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谈全球变暖及中国气候变化

   嘉宾: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
   时间:2007年7月26日15:00
   简介: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最重大环境问题,也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近日“气候变化”再次成为国人、世人关注的热点,暖冬频频,夏季极端天气不断,为何人们熟悉的环境和气候变得陌生了?7月26日15时,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为您解答,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谈全球变暖及中国气候变化

活动描述

  •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最重大环境问题,也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近日“气候变化”再次成为国人、世人关注的热点,暖冬频频,夏季极端天气不断,为何人们熟悉的环境和气候变得陌生了?7月26日15时,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为您解答,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下午好,这里是中国访谈。今年入夏以来,全球气候极度异常。中南欧国家遭遇热浪袭击,英国罕见大雨引发混乱。暴雨飓风、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真是可以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来形容了!“气候变化”再次成为国人、世人关注的热点,为何人们熟悉的环境和气候变得陌生了?

    今天我们请到了国家气候中心董文杰主任为大家一一解答,也欢迎广大的网友提出您所关心的气候问题。董主任,首先非常欢迎您做客中国访谈。

    2007-07-26 15:00:09

  • 董文杰:

    谢谢。广大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在中国网有机会和大家进行网上交流。

    2007-07-26 15:00:59

  • 中国网:

    董主任我们也知道,最近一段时间老天爷的脾气不是特别好,像重庆、济南都发生了特大暴雨,都是百年不遇的。而且像新疆乌鲁木齐也受到了暴雨的洗刷。我们想问一下,这是不是全球变暖的后果?

    2007-07-26 15:01:18

  • 董文杰:

    极端的气候灾害形成的原因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气候的自然变化,这就意味着有没有全球变暖,有没有人类影响,这个气候都会变。在地球上没出现人的时候,气候也在变。但是,现在一个新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全球变暖,人类的活动,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这种变化使得过去的地区、自然变得比过去更加强了。也就是说,现在某些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越来越多,就是您刚才说得为什么百年一遇的暴雨、干旱,破纪录的热浪袭击越来越多。这实际与全球变暖有着紧密的联系。

    2007-07-26 15:01:47

  • 中国网:

    那么我们也知道,关于气候变暖的问题,科学研究也不知道有没有确切的证明?因为我们知道每年除了有地方报道非常热,好象有的地方也报道说是变冷了。我记得好象是非典的时候,北京气候就跟平常不太一样了。我们想问一下,现在气候变暖在科学上有没有数据和研究证明全球都是在变暖的?

    2007-07-26 15:02:30

  • 董文杰:

    这个应该对全球变暖、气候变暖的科学证据是非常充分的。所以说,在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大概有数千个科学家参与这个事情,都是气候方面权威的科学家,一起来评估这个影响。

    最新的结论是,在过去的一百年,全球的温室上升了。在第三次的评估报告中,当时科学家说是0.6度加减0.2度。我们科学的认识当时只能精确到小数点一位,现在我们精确到小数点两位。上次用的词和这次不一样,2001年说的是有新的有利的证据,说气候在变暖,并且近50年的增暖主要由人类行为引起的。这次用的词是不争的事实,说气候在变暖,这种变化是0.74。

    您刚才问的另外一个问题,涉及这个数据是怎么算的。这个数据是全球的评估结果,实际全球变暖存在着区域差异。一般来说,在中高温度地区,增暖幅度更大,而在热带,增暖的幅度小一些。另外有时间概念,比如增暖比较明显,冬季增暖明显,夏季少一些。

    所以说,另外增暖也有年际上,除了空间概念上来说,时间概念也是这样。因为这种变暖并不是说一天比一天高,实际它是除了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外,还有气候自然的波动。这种变化与人类活动是没有关系的,有没有人类它都会这么波动。所以说这是趋势性的概念。我们经常叫全球变暖,这是全球的平均值。

    2007-07-26 15:03:13

  • 中国网:

    我前两天在网上看到非常有意思的消息,就是说现在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连法国巴黎的时尚都市的秋冬季服装卖不出去,夏季的衣服开始畅销。您刚才说有季节性,但是气候变暖能不能让季节的划分都不清晰了?

    2007-07-26 15:05:29

  • 董文杰:

    你讲的非常对。国家气候中心的科学家对咱们国家过去50年的气候进行研究,明显发现冬季时间变短,夏季变长,而且夏季的日期变早了,结束变晚。而冬季来的比较晚,所以这种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季节变化,对人类的穿衣起居产生了影响。

    2007-07-26 15:05:54

  • 中国网:

    您刚才说过去100年中,我们平均温度提高0.74度。因为我们都是外行,不太了解这个增幅是不是很大?

    2007-07-26 15:06:42

  • 董文杰:

    如果单纯看这个数据,我们经常说0.74度,我们的天气一天可能都变好几度,一度有什么影响?但是这个一度不是我们说的一天的变化,或者是一个地方的变化,而是整个地区平均起来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影响很大的,因为有些地方在升,有些地方在降。而且这个值IPCC的第四个评估报告讲气候系统是怎么变化的,最新的事实是甚至在海底3000米也发生了气候变暖的迹象。

    第二个,就是气候的影响,它给出气候变暖之后怎么影响生态系统,怎么影响冰川、雪、海平面,这个时候你就知道1度或者0.74度意味着什么,这种变暖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2007-07-26 15:07:36

  • 中国网:

    我们知道气候变暖有一部分自然原因,但是现在大多数人认为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排放二氧化碳气体、氮气污染、汽车尾气排放,这些都造成了全球的变暖。从科学的角度看,您认为现在证明温室气体排放太,加上森林的砍伐和破坏,是不是导致全球变暖最主要的原因?

    2007-07-26 15:08:36

  • 董文杰:

    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这是通过大量的分析,并且科学家用气候系统模式。因为由于这个系统非常庞大,我们不可能把地球搬进实验室来做。但是科学家发明了一个办法,把地球写成数字,然后科学家就拿这个模式做试验,做数字虚拟化的实验。

    一个是他考虑地球自然的影响,比如火山爆发引起的变化,正好可以算出100年的曲线。另外还可以把自然变化不考虑,保留人类活动的影响,过去100年怎么变,得到第二条曲线。第三条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把火山爆发的自然影响也放了进去,从这三条曲线和过去100年的变化,科学家发现,考虑两种因素进去以后,这个曲线是正确的。

    现在全球变暖有两个原则导致,有单一的曲线,还有你将看到基本上是自然的增大,但是它是平的,没有上升和下降的趋势,但是人类活动的曲线有明确的波动,这就是科学家用的第四次报告用的20多个模式,有两个是中国的,一个是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的模式,大家用很多的模式来算,我想这在科学上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气候变化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搞清楚。这里面有一系列的科学问题,但是这种结论是比较肯定的。

    2007-07-26 15:08:53

  • 中国网:

    您刚才说的三条波动的曲线非常形象。我们知道最近几年确实明显感觉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极端的天气事件发生是增强的趋势。除了全球气候变暖,还有哪些因素造成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

    2007-07-26 15:13:06

  • 董文杰:

    没有全球变暖,自然界中也会出现极端。我们不考虑极端的话,好比我们在工业革命之前,我们来观测地球的温度,也有局部地区降大暴雨。但是如果我们观测一百年,就会发现这一百年里面,出现暴雨或者降水100毫米以上的,有可能一百年出现两、三次。而我们现在遇到的情况是,就像前面你讲的,今天不是这个地方大暴雨,就是那个地方大暴雨。更多的对科学的数据研究发现,地球上的降水过去是小雨很多,而现在是小雨越来越少,大雨越来越多。

    其实科学家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比如现在全球变暖,实际在整个地球大气垂直也并不是一致的,在地表的对流层,我们明显的看到它在上升。现在的情况是下面越来越热,上面越来越凉,这样导致温度增大,对流就会增多。这与家里烧水的时候一样,你会看见水对流。对流反映在大气里面,看见的就是积雨云,然后就是打雷闪电,就会造成雷击的害。

    雷击多了以后引起火灾,引起人类伤亡。可能雷击导致的死亡,不要说中国,即使是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雷击死亡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我觉得现在已经可以解释这些现象,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弄清楚。

    2007-07-26 15:17:30

  • 中国网:

    面对越来越多的极端事件,有没有科学的方法预警它?

    2007-07-26 15:19:01

  • 董文杰:

    在研究极端天气事件预警的问题上,几十年前我们没有认识到人类的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得到的一些方法实际是愚钝的方法,没有考虑到这些。由于大气里面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造成全球变暖、极端事件增多,预测难度增加。我们现在有些事情是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科学界对有些现象现在没有成熟的知识。但是,因为是科学的进步,拿中国来说,我们加强对整个气候系统的观测,我们去观测大气里面的风、温度、气压、降水的变化、太阳的辐射。我们同时观测着海洋、观测着青藏高原的积雪,也观测北极和南极的海滨,我们把这些观测完以后,用气候系统模式、天气预报模式来预报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的气候事件。然后通过这个进行预警。

    如果我们看中央台的每天天气预报,那个是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大概两、三天这个预报是准确的,时间越长,可预报性就越差。气候预测就更加困难了,比如预测今年冬天会什么样,我们要了解很多。我自己感觉比较好的预警办法在不断完善,通过科学技术,通过观测体系、数值式,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更多的信息。通过卫星雷达对地球有更好的观测和资料,再加上观测体系、模式体系、资料同化体系,当这些发展很好的时候,我们对未来的准确预警会越来越把握。但是目前在科学上是很大的难题。

    2007-07-26 15:19:14

  • 中国网:

    目前的预测大概能提前多长时间?

    2007-07-26 15:21:27

  • 董文杰:

    天气预报一般在两、三天,三、四天,当然一些极端的事情比较困难。气候预测大概能够对未来的形势有一个判断。比如最近我们监测到海洋的变化,发现海洋有可能发生纳尼拉事件,温度高的时候就称为厄尔尼诺,温度低的时候我们就定义为纳尼拉事件。我们从历史上用数值模式、统计办法分析。这是一个大致的统计,会出现这个事情。但是如果从预警的角度来说,那我们就要及早采取措施。

    2007-07-26 15:21:42

  • 中国网:

    现在的研究,如果我们想减少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害,能做什么?我们现在能着手做哪些防范措施?

    2007-07-26 15:22:16

  • 董文杰:

    从科学的角度讲,第一,首先要观测自然,这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东西。你没有资料的话,科学家面对自然是无所作为的。而观测资料重要的是观测仪器设备,咱们国家在这方面还是投入了很多。当然我们也是通过国际合作把其他国家的资料也拿来。

    第二,就是要发展先进的预测工具。这就是目前的数值动力学模式,就是天气预报的数值模式,也有人叫地区系统模式。

    第三,就是先进的同化系统。资料相当于饭一样,要让模式吃进去,算出未来是什么样的。

    最后,还有先进的气候预测模式,通过与历史数据判断这个模式算出来是不是对的,然后有些模式在某些地区偏多、偏弱,这个时候专家要通过认证仔细分析,通过专家本身的知识和经历,最后对模式进行订证。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出了天气大概会下多少雨,什么时候下。

    这个时候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工作。如果这时候我们告诉普通老百姓,他们不知道危害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所以我们现在在网上发布红色预警、橙色预警,就是告诉他们什么样的预警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2007-07-26 15:25:26

  • 中国网:

    我们也知道,您刚才提到咱们国家跟世界许多国家展开气候研究的合作项目,我想问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包括不够发达的国家,他们是怎么看的?对气候变暖的问题关注吗?

    2007-07-26 15:29:37

  • 董文杰:

    气候变暖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或者发达国家乃至全人类都关注的问题。但是因为气候变化问题和社会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所以这个问题有时候会政治化。有时候有些国家、政府就会有不同的态度。但是,在面对这个科学问题上,全球气候变暖大家说叫“曲棍球系统”。你要知道过去一千年的变化,你把胳膊伸出去,把手和眼睛保持一定的高度,这个曲线就像过去温度的变化曲线,到后面越来越高。所以这就是科学上说的,为什么人类活动对气温造成的影响。这条曲线我想大家普遍是接受的。

    但是这里面为什么在认识上有些分歧?我想对气候变化问题,现在主要分析的原因是经济利益,或者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的问题,在气候变化看法上是有不同。一个是目前科学上有不确定性,气候变化是人类新的挑战,所以科学家把一些问题现在也研究不清楚,有些是研究清楚的,所以会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

    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内部,或者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国家还是认为气候变暖不得了,人类经非常危险了,我们一定要采取措施。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有些人过分的夸大气候变暖的影响,其实有些是自然变化引起的,有些是与气候变化无关的。而某些国家、政治集团为了他的利益,原因现在不大清楚。这也是一种态度。

    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那就是说它变化多少说多少,我弄清楚多少说多少。要在IPCC开会,实际上中国代表团经常扮演这样的角色,我们是既不夸大,也不去缩小。从科学界来讲,现在也有人在批判这种科学家,在制造气候变化的丑闻。如果科学家现在不公正的讨论气候变化,那么科学界将会失去信用。所以我觉得是客观的、准确的认识气候变化的原因,认识它的影响,怎么采取措施,这是无论从科学家的良心,还是从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或者是负责任的人应该采取的一种态度。

    2007-07-26 15:30:16

  • 中国网:

    非常好。我也知道您是刚从加拿大回来,我们知道加拿大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国家。您在那里有没有感觉到,冬天的气候变化也是有变暖的趋势?

    2007-07-26 15:33:47

  • 董文杰:

    加拿大的气候也变暖了。我去的这段时间,恰好加拿大把他们的环境部长撤掉了,换了一个新的。主要的原因是这段时间恰好是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这是2月份公开的。因为加拿大有保守党和自由党,进行党派选举,争取选票。结果气候变化成了加拿大第一争端问题。现在争执的是保守党,自由党就老是攻击保守党的气候变化政策,说你们不负责任。然后保守党受不了,就把内阁里面很强的年轻部长拿来做环境部长。

    加拿大的新闻上经常谈气候变化,第一变化是即使是平常老百姓都和你讨论气候变化。我记得给我们上英语课的老师,我说你们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吗?他说是签署了,但是没执行。气候变化实际现在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

    5月份的时候,有一天加拿大的CBC新闻讲,加拿大环境部的一个工作人员,因为泄露气候变化政策被逮捕了。我过去在全世界从没有听说过国家工作人员因为谈气候变化问题就会被捕。所以当时觉得很震惊,但实际上他涉及到了党派的利益。他们的保守党就讲,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不能过早地承诺《京都议定书》的条款,结果有人反对。然后加拿大人讨论,如果政府不再采取措施,加拿大人都非常喜欢冰球,他们有些人家的后院就有冰场,他们的孩子就玩。冰球是他们的国球,然后他们就谈,假如气候再变暖的话,我们的孩子将来就在后院玩不了冰球了。

    2007-07-26 15:34:02

  • 中国网:

    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董主任我知道有一组数据,《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的时候,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的说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很多网友不太明白,这些精确的削减数据是怎么确定的?

    2007-07-26 15:35:55

  • 董文杰:

    实际总体是要求发达国家减少到5.2%,在2008年到2012年。具体的来算是根据这些国家的能源结构、资源、人口、经济GDP的情况来进行测算的。比如澳大利亚国家消耗化石燃料比较少,这时候它还可以多排一点。有些国家已经排放的很多,那它就要减排。

    我自己感觉到,这背后还有一个问题,实际上是为什么让发达国家带头进行减排?因为早期这些发达国家工业化比较早,它们给大气排进去的二氧化碳非常多。所以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里面,规定所有的国家都有共同的责任。面对全球气候变暖,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会受到影响,受到损失。因为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是大于正面影响的。

    但是责任是有区别的。因为你这个国家,你的祖先已经给大气排放了很多,我们今天由于气候变暖越来越多,你首先就有责任。

    2007-07-26 15:36:38

  • 中国网:

    你多排放了就要多负责任。

    2007-07-26 15:37:42

  • 董文杰:

    而且有些国家很发达,有些人开汽车,出去就坐飞机。到目前为止,他们人均排放还是很大。我最近看一些文章,他们估计50年以前,发达国家对大气里面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了人类整个排放的95%。你算人口的发达国家没有多少,地球上绝大部分的人口还是发展中国家。极少的部分人给大气排放了很多的二氧化碳,而且现在这个情况还是这样。大量的排放还是这个国家,而这些国家,现在我们把气候变化的原因归结成人类活动,那么人类进一步追究,究竟是哪一部分人造成的?

    即使是发达国家造成的气候变暖带来的损失,大的暴雨造成死人等等,那么到底由谁负责任。其实经济学家可以算一笔帐。如果造成的损失是1000亿的话,乘以70%是他们造成的。这个会存在50多年,生命期很长。那就是说,60、70年代排放的二氧化碳到今天还影响着所有地球上人的生命。所以说,《京都议定书》或者《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让发达国家先减排。

    有些发达国家用“捐献”的词说帮助发展中国家,我觉得不是这样,这是他们的责任。你过去的排放行为影响到今天这些人的生活,影响到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实际上你现在带头采取行动,这是还欠帐。

    2007-07-26 15:37:55

  • 中国网:

    我们也注意到,我们国家在探讨气候问题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气候变化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我们想具体的问一下,国家为什么要这么强调?

    2007-07-26 15:39:02

  • 董文杰:

    这个话我记得是05年胡总书记提到的科学论断。气候变化其实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我想这里面主要有两层意思,首先气候是和环境联系起来的,大家都讲环境问题,我们都承认。但是这个问题又是因为发展造成的,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造成的,我们要消除贫困,要建立和谐社会,要在资源面前人人平等。所以说,实际上从这个意义来讲,这是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那要靠发展来解决。如果你不发展,比如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人在不负责任的攻击中国修三峡,如果靠石油和烧煤产生电的话,那会造成多少环境损失。所以我自己感觉,发展问题就要考发展来解决。这种提法在国际上得到了相当的认可,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有些也接受这种论断,必须要靠发展来解决。

    2007-07-26 15:39:15

  • 中国网:

    甚至有的学者认为环境和资源的争夺,可能将来都会影响国与国之间政治的稳定。

    2007-07-26 15:40:02

  • 董文杰:

    是这样的。这个观念当时轰动比较厉害的就是05年7月份,美国五角大楼给布什总统的一个报告,提出来气候变化对美国安全的影响。报告里面预测,未来20年、几十年的时候,因为气候变化什么地方会干旱,水就会中断,就会有战争。我第一次看到是从那个里面看到的。

    那里面有些观点过分夸大,包括在那个基础上,拍的《后天》的电影,这实际上是夸大。但这里面谈的问题是,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是不是它把时间过分的夸大,变得不科学、有点科幻了。

    2007-07-26 15:40:17

  • 中国网:

    您刚才也谈到了三峡工程,我们知道2004年的时候,三峡工程蓄水第二年,川渝等一些地区出现2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2006年夏天,重庆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大火炉。今年初春,罕见旱情再现川渝。而7月份四川、重庆多处地区降水量又创历史新高。网友疑问了,连年天灾使三峡工程影响气候观点更加流行,是不是高峡平湖改变了四川和重庆的气候?

    2007-07-26 15:41:07

  • 董文杰:

    这个问题我想起了去年。因为去年在四川、重庆干旱时,我受中国气象局委托,作为中国气象局干旱组的组长,我目睹了当时的严重的干旱情况。我一回来,就看到网上有人发了三峡的“木桶效应”,三峡阻挡水汽起不来了。当时我去中央台做一个节目,有自称科学家的人提出这个观点,我在电视上和那个人算了一笔帐。我们来算算修起水库以后,对水汽的影响究竟有多大。那天我和他估计,大概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影响。我问他,假如一个月的收入增加到了一万,这一万是因为写书劳动得到的,然后你在地上捡到了1块钱,你的数字就变成了1万零1。

    2007-07-26 15:41:33

  • 董文杰:

    你的这个钱是通过写书增加的,还是因为地上捡的?实际很多因素都是互相影响的,主要是看谁的量最大。你不能说把很大的忽略。

    科学界也有一些人算,在三峡过去之前做一种情况,三峡蓄水以后做另一种情况进行对比。这里面有两种科学观点,有些科学家很负责任,他通过三峡蓄水前观察三峡的温度,然后他就比较看有没有变化。他也用这个数值的模式来做,当然他们会做很长时间,最后看看有没有影响。但是有些人不是很严谨,好比三峡气候这是一个气候问题,是相当长的时间。有些人很着急,他把气候模式只算一个月,我看到一个文章是从8月1日到8月31日,就算是了30天,他就说是影响了。所以说,这里面我自己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科学问题。

    去年大旱,有些人说是三峡造成的。今年又突然大涝了,那么今年又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从一种科学的分析来说,还可以有一些研究。这是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容易产生极端的事件,这是研究气候变化的人给出的一些分析。这是一个大的背景,这么大的背景气候变暖不能就说这次暴雨就是气候变暖引起的。气候变暖和极端事件的关系,就像人抽烟与肺癌的关系一样。抽烟的人是容易得肺癌的,但不是说哪一支烟,或者哪一次伤风感冒就是抽烟引起的,而是长期的积累过程。但是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大气的环境。

    比如去年的高压非常强,然后冷空气就南下。今年是另外一种形式,容易形成暴雨。

    2007-07-26 15:42:58

  • 中国网:

    我们也知道,前段时间中国气象局的新闻发言人、预测减灾司司长宋连春表示,“和往年受灾相区别的是,今年城市受灾情况较重”,相同的大雨,在农村可能就没什么大事,但在城市就具有放大效应,您能给我们分析一下极端灾害性天气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2007-07-26 15:47:03

  • 董文杰:

    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在城市和农村发生以后,对不同的灾区来说影响不一样。比如极端高温热浪,03年法国死了三万人,对欧洲来说发生这种情况一下死这么多人,那是很难想象的。极端热浪对城市损失比较严重,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城市的热导效应,本身城市比农村温度高几度,这样城市的热导效应能够加剧。

    第二,城市人口比较密集。一旦灾害发生的时候,同样的面积如果人多,影响的人就多。但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好一些,所以城市对有些灾害的抗灾能力比在农村强一些。城市如果有大的暴雨,预警信息会很快收到,因为很多人有手机。

    所以说,有些灾害在城市损失大,有些可能在农村损失更大一些。这个与人口密度、条件都是有密切关系的。

    2007-07-26 15:47:59

  • 中国网:

    为什么今年城市的灾患会这么严重?是不是反映出我们国家在城市预警方面做得还是有些不足?

    2007-07-26 15:49:16

  • 董文杰:

    没有绝对的关系。我刚才给你讲的,这也是一种非常偶然或者自然的因素,它不是非常绝对的,说这一年肯定是城市有影响,或者那一年会怎么样。实际上根据灾种多一点,可能就是城市影响大一些。明天那些灾种多一些,农村受灾就严重一些。

    2007-07-26 15:49:38

  • 中国网:

    有网友很关心,据报道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有数据表明到2025年,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将超过美国位居第一。所以现在国际上要求中国减排的呼声很高。中国怎么应对这种压力?又准备以什么措施为减缓全球变暖做出自己的贡献?

    2007-07-26 15:50:06

  • 董文杰:

    我前面提到过,面对全球变暖,人类有共同的责任。就是说谁排放的多,谁影响大,谁要承担责任。他们有人预测,说我们哪一年超过美国,这个有可能。因为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人均排放比美国的少。在自然面前人人平等,排放二氧化碳也应该是人人平等的。不能说你一个人排那么多,我这边四个人和你排的一样,从采暖到做饭那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有些做法是很荒唐的,让中国强制承诺这是很荒唐的。

    我们这样一种发展中国家,我去加拿大,他们的国土面积很大,他们的人口不是很多,它现在还在出口石油、出口木材,那么他人均占有的资源这么大,他们又开大车,排放很多。实际上我觉得从一种道德的观念来讲,你应该及早采取措施,你要把你欠的帐还上。我觉得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是发展中的大国家,但是中国在这方面还是采取了很多措施。

    比如我们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我们在城市种了很多的绿地。中国的林业方面我们不再去砍树,而是育林。中国的政府进行节能降耗,我们说GDP能耗要降至到20%。我印象最深的是,国务院好象要出台文件,说夏天不能打领带、穿西服,空调不能超过26度。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一年一个发达国家的代表团到我们的气候中心访问,一起开气候变化的研讨会,然后我们就坐在一起回答记者提问。他们都是西装革履的,可能他们觉得热,因为我们的空调只有26度。

    有个记者问的很深刻,他说你可不可以把你的西服和领带去掉。另外我自己感觉,你去一些国家,中国的小孩子节能意识非常强,我的孩子在中关村一校,他们都是节能小标兵、节水小标兵。我自己感觉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其实在这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像退耕还林还草、节约能耗。另外,中国控制人口,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办法。现在少生一个孩子,实际上就是降低了一个排放,所以应该说是中国态度非常明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了共同区别的责任,我们作为一个发展大国,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们现在政府在采取,每个人在采取措施,来保护气候和环境,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联系在一起的。

    2007-07-26 15:50:35

  • 中国网:

    我们来回答一下网友的提问,有一个网友叫“98765”,他问气温变暖有没有好的一面呢?

    2007-07-26 15:54:35

  • 董文杰:

    有。好比在北京一些冷的地方,我们不需要穿厚的棉衣了,也不会把脚冻肿。在一些地方,本来种一季度庄稼,现在可以种两季度庄稼。这是气候变化的好处,它有两方面的影响,它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现在我们为什么关心这个问题,是因为它的负面的影响超过了正面的因素,所以这样的话我们在适应气候的变化。

    2007-07-26 15:54:59

  • 中国网:

    有一个网友提出,气候的变化会不会导致居民的大迁徙?

    2007-07-26 15:55:19

  • 董文杰:

    有可能,因为海平面本来就是高的,海平面一升,它的国家就淹没了。我举个例子,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他的生活方式喜欢在冰天雪地里面生活,气候上升以后他们的环境受到破坏,这种事情就发生了。再一个气候变暖引起有些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减少了,这些人也要移民。

    2007-07-26 15:55:32

  • 中国网:

    还有叫“西江月”的朋友说,北京的天气好是阴沉沉的,很不舒服,北京的气候环境怎么样,明年奥运会的时候能有好天气吗?

    2007-07-26 15:56:49

  • 董文杰:

    咱们国家为了奥运会,包括北京的城市,为了改善我们的环境,改善大气质量,采取了一切措施,这种情况是会好转的,因为全球变暖的背景不是靠北京控制的。这里面有时候会有气温的原因,有些是我们做的,有些是我们想办法能够改变的,北京限制在外面烤羊肉串。我在加拿大的时候,它的公园里面有很多烧烤的炉子,在中国是四环还是五环以内限制了。所以说这个有些是我们能够做到,有些是全球的情况我们不能做的。

    有的网友问明年2008年天气的问题,我现在还很难回答。很抱歉,科学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回答。

    2007-07-26 15:57:00

  • 中国网:

    但是我们要共同爱护地球。今天非常感谢董主任做客我们的中国访谈,跟我们聊了很多气候方面的话题,的确今年夏天全球各地的洪水越来越肆虐,我希望人类能够更加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共同努力,让我们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空气越来越清新。非常感谢网友朋友的关注,我们下次访谈见!

    2007-07-26 15:58:52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rtsp://video.china.com.cn/2005VIP.CHAT/vip20070726b.rm

网友发言:

  • 一棵树:

    西方媒体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中国是主源,您认为呢?

    2007-07-26 09:08:12
  • 98765:

    气候变暖有没有好的一面?

    2007-07-26 09:09:09
  • 83:

    全球气候变暖会不会涌现大批“气候难民”,导致居民大迁徙?

    2007-07-26 09:09:37
  • 沙漠水手:

    今年夏天到处发洪水,我们是不是离“未来水世界”不远了?

    2007-07-26 09:10:09
  • 西江月:

    北京的天气最近老是阴沉沉的,又闷又热,今天早上又是这样,能见度很低 ,这样的天气让人很不舒服,北京的气候环境现在怎样?明年奥运会能有好天气吗?

    2007-07-26 09:10:44
  • 猴子:

    为什么天气预报总是不准?我们国家的天气预报能提前多久预测天气?现在世界上预测天气的准确率有多高?

    2007-07-26 09:11:48
  • 月:

    天气预报中总说可悬浮颗粒,是不是汽车尾气 、工业废气的排放都会增加可悬浮颗粒,颗粒多了会对我们有什莫影响?

    2007-07-26 09:12:23
  • 游客:

    上海遭遇长期高温,是否与全球变暖有关

    2007-07-26 15:15:07
  • 天爱光明:

    会不会发生像电影演的整个纽约都被淹掉的事情呢?

    2007-07-26 15:50:42 //end for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做客中国访谈

    中国网 赵娜

  • 访谈现场

    中国网 赵娜

  • 极端的气候灾害形成的原因有两方面

    中国网 赵娜

  • 全球变暖、气候变暖的科学证据是非常充分的

    中国网 赵娜

  • 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季节变化

    中国网 赵娜

  • 没有全球变暖,自然界中也会出现极端

    中国网 赵娜

  • 时间越长,气候预测就越困难

    中国网 赵娜

  • 气候预测大概能够对未来的形势有一个判断

    中国网 赵娜

  • 气候变暖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或者发达国家乃至全人类都关注的问题

    中国网 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