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直播

2017年6月16日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 2017-06-16 15:10:00  |  来源: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李哲

中央电视台记者: 第一个问题想提问给人民银行的陈行长。在前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五个地方的绿色金融改革试点方案,想请问这五个地方的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各有什么特色和侧重?谢谢。

陈雨露: 谢谢你。昨天会议以后也有很多朋友都问,为什么是这五个地方。选择这五个省(区),总体来说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因为绿色金融是五大发展理念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试点工作还是要有充分的代表性,既要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同时也要考虑到空间布局,东部、中部和西部都要覆盖到。二是这五个省(区)在前期都已经积极探索了绿色金融实践,在支持产业绿色转型、支持绿色发展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产业基金,甚至在环境权益交易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创新。三是这五个省(区)的地方政府的领导都高度重视,比较早的就开始申报绿色金融的创新试验区,而且这五个省(区)都已经做了或者承诺要建立财政、地方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激励机制,有的还承诺了在引进绿色金融人才方面也要给予激励机制。考虑到这三方面原因,我们选择了这五个省(区)。

从试点的内容来看,这五个省(区)改革创新方案的基本内涵是统一的,以金融创新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在制度、组织、市场、产品、服务、政策保障等六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从各自的特色和侧重来看,这五个省(区)大概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浙江省和广东省,第二类是贵州和江西省,第三类是新疆。

浙江和广东的共同特点是经济和金融业比较发达,同时作为东部省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需求非常迫切。如何把金融市场发展的优势和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绿色金融发展就成为了一个重要道路。

具体来说,浙江省湖州市是全国五个已经编制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试点地区之一,衢州市已经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等方面开展了先行先试。这次将湖州和衢州作为试点地区,就是要整体地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金融方面的实现机制,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创新绿色金融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中小城市整体实现绿色发展方面的服务。

广东省侧重的是发展绿色金融市场,突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包括排污权、水权、用能权这些环境权益交易,以及审慎稳妥推进碳金融产品的创新,紧紧地围绕着推动像新能源汽车这些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立一个绿色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新型发展模式。

贵州省和江西省的共同特点,大家知道,是绿色资源比较丰富,生态优势明显,但是又属于经济后发地区。如何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需要利用良好的绿色资源发展绿色金融这样一个机制,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具体包括绿色金融如何重点支持好有机现代农业、都市现代农业、农业生产排污处理等项目,如何支持好节能减排、清洁能源项目,如何支持好大数据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新疆突出的特点是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件也比较好。新疆现在处在一个依托“一带一路”的战略,加快向西开放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所以需要充分发挥好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示范和向外辐射的作用,通过加大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来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新疆侧重于探索绿色金融支持现代农业、清洁能源资源,以及跟风电、光电相关的高端制造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产业,以点带面地推动绿色发展。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我有一个问题提给李局长,在13号的时候李克强总理在全国的“放管服”电视电话会议上也强调,要给企业减负,尽量降低制度性成本,激发市场活力。我想请问,这次的改革,您认为会从哪些方面给企业带来一些实惠和便利?谢谢。

李元平: 谢谢。根据国务院常务会决定,这次改革大幅调整了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调整后,取消、转认证、下放幅度达50%。这次目录调整将有利于持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直接为企业松绑、降低企业的时间成本:

一是取消许可直接给企业松了绑。取消生产许可证管理的19类产品涉及9000家企业,这些企业在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时,每5年需要申请换发证书并接受实地核查和产品检验,每年需要向质监部门提交自查报告,生产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还需要重新办理生产许可证。取消后,这些企业不需要再办理生产许可证规定的各项手续,实现了完全松绑。

二是简化程序后,减轻办证负担,降低了时间成本。通过之前的改革措施,企业办证已经实现了“零缴费”,但现行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规定,审批发证前需要进行现场审查和产品检验。审查和检验都需要时间,企业办证仍需投入较多时间成本。这次改革,国务院授权质检总局开展简化审批程序试点,一是取消原审批程序中的发证前产品检验,改为由企业提供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企业取证时间平均可以再压缩40%。二是后置原审批程序中的现场审查,实施先发证后审核,企业提交申请并作出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承诺后,经形式审查合格的,可以先领取生产许可证组织生产,之后再接受现场审查。通过这两项简化改革措施,部分符合要求的企业甚至可以当场取证,让企业有更多的时间投入质量管理、技术创新等更重要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为企业争取更多发展空间,激发市场活力。谢谢。

彭博新闻社记者: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绿色金融,现在美国已经退出了《巴黎协定》,现在中国推出的绿色金融会不会影响到出口的企业?第二个问题,现在中国正在进行去杠杆化的工作,但是同时在这方面市场上资金又很紧张,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权衡的问题。我的问题是,中国在推动增长和维持稳定方面究竟更优先考虑哪一个方面呢?

陈雨露: 我非常理解你关注这两个问题。我想重点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我们也注意到,美国总统特朗普先生今年6月1号宣布美国要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我想说的是,绿色发展是一个国际潮流,浩浩荡荡,难以逆转。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来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既顺应历史潮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绿色金融发展上,通过绿色金融来实现环境改善,包括大气环境的改善,这是我们绿色金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和指向。我觉得,现在不是要不要搞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的问题,而是要在试验区探索什么样的制度创新、组织方式、市场模式、产品创新更加适合中国。

比如,发展绿色金融债券,2016年G20杭州峰会公报就明确提出了要支持本地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并得到了与会各国领导人的热烈响应。对于绿色债券的发展,虽然目前还需要统一绿色债券的界定标准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我们看到绿色债券的发行、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不仅在欧洲和其他国家,包括在国内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响应。我国绿色债券的发行、绿色债券的交易、绿色债券的流动性都有一个比较好的表现。所以我们相信,绿色金融和绿色发展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一定会稳定地向前发。对于国际贸易,对于国际投资,对于我们的出口企业,好处也是越来越大。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我的问题也是提给陈行长的。目前绿色金融的发展还普遍面临融资成本比较高、期限比较长、收益比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全球共同的一个难题,所以想请问一下中国有关方面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谢谢。

陈雨露: 这个问题核心的指向就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这也是绿色金融发展当中的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绿色金融的试验也标志着成功了。我们强调的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主要就是围绕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来讲的。

正像刚才这位记者朋友讲的,在全球范围内绿色金融的探索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在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怎样解决可持续性问题。因为绿色发展在我们的印象里,一些投资项目的回报率比较低的,期限相对也比较长,所以投资风险相对大一些。金融本质的属性是市场化和商业性的,它是追求回报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些问题在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但是如果我们老强调这两者之间的对立性,而不去尽快地行动起来,去寻找它们两者之间的统一性,那么我们这项事业就不可能向前发展。

具体来说,在试验区当中要重点做好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这里面特别重要的就是来自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的支持,来自于央行再贷款的支持,来自于绿色发展基金这些低成本的资金,来综合降低绿色融资的成本。

二是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我们知道,绿色融资的需求又是分层次、多样性的。对于那些纯粹的公共产品,资金需求通常是要财政资金或者公共资金来承担。对于有一定的投资回报,同时又希望能够进入商业化运作,经过精细的组织是可能实现商业化或准商业化运作的,这是金融主要进入的领域和项目。此外,对于组织方式和产品设计也有多样性的要求。比如,我们对短期的绿色投资项目,以银行信贷为主来设计它的产品服务体系;对于中长期现金流又相对稳定的绿色项目,可以考虑债券市场融资;对于那些高成长性但风险相对比较高的绿色项目,就要考虑从私募股权基金或者通过上市融资,通过资本市场,特别是股权市场来解决。所以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应当要满足多样性和多维度的需求。

 三是持续提升绿色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也就是主要解决现在普遍在绿色金融市场投融资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里面要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建立公共环境数据平台,要完善绿色金融产品的标准,完善绿色评级和认证,要建立环境压力测试体系等,来有效制约污染性的投资。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和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从长期来看,随着绿色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完善和环保政策逐步的落实,非绿色项目的成本从长期来看是在不断上升的,相对来讲绿色项目的成本则会逐渐降低,绿色项目的收益性会不断上升。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期空间是非常大的,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谢谢。

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 我想请质检局的李局长,您刚才也提到这次改革取消了19类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管理,这么大的力度,请问取消后如何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消费者的权益呢?谢谢您。

李元平: 我觉得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这次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放管结合、并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一方面加大取消下放力度、给企业松绑,另一方面,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有效防范风险。主要有3个方面:

一是加大产品监督抽查力度。《产品质量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实践证明,监督抽查是事中事后监管最为有效的手段,是放开事前、管住事中事后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在风险监测的基础上,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产品的抽查力度,扩大抽查覆盖面,增加抽查频次和品种,通过抽查发现质量安全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管理。

二是加强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质量信用评价,支持和鼓励行业组织和市场第三方,探索开展基于行业自律的质量保障能力评价,组织企业开展质量诚信承诺活动,定期发布质量信用报告,实施“黑名单”制度,支持质量守信企业发展,增加质量失信企业生产成本,倒逼企业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三是推进惩罚性赔偿制度建设。对于在事中事后监管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推动建立对企业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形成对不诚信、不自律、不履行主体责任企业的高压态势,督促企业依法依规生产经营。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陈行长,想请问在支持五地绿色金融改革试点方面,人民银行等部门会有哪些具体的政策和措施?谢谢。

陈雨露: 谢谢你的问题。首先我想说的是,我们五个省(区)的地方政府承担着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主体责任。作为人民银行,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全力地支持五个省(区)绿色金融的改革试点,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具体来说,我们会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想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金融投入的力度。因为金融的支持主要还是由金融机构来实施的,怎么样解决它内在动力的问题,这是在政策支持上需要着力考虑的问题。对央行来讲,我们现在除了传统的工具之外,正在研究探索另外两种办法。一是要研究探索把评级达标的绿色信贷资产纳入到货币政策操作合格质押品范围,这个对于银行发绿色信贷是一个很大的激励。二是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评估体系(MPA),探索把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纳入到MPA当中来。应当说这也是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激励措施,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非常看重的。

第二,要努力培育更多的“负责任”的投资者,来争取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我们的改革试点当中来。近些年的实践已经表明,社会声誉的效应是可以激励绿色投资的,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绿色产业的投资者,包括绿色债券的发行人,他们一方面获得了相应的商业回报,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而这个社会声誉对其企业的持续发展,对其企业的社会认同都产生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怎么样加大对绿色金融理念的宣传、推广,培育吸引更多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投资者,引导中长期的社会资本能够投入到绿色项目和绿色金融当中来是我们要大力推动的。

第三,支持和鼓励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和创新,拓宽试点地区绿色融资渠道。刚才在回答上一个问题的时候我已经说了,这里面包括探索特许经营权、项目收益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抵押和质押融资等。

第四,要加快完善与绿色金融发展相关的金融基础设施,优化绿色金融的发展生态,建立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机制。这也是一个非常基础性的工作,需要我们来推动。重点包括,要统一绿色项目的界定标准,什么样的项目才算是绿色项目,什么样的项目、什么样的债券才符合绿色债券的界定标准。同时,要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确保募集资金要用到绿色项目上来。还要建立企业污染排放、环境违法违规记录等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健全绿色信用体系,作为我们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和征信体系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绿色金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谢谢。

 

直播预告

直播专题

直播热线

电话:010-88828031 88828083010-88828318 88828409邮箱:zz@china.org.cnwuaf@china.org.c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