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近年来,兴起的The Color Run彩色跑,旨在宣传健康、快乐、大众参与的跑步理念。 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涵盖了跑步、骑行、健美,甚至广场舞,体育社会学学者黄亚玲认为,互联网重新塑造了中国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模式。她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通过互联网和微信等软件,改变了过去小群体的参与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大型的、有组织的活动。与此同时,参与者的自我意识——自我组织、自我参与、自我协调的能力越来越强。
“运动塑造国家精神状态”
——国人精气神缘何焕然一新
曾几何时,不少中国人的生活在富裕起来后,又被“满面油光”、“大肚腩”和“富贵病”所困扰。曾经有研究人员对中国城市男性的平均腰围进行统计,发现数据已经从1985年的63.5厘米增长至2012年的76.2厘米。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从1992年到2002年这10年间,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人口超重率增长了近40%,肥胖率增长了近100%。
这一切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目前,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总人数已近4亿,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接近九成;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逾1.57平方米,很多地方实现了15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日渐成熟,全国县及以上地区体育总会平均覆盖率超过七成;科学健身指导志愿服务队伍持续壮大……
全民健身热潮在这五年间被推上了一个新高峰,在黄亚玲看来是“内外作用”的结果。“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是因为在形成一定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广大民众更关心身心健康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官方则是愈发重视发展群众体育,并在群众体育形式多样化、组织多样性、场地建设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方面,给予了很高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