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访谈 | 外国使节看中国 | 专家学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网上直播 | 视频中国
 浏览中国网栏目

浅论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背景(一)

中国网 | 时间: 2009-01-16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而在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情况则大不相同。双方在战场上较量的结果是几乎打个平手,这使美国必须正视新中国的力量。尽管在面子上,他不甘承认失败,但是事实是,他不得不对中国的一举一动予以高度关注。在中国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之后,美国就一直在注意中国的动向。当中国采取实际行动,于1954年9月3日炮轰金门之后,美国决策层更是加紧研究对策。国务卿杜勒斯事发当时并不在美国国内,他立即从马尼拉开会的地点发电报给国务院,认为台湾海峡地区出现了危机。他因此缩短了在台湾的逗留时间,尽快赶回华盛顿研究对策。

9月9日,美国决策层对台海局势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决策层内部对于美国是否承诺保卫沿海岛屿存在分歧。其中持反对意见的人大都论及了与中国发生战争的无益性。国防部长威尔逊(Charles E. Wilson)认为“很难向美国人民和盟国解释,为什么美国不想在印度支那与共产党中国打仗,却要心甘情愿地为了一些小岛与共产党中国打一场战争。”代理国务卿史密斯说得更明白,“美国在准备与中共打一场战争之前,应该想好怎样来结束这场战争。” 就连杜勒斯在早些时候的讨论中也认为,如果承诺保卫金、马,战争的危险性就自然会增加,从而可能导致与中共发生军事冲突。 可见,美国决策层中的一部分人此时已相当注意避免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可以说,在朝鲜战争以后,美国对中国的顾忌大为增加,他们不想因为任何原因再卷入一场与中国的战争之中。

从中国来讲,朝鲜战争以前,中国领导人虽然对美国的军事、经济实力有清醒的认识,但是涉及到国家政权的巩固问题,如果遭遇美国的挑战则绝不妥协。

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中国领导人就意识到美国的干涉的可能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考虑到美国干涉的可能性就不打算出兵朝鲜。相反,毛泽东未雨绸缪,决定加强东北边防。周恩来在1950年7月2日约见苏联驻华大使罗申时指出,考虑到种种可能的情况,为了防备万一,中国政府准备在中朝边境集中9个师的兵力,美国军队不过三八线则罢,一旦越过了三八线,中国人民解放军便以志愿军的形式入朝协助人民军抗击美国军队。 8月4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重申了美国扩大战争的可能性。但是,他更明确地讲,“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对朝不能不帮,必须帮。”在他和周恩来这一段时间里与苏联大使、专家以及军事顾问的谈话中不止一次地说明,中国有决心成为北朝鲜的坚强后盾,解放军不怕与美国军队作战。 后来虽然经过一些波折,但是出兵朝鲜的决策还是确定了下来。

毛泽东作出这样的决策主要是因为相信战争的正义性。他在1950年12月3日会见金日成的时候说:“战士们是为祖国人民而战,靠的是一股气,一股革命的正气。我看志愿军打败美军,靠的就是这股气。美军就不行,他们钢多气少。” 另外一个促使毛泽东作出出兵决策的重要因素是他一贯的大无畏气概。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分析美国的特点时仍旧带着常人少有的藐视。“它(指美国)在军事上只有一个长处,就是铁多,另外却有三个弱点,合起来是一长三短。……在战斗力上,美军不如德、日的军队,……敌人是不可怕的,它的装腔作势和气势汹汹是吓唬人的。” 毛泽东说上面这段话并不是没有考虑到美国发动大规模的战争的可能性,事实上,他意识到美国“是什么都可能干出来的”。“无非是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且打原子弹,长期地打,要比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得长。”即便这样,毛泽东仍然认为:“我们中国人民是打惯了仗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报道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396 (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