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访谈 | 外国使节看中国 | 专家学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网上直播 | 视频中国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中国未来综合现代化七大发展策略

中国网 | 时间: 2009-09-29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中国未来新发展期战略的理论择定——

国家级课题负责人提出中国未来综合现代化七大发展策略

 

  200999日上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继续探索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更好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前进”。这次集体学习有何战略意义?我们该如何探索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规律,以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呢?

 

日前,“十一五”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课题负责人、国内著名智库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于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际化节点战略、市民社会战略、自主创新战略和差异化分区战略等四大战略指引下,可提出七大发展策略,即综合价值观,社会发展策略、生态发展策略、产业发展策略、城乡统筹策略、服务型政府管理策略以及综合现代化的评价指标策略。

            第一大发展策略:建立综合价值观

改革开放初期,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是我们最大的价值观,是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但是实现现代化,不仅要生活宽裕、物资文明,还要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树立综合价值观是实现经济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树立综合价值观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最终目的的必要条件。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精神文明、社会保障高、社会和谐、自身充分发展等,人民才会感到幸福,社会的“幸福指数”才会高。所以综合价值观是我们实现最终目的必须树立的价值观。

           第二大发展策略:综合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策略

根据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综合社会现代化是一种新型社会现代化,是尚没有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国家在21世纪做出的一种战略选择。由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受到全球化的推动,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已经并将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在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吸引和影响下,没有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国家,有可能采取积极措施,协调推进两次社会现代化,试图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1)综合社会现代化的方法的理论基础。国家综合社会现代化的方法有四个理论基础:综合社会现代化理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综合社会现代化提供了各种方法的基本规律。综合社会现代化既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有交叉的部分,又有自己特殊的问题。它不是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简单叠加,因为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在许多方面是对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转折和扬弃。它是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社会现代化也是社会发展、社会转型和国际社会地位提高的交集;综合社会现代化的方法也是一种社会现代化函数,某个国家某个时段综合社会现代化的方法的集合,就是综合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模式;某个国家的时间上衔接的模式的集合,就是国家综合社会现代化的一条路径。综合社会现代化的路径、模式和方法,都是非常多的,而且不同方法、模式和路径的适用性是不同的。

2)综合社会现代化的主要方法。关于综合社会现代化的具体方法,目前的案例很少。下面,从理论角度进行推演,举例说明综合社会现代化的方法。第一种,新城市化,城市化和郊区化并举。促进城市——郊区——乡村的动态平衡。第二种,信息化和绿色化并重。全面普及因特网、绿色和生态友好的社会生活和观念。第三种,社会福利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普及社会福利,建立高效的福利国家。第四种,社会创新化。全面普及创新,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创新型社会。第五种,城市和农村现代化并重。同步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城乡协调发展。第六种,教育现代化。普及初等和中等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第七种,卫生现代化。建立公共卫生制度,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健康寿命。第八种,交通和通信现代化。普及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促进社会流动性。第九种,劳动结构现代化。促进劳动力快速转移、劳动专业化、向知识社会转型。第十种,促进社会公平。扩大转移支付和税收调节,消除绝对贫困,提高分配公平性。

3)综合社会现代化方法的多样性。同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一样,综合社会现代化的方法具有多样性,也反映在方法数量的巨大、时间差异、国家差异等方面。综合社会现代化的要素配方的要素比例应随时间而变化。调整配方比例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则:第一个原则,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要素的比例要逐步减小;第二个原则,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要素的比例要逐步增大;第三个原则,比例变化的速度不能超出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第四个原则,以追赶和达到发达国家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先进水平为目标。遵循四个原则,结合实际国情,就可能找到一组适用的配方。

第三大发展策略:综合现代化的生态发展策略

生态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将以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意识为突破口,以轻量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的“三化一脱钩”为主攻方向,努力完成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实现环境管理从“应急反应型”向“预防创新型”的战略转变。以天津市西青区生态发展综合现代化为例,本文重点总结区域经济在开展“预防创新型”战略转变所应做到的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经济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是重中之重。

战略目标:在2020年,经济“三化”达到世界初等水平,全部环境压力指标与经济增长相对脱钩;在2050年,经济“三化”达到世界中等水平,经济与资源、能源、物质和污染等完全脱钩,部分环境指标与经济增长实现良性耦合,部分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基本任务:经济“三化”从世界低等水平提高到世界中等水平,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完全脱钩,关键环境指标与经济增长实现互利耦合;资源和物质生产率提高1030倍,工业和经济废物密度下降90%左右,工业废水和废物处理率基本达到100%;弥补和消除历史遗留的环境损害、减少和消除转型过程中新的环境损害、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型。

战略措施:①继续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走绿色工业化道路,降低新增环境压力;②促进传统工业流程再造,加速环保产业的发展,降低工业污染;③继续实施污染治理工程,逐步清除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污染遗留;④继续推进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建设资源节约型经济;⑤实施绿色服务工程,加快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的“三化”转型。

2)实现社会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是当务之急。

 战略目标:在2050年,人居环境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绿色生活和环境安全等达到世界中等水平,社会进步与环境退化完全脱钩。

 基本任务:社会“三化”从世界低等水平提高到世界中等水平,社会进步与环境退化完全脱钩,关键环境指标与生活质量实现良性偶合;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普及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废水和废物处理率达到100%,人均服务消费提高50倍,环境风险下降20倍,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弥补和消除历史遗留的环境损害、减少和消除社会转型过程中新的环境损害、完成社会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型;建立环境友好的生态社会。

战略措施:①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走绿色城市化道路,建设绿色家园;②实施绿色家园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同享现代化成果;④完善自然灾害减灾机制,发挥城市服务功能,保障环境安全;⑤实施绿色消费工程,扩展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

3)提升居民的现代生态意识是关键所在。

现代生态意识,以现代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经济科学和生态现代化理论为基础,提倡高效低耗、高品低密、无毒无害、清洁安全、循环节约、公平双赢、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预防创新和健康环保,主张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监督、谁签字谁负责和谁渎职谁受罚,反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超量消费,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的完全脱钩、社会进步与环境进步的良性耦合、人类与自然的互利共生。

 建立现代生态意识,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①建立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奠定生态意识的法律基础。建立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基本内容包括:关键岗位环境责任书、关键岗位环境审计书、环境责任20年有效期等;②建立关键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制度,奠定生态意识的管理基础。在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关键项目环境风险等级评价制度。评价周期可以考虑为5年到10年(特别关键项目每5年评估一次);③继续控制人口规模,奠定生态意识的科学基础。如果人口规模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那么,生态意识不可能建立;④加大生态和环保教育投入,从小学开始普及生态知识;⑤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促进环保活动和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健康发展。

第四大发展策略:综合现代化的产业发展策略

首先,要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外来企业的本地根植性。一要提升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二要积极出台政策,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三要加快从制造型生产企业向科技型创造产业升级转变。

其二,要加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要加强现代服务外包;二要加强软件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三要加强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四要加强宽带服务内容的数字化

其三,要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及国家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增值方面可采取以下两种办法:一是要加快引进主要包括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与管理;二要加强精密机械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紧密联系。

其四,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金融融资和民间金融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融资一向比较困难,然而为了实现扩大再生产,天津市西青区在尝试个性化融资方面做出示范,并全面系统的总结了以下三种渠道:①具体的形成针对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高地; ②形成针对外资企业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高地;③积极推进民间金融发展。

第五大发展策略:综合现代化的城乡统筹策略

概括起来,综合现代化的城乡统筹策略共包括以下七个主要方面,需要在综合现代化进程中重点关注和发展:

一、统筹城乡规划管理。①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全覆盖,理顺机构设置,实行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②继续完善城乡规划编制全覆盖,打捆编制镇总体规划及所辖村的村庄规划,实现乡镇域内规划全覆盖;③增强城乡规划管理效能,以实现规划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公开化为目标,以建立先进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

二、加强城乡社会管理。①加快数字化城管试点市建设,实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消除管理盲点;②建立健全人口综合管理调控机制,抓好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三、统筹城乡公共服务。①健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一个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同时要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分区,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的合理性;②加强城镇发展,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文化、就业、救助等服务,提升社区服务功能。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服务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和服务外包等形式,吸引和培育加盟服务企业。

四、统筹城乡公共财力。①促进城乡协调机制逐步完善,积极探索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②统筹公共财力,实现公共财力向农村倾斜,保证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五、统筹城乡保障体系。①立足富民优先,缩小贫富差距;②进一步完善制定农村医疗等管理规范和实施细则,有效加强农村医疗保险的住院管理工作;③促进充分就业,围绕新一轮促进就业政策,对城乡劳动者实行“四个统一”,同时全面开放城市职业介绍机构;④实施社会保障改革,纯农民参加新农保,新农保由政府、集体和农民三方出资,和城保之间可以接续转换。

六、统筹城乡资本渗透。加快“三农”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资力度,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拓宽农村、农业的筹资渠道,保障农村、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推动力。一要加强对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素质;二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业筹款渠道;

七、统筹城乡产业互补性发展。要实现城乡资源的开放性流动,实现资源要素在城乡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优化配置。一要积极推进城乡工商业联动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二要坚持以特色优势农业为重点,以发展外向型农业为核心,用经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三要通过工业化链条延伸加强城乡经济融合,形成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互动网络;

第六大发展策略:综合现代化的政府精细化管理策略

一、设置底限(产业准入门槛、增长边界等),提高门槛。服务型政府在这场产业结构升级的革命中,首要的就是产业“准入门槛”的设定。各镇的招商引资不能再继续原先的“来者不拒”,而应根据各镇的具体条件建立起了一套产业引进标准,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产业。根据准入标准的高低,将企业分为四大类:无门槛企业、门槛控制企业、限制引进企业和禁止引进企业。

同时要加强各城区的用地增长边界的管制,避免再次出现蔓延式发展。加强组团和建设用地之间的区域绿地和廊道的缓冲作用。

二、确立标准(产业用地、城镇建设标准等),提升档次。建立产业用地标准和城镇建设标准。通过制定投资项目评价体系,建设标准厂房,提高准入门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设置包括建筑容量率、投资强度、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建筑系数和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例共5项指标,作为产业用地的评估标准。

三、加强规划(用地调整、公共服务等),优化空间。加强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龙头作用,统筹作用和先导作用。通过资源本底的调查,加强城市规划的公共决策机制建立,提高城市规划的前瞻性,通过用地调整和主导产业的引导和统筹,实现城市用地的效益最大化,避免规划带来的最大浪费。全面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形成以中心城区为骨干,按区—镇(街道)—居(村)委三级,分层次配置的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建立区域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网络,营造各类社区公共服务空间和服务环境。积极探索新型社区的建设、管理模式,合理引入市场机制创办养老、托幼、文化、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等各项便民服务业。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特别是旧村,旧工业区的城市更新,注意采取市场化主体和政府主体的双重参与,减少市场推动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制定规则(制度改革、公共财税制度等),加强扶持。政府要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制定规则来有效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政府必须扶持重点关注的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积极培育自己的龙头企业,大力吸引拥有核心技术的外地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进驻。

第七大发展策略:建立综合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评价体系,以便实践中有所遵循。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逐步深入,国际上也比较重视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我们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既要吸收国际上有关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还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特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设计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可以作如下考虑:

一、指标体系的设置。在整体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必须把经济指标摆在整个指标体系的突出位置。

二、经济指标的选择。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既要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又要重视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增长谈不上发展,但增长并不是发展的全部。

三、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在评价标准上,既要看数字,又不能唯数字。数字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重要形式,建立评价体系不能不看数字。在社会发展方面,义务教育普及率、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等;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人口出生率、人均耕地面积增减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率等,这些数字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必须予以重视。

四、指标的弹性选择。指标既要有确定性,在一个时期内相对固定,又要形成“动态管理”的修订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作出调整。指标体系涵盖的时限既要考虑本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更要考虑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重点可放在本世纪头20年。

于今最后指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是一个统一并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采取“上下结合”和“分类指导”的方式,分步骤进行研究和编制,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关报道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396 (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