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 期

实录

标题图片

马翎雁

创作谈:感动、女性、呐喊、尊严

一个温州女人


电影《一个温州的女人》海报

安 顿:刚刚我们分享了一部美好的电影,大家一定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但是,我必须按照论坛的模式,介绍我们的论坛和嘉宾。首先这是第四届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学术研讨会的第二场论坛,也是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网合作的中国女性论坛的第33场。咱们今天的主题是知识女性的社会家庭担挡与婚姻焦虑,女性与母亲文化精神的现代性问题,听起来是很大的一个话题,但是没关系,我们从刚才看过的这部电影开始交流。实际上这部电影看起来格外亲切,因为电影的原著小说作者是作家张翎,她一直是我们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的老朋友,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觉得王红旗老师和我还有这里所有认识张翎的各位,都是在跟张翎隔空致意。现在我觉得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大家,再给我1分钟的时间,来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嘉宾,今天的专家学者,这是一张非常豪华的名单。首先是这部电影的出品人和主演马翎雁女士,然后这边坐的这位是电影的导演海达先生。

安顿


安 顿 北京青年报记者

海 达:大家好。

安 顿:那么接下来从这边开始,大家很熟悉的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同时也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专家。坐在王红旗边上的是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姜秀花老师,姜老师身边的这位男士可以说是我们这个队伍中名副其实的“党代表“,《中国妇女报》的新闻主编代刚先生。再接下来,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教授肖巍老师,南开大学的曹霞老师,她同时是当代文学批评家,还有来自中南大学的晏杰雄老师,他也是女性文学的研究专家。

坐在这一侧的几位分别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周显波博士,来自西安工业大学的白军芳老师,白老师身边是田美莲,她是中国科学院文学所的专家。还有天下易行文化公司的陈琳总经理,在陈总边上是知音集团的北京负责人姚海燕女士,这个豪华的名单宣读完毕。我觉得接下来这个程序,就是怎么舒服怎么来,我们以一种聊天和交流的方式,来完成下面这个环节。在大家发言之前,还是请主创团队马翎雁女士,导演海达来给我们谈一下,比如说创作的初衷以及改编的过程中的动人故事,请跟我们分享。

马翎雁:因为今天很荣幸跟各位这么多的教授还有博士,还有这么多的女性们在这里做交谈。我觉得跟大家在一起能够有一个学习的机会,能够倾听大家的一些建议。拍这部电影的当初,是因为我看了《空巢》,张翎老师的一部小说,里面的春枝感动了我,我有冲动的想去做这部电影,当时有很多人劝我,说这样的电影是没有市场的,不看好的。我当时很坚决的要把这部电影拍好。把它做成电影也经历过很多很多的挫折,在从改编、编剧开始,当时也找了有一些比较有名的剧作家来做这部电影的改编, 5个月的时间,剧本一出来我不是特别满意,不是我想表达的……我不知道在座的老师有没有看过原著《空巢》。

安 顿:看过原著。

马翎雁:春枝这个角色,她在里面占的不是很多,就有那么一点篇幅,但是她的坚强挺吸引我,所以我当时就想,要把这个人物放大。如果说结尾是原著的那种结尾,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所以这部戏很难拍也很难做,因为很多的东西分寸是很难把握的。当时这个剧本,(因为是3月份买的小说版权)11月份的时候出了七稿,还不行。很多朋友都说,那你就放弃吧。当时我很纠结,也很痛苦,包括资金的问题,包括剧本的问题,主创部和演员的问题,那时候的困难很多的。

马翎雁 出品人、主演


马翎雁 出品人、主演

如果我想做成一件事儿,我肯定就是要坚定不移的往下走,当时就奔着这股劲,我就又去找了几个编剧,就是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我把他们都叫到家里来,我就说,以他们这种年轻人的思想,我们再去探讨,来做这么一个新的东西。还有后面部分我们是边拍边写,等于是很大胆的就开始了。因为我想在2014年的三八节这个档期上映,所以时间也特别的紧,如果再不拍的话,可能三八档期就来不及了。最后的几十场戏都是我跟海达,还有另外一个写网络小说的,她也没写过剧本,就把她也叫过来的,我们是边拍边写。这部电影现在能呈现出来的,也有很多的遗憾,自己刚才坐在这儿看的时候,我就觉得这里要能那样就好了,艺术的东西总是有遗憾的,我们希望接下来做第二部女性题材戏的时候,会有更多的经验来表达准确的东西。这就是今天我想说的,接下来我想听听大家对这部电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谢谢。

海 达:我就说两句,刚才马总说的特别对,任何创作吧,其实我们所有的话都在电影里面应该都说完了,在座的全都是专家,我刚才听是着重做女性课题研究的,包括本身可能就是女性,可能可以在一些社会学的范畴、人性的范畴来讨论这部电影。《一个温州的女人》这部作品它源起于张翎和马翎雁,这两个温州女人的精神碰撞,她们那种心有灵犀的东西,一种感同身受的东西,然后才有了这么一部作品去实现的可能性,我只是后来把它给完成而已,可能我会在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当会偏理性一些,但是这部作品它之所以能够呈现出来最初原始的冲动,应该是来自马翎雁对张翎这部原著的感同身受与情感共鸣!

第二、其实刚才王红旗老师说的特别对,它确实是一个纯粹的女性题材电影,这部电影它是从2012年的3月份开始,马翎雁和张翎老师在讨论版权的问题,一直到今年的3月7号,就是三八妇女节的档期全国上映,历时两年时间,这两年时间确实历经千辛万苦,马总刚只说了一些剧本的问题,其实有很多问题,因为我们这部电影投资制作成本是1500万,那么按照中国电影票房的分成比例,我们的票房要达到4500万以上才有可能保本,如果是纯粹投入的话,所以面临着特别大的经济上的压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拍电影是需要钱的,没有钱的话我们可能就会比较局促,经济上的压力特别大,包括剧本的压力,因为她一直不太满意,其实《空巢》是一个更宏大结构的作品。

我所理解的《空巢》,稍微交流一下,我对《空巢》的理解她就写了三段爱情,一个是教授和李延安的爱情,一个是教授和春枝的爱情,还有就是他的女儿的爱情。对,我认为是三段不同人物背景环境下的三段爱情故事,然后它是反映了非常深层次的人类情感,尤其是家庭的情感,也包括社会意识的东西,我们在这儿就不去讨论了,因为确实比较复杂。

海达


海 达 导演

我们这部电影里边只取了一点点,就跟张艺谋拍《归来》一样,他只拍了后面的半段,可能就是小说的那么一点点儿,10张纸而已。春枝在小说里边不是一个特别主线上的人物,她是一小部分,我们把她这一部分放大,以她为中心做了这么一部电影。首先春枝在这个《空巢》当中她充满了一种性格的光辉,因为我们觉得电影作品,不管它的反映是什么,首先这个人物一定是要有性格,她的性格是充满了光彩,所以会选择春枝这个人物,把她作为一个主题去呈现。其实她身上承载了太多的一个弱女子,看上去是不可能承载的,比方说一些家庭责任,一些社会责任,一些离异母亲的生存状况,一种对空巢老人的关爱,一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她承载了太多太多她不能够,或者说也不应该由她一个人承载的东西。但是她确实都默默的承受下来。我们觉得这个人她即是有性格色彩的,她也是有人性光辉的,所以我们选择围绕她来做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也确实是可以把它理解成为,女性用自己的行为,从身体里边,从她的经历当中发出的某种呐喊。我们建国60年,前30年好像一直围绕着政治在行动,后 30年一直在围绕着经济在行动。我们希望,当然这部电影也许没有这么大的能量,但是希望在未来的30年当中,我们能够多关注一下人本身的生存状态,我们觉得政治搞过了,经济也达到一定的程度,接下来大家能够更多的关注人的生存本身状态。这个其实是这部电影深层的目的,只不过我们可能没有必要这样去说,因为在电影里面是不会这么去说的,但这是我们创作者的一种内心渴望。其实归根结底人是最有尊严的,我们觉得就是这样,就说这么多,可以吗。

安 顿:好,谢谢两位。我们在座的很多专家都是电影控,很难得有男性导演用这种非常温存的对女性的体贴来做一部电影。现在请姜老师来谈。

 
研讨会

做客嘉宾

不同解读:平等、苦难、冲突、美德

姜秀花:影片里面的线索比较多,就像刚才海达说的承载的内容太多了,承载的责任也太多了,可以不同角度去理解和阐释这部电影。就我来说,我比较看重的是这个保姆从一个跟这个空巢老人,也就是何教授之间那种很不平等的关系,到后来可以实现跟他进行平等对话,包括后来跟她的前夫也可以平等对话,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有更强的谈判的能力,可以争取更多自己的利益和话语权。我觉得春枝是通过她自己一系列的行动,通过内心不断的变化和强大,通过各种策略的使用,达到了她自己对人生的一种追求。

我特别注意到影片里面有三个不同层次权利获得递进的节点或者转折,第一个是在教授生病的时候,她用的是温情牌,通过这样一个温情牌,她获得了教授对她初步的认可或者接纳,她暂时达到了留下来的目的,也可以和教授进行一定程度的谈话和沟通,这在一开始是不可想象的,这个教授是那么的居高临下,拒人千里之外,你没有办法接近他,并且他把两个人的领地分的很严格,他的领地或者说男人的领地是书房,而保姆的领域就是厨房,要求春枝不能僭越这个领地,但是通过她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她已经能够进入到她的书房。

第二个转折是在一次教授把春枝赶走但回来发现他很狼狈时,经过积极的沟通,让教授学做家务,提高照顾自己的能力,通过这样一个在行动上对教授的改造,让教授或者说这个男人能够开始跟她进入女性的这种领地,进入厨房,她经此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因为在厨房通常女人是主角,所以她有更多的话语权和领导力,这是第二次飞跃。第三次飞跃就是在菜市场教授看到切肉场面回忆起妻子自杀场面而触发的激烈反应,在回去之后,春枝和他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心灵对话,让这个教授对她产生很大信任感,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接受了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她告诉他人生应该怎么活可以更有价值,可以更有意义,通过这样一次对话和争取,她开始能进入他的书房,可以和他谈论绘画、女权著作,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所以我觉得春枝在教授家地位的提高,权利的获得,是这个女性鲜明的人格魅力、强大的生活能力和责任担当的胜利,她本质善良、充满爱心、富有温情,懂得生存策略,她通过不同的方式一步步争得女人应该有的这种尊严和价值,我觉得这个是挺好的,给了我很多的鼓励。

从肯定女性价值或者女性生存发展能力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影片给了很多的肯定。但是在对女性形象的整体塑造上还是有一定局限,比如春枝对个人人生、特别是职业生涯的整体设计不突出,将春枝为了孩子进京学习作为其忍辱负重的一个重要支撑,未免使其有一定功利性。另外,教授和春枝最后的出场是以教授教书育人、春枝作为旁观者进行了角色地位诠释,未免使这样一个女性题材电影的落脚点显得不够高,女性的社会价值和作用某种程度上打了折扣。

 
姜秀花-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研究员
姜秀花 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研究员
    马翎雁:点的非常好。
    安 顿:姜老师这种总结非常有意思,男人的领地是书房,女人的领地是厨房,他们的中间还有一道门。
    海 达:是。
    马翎雁:不断的开合。
    海 达:不断要进去,进不去,进去,进不去。
    安 顿:最后不再关上了。
    马翎雁:从季节到最后。
    安 顿:而且她那个意识,第一次到了教授家就拿伍尔夫的那本书,这是开始的时候,整个过程中拿了三次。
    海 达:对,是三次。勒住思维的缰绳,先得把它放开。
    安 顿:这部电影涉及那么多的话,比如空巢,比如留守儿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等,这些问题恰好都是在代刚先生的工作过程中常常遇到的,所以他的解读一定与众不同。
    代 刚:来自我们全国妇联的理论智库专家,秀花说的太有高度了。我就说一点实实在在的,应该说这个电影是除了我们在座的主创人员,我是第一个知道这部电影的,因为这个电影有我们全国妇联宣传部参与的,所以我们的记者一直在跟踪这个事儿,至于落地效果怎么样,我说实话这不是我评价的范围,我们记者的稿件我也有一定的印象所以简单谈一下。提前声明,我作为观众,本来我是学习的,没准备发言的。所以只能胡言了。
    首先我谈一下,我对这个电影的大概印象。电影摄像老师没在,我感觉电影中的女一号很漂亮,但没有现实中的女一号漂亮。作为女一号,马翎雁非常成功地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美丽女人的智慧善良以及内心的矛盾;作为制片人,马翎雁能够在票房为王的市场环境下能坚持将这样一个表达人文关怀的的影片呈现出来,我们看到一个女人的坚韧与执著,经历的苦也许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向美丽的马翎雁表达我内心的敬意。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参与全国妇联的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的组织工作。全国妇联从2月24号开始寻找最美家庭,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对全国寻找出来的100个最美家庭进行表彰。王红旗老师作为专家评委参与了评选工作,各省市推荐来360多个候选家庭,通过网络、媒体和转接三个环节评选出100个家庭。
    因为我对这300多个候选家庭的事迹都比较熟悉,他们大概都一个共性就是最美家庭各有各的最美一面,但最美家庭里都有一个最美女人,就像我们这部电影里边,有一个最美女一号一样。刚才姜老师讲到,说我们寻找的家庭里边,好多都是寻找苦难家庭。我不否认,但苦难成就了女人,或者说苦难使得女人更美的那个光芒往外最大化的释放,但是这个可能是对我们女性来讲有点残忍,但真是这样,在苦难来临的时候,很多脆弱的传统意义上的顶梁柱老爷们逃跑了,留下了女人苦苦支撑。男人可以逃避,但感觉女人无法逃避。
    安 顿:为什么不可以?
    代 刚:承载的太多了,就是无处可逃,就是那种责任感,或者是那种天然的母性的东西在这儿。
    安 顿:新时代女性的新思想。
    代 刚:然后我再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央领导的讲话,我们5月15号国际家庭日那一天,我们全国妇联表彰100个最美家庭的时候,我们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同志有一段讲话,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李源潮在讲话中希望广大妇女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积极主导最美家庭建设,敬老、教子、相夫、善邻,以良好家风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在发挥妇女的独特作用里边,李源潮同志讲到了,一要敬老孝老。二要科学教子。三要以德相夫。四要友邻善邻。我重点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三点。李源潮同志说,这里说的“相夫”,不是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而是指妇女以新时代的道德素养,鼓励和影响丈夫守道德、走正路。古代有个乐羊子,他的妻子用“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规劝他拾金不昧、发奋读书,成为一代名士。英雄报国,“军功章里有你一半,也有我一半”。男同志凡是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家里必定都有个明白的女人。毛淑香的丈夫于海河,生前任黑龙江省宝清县政协副主席,是全国选树的“最美基层干部”典型。毛淑香从未要求丈夫利用乡长、局长的职权为自己找一份稳定工作,一直靠种地、卖菜赚钱养家。对当公务员的党政干部来说,家有贤妻第一宝,妻明夫廉祸害少。妻子勤俭持家、不攀不比,对丈夫是最好的保护、最大的支持。希望做干部之妻的女同志见贤思齐,以德修身、以德立家、以德相夫,吹好耳边风,当好贤内助。以上这段话都是源潮同志的讲话内容。女同志的社会责任巨大!包括咱们这个影片里面的女一号,就有很多重担不应该属于她一个人。包括我们刚才姜老师讲到的留守儿童,其实她的母亲也是一个留守老人了。


 
代-刚-《中国妇女报》妇女新闻主编
代 刚 《中国妇女报》妇女新闻主编
    代 刚:她的母亲其实也有点像空巢老人,包括女一号还面对着两难的选择,两个空巢家庭的问题,她也要用自己的那个女权主义非常反感我们说的“瘦弱的肩膀”为老人和孩子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伞。没有血缘关系的那个家和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在现实世界中成了这个美丽女性的镜子。我觉得这也是女性大爱的一种自然流露,因为在不幸或者灾难来临的时候,比如冰山沉船比如韩国的沉船中男性在灾难中是脆弱甚至是猥琐的,当然女性也有可能在某个角落里面痛哭,当哭泣完了以后还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家园在泪水中重建,彩虹在泪水中折射出最美的色彩。可能这个时候,男人回归了。
    海 达:还帮他撑着伞。
    代 刚:这就是伟大。所以,向各位在座的女同志致意啊,真是,尤其感谢我们女一号奉献了一部这么好的影片,因为工作关系,我原来是纸上接触的,真的是这样,今天在现实当中很有触动。再谈一点我个人的,因为刚才谈了很多工作的,我认为其实生活当中,现在40岁以下的男性们也接受了这个社会的改造,因为现在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分工问题了。我最近两年和很多在校外机构陪儿子上课的家长打交道,感觉越来越多的父亲参与到陪读中。现在我觉得真的是这样,男女最大的分工可能就是生育了,以后不管是教育还是各方面,最大的分工。
    海 达:男的怀不了孕。
    代 刚:也就是唯一的分工了。真的是感觉,随着这个孩子年龄增大的时候,男人对子女教育和家庭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也有可能喝酒喝的身体也不好了,就是在外面的酒局应酬就少了,就把重心回归到家庭,我觉得也是由坏事儿变好事儿,胡说八道这么多,我不能浪费大家太多的时间了,我得好好听一听肖巍教授对这个的理解,升华,谢谢大家。海 达:把主持人的词儿跳过去了。
    安 顿:都已经过渡到你那了。
    姜秀花:能不能问一个问题,100个最美家庭里面,知识分子的家庭有几个?
    代 刚:不太多的,因为王红旗老师参与评审了。
    王红旗:没有多少,大多都是苦难悲情的。我们评的时候一直在找知识分子家庭。我认为“最美家庭”,应该是在传统家庭意义上的具有现代性的“最美家庭”,是不同与“感动中国家庭”的,不仅仅是遭遇到疾病、天灾与人祸而发现悲情家庭。这种坚韧与人性的温暖是非常值得弘扬的。但是“最美家庭”应该是继承传统家庭优秀的家风美德,以平等和谐、夫妻共同承担家庭事务等新的家庭理念,付诸家庭日常生活实践,卓有成效的幸福家庭。
    代 刚:我插一嘴,因为全国妇联定了一个调儿,不设门槛,不设标准。谁最美群众说了算,基本上都属于真的来自于乡村,来自于社区,来自于街道,所以可能像王红旗这样最美的,也就让她在校园里面最美了。
    安 顿:咱们还是请肖巍教授说说吧。
    肖 巍:这个电影真挺好看的,首先它特别亲密、淡雅,我觉得很吻合现在的这种社会气质,而且还是现代人的审美趋向。我虽然没看原著,刚才听海达说了,我觉得你们改编的,就说了原来三段婚恋,结尾更意味深长,如果真是把主角和那个教授,那种恋爱关系联在一起,其实挺落俗套的。这部电影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这个劲儿,有点像奥斯卡金像奖给人的那种感觉,而且这个电影没有很大的大喜、大悲的冲突,这里面孕育着很多内心的矛盾,但是又不以一种大喜大悲的叙事方式来说。你可以清风细雨的去看,也可以很深邃的沉醉其中,久久的不能解决困惑的、心灵的、理性的、社会的,包括这种人生的、人性的,这些困惑的一些问题,所以你怎么看都行。这个票房我相信它会好,但是我不知道这个事实是什么样,我看来是这样的。
    实际上,结构就是一个老男人,不管是北大还是什么,因为我在清华,是北大的一个老教授,用他言语折射的身边几个女人的关系,几道女人的关系,比如延安、春枝,再稍带一些他的女儿甜甜和这个老男人的关系。事实上围绕他这个关系网,又不局限在一个关系,再看家庭淡淡的生活,但是又反射出很大的道德和伦理的冲突。因为道德伦理冲突,首先婚恋观的一种冲突,春枝本身她形成一个婚恋观。还有一个,老先生和他自己妻子婚恋观的冲突,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观冲突。他说我是清白的,但还是有一种抑郁症,也是反映现在很多传统的观念在里头,这是婚恋价值观。
    还有一个就是孝道观的冲突。甜甜出国了,现在有很多大学校园里是这样的,就像在清华大学校园里住的都是科学院那种老头、老太太比较多,基本上全都是有功劳的,没有办法找一个合适的保姆,其实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也是孝道观在中外文化影响下的冲突。还有一个就是子女的冲突,这个冲突不是一个单向的冲突,可能在一个角色中把这几个冲突都联在一起了。虽然最后老先生给她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孩子我给你一个入学的通知书就过来了,这个春枝本身也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结构里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她把她自己的母亲也抛在了农村,是为了孩子下一代,还是为了母亲怎么养老送终的这个传统文化问题,这里头还是有一个价值的选择在,所以这种选择还是很矛盾的东西。我觉得演这个电影好就好在这里,使社会关注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正向大家所说的,它不是某一个人能够解决的,也不是说春枝能够解决的,她仅仅是一个弱女子,不管她怎么抗争,只能在自己的层面中可能是解决一点层面问题,这种社会问题还是解决不了,还是通过她这样一个形象,影射出来我们社会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这种价值的一个冲突,这种婚姻的冲突,或者是这种社会保障的冲突,老人空巢这种政策的制订,这些问题其实很多都需要社会解决。所以我觉得最后,影片还有一个亮点,大家都愿意把它看成是女性题材,我倒是觉得应该吻合现在的问题,看成是家庭题材,家庭伦理题材,我觉得这种伦理题材特别吻合中国这种家的传统伦理文化。
    因为中国实际上是一个人际关系社会,所以家在我们社会中,起到任何社会所不能起到的核心作用。为什么李源潮要那样讲话,包括儒家所讲的话,道家所讲的话,其实都是要建立一个家,这个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不仅是反腐倡廉,也是今天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核心。所以他那个屋里头有一幅画,那是一个西班牙画家的一个画,讲那个女的散步,他是讲女人为什么脚不着地。我们的脚都要脚踏实地,女人为什么总是在飘着不着地,实际上是现在社会中,也是人口的流动,城乡二元的一种过程,包括很多人进城之后,大家都是脚不着地,找不到自己身份的感觉,就是身份认同。
    为什么我们现在有抑郁症,很多精神不健康的问题,就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就是身份很混乱,不能给自己定位在什么地方就很难。虽然经济发达了却没有幸福感,没有安全感。社会的动荡势必会影响内心关系,周围世界关系的动荡,人际关系动荡,包括内心更多的冲突需要我们去面对,所以这个社会必须得有一个调试。所以最后落实到家庭伦理文化,实际上围绕着家引出很多中国社会的问题,包括大家说到空巢的,单身母亲问题,婚恋问题,孝道问题,子女照应问题等等,那个绝不是一个智慧的女人,像春枝这样的智慧女人所能承载的,所能解决的,这是一个社会的大问题。所以我们就应该想到,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要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梦,就是做好圆自己家庭的梦,家庭的梦实际上也就是圆中国的梦,所以这个影片如果提升的话,你就提升到中国梦,怎么从个体落实到整个国家,守住这个小家,也就守住了这个大家。
    而且春枝刚才也讲到美德的问题,因为美德一直是伦理学讨论一个很重要的核心,这个美德问题实际上就是说,春枝身上所折射出来的传统美德,包括现代的美德,因为这个影片好就好在她把这个东西也做了一些划分。实际上那个电影应该翻译《成时时刻刻》。当时在好莱坞那个明星大道上看到这部电影,看完以后我就觉得不知道看的是什么,模模糊糊好几天,回去看了大量的介绍。


肖-巍-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肖 巍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肖 巍:我非常压抑,后来写了一篇影评。后来我就反复的跟学生上课的时候,总让他们看这个东西,有的人看热闹,有的人看深刻。有的人看的哭,有的人看着笑,有的看的很轻松,有的人看的非常沉重,这就是不同的人审美和价值取向不一样,所以反应出来的问题。这部电影以春枝的这种美德打破了什么?打破了浮浅思维的结构,打破了相互人与人之间,包括人性的这种善良,包括那种坦诚,恰恰是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打破传统的思维,打破这个老教授和春枝之间的距离,这样的一个钥匙。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是人性之间的一种爱,是我们实现个人家庭梦、甚至整个中国梦,一个最关键的钥匙。如果要这样提升的话,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安 顿:谢谢肖巍教授慷慨激昂精彩的演讲,现在是曹霞老师讲,昨天在我们那个论坛上,曹老师的一篇论文,给我们都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也想再一次跟大家分享,因为同样都是在讲家乡,来自小乡村的那些人,可能春枝和她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就希望曹老师后面能有更多的阐述。


 
标题图片

王红旗

思想交锋:女人、时代、走丢、交代

白军芳:我觉得,看完了以后心理有各种感觉,因为我翻了原著,看了一下电影,我觉得电影还是比较好的。在原来那个小说的基础上减去了很多不必要的人物和情节,于是这个电影就产生了聚焦的效果。这个聚焦的效果如何呈现的呢?就是刚才王红旗老师说的,为什么把它叫做女性文本?我们看,原来小说的名字叫《空巢》,现在我们把它改称了《一个温州的女人》,表现出的主题就改变了。从反映社会问题到反映女性重要性的问题。这个女性的重要性是怎样呈现的呢?是一连串的生活选择表达出来的。第一个问题是教授出国还是不出国,教授选择不出国;然后,这个保姆留下还是不留下,最后要留下;再下来,留下了以后这个老头要不要接受春枝?要接受;那么接受了以后要不要帮春枝?要帮。于是电影的情节从最初排斥春枝(女性)到最后帮助她,作者就是按照这样聚焦思维的过程,把春枝的作用,她的推动日常生活作用一步一步推出来,把女人的重要性一步步的推出来,把家庭日常家务的重要性一步步的推了出来,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出女性劳动的重要性,在聚焦的过程中,被一步步的突兀了出来,整个故事不蔓不枝,精确凝练是为女性权利呐喊的作品。但是,这样的文本又诱发我的深思:为什么把空巢的问题,这个任务的解决要交给女人,包括刚才代老师也说了,我们党也要把党性修养的任务交给女人,使她们的“枕头风”和、廉、正、孝。那么如果形成一个模式:一个问题,男人看了说这个事情不好办,我们就不办了;而女人觉得,这个事情男人不愿意干,那算了吧,总的有人干,我们干了。这样的模式是令人深思的。

今天的论坛主体叫“知识女性家庭的担当与家庭焦虑”,这个焦虑就是家庭愧疚,是职业女性心中的一种痛,因为我很痛苦,为什么呢?因为我爸、我妈都80岁了跟着我住,我很焦心,老人要不要照顾?要;工作要不要?要;事业要不要?要;孩子教育要不要?要;和老公的关系修复要不要?要。好,没有一个敢否定的,跟着女人的职责的一个一个加码,你敢说不吗?就像电影里的田田,父亲有病,她一定是守在床头,哪怕自己离婚,哪怕没有工作,因为,角色定位于她首先孝,然后才是个人的生活,个人的工作。她敢不回来吗?不敢。但是,谁在捍卫知识女性工作的正当性呢?谁?没有人!春枝,替田田照顾了教授,但是,春枝却是为了自己的孩子的上学。是,教授接受了她们母女,但是,春枝的母亲呢?谁来照顾?女人可以不可以向这个社会说“不”?女人可以不可以为了自己的事业、工作,放弃一部分的家庭责任?谁将来为女人的工作权、事业权做些辩护呢?这是我看了电影的一些想法。很不成熟,不足为鉴。

 
白军芳-博士、西安工业大学副教授
白军芳 博士、西安工业大学副教授
    海 达:在谈春枝,在谈自己。
    白军芳:就是这个家庭教育,咱们今天不就是谈知识女性吗。
    安 顿:现在把话题交给田美莲,她已经坐不住了。
    田美莲:我看了电影,也看过小说,给我的感觉两者形成一种对照,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就是说电影在制作的时候还是尊重了小说的逻辑,但在电影叙事上又删减、增设一些东西,实际上提升了电影的品质。我觉得最大的改编体现在结尾上,相对于小说来说,电影故事不落俗套,更丰满了,我喜欢这个单纯、宁静又丰满的故事,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我们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但是他们向哪里去,是留给大家去想象的。小说中离异的女儿在美国跟男友修成正果,教授用决绝的方式回归到春枝所在的小镇,跟春枝结婚了,他们彼此各得其所,但电影呈现给我们的是春枝前夫要求复婚,而教授则带着春枝小女儿的北京入学通知书带到了碗窑小镇,并给小学生上课。把小说里的俗世故事提升到精神追索的层面,把很多的情感纠葛,回归到了一种人性基点,来考察人性的一种脆弱,人性的互相给予、扶持。尤其是在商业消费时代的今天,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道德危机、良知缺失,还有人性的冷漠、漠视,他者生命与我无关,只在乎对物质的满足感等负面现象,面对这些,文化生产是回避还是纠正?所以从这个角度,我觉得创作团队选择、打造这样一个相对文艺的片,它寻找的是人类永恒的一个主题,就是人性温暖力量的传达,这个意义上我非常尊重这个团队 ,没有被“票房”绑架,坚持自己的理念。
    应该说,电影也很好地反映了时代情绪,正如刚才大家提到的,空巢老人的问题、老龄化的问题、教育不平衡的问题、家庭内部的婚姻问题等现实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形成一个焦点,就是我们现在时代的一种情绪、一种焦虑,这部电影其实不是特意的强调某一个部分、某一个单元,但恰恰把这些问题揉合在了里面,我觉得这个做的非常好也很巧妙。从小说到电影制作过程当中,体现了时代感和问题意识。春枝视觉形象给我的一个感觉是充满时尚感,电影一开始,穿梭在街道中,衣着时尚、充满活力的春枝出现在我们视线里,我就怀疑这是不是那个保姆,春枝后来也对着教授,不要叫我保姆,我就叫春枝。显然,春枝不完全是一个农村妇女,跟我们想象当中的保姆是不一样的,她对沃尔夫会有自己的想法,对教授家里挂的夏加尔的画还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春枝是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的,所以她能够把教授从血腥记忆的伤痛中拯救出来,她有这个能力,还在于春枝人性里的纯真、纯善,她兼具传统女性的美德、现代女性的不卑不亢、自尊、自立精神,忘却婚姻的伤痛,以自己的方式有尊严地存活,并且以自己的方式温暖他人,传递了一种正能量。
    电影很有故事性,但也有稍许的不过瘾感觉,尤其我看到江南水乡的时候,怎么就他们两个人啊,背景的人物哪去了?
    海 达:空巢了。
    田美莲:过滤掉了,也许就是故意突出主线人物他们之间的交互、互动,还有一个就是看戏的时候也是他们,别的观众哪去了?我渴望感受到电影场景里的这个现场感,可是没有这个细节,当然电影叙事很好,但是我小小的不满足是在这里。
    马翎雁:有悲伤了。
    海 达:因为我们太累、太复杂了,当地的农民全跑了,饿死了,说不拍了,那个村子里确实没人,中国的农村现在我们去了都会吓一大跳,确实没人,只有老人和狗,但是我们后来没有想去那么弄,但是那个太沉重,我们看了都有受刺激的感觉,受不了,真的没人,那么好的地方没人的,只有老人和狗而且很少。
    田美莲:那是温州的一个地方吗?
    海 达:就是温州地区的一个地方,靠近福建省,而且它是一个福建省和浙江市,苍南,是南大门,是浙江省的南大门,它过去就是福建省了,是一个非常美的地方,但就是没人,人全部跑掉了,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全部走掉了。
    马翎雁:这就是中国的农村。
    海 达:真是触目惊心,你不去真的是不知道,完全没有人。
    田美莲:是做贸易的吗?
    海 达:原来是做碗的,它叫碗窑,确实有这么一个地方,但是后来他们那个窑已经没有了,我觉得将来如果有机会,会好好来挖一下,可能做碗做了上千年或者几百年的地方,它有很漂亮的窑,但是现在全部败掉了,像是破烂一样,然后那些人就住在一堆破烂当中。


 
田美莲-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田美莲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田美莲:这个电影能承载那个故事。
    海 达:不是这部电影要去完成的任务,有一半都滤掉了,有意把它全部滤掉了,因为我很尊重这个,我认为它有一个窑叫龙窑,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像中国也是龙,是一个像龙一样很长的一条窑,但是全部破掉了,我就想中国文化到了这儿,这种传承就烂掉了,断掉了,就是那种感觉。从上往下沿着山石很长的窑,然后就扔在那里,我不能去碰这个,一碰就走到另外一个,是另外一部电影了,不是这部电影的东西。
    安 顿:好吧,现在终于轮到了王红旗老师。时间已经不早了,其实我们的论坛应该是在5点钟结束,王红旗老师的发言将代替我们今天的结束语。
    王红旗:大家几乎把我想说的话都说了。做一点补充吧,这部电影标题是《一个温州的女人》,从整体上是女性自传体文本,反映女性的自我生存与心灵成长轨迹,就像主演说的救赎他人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主题很有精神指向。但是从电影的结构来看,我非常赞成我的助理周显波的说法,前半部很感人,当我看到一开始的画面,当春枝走在都市那个马路牙子上躲来躲去的时候,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我真的快流泪了。因为,一个从乡村来的女性在现代都市是没有她的立足之地的,是没有身份的,没有位置的。而面目表情是无助的,是很真实,也很感人的。但是,这种直击人心的画面太少。后半部,尤其是结尾,何教授成为了主角,春枝这个形象在影片结构中走丢了。这是我思考影片在结构处理上的问题。
    比如写小说或者写评论,肯定是前后呼应,结构才是完整的。这部影片呼应后面是什么?结尾无论是开放的还是系上的,都应该是通过春枝的生活来具体演绎的。因为,这部影片的魂就是春枝,是通过春枝的行为、观念来表达其性格坚韧与乐天、救赎与承载的精神风貌的。生活的艰辛、不幸的婚姻都没有把她压垮,她坚信自己到城里打工挣钱一定能让女儿上更好的学校。这样的母亲都市打工族里女性比比皆是。平凡母亲的母爱精神是她们能够承受一切苦难的内在动力。这样表达不仅更加深化了电影的主题,而且会更得到观众的情感共鸣。
    还有,并不是说何教授把女儿的上学问题解决了,影片就完美了。这只是我们塑造人物的一个比较强眼的细节。以后生活说不定还有难以预料变数,这个女主人哪去了?应该有一个面向未来的人物交代。以女主角为主来表现,结构上我认为是比较舒服的,合乎逻辑的。春枝按照她自己的意愿、她自己的价值观、她生命的方式、完成她作为一个温州的女人的某一个生命阶段。开放性的结尾,应该以揭示这个人物的命运为重点。我不完全否定何教授走向农村,但是处理的太简单了。
    另外一个问题我还想说,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老教授帮忙把保姆的孩子办到来北京上学,的确有这样的真事儿。我们都非常熟悉一位教授,就是把她的保姆,他的保姆的女儿从乡下接来北京上学的,这个小女孩的名字就叫爱京,她不仅在北京读了中学,现在美国读大学研究生。因此我觉得影片还是有现实生活根基的。


 
王红旗-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女性文化》主编
王红旗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女性文化》主编
    安 顿:谢谢所有今天晚上参加这个论坛的专家、学者,还有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电影的主创团队,希望我们今后还能有更多的机会,继续就类似的话题进行交流。


 

编辑 张林 实习生李楠亦有贡献

 
标题图片

做客嘉宾

多重视角:身份、女权、表达、难题

曹 霞:首先特别感谢安顿老师和红旗老师,让我们有机会观看这部精彩的电影。我接着刚才肖巍老师关于“身份”的话题,身份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得很快,社会分层越来越细,土豪什么样子,底层什么样子,中产阶级什么样子,都有烙印。我觉得电影做得非常好的一个内容是让我们思考,我们能不能够挣脱自己身份的束缚,拥有一个更广阔的精神世界。春枝是一个保姆,层次身份很低,但她的精神世界却无限辽阔,特别强大。她进入教授的生活,不仅仅把他的日常生活照顾得很好,更重要的是打开了他的心结,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力量的,所以后来我已经忘记了她的身份。我对她的印象是什么呢?就是一个温柔的、纯净的、巨大的发光体,只要是围绕在春枝周围的人,一定会被她这种精神的光芒所照亮。相反的是,教授的地位很高,可是他的精神世界很狭窄,很脆弱,妻子一死一下子就垮了。

关于女性的身份问题,有一个女学生曾经问过我,她说她和一个朋友辩论,她的朋友说各个领域做的最好的都是男性,她不服气,但是她也觉得自己的辩论很无力,她就来问我。我说确实不可否认顶尖的都是男性,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女性不聪明,女性有问题,而是说女性现在承担了比以前更多的工作。比如说以前的男人三妻四妾,他的老婆们都不用出去工作,各有各的功能,大老婆负责经济,二婆负责家务,三老婆负责被宠爱,等等,但现在的女性承担了从大婆、二婆三婆到N婆的全部功能,现代女性是很累的。男性80%的精力花在事业上,20%花在家庭上,女性相反,女性难以有成就真的是很无奈,这个没有办法,必须去面对。

 
曹-霞-博士、天津南开大学副教授
曹 霞 博士、天津南开大学副教授
    还有几句话要稍微溢出我们今天的话题,请主持人谅解,就是关于电影和当代文学的关系。我们也知道张艺谋最近的几部电影都和当代文学有关。我周围一些朋友经常说,中国电影很糟糕怎么怎么样,我说不是电影糟糕,是他们没有发现好的本子。我一直做当代文学研究,我知道现在出了很多很棒的作家作品,而张艺谋最近几部片子的得力助手就是周晓枫和邹静之,他们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张艺谋电影的文学品位。所以我想咱们海达导演、马老师能不能多关注当代文学。我个人觉得很遗憾,有那么多好的小说,但是在我们的电影里面表现得真的远远不够。李敬泽说过一句话,“复杂中国是作家之幸”,我觉得也是电影之幸。我们现在的社会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社会,有的作家很害怕,这么复杂我怎么去表现,但是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会从中发现巨大的宝库,这么变化万千的社会,这么复杂的人性,非常集中的涌现。如果我们的文学和电影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
    安 顿:谢谢曹老师,现在又是到了我们的另一位党代表,会不会有不同的声音?
    晏杰雄:刚才王红旗老师说我是女性文学专家,确切地说我是一个女性主义者或女权主义者,这部电影很符合我,它表达了我长期的女权主义思想。我们知道,现在是一个复杂多元、藏污纳垢的世界,人们大都为名利在奔走,诗意消失殆尽,我觉得如果这个世界还有风景的话,那么女性是这个世界最后的风景和诗意的存在,我印象中男人都比较坏,那些美好的品格都保留在当代女性形象之中。这部电影的研讨会我是迟到了,很抱歉,但我是十分重视的,因为我下个学期要给我们的本科生开一个经典电影赏析的课,中午跟一个作家在谈话,所以就晚了,一点钟还在地铁上面,着急往回赶,然后就给会务组打电话说一定参加。为什么对我来说很重要,虽然只看了一半的篇幅,但因为显波把电影内容简介告诉我了,情节大致都说了,我还是能够把这部电影的梗概复原,人物关系也弄清楚了,主要人物在后半部也体会了。我感觉这部电影的特征恰恰就在于它的复杂性,比如说城乡故事、孤独主题、家庭关系、教育问题,涉及到当前很多社会问题和社会主题,有很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正是这个作品闪光的地方,能量大的地方,同时也是它好的一个地方。
    我觉得整部电影的核心,聚焦的地方在春枝这个人物身上,刚才海达说原来小说有三个线索,方方面面的,他把其中一个人物的性格放大了,放大了其实不太好处理,因为根据我的观赏体会,它不是一个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的电影,而是一部讲精神主题的电影。主创团队把小说题目改成一个温州女人的故事,《一个温州的女人》,就像打造了一条新的主线,反映一个女人的命运。我想起一个作品,也是跟电影密切相关的一个当代作家写的,叫做《一个女人的史诗》,那么这部电影也是写了一个女人的史诗。正如刚才曹博士所说,春枝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而是一个超越性的女性,她不是一个简单的保姆,她身上负载着女人的神性、女人的光辉、女人的美德,但实际上又是一个具体生活形态的女性。这里就存在一个矛盾,你如何处理表达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现代人复杂的生活,或者表达一个单纯的、具有神性的主题,中间不好取得平衡。海达遇到这样一个难题,我可以看出你们在处理这两者当中的游弋、徘徊和复杂性。比如说在结尾,结尾有一个老教授给乡村孩子教书的场面,这可以体现出海达的精神追求,但是我觉得这个结尾不够大气,因为很陈旧,实际上表现了一种知识崇拜,是一个陈旧的主题了,放在这样的一部电影当中,它显得力量不够。当然电影留下了一个悬念,比有一个春枝去了哪里的结局更好,这样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并且作了精神的提升。但不必设计老教授给乡村孩子教书这个结尾,而是可以用春枝某个生活场景结尾,这样可保持女主角的中心地位。这两点看法乱糟糟的讲,因为前面没有看到。最后提两点建议,一是这部电影在主题上是不是可以更加单纯一点,挖得深一点,场景在反映时代生活现场的同时,可不可以加一点象征性的东西,有张力。另外就是春枝女主角的塑造还要立体一点,还要强化一点,还要升华一点,在生活的基础上面,在反映时代生活的基础上面,在反映生活现场的基础上面,多加一些精神性的东西、升华的东西。这是我的一点感受,谢谢大家。


晏杰雄-博士、中南大学副教授
晏杰雄 博士、中南大学副教授
    安 顿:晏老师这是批评家的本色,所以我觉得海达和马翎雁女士应该很欢迎。
    海 达:我们其实特别需要这种东西。
    安 顿:那好,今天咱们到会的专家里面,周显波是最青年的博士,而且又是男同胞,很期待你的感受会跟其他人有所不同。
    周显波:谢谢安顿老师,谢谢电影主创为我们带来这样一部能引发人思考的电影。我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对电影艺术一直非常有兴趣,因为毕竟电影艺术和文学艺术在许多层面上是有想通之处,而且今天又是一个读图时代,所以,电影艺术更不能被我们所忽视。《一个温州的女人》这部电影的人物关系结构是1+1或“二人行”类型的,这种结构的电影有《雨人》《虎豹小霸王》,马俪文导演的《我们俩》等等,在这样的人物关系结构里,角色之间的性格等一般有非常大的反差,这样一部电影的戏剧性就在这里出现了。
    我在看这部电影时,很担心这部电影会被处理成一个媚俗的故事,或者是很落俗套化的模式,比如最后让电影变成“家的神话”的翻版,比如变成一个温情主题的结局。但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拥有一种野心——主创和电影编剧在商讨把中国问题变的复杂化过程的时候,想要让它拥有较大的容量,以承载丰富的内涵,当然这部电影是否做到了这点,这是我们要讨论的,我下面会集中探讨。导演在拍摄的时候使用了影像化的表达方式,来处理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情感距离等,比如门在人物之间关系的位置,沙发的位置,书房、厨桌、藤蔓的位置等等。刚才曹霞老师提到了张艺谋的剧本创作现象,由此我想到今天影视界编剧的水平和想象能力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当代文学从业者、教育者在观赏影视作品、在与编剧及有志于编剧事业的学生交流时面临的一个问题——中国编剧的整体水平普遍比较弱,我想这也是在座几位主创的一个共同心声。
    我这里有一个材料补充曹霞老师的发言,我读到过张艺谋的一个专访,张艺谋在出道包括后来炙手可热的时候,他每次做飞机总要带好多的最新的文学期刊,比如《收获》《十月》《人民文学》等等,在乘坐飞机的过程里他会仔细阅读当代小说,以作为剧本的储备资源。张艺谋导演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就是说:我比中文系的教授看中国当代小说还要多。关于中国编剧水平比较低的问题,剧作家芦苇等也都有过类似的观点,我观看这部电影时,发现了电影中的许多裂缝和未能完成的东西,这也就是前面的发言老师讲的关于这部电影线索太多的内在原因。这一部分自于电影和小说在转换处理时候中间有一些变异,有一些来自于主创的想法要加进剧本里,还有一些,可以清晰地看到是剧本创作者处理故事的能力问题。这部电影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显然是编剧水平的问题,前半部分主要表达的确是“一个温州的女人”,电影后半部分却变成了“一个北京的教授”,或者说“一个北京的男人”。电影在这里断裂掉了:表达的重心变了,节奏变了,而且故事的内涵也变得让人理不清了。
    我谈的第二个内容,我取的题目是女性和中国的难题。女性和中国的难题这个题目很大,我还是立足电影本身来谈。刚才讲到,这部电影是分裂的,是“一个温州的女人”+“一个北京的教授”。“一个温州的女人”表达的是女性的问题,诸如女性的位置,底层女性的问题,乡村女性的进城问题。主人公春枝的婚姻出现了状况,她想要改善自己的处境,面临的是一个乡村女性在大都市如何立足,如何实现自己价值,如何行使自己的母亲权利。当然这里我和姜秀花老师的观点不同,我看到教授的角色在这部电影里,几乎始终扮演着一个引领者、导师的形象。当然,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教授有很多的纠结,在电影里我们看到电影用镜头语言,告诉我们他有心结或心理阴影,是春枝,这个温州女人把他从心结解开。当然在这里我还要批评编剧一下,剧本在这里处理得非常不够好,细节全部简单化了,或者几乎可以说无细节,因此这种表达效果会带给观影者一个小小的疑问,似乎教授不是对他和老伴的爱情耿耿于怀,而是心结——来自于他遭遇到了浴室里那个惊悚的、血腥的、自杀场面。所以这样的简单化表达带给我们带来的一个感觉是,他是有一个心理问题,而不是因为他对爱情的一种追忆,一种对过去情感经历的恋恋不舍。
    安 顿:心结的打开一次就完成了。
    周显波:创伤性的心结表现得还远远不够,交代不够细腻,更关键的是表达的时候很有歧义。
    安 顿:起码应该有来回几次。
    周显波:对。应该深入和细致一些,不然教授心理转变太容易,反而让这个角色显得“轻”,更让春枝这个角色缺少了冲击性的力量,也让教授毅然决定到温州乡下寻找春枝的决定和行动缺乏逻辑性,让观众难以认同和感动。我们回到“女性和中国难题”这一话题,教授始终是一种引领者,不管是他在家庭里对女儿婚姻和人生的引领,比如女儿说那个外国人优点是对我太好,但是一无所有,教授说太好了就好了,但这句话是很空洞的,特别是在全球以资本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几乎唯一价值体系之下,这句话显得非常空洞,导致角色也缺乏应有的丰满。
    海 达:特别勉强。周显波:对,是无力的。第二,教授对春枝始终是起到引领作用,从影片中部到结尾,比如说他允许春枝进书房春枝才能进,进书房教授给她讲画,给她看书,然后教授说你可以走了怎么样怎么样,就可以把这个春枝赶走,赶出城市。之后让春枝回到城市的也是教授,到温州乡下去的也是教授,想要帮忙她改善夫妻的关系也是教授,所以说教授是一个引领者、导师。是不是我讲在这部电影的女性主题不够好呢?也不完全是这样的,我是在说这部电影它在处理中国女性问题的时候,有一点是对的,电影把她的遭遇当成了一个中国的难题来处理。教授是一个引领者,春枝能下厨房,他也能下厨房,但他可以到女人到达不了的地方,比如书房,只有他允许女人进书房春枝才能进入,只有他帮助春枝进城,春枝才能进城。当然,影片无意中表达的难题就在于教授的引导本质上同样是无力的。当他听到女儿说我放下一切,我从美国回来陪你,因为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家是最重要的地方等等,教授一听就说你不要这样,所以教授出走了——他面对的空巢的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教授哪里能安放下女儿呢?可以设想,仅依靠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样一个说辞,怎样解决掉女儿的婚姻问题,怎样解决父亲的心结问题呢?我们注意到电影的后半部分,教授从书房走出去,从北京走到了乡村,从北京走到了乡村,他的引领者的身份,从一个讲伍尔夫的教授,变成了讲中国唐诗,讲杜甫的一个乡村老师,这样电影真变成了一个神话故事。这样一个难题,不仅是属于女性的,也是属于男性的,不仅是属于知识分子,也是属于底层民众的。既有的价值观在新语境里变得无力,新的观念又缺席,该怎么办?
    晏杰雄:这里我再插一句,教授结尾的场面我觉得是比较失败的,最后把女性自身的光辉减弱了,把女性的主题减弱了。
    马翎雁:你是说把这个删掉。
    晏杰雄:换一个,换春枝的画面结束可能更好。
    周显波:对。
    晏杰雄:没有带给我们女性美好的感觉,没有从女性人性的角度讲。
    周显波:在电影里我们看到这个教授是主动的、强势的,当然了他本质上又是无力的。
    安 顿:这就是中国男人现在的问题。
    周显波:对,这仅不是电影的问题,是中国男性和女性共同面对的一个中国的难题,这个是无解的、无力,无处可逃。
    晏杰雄:我这里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解释,这么强势的教授,但是他的心结是春枝来给他解开的。
    安 顿:所以得有不同意的,说的是教授在引领,我觉得要说引领的话应该是相互的。


周显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
周显波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
    周显波:我说的是前半部分是春枝把他引领出来了,电影后半部分他主导的是春枝的命运,只有他才能主宰春枝是否留在大城市,是否能和女儿在一起,做母亲角色。
    马翎雁:如果他俩是对等的不会这样,他之所以去找春枝,是因为春枝那种强大的吸引力,如果没有春枝强大的魅力,或者他的那种价值是不会去的。
    周显波:不完全是这样,教授始终有握有主动权,他可以选择找春枝也可以选择不找春枝,这对他来说没有紧迫性。但春枝如果不选择教授的话,她只能再走出乡村打工,那样就会失去女儿,或者是她留在乡村和孩子一起过贫穷的生活,然后她面对的仍然是老公要把孩子抢走。这些问题春枝都没有自己解决的方法,除了教授能帮她解决,一切都解决不了,这就是难题。
    马翎雁: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短板,春枝自己的那种让个人规划,她除了想利用教授,别的靠自己能去达到的一个目的体现的很好,但是她改变教授的一系列努力,实际上教授所有的改变都是出于她的那种人格魅力,还有她的各种策略,我觉得这一点还是她基本上做到了。
    周显波:我个人倒不是认为是电影的问题,是今天中国的难题。
    肖 巍:对,你说的难题,实际上有待于中国发展要解决的,比方说打破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为什么一定要到北京来上学,家乡也可以上啊,为什么我非得要跟老头在一起啊,我可以在家伺候我妈妈,就是因为社会的三大不公正,城乡的不公正,贫富的不公正,地域的不公正,所以这个东西确实是点到位的一个主题。
    周显波:所以电影在这个结尾处理挺好,如果不处理成这样电影就会变成一个时下流行的“大叔控”电影,或者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地位的那种流行影视作品。
    肖 巍:所以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帮助的,你帮我,我帮你,本身也是想帮她。
    马翎雁:就是互相救赎。
    肖 巍:真说他俩因为爱情就不好了。
    安 顿:好像小说似的。
    海 达:小说是他背着自己儿女,他跟儿女应该是决裂的态势跟春枝结婚了,教授的儿子跟甜甜说,你赶快回来吧,爸跟春枝结婚了,美国那边已经说了,儿子再说也已经没有办法了。
    海 达:对,但是小说也是打了所有儿女一个耳光,你这个儿女一个在美国,一个在广州也不管我,也蛮拧吧的这个事儿。
    安 顿:一说保姆跟教授肯定有事儿,其实说的就是这些东西。
    海 达:其实我们能够做的,仅仅就是讲一个人文之间沟通的故事,就是春枝跟老爷子想要沟通沟通,那么前半段可能把老爷子拎出来,最后老爷子反过来去帮助她,再把她从那个状态当中拎出来,至于春枝的光辉形象怎么样,其实我们当时也确实没想那么多,因为她就是很普通的一个人物,她能做的也就是这么多,她没那么大。
    肖 巍:我看老教授主要是两点,一个就是从佛洛依德心理分析来讲,看到以后马上就有一种负罪感,他是一种负罪感的解脱,实际上他一直以为,因为他对她的爱不去追忆,而是那种负罪感强烈的揪着他的心,所以使他更加难受,他的负罪感是我害死了她。
    马翎雁:反正两个人的生命不一样,一个是有生活常识,一个是有知识常识,是一个教授,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碰撞在一起,就是这样的一个。
    肖 巍:其实我就觉得这个有点像小崔那个,春节有一个小崔抑郁,国家现在抑郁症特别多吗,所以赵本山就有一句话说他,就你心眼太多了,其实很简单的一个事儿。
    海 达:想太多了。
    马翎雁:表达的就是人格之间没有那么的复杂。
    肖 巍:回归人性。
    马翎雁:自然,本身的东西。
    肖 巍:原生态的。
    马翎雁:最后就回到那里了,是很漂亮的。安顿:作为主持人啊,我真的感觉很压抑,总是没有机会插嘴,又不可以表达自己,但是我觉得周显波刚才的这一段发言,我很有认同感,因为我做过编剧,所以他对现在编剧的水平这种质疑,包括刚才比较犀利的点评我是非常认同的。我师父教我的时候说,当你这个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要来超越它,或者出现不可抗力就要死人,对吧?今天是我第二次看这个影片,在之前已经看了一遍,张翎的小说我也看过。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我有跟显波同样的感觉,前半段是这个女人,后半段是一个北京先生,我真的是有这个感觉。特别是在教授拿出这个孩子入学通知书的时候,我是真的感觉被雷到了。电影一定要在短短的90分钟当中表达一个强悍的主题,我知道作为主创有很多很多无奈,但是这个地方还是太突然,实际上我当时就觉得超人来了,因为他要做很多很多的工作,才能得到这个通知书,现在他突然间拿出来,让他成为一个有备而来的老人,我觉得在这个地方还是显得太突兀了,编剧他有偷工减料的部分,显波我支持你一下。


 

本期信息

主持人:王红旗
特邀主持人:安  顿  北京青年报记者
时  间:2014年5月18日,14:00-17:00
地  点:中国网贵宾会议室
嘉宾:马翎雁、海达、王红旗、安顿、代刚、肖巍、姜秀花、曹霞、晏杰雄、白军芳、田美莲、周显波

嘉宾介绍

标题图片

马翎雁

《一个温州的女人》出品人、主演
标题图片

海达

《一个温州的女人》导演
标题图片

王红旗

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标题图片

安顿

安顿  北京青年报记者、作家
标题图片

代刚

《中国妇女报》妇女新闻主编
标题图片

肖巍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标题图片

姜秀花

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研究员
标题图片

曹霞

博士、天津南开大学副教授
标题图片

晏杰雄

博士、中南大学副教授
标题图片

白军芳

博士、西安工业大学副教授
标题图片

田美莲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标题图片

周显波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
  

精彩片段

《一个温州的女人》这部作品它源起于张翎和马翎雁,这两个温州女人的精神碰撞,她们那种心有灵犀的东西,一种感同身受的东西,然后才有了这么一部作品去实现的可能性,我只是后来把它给完成而已,可能我会在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当会偏理性一些,但是这部作品它之所以能够呈现出来最初原始的冲动,应该是来自马翎雁对张翎这部原著的感同身受与情感共鸣!
                              ——海达

春枝这个角色,她在里面占的不是很多,就有那么一点篇幅,但是她的坚强挺吸引我,所以我当时就想,要把这个人物放大。如果说结尾是原著的那种结尾,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所以这部戏很难拍也很难做,因为很多的东西分寸是很难把握的。
                            ——马翎雁

前半部很感人,当我看到一开始的画面,当春枝走在都市那个马路牙子上躲来躲去的时候,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我真的快流泪了。因为,一个从乡村来的女性在现代都市是没有她的立足之地的,是没有身份的,没有位置的。而面目表情是无助的,是很真实,也很感人的。但是,这种直击人心的画面太少。后半部,尤其是结尾,何教授成为了主角,春枝这个形象在影片结构中走丢了。这是我思考影片在结构处理上的问题。
                            ——王红旗

活动预告及报名

活动报名:请将姓名+职业+联系方式发送至female@china.org.cn,报名成功会有邮件回复

联系方式

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主任
王红旗
助理 周显波
责任编辑 蔡晓娟 张林
联系电话:88828425
电子邮箱:female@china.org.cn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
联合出品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 联合出品