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访谈 | 外国使节看中国 | 专家学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网上直播 | 视频中国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中法建交内幕

中国网 | 时间: 2009-01-05  | 文章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公开来访的“秘密使者”

时间回溯到1963年10月21日。深圳罗湖。隔着作为内地和香港分界线的简陋路障,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夫妇与时任外交学会副秘书长的吴晓达和外交部官员张锡昌挥手致意,中法由是开启了不久后震惊世界的建交之旅。
  埃德加·富尔,法国激进社会党人,律师出身,能言善辩,熟悉国际法,曾两度任法国总理,与戴高乐虽非一党,但关系密切。他曾经于1957年访问过中国,与中国领导人有过交往。这次是作为戴高乐总统的代表来华,而且不是“试探性使命,而是委托他前往中国与中国领导人(就建交问题)谈判,并期望谈判能取得圆满成果”,时任法国总统府秘书长的罗齐埃后来回忆说。
  虽是堂皇而来,富尔为保密花费的心思一点不比后来的基辛格差。除去公开对外宣布访问纯系“私人性质”,还特意在之前和之后加访了柬埔寨和印度。
  根据《春华秋实40年—中法建交回忆录》一书披露,当事双方的“前哨战”更耐人寻味。对中方来说,自称是“戴高乐特使”的富尔到达后就一反境外表态,强调访问是“正式的”、“官方性质”的,他本人携有戴高乐的亲笔信。但信的形式颇令人玩味:戴高乐总统的信是写给富尔的,不是正式授权书,甚至只字未提委派富尔为特使和建交谈判。但信中强调,事先已经同富尔谈过,并“完全相信富尔对中国领导人所说的以及富尔听到中国领导人所说的”。分析后,中方确定在预定的高、低两种接待方案中按高规格接待。对富尔夫妇来说,一路行来,从深圳到广州加挂了专列车厢、广州市长(而不是副市长)亲自宴请,北京下榻钓鱼台国宾馆,接待规格“不断加码”。富尔心知肚明,中方显然“听懂了”戴高乐发出的信息。
  中法两个“有自尊心的民族和奉行独立政策的国家”(周恩来总理语)就这样开启了历时三个多月艰辛、高效、相互理解、在原则问题上寸土必争的建交谈判。


  艰苦谈判
  谈判在北京和上海进行了共六次。法方主谈的是富尔和他当过记者、精明能干的夫人,中方由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亲自主持。
  10月23日,周总理会见富尔。寒暄中,知晓周总理曾在巴黎逗留过的富尔一句“现在是再去巴黎的时候了”,拨云见日,点出他访问的主题。但他心中很清楚地记得戴高乐的一道书面指示:“严格说来,我们无求于人。”
  这就不能不提戴高乐将军。结束了在科隆的“闭关修行”,又刚刚体面地结束了旷日持久、耗物损人的阿尔及利亚战争,正在对外关系上追求“法国的伟大”,戴高乐对中国表现了超乎寻常的重视,一切与建交有关的活动都在他亲自掌控之中。但法国人的高傲个性又使他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与中国建交的问题上取得“完胜”,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不失面子”。
  自始至终参与了建交谈判的张锡昌回忆说,“法方既想同中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又想避开主动宣布与台湾断交。实质上是回避公开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和反对‘两个中国’问题”。一句话,“戴高乐不愿在建交问题上给人以法国有求于中国的印象”。
  但对中国来说,台湾问题绝不是“面子”问题,而是原则问题。针对法方提出的无条件承认、有条件承认、延期承认三个建交方案,周总理提出了中方的对案:全建交方式,即法国先同台湾断交,再同我建交;半建交方式,即如英国、荷兰那样,只互派代办;暂缓建交,先设民间贸易代表机构,积极探讨建交可能。中方特别提出,欢迎积极的直接建交方式。
  富尔体会到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绝不会做任何原则上的让步,一向谈笑风生的他变得沉默寡言,与法国烹饪齐名的中国美食也让他失去了胃口,谈判一时陷入僵局。这时,周总理特意安排富尔夫妇去外地游览。返京后,富尔看到中方的新方案,即不要求法国政府公开申明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主动宣布同台湾断交,而以中方照会申明、法国默认的方式代替。


  三项默契
  虽然法方少有提及,中方也只在近年才有所披露,但双方外交界人士在讨论中法关系时已经屡屡谈到当年双方存在的建交三项默契。
  张锡昌回忆,是他本人按照周总理口授,交给富尔三项默契的法文译文,内容如下:
  一、法国政府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不再承认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
  二、法国支持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地位,不再支持所谓的“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三、中法建交后,在台湾撤回它驻在法国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的情况下,法国也相应地撤回它驻在台湾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
  富尔把第一项默契“不再承认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删去。双方协商,改为“这就自动地包含着这个资格不再属于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载有这三项默契内容的富尔给戴高乐总统的报告至今仍保存在法国政府的档案中。
  “外交核爆炸”
  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当日,戴高乐在总统府接见了又在印度“优游”多日后回到法国的富尔,表示同意他的访华报告,准备法中两国相互承认。
  1964年1月27日格林威治时间11时,中法建交联合公报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全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商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三个月内任命大使。”这也许是中国外交史上措辞最为简洁的建交公报,但却被西方媒体评价为引发了“外交核爆炸”。
  

戴高乐的预言
  当时,周恩来总理正在访问非、欧、亚14国。次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奉命就中法建交发表声明,强调“中国政府认为有必要重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任何把台湾从中国的领土割裂出去或者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都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同意的”。
  4天后,一向喜欢利用记者招待会突如其来宣布重大决策的戴高乐总统在爱丽舍宫举行了1000多人出席的记者招待会,颂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比有记载的历史还要悠久的文明古国”,并预言“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该仿效法国”。



 
|相关报道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396 (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