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晴与父亲黄克诚

中国网 | 时间: 2010-05-06  |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报


  将门家风

  黄克诚素以耿直、敢说真话著称。对此,黄晴平静地说道:“父辈那一代人大风大浪经历得太多了。父亲不盲从,不考虑个人处境的得失,保持本色,保持了做人的完整性。”黄晴认为父亲毕生投身革命斗争,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能够独立思索,不看风使舵。对于世人的毁誉,父亲一向淡然处之。对他来说,不论大事小事,只问当做不当做,当做,便直道而行。

  在家庭教育上黄克诚对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黄晴回忆道:“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问题’了,很难对我们进行‘正面’教育。日常生活中父亲并未给予我们很大关注,偶尔会过问一下。年少时我们念书都没问题。父亲从不刻意要求我们的成绩得名次,主张顺其自然。他认为学习态度要端正,学知识以后能够自食其力就可以。”黄晴感觉父亲教育子女时不搬弄名词,不故作玄虚,而是善于从丰富的人生阅历中提取有教益的事实开导人,使人感到历史和经验的厚度;还告诫他们不要先学会世故,要靠自己奋斗成才。

  黄晴像父亲那样不事张扬。“父亲年轻时就是这样的性格。后来被社会与时代推到这个角色,一辈子狂不起来。我们子女的性格也都是这样,可能都本事‘不大’吧,太平时期干活吃饭而已,都是普通人啊。再说狂也要有狂的本事。30岁以前可以‘狂’点,这个‘狂’是指思想、见识和生命的激情。我年轻时一般人的观点难说服我,必须要有思想、逻辑、才气才可以;但在为人处世的态度上,我没有狂的概念。”

  黄晴低调谨慎,这与他从小受到父亲影响与将门家风有关。黄克诚律己治家待人的小节,朴素地折射出将军为人的大节。多年来,黄老一直住在那栋解放前留下的破旧房子里,管理部门曾多次劝说他搬迁或为他翻修住房。但黄老不答应:“现在群众住房还困难,还是把钱节省下来用在当用之处吧。”那时家里配有汽车,子女们却极少坐。当年黄晴结婚时,社会上婚嫁讲排场,可他却骑自行车把新娘接到家里。

  黄老待人既平等又尊重。有位当年护理过他的医务人员感慨,这位首长住院时不搞隆重的“欢迎仪式”,是如此的“安静”;他的探视群体特别,既有身居高位的领导人,也有普通的群众;他和家人没有给医务人员找“事儿”的意思,还常会轻轻地对我们说声“谢谢”、“麻烦你了”,让我们很感动。1986年病重住院的黄克诚得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后拒绝治疗:“不要再为我浪费国家钱财了,把药留给能工作的同志吧。”

  遗范永怀

  黄克诚逝世后,夫人写了一副挽联:“为人复何求,少逢国危,坚信马列,青年从戎,毕生尽瘁幸得见中华民族光荣屹立。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国运日兴,人才辈出惜不随全党同志再尽绵薄。”并将黄克诚生平介绍草稿中仅有几处欲抬高的形容词删去,“他一生没有给自己争过什么,我们还是尊重他吧。”追悼会上,中共中央称“黄克诚同志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

  黄晴兄妹认为,“父亲追悼会办得很隆重,可以说是‘备享哀荣’了。这大约未必是他所愿所望的。他从未忘记,自己踏上革命征程的初衷,是选择一条‘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道路。”“父亲逝世后,1987年初我写了一篇约2000字的纪念文章刊登在《人民日报》上,题目是《遗范永怀》。我妹妹写过一篇题为《岁寒心》的长篇纪念文章。”黄晴感言,“父亲有一颗不甘于做弱者的顽强的心。永远忘不了父亲最后的时刻,心脏跳动的节律急骤下降,心电图像拉成了一条直线,人世幽冥之间竟只是几秒之隔,父亲离去了,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在悲恸中,我沉思着他的一生。也许,人生的毁誉荣辱都将为岁月的流逝洗涤冲淡。在一个大变动的时代,父亲做了应做的事,尽到了责任。”

  言为心声。黄晴认为妹妹写的一首怀念父亲的诗也代表了他的心绪:“当你死去的时候,你墓上没有大理石的丰碑;只有一杯绒绒的新土,春来正是绿草青翠。亲人们在心底葬下你平凡的名字,它并不标志着成功与尊贵;唯有生活的川河收容你一生的努力,向死者呈上最后的安慰。但骄傲吧,你尽可藐视那显赫一时的权贵,像千百万垦荒者一样自豪无愧。你自觉地选择了艰难,是为了把幸福带给人类。”

  作为陪伴父亲走完生命历程的人,黄晴总感父亲人犹在,情未尽。当他尝试着把关于父亲的思绪连缀起来时,便越发深刻地意识到他并不只是在缅怀自己的父亲,而是在又一次追寻整整一代革命者前仆后继献身的事业。千万先驱者将生命铺作新中国的基石,不论人们是否自觉地铭记,也不论在历史的特定时刻里人们怎样地评价,那一代人的努力已永远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命运里。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他们走过的弯路,他们的个人选择蕴含的历史必然性……作为他们的后代,黄晴不会忘记。

  《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7日第8版    



   上一页   1   2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