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多渠道促进民心相通

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来,国家在推进民心相通方面都作了哪些努力,有哪些成就?我们又该如何借助现代信息传播来更好地实现民心相通呢?

王文: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三年多的发展成就,中国与相关国家在民心相通层面的互动形式上正不断创新,交流领域上也在不断拓宽。我国在相关国家的认同感和软实力也显著提升,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比如,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间交流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多样化。三年多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交流活动,包括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图书展等,其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各地民众的积极参与。

高速发展的文化产业也丰富了民间交流内容,创新了文化互动的形式。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建设文化产业基地、文化创意园区,举办文化演出等方式,将历史深厚的丝路文化深入挖掘并向公众展出,为不同民族的历史底蕴赋予了更多时代内涵。此外,在教育产业、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入,继而利好民心相通。

在利用新媒体传播方面。现在的确应该多通过新媒体条件下的互联互通方式去推广民心相通,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在国家传播战略方面。一是要实现对外传播战略的全球覆盖,目前我们的对外传播战略主要是覆盖欧美日韩等国家,而对于“一带一路”国家的对外传播力量相对较小,比如说俄语、波斯语、土耳其语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人口地区和国家的传播力度不够,这一点需要国家层面的传播升级。二是要通过企业与机构传播来推广中国,促进民心相通。我们的驻外企业和机构有将近5万家,这些企业与机构也需要有传播战略,要讲究更多的社会责任,建立好和当地民众之间的关系,要时刻想到代表的是中国的整体形象。三是要落实到个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成为民心相通的大使。去年中国的出国旅游已经超过1.2亿人次,相当于中东欧16个国家的所有人口每人都出国了一次,这些人走出去了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都是民心相通的大使,都应该以身作则,传播与介绍中国,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作好与当地民众的交流。   

民心相通不可忽视智库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智库承担着政策沟通、咨政建言、形成智慧合力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一大批聚焦于“一带一路”研究的智库涌现,既有政府智库、企业或高校智库,也有民间独立智库,各具优势。您认为智库在推进民心相通方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王文:近年来,中国智库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智库间交流,先后组织了中国伊朗智库对话、中国土耳其智库对话、中国哈萨克斯坦智库对话、中美智库南海问题对话等活动;建立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智库论坛、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中非智库论坛等智库交流机制,获得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智库作为中国智慧的代表开始走上国际舞台。智库不仅具有专业的研究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力等优势,而且是政府与公众、政策沟通与学术研究之间的重要桥梁。智库不仅通过专业研究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咨询建议,还可以通过媒体介绍研究成果,帮助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了解政府政策,在扩大共识的同时缩小国家间认知方面的差距。

在过去三年里,我和我的同事们通过宣读、路演等方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了50多场全方面推广中国的宣讲,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面对面交流,效果很好。

另外,我个人认为,智库学者在国外发表文章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广中国的方式。

总之,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智库不仅仅为经济政治服务,更起到了一个推进更高层次的民心相通的桥梁作用。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