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直播

2017年9月13日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 2017-09-13 13:51:44  |  来源: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王瑞芳

 

中央电视台记者:

我们看到,假冒伪劣是所有消费者都深恶痛绝的,在《指导意见》中我注意到专门强调了要加强新形势下打击假冒伪劣工作。作为质量工作部门,下一步,质检总局在打击假冒伪劣这方面有什么具体举动?

支树平:

这个文件讲质量提升,打击假冒伪劣也是质量提升的应有之义和一个重要手段。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坚持强调打击侵犯知识产权,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放管结合、并重,要加强全面质量监管。这个《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要继续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工作,要健全打击假冒伪劣的长效机制。打击假冒伪劣可以说是全社会,也是许多部门共同的一个任务。我们质检总局这些年始终把它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首先,我们持续地开展“质检利剑行动”,2013年以来,这几年我们查办了质量违法案件28万多起,查办的违法案子的案值超过140多亿元。

另一个是我们一直强调的重点地区集中整治。如果有些地方某个产业产品比较集中,假冒伪劣产品比较多,我们就对其亮黄牌,集中整治。这些年大约对350多个地区进行了集中整治,倒逼质量提升。还有是我们抓住重点领域,这几年我们抓电商质量提升,抓进出口质量监管,这方面也查办了一些大案要案。比如,我们曾经查了一个国际品牌围巾案件,一次查获24000多条假冒LV等国际品牌围巾。我们还查了国际品牌运动鞋案,一次查获17000多双国际品牌鞋,其中有假冒匡威、花花公子等9个品牌,案值2亿多元。我们一直在加大打击力度。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假冒伪劣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打假工作确实存在不少困难,一些企业缺乏诚信意识,甚至有一些铤而走险、违法犯罪。大家都知道,今年我们查处的西安地铁电缆中的奥凯公司的电缆,制售假冒伪劣的电线电缆,就是低价中标以后,在生产线上下单的时候,低于标准,瘦身拉细来做电缆电线,这是典型的假冒伪劣,所以就严厉打击。

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看到,有的地方还是有保护主义的倾向,不愿意曝光,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问题。下一步,我们要借助这个《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大打击假冒伪劣的力度,保持高压态势。对每一件涉嫌造假的线索,都要盯住不放;对每一起质量违法案件,都要一查到底;对每个造假企业,都要彻查严惩,甚至公布于众;对每一处质量造假集中的区域,都要给它亮黄牌,甚至行政约谈、挂牌督办。我们就是要下最大决心,通过严查严打严惩,坚决遏制住假冒伪劣蔓延的势头。

我想借这个机会说一下,我们还有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缺陷产品的召回。对批次性存在安全风险的产品,通过修理、更换、退货再到消除安全隐患的召回,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加大力度,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美国50多年前就开展了,我们本世纪开展的,起步晚但进步快。这几年,质检系统召回的力度越来越大,数字也越来越多。以汽车为例,缺陷汽车刚开始召回的时候每年几十万辆,但从2013年《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以来,2013、2014、2015年每年都召回500万辆以上,2016年达到1133万辆。消费品也在加大力度,今年1-9月已经对840多万辆汽车实施召回。还一个很大变化,质检总局主动调查约谈的力度越来越大。召回有不少是企业自动召回的,经过我们调查约谈以后召回比例越来越大。2013年的时候,企业召回的汽车大约占36.9%,现在已经占到75%以上;消费品2013年是24%多,现在已经达到80%多。我们约谈后让它召回,包括宜家抽屉、三星note7。下一步,我们还要保持这样严查、严管的势头,扩大召回的范围,提升召回的能力,筑起安全防线。

我们号召广大企业自觉地抵制假冒伪劣,而且要自觉地履行召回的责任,提高自己产品的美誉度,也提升顾客的信任感和忠诚度。也希望广大消费者能拿起法律武器,主动举报假冒伪劣和缺陷产品,给我们提供线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中国日报记者:

9月是中国质量月,今年9月1日启动全国质量月活动,请问支局长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和往年相比,今年质量月有哪些突出亮点?

支树平:

感谢这位记者对“质量月”的关注。国际上“质量月”活动最早起源于日本,从1960年开始,每年的11月份是日本“质量月”。美国从1985年开始,每年10月开展“质量月”。其他国家也开展了类似的活动。

我国“质量月”活动始于1978年,当时许多企业生产效率低下、质量问题严重。第一次全国质量月广播电视动员大会是1978年8月31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当时国务院7位副总理。会后,原国家经委主任及副主任带队、国务院各工业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分头到全国各地检查产品质量,“站柜台”“背废品”。近40年来,“质量月”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参与部门日益增多,影响力持续扩大。

今年是第40个“质量月”,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大力提升质量 建设质量强国”。有3个特点:一是领域更广泛,活动联合主办单位增加到47家,涵盖了党、政、军、群等各方面,涉及产品、服务、工程、环境等各质量领域。二是内容更全面,涵盖了质量提升、质量宣传、质量整治、质量服务和群众性质量活动五大方面。三是活动更丰富,共计249项活动。比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质量标杆活动,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公路水运品质工程示范创建活动,农业部开展以“讲诚信 重质量 农垦可追溯产品在您身边”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工商总局开展“红盾质量维权行动”,海关总署开展“清风”行动和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专项治理活动,邮政局组织开展“野蛮分拣”专项整治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团中央组织开展“安全?质量?品牌——青年文明号创新创效创优”活动等等。

质检总局作为质量工作的主管部门,在今年“质量月”期间重点开展3项活动,一是在9月15日举办主题为“质量:改善供给?引领未来”的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全球各国代表、专家、学者、企业家将共论质量发展。二是部署开展“服务零距离、质量零缺陷”的质量技术服务活动,把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工作沉到企业一线,像精准扶贫一样,对中小企业实施精准质量帮扶。三是围绕重点产品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开展质量状况调查,组织质量比对和会商会诊,研究制定质量问题解决方案。

深圳卫视记者:

支局长特别讲到,这次《指导意见》是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首次出台的质量工作纲领性文件,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这向外界发出怎样一个明确的信号?此外,我们知道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从自身城市发展来看,从深圳速度实现了向深圳质量提升和蜕变。在当前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的新形势下,支局长能不能对我们质量强市的发展给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谢谢。

支树平:

深圳是最早改革开放的城市,一直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也是非常重视质量的一座城市,从过去的深圳速度到深圳效率再到深圳质量,深圳都在开展这样的活动。你这个提问,代表了全国各个地方提升质量水平的一个趋势。

刚才你问到,中央专门用红头文件印发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出了什么样的信号?我前面介绍情况的时候大体讲到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指导意见》是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行动纲领,把中央的号令具体化、系统化,发出了强有力的质量动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央抓质量的决心和作风。它发出的信号,就是现在到了抓质量的时候,到了全党全国各行各业都来重视抓质量的时候了。而且发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央是言必行、行必果的,中央说了就要行动,就要见到实效。中央带头发这样一个红头文件,而且是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各级党委政府,各省各市各县怎么办?我们现在讲看齐意识,就要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所以说,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现在都应该自问了,你跟中央是否保持一致,怎么开展行动?我觉得这个信号是非常明确的,是不能含糊的。

再回到深圳,深圳从深圳速度到深圳效率再到深圳质量,走了这样的发展历程,勾画出经济发展轨迹。深圳市委市政府确实是重视质量的,围绕质量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他们把深圳质量大大写在深圳街头,挂在深圳街头。深圳市是全国第一家通过验收的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要说对深圳有什么期望的话,就是保持这种势头,保持这种光荣传统,敢为人先、勇立潮头,通过实践探索质量发展道路,为全国作出样板,提供新鲜经验。中央文件出台后,希望你们带头贯彻,尽快提供好的经验。

新华社记者:

最近有关中国“新四大发明”的话题比较火,引发了大家对于中国品牌创建的关注。支局长如何看待中国品牌?质检总局在下一步携手相关部门提升品牌竞争力方面有何举措?

支树平:

你提的确实是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质量和品牌是有机统一体,品牌是质量的象征,质量提档升级,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品牌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联合发改委等部门,报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品牌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批准每年5月10日设为“中国品牌日”,着力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中国品牌在加速成长、快速崛起,中国航天、海尔、华为、株洲中车、振华重工、厦门航空、同仁堂、中建一公司等等企业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为什么我们的品牌比较弱?从硬件上来分析,关键基础的原材料、核心基础的零部件、精加工的能力、精密检测能力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高端高档机床、高端芯片、高性能的元器件都是有差距的。从软件上来看,创新能力不够、质量的保持和持续改进能力不足,缺乏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的企业一味追求低价、降低成本,然后又不能盯住某一个产品执着地把它坚持下去,导致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耐用性低于消费者预期。还有社会责任、文化认同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品牌确实值得大家关注。我刚才讲中央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七个重大举措中有一个举措就是“着力打造中国品牌”。

为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我们将继续携手相关部门,重点抓好4项工作,大力提升中国品牌的竞争力。一是推动做好品牌发展中长期规划,正在和发改委等各部门共同起草《中国品牌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二是完善品牌培育机制。深化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打造区域知名品牌。实施中国精品培育工程,加大品牌保护力度,联合商务、工商、知识产权等部门,严厉打击仿冒品牌违法行为。用好“中国质量奖”的评选表彰结果,以质量提升来树立中国品牌的国际新形象。指导有关行业协会,为品牌建设提供专业服务。三是完善品牌建设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制定发布一批品牌建设国家标准,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组织开展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活动,实施主动评价,提升评价工作的覆盖面和客观性。联合主流媒体,公开发布品牌价值评价百名排行榜和重点领域品牌价值50强名单,提升中国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开展“中国品牌日”系列宣传活动,通过举办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开设品牌发展主题系列专栏,召开品牌发展研讨会,组织品牌发展论坛,彰显我国自主品牌发展成就,打造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服务的金字招牌。

中新社记者:

我们注意到《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强化市、县政府质量监管职责,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请问支局长具体有什么打算?

支树平:

这次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有五大保障机制,尤为突出的是组织领导机制。中央明确强调要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而且明确要求强化市、县政府质量监管职责,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你提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你刚才讲到了基层,质量提升需要全党抓、全国抓,各级党委政府抓,但最终是要落到基层的,因为关键在基层、关键在基础。如果落不到基层,质量提升行动就会大打折扣。现在市、县质量机构建设出现一些新动向,基层在推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不少市、县把工商、质监、食药监等部门组合成市场监管局或者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应该说进一步明确了市、县政府的监管职责,也进一步加强了监管力量,提高了执法效率,效果正在显现。

按照“两分法”来看,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倾向,特别是对照中央文件看有一些差距,质量工作在基层有边缘化的倾向。多个部门合起来后,一个倾向是注重安全监管了,比如食品药品,还有锅炉、电梯等特种设备,监管确实加强了,但是反过来对质量提升、质量发展就不够重视,包括人员配备、经费安排上就有弱化的倾向。

第二个是质量基础设施有弱化的趋向。质检是一个技术性执法部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际公认的质量基础设施。世界银行发了两次专题报告就讲质量基础设施,甚至指出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我和很多地方领导讲,现在要抓质量,不是管得严、拧得紧一点质量就上去了。现代社会要提升质量,除了要抓得紧,更重要的是要靠技术,特别是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这些技术要上去。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没认识到这个道理,基层有些地方就把这个弱化了。我们有一个调查,在基层市场综合执法部门中,独立设置质量机构的仅占四成,独立设置计量、标准化工作机构的只占48%、46%,设立认证认可监管机构的更是低至29%。

对此,我们确实感觉到很忧虑。因为这正是中央说的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这一类手段应该是加强的。不管怎么改革,质量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特别是质量提升,包括质量基础设施,这些更要加强,不然的话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

这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这是非常英明和正确的。希望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抓好落实。

一是健全体制机制,就像《指导意见》说的,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质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而且要加强质量管理和队伍能力建设,强化市、县政府的质量监管职责,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对基层机构整合,探索综合执法,我们是支持的。但在整合的机构中,一定要有抓质量的,至少内部有专门的机构、人员、经费来抓质量,特别是抓计量,抓标准,抓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

二是狠抓督察考核。《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中央督察工作机制。现在国务院对省级政府每年实施质量工作考核,我们希望省里也对市、县实行质量工作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及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把质量工作的责任和压力持续地传导下去。

三是加大指导力度。质检总局及省市质检部门都要重视基层,加大对基层的指导支持力度。我们这几天正在中国计量大学举办县级市场监管(质量监督)局长培训班,就是要提高他们的履职能力。希望省级、市级质量主管部门也加大政策支持、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工作力度,为基层多办实事、多解难题。同时,质监部门要主动和兄弟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加快构建“横向协调、纵向同步”的质量工作新秩序,不断夯实质量工作基层基础。

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抓,基层更要动起来。如果基层的质量提升行动真正开展起来、见到实效,党中央、国务院这个《指导意见》才能真正落地。

人民网记者:

工匠精神2016年入选了年度流行语,今年又被列为十九大之前公职人员必须掌握的新名词之一。《指导意见》里提出要健全质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培育众多的中国工匠,这个问题我们都比较感兴趣。请问您对此有什么思考?

支树平:

这可以说也是抓住了关键。我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抓质量提升,关键在人,在质量的素质,也在质量的教育。这次《指导意见》对质量教育专门作了明确规定,特别令人振奋的就是提出把质量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确实是抓住了质量工作的根本,也抓住了质量教育的关键。我们国家对质量教育越来越重视,也见了一定成效,但是系统性不够强、协同性不足、融合性也不够。建设质量强国需要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需要千千万万的质量管理者、生产者,而且需要质量的研究者和创新者,这个教育的任务是非常重的。《指导意见》对此作了系统规划安排,从中小学的质量教育直到高等教育都有相关要求,再就是加强质量的职业教育,实施企业质量素质的提升工程,还要推动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参与的教育网络。这样一来,系统性、协同性、融合性就大大加强了。这个要是真正落实的话,质量教育就会落到实处。

对于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讲的非常多。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养众多“中国工匠”。《指导意见》对此也作了专门规定。几天前,李克强总理考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时,指出要让“工匠精神”渗入每件产品的每道工序,培育铸就大批中国制造的合格人才。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更需要从教育入手。我觉得,就是企业要成为质量人才的培育主体,我们的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也要成为质量人才培育的主体,而且要制度化。《指导意见》专门作出了一些制度性安排,比如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强调要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这些都是制度性的规划,就是要不拘一格地选工匠、塑人才。

这里也和大家讲一个好消息,中央文件明确说要建立质量教育网络。明天即9月14日,在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召开之前,筹备已久的中国质量研究与教育联盟要在上海正式成立,大概40多个单位参与。这个联盟将来会成为质量研究的大平台、质量教育的新高地,也会成为质量人才的孵化器。凡是研究质量的都知道,现在我们讲质量理论、质量管理、质量工具、质量手段,大量的来自国外,来自许多发达国家。一讲质量管理,比如朱兰、泰勒、戴明、克劳士比、费根堡姆,很多质量大师都是来自发达国家。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晚,我们的国际知名的质量大师、质量专家还比较少。所以,我一直希望通过加强质量教育,一方面培养千千万万的质量人才,包括普通的质量工作者,包括中国工匠,但是也希望能够出专家、出学者、出大师,为提升中国质量水平、建设质量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我们也希望,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将来为世界质量发展作出我们的一份贡献!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最近一个热点有关服务质量提升的问题,网友做过一系列的测评,有一些五星级的酒店包括希尔顿这类的酒店在内,它们出现了没有及时换床单等情况,涉事的酒店正在调查,还没有结果出来,引起了大家广泛关注。类似的情况我们在新闻报道中经常看到,数量也不少。比如购物旅游、快递丢失、餐饮业的卫生状况比较差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请问支局长,质检总局在服务提升方面未来有什么样的打算和做法?

支树平:

你刚才说的最近网上比较热的一些现象,我们质检总局也都注意到了。服务业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2016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已达到51.6%,占半壁江山,人们对服务质量日益关注。这两年,我国服务业呈现质量“稳中向好”的正向态势,重点服务行业顾客满意度稳定在75以上,保持在“比较满意”区间,但服务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效供给不足、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近10年来,我国服务类万人投诉量从2006年的1.24件攀升至2016年的2.0件,增幅达61.3%。网上购物、在线旅游等与互联网融合较高的领域,顾客满意度较低。提高服务质量,不仅是服务业效益提升的需要,也是振兴实体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这次中央明确提出,要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指导意见》从两方面提出了要求,一个是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二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这个服务业是非常广泛的,也是兄弟部门一起在抓的。我们质检总局作为质量工作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落实《指导意见》,实施优质服务创建工程,共同推动服务质量提升。总的思路是,坚持“水平政策”和“垂直政策”相结合。

“水平政策”是指横向的、面上的,就是完善共性质量政策体系。一是推广实施优质服务承诺标识与管理制度,着力培育知名服务品牌。二是开展国家新型优质服务业集群建设试点,支撑引领三次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现在在广东、上海、浙江、重庆、湖南、广西等很多省搞检验检测的聚集区,就为这个大的产业服务。三是开展公共服务质量监测和结果通报。今年,监测范围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101个城市,包括公共交通、义务教育、环境治理、文化体育、行政便民、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等12个领域。四是健全服务业质量标准,推行重点领域服务认证。这几年标准和认证工作快速发展,但在服务业领域还有待加强。近期,我们将联合有关部委印发《服务质量信息公开规范》,探索质量信息公开清单制度,推动第三方服务质量监督,让服务在“阳光下运行”。

“垂直政策”是指纵向的,就是一个一个行业推动质量提升。一是联合国家旅游局,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计划,遴选一批标杆单位,抓好一批培育试点,带动提升一批中小企业。二是联合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10个部门,开展交通运输、铁路、民航、快递、农村供销等物流服务质量提升活动,推动补短板、提质量、降成本。三是联合民政部等部门,深入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

到2020年,努力培育一批“中国服务”优质品牌与企业,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群,使“中国服务”与“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

直播预告

直播专题

直播热线

电话:010-88828031 88828083010-88828318 88828409邮箱:zz@china.org.cnwuaf@china.org.c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