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晴与父亲黄克诚

中国网 | 时间: 2010-05-06  |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报

黄克诚大将军生前照

黄克诚大将军生前照

  瘦削身材,衣着简朴,微笑恬淡,话语平和,透出专家学者的气质,给人以亲切随和之感。如不言明,恐怕少有人能据此猜出他是鼎鼎大名、德高望重的开国大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黄克诚之子——人民日报社资深记者、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黄晴。

  文韬才略

  作为叱咤风云的著名军事家,黄克诚大将为人们所熟悉。然而,这位文武兼备的长者文思纵横的一面却鲜为人知。将军一生中写过不少诗词,战争年代因颠沛奔波至今仅保存下《思亲》一首。1959年后黄克诚在《自况》中写道:“少无雄心老何求,摘掉乌纱更自由。蛰居矮舍看世界,漫步小园度白头。书报诗棋能消遣,吃喝穿住不发愁。但愿天公勿作恶,五湖四海庆丰收。”几年后即将赴山西工作之际作《抒怀》一首:“京华荏苒十三年,半是辛劳半是闲。愧无建树对祖国,却有遗恨留史篇。回思往事皆成梦,纵观万物尽争妍。衔命西去无别念,愿尽余生效薄绵。”“文革”浩劫伊始,被造反派“揪”回北京批斗的他写下七绝:“抓走不外杀管关,人生一世也平常。反躬自省无憾事,脸不变色心不慌。”一天夜里将军梦见老母亲,醒后即赋诗《梦母》道:“梦归故里看亲娘,亲娘见我惊倒床。欲哭无泪望穿眼,欲言无语思断肠。面沉怒色示指责,为何更早不还乡。自古忠孝难两备,孩儿扪心愧对娘。”

  父亲文韬才略,黄晴亦文采飞扬。因为年轻时看了不少斯诺的英文原著,黄晴受其影响后来选择了记者这一职业。1982年,他跨出北京大学又经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学习,毕业后进入人民日报社开始笔墨生涯。1985年后他任驻日记者一年,上世纪90年代后又曾在德国和美国当记者。

  驻外记者常是单兵作战,最多时一般也就两人,活动量和压力比较大。工作涉及到多方面,既当记者又兼任编辑、司机、厨师和会计,很多事情要独自完成,很辛苦。黄晴说道:“尽管对国外社会了解‘不深入’,但还是有一些直观的感触。所以无论是看问题的视角,还是笔下文章,都不会盲目崇拜,没有绝对化倾向,而是冷静、客观地去看待与报道。在诚信环境、文明程度上我们还有差距。对我们来说,要善于吸取别人好的东西,否则会闭塞自己。要有大国心态和气度,要有民族自信心。”

  黄晴于几年前辞去《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的职务,这样可以有时间写点东西。他以写国际评论见长,文章见解深刻独特,经常对国际热点的政治、军事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他的评论观点鲜明,一针见血,深入浅出,评论到位。有人评价“黄晴的国际时事评论散发着历史学家睿智的光芒,生活中人们很容易淡漠的现象也总会引起他的深思”;“他的评论有一种追根溯源的感觉,让人穿透遥远的时空和硝烟弥漫的战火而产生撼人心魄的思考”;“他的文章精炼、犀利、诙谐,入木三分,不是匕首,却射出锐利的锋芒;不是钢枪,却直戳着时代的病垢。”黄晴认为写好国际时评,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及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正确判断和透彻分析。

黄晴近照

黄晴近照



1   2   下一页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