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2019年7月5日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19-07-08 09:20:02  |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张钰

中国日报记者:

我想问的是常车长和万机长。你们两位分别是北京市第一届职工技能大赛大客车前十名中的唯一一名女驾驶员和我国首批女搜救机长,想请问,你们作为女性工作者会不会遇到比男性更多的困难,你们又是怎么克服的?

常洪霞:

其实成为公交驾驶员是我儿时的梦想。一毕业我就选择了进入公交。但是学车之初我也遇到了困难,我发现作为公交驾驶员远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简单,后来我师傅传授给我一个“半盆水”的训练方法,在工作之余一有时间在家中端着半盆水右脚悬空模拟真实的驾驶操作,增加我肌肉记忆的同时,也练就了沉着冷静的驾驶心态。现在半盆水的训练方法已经慢慢退出了舞台,随着新型车辆的不断更新,也要求驾驶员对车辆技术进行新的提升。正是因为这些,才让我在工作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随着时代的更新,就像现在我所驾驶的新能源18米纯电动“中国红”,我想很多记者在长安街上看到了这么漂亮、这么先进的公交车。我们现在这辆中国红配备有360度的主动安全预警系统,有道路偏离预警和车距防撞预警,加上驾驶员人为控制,显著提高了驾驶员安全行车水平,为百姓安全出行保驾护航。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我们也要紧跟时代步伐,研习新课题、掌握新本领、磨炼新技能,更好地为首都百姓提供公交出行服务体验。谢谢。

万秋雯:

谢谢您的提问。首先我觉得我所从事的这份职业是非常崇高的。由于搜救飞行本身的职业特征,确实是一份高危职业,过去很少有女性涉足。我能成为一名专业的救助飞行员,感到自己非常幸运。其实在招收之初,也听到了外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因为是史无前例,可能有一些担忧的声音,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但我和我的另外一名女同志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我们也用自己11年的职业生涯和成长经历说明了职业海上飞行救助是不分性别的。经过了专业训练和不断努力,相信女性也完全可以胜任这样一份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我的理解,搜救飞行的操作难度和应变处置能力都对飞行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觉得扎实精湛的飞行技术是实施安全救援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时刻绷紧安全飞行这根弦,不断在飞行技术上钻研,保持好严谨科学的飞行作风,才能在每一次救援中发挥好作用,履行好海上人命救助的神圣职责。

经济日报记者: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今年刚通车的南沙大桥也是举世瞩目。请问宋总工,深中通道在建设过程中吸收了超级工程的哪些成果,又攻克了哪些难题,开展了哪些创新?

宋神友:

谢谢你的问题。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和南沙大桥之后又一世界级的超级工程。中国跨海通道工程的建设,已经由如何建成发展,到如何高质量建成的阶段。我们接到这个任务以后,一直在思考如何建成世界一流跨海通道,我们的首要原则就是充分吸收借鉴。可以说,深中通道的建设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充分借鉴了包括上述两个超级工程在内的世界所有跨海通道工程的成功经验和成果。例如,港珠澳大桥大直径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混凝土耐久性保障技术和沉管隧道预制场均不同程度在深中通道得到应用。南沙大桥研发的国产最强“中国芯”——高强度钢丝索股技术也得到了应用。当然,由于项目自身的建设条件和工程方案也决定了深中通道隧、岛、桥单体工程均具有世界级的难度,所以它自身又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整个工程最突出的难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项目为了适应超宽、深埋、变宽、大回淤这样的技术特点,国内首次采用、国际首次大规模应用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新结构,我们面临的难题主要是国内全产业链都没有相应工程经验,包括没有成熟的设计规范、施工经验、质量验评标准、检测手段和方法等,长距离的浮运也没有经验。面对这些难题,我们组织设计、施工、科研、装备四位一体产学研结合的攻关模式。历经三年研发,我们基本上成功攻克了以上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专用技术标准以及成套技术,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第二,为了满足通航需求,伶仃洋大桥采用了世界最大跨径离岸海中悬索桥,并且项目处在珠江口开阔水域、强台风频发区,桥面达到三十层楼高,这给我们带来了两大技术难题:一方面是主桥抗风问题突出,我们组织了国内具有大型风洞实验室的四个大学进行平行研究,研发了新型组合气动控制技术,攻克了超大跨径整体钢箱悬索桥在强台风区域的灾变控制难题,也打破了欧洲某知名桥梁设计公司认为整体钢箱难以满足项目抗风性能的论断;二是我们采用筑岛加地连墙集成创新技术,攻克了海域超大锚碇的建设难题。除了要解决以上技术难题所开展的一系列创新外,本项目创新的突出亮点还有跨海工程智能建造,整个项目结合自身需求和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力推跨海工程智能建造,研发了国内首条钢壳沉管智能制造生产线,国内首次实现了块体智能焊接和智能涂装,在国际上首次研发了钢壳混凝土智能浇注系统,研发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运安一体船,降低了长距离浮运风险,并且打造了国内一流的智慧梁厂,同时我们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十二锤联动震沉技术以及DSM地基预处理技术,创造了57个28米直径大圆筒四个半月成岛的世界记录等。以上就是我们深中通道项目主要的难题和技术创新。谢谢大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

我的问题是问曾段长,您刚才介绍了四川省大部分的乡镇还有建制村都是通了硬化路包括客车,我想知道你们对于保障农村公路安全方面有没有什么样的措施?谢谢。

曾云:

谢谢你的提问,交通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我们全力保障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牢固树立全过程安全观,将农村公路安全工作贯穿在建设、管理、养护、运营每一个环节。第二,牢固树立全员参与安全观,强化部门协调联动,构建县乡村三级安全管理体系,动员群众广泛参与。织密织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网络。第三,牢固树立全融合安全观,将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作为社会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构建共建共治的社会综合治理格局,充分运用视频监控等手段,对重要农村公路路口、人口密集区的进出口等关键点位实施全面监控。六年以来,江安县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下降近19个百分点,未发生一起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其次,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安全工作,省人大出台《四川省农村公路条例》,从法律法规层面,对农村公路的建设标准、生命安全防护设施等进行了严格规定,明确了县级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安全保障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组织实施了三轮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和村道安全防护工程,创新构建交通、发改、安监、公安、财政五部门联合工作机制,严格质量监管和验收考核,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道以上路侧安全隐患路段临水临崖高差3米以上路侧护栏全覆盖,并逐步向通客车、校车村道延伸。实施渡改桥建设,基本消除江河一二类渡口,实施新建农村公路桥梁和整治危病桥工程,有效消除“有路无桥、有桥不安”的现象,农村公路的安全保障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谢谢大家!

光明日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各位代表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都工作了多年,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在各自工作中都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姜龙:

“海巡01轮”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的海事公务船舶,在投入使用过去的六年里,有很多难忘的经历。2013年6月10日,按照交通运输部的指令,根据中澳海事合作协议和中国-东盟交通部长会议纪要精神,对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和马来西亚进行了友好访问,航程14142海里,在各个国家都举行了“公众开放日”,受到了广泛欢迎。在印度尼西亚有一位80几岁的华人老侨民用8个小时的交通时间赶到船上,拉着我的手不放,至今我还能感受到他的激动和骄傲。那时候我对自己说,你要好好干,不能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2014年,“海巡01轮”执行搜寻马航失联客机MH370的任务至今令人难以忘怀,这是根据交通部的指令,第一次参加国际海上联合搜救,也是中国海事第一次在境外大规模海上搜救行动中担任指挥船。

当时我们是3月10日从上海出发,没有人会知道持续多长时间,但我也以为就是两周或者最多一个月就可以完成任务,没想到这一去就是216天。2014年,第二次跨越赤道到了南印度洋,因为到了5月份以后,南半球已经进入冬季,在有一次大风浪中,我们连续摇晃了20多天,在搜救中我们每天满怀着希望去搜寻疑似漂浮物,每天失望而归,在希望和失望中挣扎。这次任务对我们团队心智和身体的锻炼是极大的,我们是用忠诚和信念呈现了中国政府责任和担当。通过这次执行任务,我们的团队也成熟了。我们在东海开展过20几次的海上人员搜救行动,比如2018年“桑吉”轮油船碰撞燃爆事故,火光冲天。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2015年11月28日,有一艘渔船在长江口以北120里处翻扣,我们抵达现场以后,跟其他救助单位和万机长所在的飞机队通力合作,从翻扣36小时的渔船里救出了一名被困渔民,这是一起海上搜救奇迹。所以面对使命和责任,我们还是时刻准备着。谢谢。

万秋雯:

我接着船长的话来说一下。对于我来说,每次救援都是比较难忘的,但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同样也发生在2015年4月份。当时,这起任务发生在舟山海域。我是当天的值班机长,接到报警称在舟山海域有一艘国际邮轮,上面有一位外籍乘客疑似胃出血,需要紧急救援和转移。

我接到报警以后,迅速组织机组评估了一下天气情况。在确定满足出动标准之后,我们迅速出动。到事发海域以后,我发觉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因为直升机噪音比较大,在我们做高空侦察的时候,邮轮上所有的游客都跑到了甲板和船舷上观看我们的救援。因为当时我也刚作机长不久,这是我执行的前三个救助任务之一,也是第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施展救援,所以当时心里还是有一些小小的紧张。我们按照标准程序开展救援,救援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个小插曲,因为这个外籍游客体重比较重,我也是第一次救助这么重的被救者,在起吊的一瞬间,直升机因为惯性突然向做吊运的方向倾斜了一下,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迅速朝反方向修正,有惊无险,把人员顺利起吊,救进机舱。为什么这个任务让我如此难忘呢?因为首先这是我作为机长以后执行的第一个国际性救援行动,而且有那么多的观众在看,这是于我个人的意义。另外一个层次的意义,我感觉到这也是向国际友人展现我们国家现代化海空救援的实力,同时也是向国际友人表达我们作为一个大国所应有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宋神友:

项目每往前推进一步都有难忘的经历,但其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沉管隧道带来的。前面也讲到,我们项目采用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这种新型结构,面临的主要难题是没有相关工程经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钢壳的制造。整个项目的沉管隧道有32个管节,一个标准的钢壳管节长度是165米,高度10.6米,宽度46米,用钢量1万吨,排水量接近8万吨,相当于一艘中型航空母舰的排水量。这么大的体量,并且构造复杂,涉及厚钢板焊接,制造精度是一般船舶制造的5倍。同时,工效要求非常高,高峰期一个月要出运一个管节,因此传统制造难以满足项目高工效、高品质的要求。

第二方面的难题是如何保障钢壳内混凝土的填充密实,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面对这样的难题,我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吸收借鉴,所以我们管理中心先后组织三个团队到国外有类似工程经验的项目去交流学习。其中第一个团队去了以后,想参观当地的钢壳混凝土浇筑过程,了解如何保障钢壳混凝土填充密实,但对方不让近距离参观学习。于是代表团租了一条船,可在距离浇筑现场大概两百米就不让再靠近了。我是第二批去的,我们去钢壳制造工厂参观现场,我们每个人身后都站着一个对方工作人员,不让随意拍照,我们经过这次技术交流以后,就产生了深深的体会,核心技术是很难从国外吸收借鉴来的。回来以后,我们管理中心决定,一定要走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于是我们组织了中船华南造船基地以及相应的科研单位,花了一年半时间针对项目的需求、结合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研发了国内首条钢壳沉管智能制造生产线,目前首个管节已经制造完成,精度控制及焊接质量都满足我们的技术标准要求。同时,我们花了一年时间组织建设团队及科研单位,研发了相关装备和控制系统,在国际上第一次实现了钢壳混凝土智能浇筑,通过控制液面上升速度实现浇筑速度控制,目前通过29组模型试验验证,基本能达到设计要求。谢谢大家!

曾云:

我讲一下最近我身边发生的一个小故事。6月17日晚上,突然之间霹雳啪啦的声音传来了,我第一时间反应可能是地震了,我们作为养护人,我管的路怎么样、桥怎么样,在我的脑海里一个一个闪现出来,我的本能反应是立即对道路和桥梁展开排查,这时候我没有任何其他考虑,拿起手机、抓住手电筒、冲出房门,冒着余震,一边打电话跟上级领导报告,一边和同事联系,立即展开道路和桥梁以及沿线设施排查。一直到次日凌晨六点多,各小组反馈道路桥梁无异常情况,同志们都安全。当时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回走,突然间想到,我家中还有刚出生26天的孩子,不知道母子俩怎么样,我加紧脚步,一进门,我的妻子紧搂着孩子,无助地对我说:“余震太多,孩子怕!”这就是我们交通人,我们可爱的交通人家属。谢谢。

常洪霞:

我讲一个比较小的故事。其实也跟新能源的中国红息息相关。2017年10月22日,中国红投入运营,当时有一个在德国留学的高中生,看到外媒报道后,特意跟我约好来体验我们的中国红。我记得当他下车的时候,他激动地跟我说,“常姐,真没想到,现在1路公交车已经这么牛了,连豪车上才配有的360度主动安全预警系统也成为了标配”。我想,这不单单是交通人的骄傲、公交人的骄傲,也是北京人和中国们的骄傲,在我们公交车不断更新迭代的同时,我们也在提升我们的服务水平,不断丰富车厢的服务内涵。我们在1路打造出时代价值、精神文明、绿色出行、优质服务、人文景观五大元素的车厢文化,为的就是在车厢运行过程中传播正能量,让广大乘客可以在交通人、公交人的优质服务下,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交出行、绿色出行,也让我们一起为北京蓝天做出贡献。

直播预告

直播专题

直播热线

电话:010-88828031010-88828318 88828409邮箱:zz@china.org.c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