理的情况以及内蒙古有什么优势和经验,可以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分享。

王玉明:

我做一个简单介绍。内蒙古有大森林也有大沙漠,拥有林地面积4398万公顷,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是国土面积的21.03%。但同时我们境内有五大沙漠、四大沙地,面积达到60.9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总面积也达到40.78万平方公里。内蒙古遭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同时防沙治沙的成效也相当明显,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所谓成效明显,就是从2000年以来,累计在林业建设方面,我们投入资金包括国家的是1121亿元,草原保护550多亿元。经过十几年的治理,荒漠化面积减少了4400多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到1800多万亩。可以说在荒漠化治理方面,我们是有成效的。

在治理过程当中,我们也有一些自己的经验和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是有几点: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实现严格保护。在落实国家“三禁”制度的同时,自治区实行“五个严格”保护制度。对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区项目区及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区、风御区、严重沙化区和生态脆弱区,必须严格禁牧,对草原畜牧业全部推行禁牧、轮牧、休牧。这是我们的做法之一。

二是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制度,通过制度管理生态、保护生态,发布实施了防沙治沙地方性法规和决定,区各级政府出台了有针对性的防沙治沙政策性文件260多个,有效控制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是依托生态工程加快治理步伐,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多项重点工程,这些工程有力推动了我们生态建设。

四是发展林沙产业,推进脱贫致富,创建类型多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打造一批林沙产业的龙头企业,拓展农牧民就业增收的渠道。

五是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法制成效,筛选、组装配套适用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特别是沙区农牧民的技术培训。

六是广泛宣传动员组织全民参与,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工程为主体,以广大农牧民和社会力量参与为“一体两翼”的防沙治沙新格局。谢谢。

中央电视台记者:

刚才张局长介绍了今年中国将举行的多场主场外交活动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外交活动,是要承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这次会议在中国召开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谢谢。

苟海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联合国荒漠化公约》是通常所称的“里约三公约”之一,这三个《公约》是国际社会在1992年前后,分别针对气候变化、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制定的,是国际环境治理的基本的制度框架。其中《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是199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通过之后中国迅速签署和并于1996年批准了《公约》。

参加《公约》之后,中国非常积极地参与《公约》的各项工作,一方面是认真履行我们在《公约》中所承担的义务,作好国内的防沙治沙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在《公约》的框架下开展相关的国际合作。《公约》的缔约国大会,是各个缔约方就防治荒漠化问题制定全球性战略和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开展和促进防治荒漠化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国际平台。本次缔约国大会在中国召开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召开这次缔约国大会有利于交流互鉴,分享防治荒漠化的先进经验,促进防止荒漠化的国际合作,携手应对挑战。刚才张永利副局长已经介绍了,我们国家是世界上遭受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多年来我们通过颁布法律、制定政策和实施一系列生态工程,取得了良好的防沙治沙经验,形成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通过承办本次会议有利于让国际社会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这些中国经验和方案。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国家的防沙治沙工作者和广大民众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其他国家的经验,这样也能够促进国内的治沙工作,增强国内民众对于防治荒漠化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正如这次大会的主题所说,我们将通过承办本次大会,推动全球携手防治荒漠化,共谋人类福祉。

第二方面的意义,有利于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本次大会上,与会代表将讨论几个重要的问题,包括如何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制定《公约》新的发展战略,确定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的切实措施和资金保障。我们承办这次大会将发挥东道国的作用,贡献”中国智慧“,同《公约》秘书处以及与会各方一道共同确定《公约》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承办此次大会还有利于进一步展示我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荒漠化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荒漠化是与贫困相连的一个问题。恶劣的生态环境会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困难。中国多年治沙形成了很多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我个人认为是不能够单独就事论事谈防治荒漠化,要创新思维,把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处理,实现绿色发展。本次大会将在鄂尔多斯市举行,鄂尔多斯市也是在兼顾防沙治沙与脱贫致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鄂尔多斯举行这次缔约国会议,有利于推广我们防沙治沙的新理念、新模式,拓展我们生态环境的新技术、新产业。通过这次大会,我们将进一步与遭受荒漠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分享绿色发展的理念。同时,除了这些具体的意义,本次大会也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的一个具体实践。

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中提出,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他呼吁国际社会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和生态建设方面做出努力,要把生态建设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讲,我们从生态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承担我们的国际义务,做好国内的绿色发展;二是坚定支持包括荒漠化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内的各项环境治理多边机制;三是推进与广大发展国家的南南合作。

中国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包括在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谈判和生效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今年我们将承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会议,在2020年,我们将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会议,这些都是我们的具体努力,特别是大家可能注意到,近期国际社会特别是美欧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包括美国新政府就任,欧洲国家,德国、法国会有一些大选,在国际环境治理领域大家会有一些担忧,这些国家的政府的选举会不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我们举办这次大会也是通过这次会议向国际社会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就是不管其他国家如何变化,我们中国坚持低碳发展的决心不会变,坚持维护相关国际治理机制的这种决心不会变,我们坚持推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合作的这种决心也不会变。谢谢。

塔斯社记者:

荒漠化的问题比较大,你们在这方面有没有跟别的国家合作,包括俄罗斯,如果有合作的话在哪些领域合作比较多?谢谢。

程红:

中国荒漠化防治在全世界还是走在前面的。这些年来,我们在防治荒漠化过程当中,不仅把自己的工作作好,同时也加强国际方面的合作。第一方面,我们现在很明确的措施和合作路径,就是围绕“一带一路”开展防沙治沙国际合作。因为我们在“一带一路”有多个国家涉及到荒漠化的问题。“一带一路”也是绿色之路,所以要通过荒漠化防治的合作,来打造绿色的“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也涉及俄罗斯,我们会加强与俄罗斯方面的合作。谢谢。

新华社记者:

请问张局长一个问题,新华社注意到,前段时间有国外记者报道中国荒漠化治理当中的生态移民问题,使少数民族放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请问张局长,中国政府以及林业局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的?林业局是否有相关的措施?谢谢。

张永利:

谢谢你。这个报道我也注意到了,我想说两句话,凡是牵扯到生态移民的地方一定是生态非常脆弱,不具备起码的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或者经过努力、经过治理仍然不太具备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的地方才开展生态移民。我们过去讲,连基本生存条件都没有了,文化传统、生活习惯靠什么来存在?过去有一句话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觉得通过生态移民的办法,让这些地方的人民首先有一个好的生存发展条件,然后才能使他们的文化、生活习惯等得以于更好的传承。

生态移民并不一定必然导致这些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的丢失,不能把这两个简单地对立起来。如果我们做好了,我认为生态移民反倒是促进了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的延续。我们王玉明主席对这一方面的情况了解得可能更多,也请他跟大家再说说。

王玉明:

我做一个补充,刚提到生态移民,我们认为生态移民首先是他生存的环境非常恶劣,不适宜人生存的地方进行搬迁,搬迁以后生活有改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另外搬迁都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内蒙的实践看,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是搬迁与生态治理的项目相结合。这么多年来,我们内蒙古按照国家的要求,对生态恶劣地区实行搬迁,已经累计搬迁了20多万人,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我们还要搬20多万,这些搬迁都有相应的资金保障。二是搬迁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搬迁一般都是从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搬迁到有产业的地方,搬迁以后有了产业,有了收入,生活就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三是搬迁跟我们社保制度进一步的健全相结合。比如现在搬迁有一部分人就进城或者投亲靠友,有一些比如说年龄大的,他能够拿到社保,子女在城里就跟着进城,这样生活更好了。还有一部分是搬迁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相结合。我们作出统一规划,逐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有一些人随着城镇的发展、就业的增加进入城镇。总的看,沙区荒漠化地区的搬迁对搬迁的老百姓是有利的,大家是愿意的。

至于民族文化和传统的保留,现在看不会因为地域的变化和他的生活方式改变,也不会因为他搬迁把他们的文化丢失了。在这方面,政府加以重视支持就可以了。谢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我们刚刚看到张局长提到了中国荒漠化扩张的趋势得到了遏制,包括荒漠化和沙化的面积呈现“双减少”,但是我们注意到,之前外国媒体有报道说中国北方的荒漠化仍然在扩张,请问您对此是如何看待的?谢谢。

张永利:

谢谢你。我想外媒的朋友可能不太了解中国的荒漠化、沙化普查和监测,应该说除个别地方之外,总体情况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有一整套比较科学的、严谨的荒漠化、沙化的监测体系,并且有“五个周期”20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工作基础。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除对一些特殊区域的典型调查乃至更大区域的推算之外,中国没有开展过全面系统的荒漠化、沙化的普查。整体而言,那时候全国荒漠化、沙化的底数不清、状况不明。从1994年开始,中国政府正式启动了全国沙化、荒漠化土地的监测工作,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地按照统一的技术方法、指标体系、统计口径开展的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工作。

1997年发布了第一次监测的结果,从那之后,每五年我们组织开展一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工作,每次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数千乃至上万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2015年底,我们已经完成了五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的监测工作。这五次监测的结果表明,2000年之前,我国的沙化土地是呈现扩张态势的,第一个监测期也就是1994年之前,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第二个监测期也就是1995年到1999年,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大家可以从这两个数字的对比中判断它的变化趋势。2000年之后,我国的沙化土地呈现缩减态势。第三个监测期也就是2000年到2004年,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第四个监测期是2005年到2009年,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第五个监测期是2010年到2014年,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连续三个监测期的沙化土地净减少,而且大家从这三个数字的比较中可以发现,缩减的速度不断加快。

这个地方我要特别说明一点,从我们现在这个数字里面大家可以看到,有大量的已治理的沙化土地虽然仍在沙化土地之列,但它的沙化程度已经由过去的极重度、重度转变为中度、轻度,所以仅从沙化土地面积的变化上还不能完全看出治理成效。治理成效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沙化土地总面积的数字变化,二是沙化土地里不同沙化程度的面积变化。所以我们欢迎外国媒体的朋友到我国的沙区荒漠化地区去走一走、看一看,进行采访,亲身感受中国的荒漠化防治成效。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和沙区扶贫有关,就我国现在全面发起的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的贫困人口将如期实现全面脱贫,那么荒漠化地区和沙区是我国的重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比较多,这些沙区如果要实现脱贫致富,防沙治沙将起到哪些作用,将有哪些作为,如何更好地与扶贫工作相结合。谢谢。

张永利:

也谢谢你。应该说大家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荒漠化与贫困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土地荒漠化、沙化是沙区、荒漠化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反过来,贫困又导致了过度地开垦、放牧、滥采滥挖、生态破坏,加深了荒漠化的程度,所以实现沙区、荒漠化地区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必须认真抓好防沙治沙,认真抓好荒漠化的防治。

沙区是我国贫困的重点地区,也是精准扶贫的难点所在。我国荒漠化地区、沙区与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契合度高,全国现有的832个贫困县当中,有290个在沙区,占总数的35%。全国现有的7017万贫困人口中,超过2000万人主要生活在西北的荒漠化地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30%。沙区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说我国精准扶贫的难点、重点在荒漠化地区和沙区。

从一定意义上讲,防沙治沙具有扶贫的性质,理由有下面三点:一是可以通过吸纳贫困人口参与沙区荒漠化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开展扶贫。包括在贫困县当中选择那些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造林绿化,承担封禁保护任务,开展严重沙化耕地的退耕还林等,使他们获得相应的劳务收入和政策性收入。二是可以通过实施灌木林的平茬及加工项目开展扶贫,我国北方沙区有灌木林3.3亿亩,其中可以平茬抚育的有大约5000万亩,亟待进行平茬复壮的有1000多万亩。所以在现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平茬复壮的规模和投资,使当地的贫困人口由此获得相应收入。三是可以通过适度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开展扶贫,包括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度发展特色林果基地,做大做强大枣、沙棘、枸杞、肉苁蓉、黑枸杞、大扁杏等特色产业,以及开展饲料加工、中药材利用、沙漠旅游等,增加沙区群众的收入。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下一步将把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荒漠化防治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突出“四个优先”。一是在工程规划上,优先考虑扶贫的重点县;二是在资金的投放上,优先安排扶贫重点县;三是在治理措施上,优先选择那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治理模式;四是在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上,优先面向扶贫重点县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谢谢。

直播预告

直播专题

直播热线

电话:010-88828031 88828083010-88828318 88828147邮箱:zz@china.org.cnwuaf@china.org.c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